趙海鳳
(三河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三河 065299)
休閑農業是挖掘農業潛在優勢資源,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改善農村環境,促進農村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三河市位于京津2 小時行程圈內,巨大的京津客源市場對全市休閑旅游業的推動具有決定性作用。三河市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而且成本較低,是城鄉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的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迅速發展,三河必將成為京津居民出行休閑的首選地。三河市高度重視休閑農業、康養農業等發展,將其作為“三農”工作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一大批重點企業、鎮、村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與特色,成為帶動這一產業快速發展的龍頭。休閑農業的發展是提高農民收入的一條有效途徑,作為弱勢群體的小農戶更能夠發揮他們的優勢推動休閑農業的發展,推動三河市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1.1 文化創意挖掘不深入。三河市休閑農業基本上是以鄉村企業、農民自主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經營方式單一,產品結構單一,對特色農村景觀提升改造不夠,農產品的深加工與特色營銷缺乏,可供消費者參與體驗的創意活動和產品不足,缺乏知識性和趣味性,導致游客引不進、留不住、難再來。
1.2 品牌化程度不夠。缺乏大規模、高品位、多功能、知識型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多數休閑農業園區設施簡陋,社會影響力不大,知名度相對不高,市場認識度和競爭力不足,很難滿足城鄉居民“吃、住、行、游、購、娛”以及健康體驗等綜合一體化的消費需求。
1.3 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是原來從事傳統農業的種養殖大戶,以當地或者周邊農民為主,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層次結構與城鄉居民對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要求差距較大,缺乏既懂農業又懂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的復合型人才以及“互聯網+”現代電商人才,難以滿足三河市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1.4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發展休閑農業配套需要的公共衛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休閑輔助設施、信息網絡和消防安全、醫療衛生、餐飲住宿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不健全,與消費者的需求不相適應。
2.1 改善基礎設施,提高休閑環境。一是依托鄉村振興發展的契機,提升三河市休閑農業配套公共基礎設施。二是政府以補貼方式鼓勵農戶改善提升休閑農業配套基礎設施,提高休閑農業的環境水平,以滿足不斷提高的消費者需求,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2.2 積極發展品牌化營銷。拓展宣傳渠道,擴大影響力,一是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加大對特色觀光園和民俗戶的宣傳,營造適宜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氛圍。二是開展文化旅游節、民俗藝術節等特色活動,搭建宣傳推介平臺,同時組織參加農博會、農展會等,有效展示三河市休閑農業的風采,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前來消費。加強品牌宣傳推介,綜合運用各類媒體資源開展三河優勢特色農產品宣傳推廣和形象宣傳。定期舉辦各類節慶、產品推介等活動;組織參加農產品博覽會、交易會、訂貨會、優質農產品品牌媒體推介等,全面提升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知名度,推動三河市休閑農業價值提升,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增效。
2.3 提高農戶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基于三河市目前休閑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高小農戶素質著重提高其農業技術和營銷管理能力兩方面。在農業技術方面,由于該市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為年齡偏大的小農戶,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學習能力較弱,農技人員應根據農時需要在田間地頭進行現場培訓指導;或者在農閑時在村委會進行集中培訓,依托科技下鄉活動把技術明白紙發放給小農戶;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壯年農戶可以通過集中培訓、遠程教育、網絡課堂等多種途徑讓他們接受全面、系統的培訓,率先發展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發展休閑農業的新生力量。在經營管理方面,在培訓內容中增加營銷管理和電子商務等課程,使小農戶掌握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探索新的營銷方式,加大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銷售農產品的力度,推進品牌果蔬產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挖掘特色農產品休閑觀光、采摘體驗等功能,發展農村服務業、休閑農業和旅游觀光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