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強
(威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威縣 054700)
威縣是傳統農業種植大縣,共有耕地114 萬畝,年種植玉米達40 萬畝,每年對玉米種子的需求量為160 萬公斤左右。為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采取了減少玉米種植面積的方式,但仍然產生了供大于求、增產不增收現象。
按照《種子法》的相關要求,威縣已建立基層種子管理站,并對相關人員進行了培訓學習,這為高效開展種子管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受多方因素影響,種子市場管理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1.1 準入門檻低、種子質量不過關。威縣是種植大縣,玉米長期以來被大面積種植。威縣有1 個種子公司,百余個個體種子經營者。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種子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出現種子經營由一些蔬菜店、糧油店兼職售賣的情況。另外,被委托者二次委托經營現象存在,導致鄉鎮一級種子市場亂象存在,新舊種子混合、高性能與低性能種子混合。
1.2 經營人員素質亟待提高。威縣有16 個鄉鎮,522個村,鄉鎮眾多,從事種子經營的人員多為當地農戶,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大部門人只具備初中文憑,缺乏種子法律知識和相關農作物種子常識,種子質量的甄別和農作物種植經驗知識欠缺,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品種的普及與推廣。此外,種子經營人員對《種子法》一問三不知,對其業務不熟悉,無法準確幫助農民選擇最適合其種植的品種及講解相關注意事項。
1.3 玉米種子經營缺乏品牌效應。在走訪和調查種子市場時發現,目前,威縣銷售的玉米種子品牌多達30余種,眾多品種中同名不同種或同種不同名的現象,使得農民挑的眼花繚亂、無法做出選擇。市場上品種越多,不同品種之間的比較就越多,但不能凸顯主體種子品牌,適宜區域、種植方法不明確。而種子銷售者缺乏專業指導知識,農戶比較保守,偏向種植之前種過的品牌,這又致使好品種得不到推廣,不適宜當地生產條件的品種造成減產,而優勢品種難以在增產增收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同時,給生產上品種合理布局和技術指導造成很大困難。
2.1 建立健全玉米種子市場監管制度。面對當前我國玉米種子市場存在的問題,要完成源頭監管。首先,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加強對玉米品種的檢測、監測,規范玉米品種準入市場制度,使得玉米種子的質量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以科技為支撐逐步提高對玉米種子的檢測水平。杜絕套牌銷售和假冒偽劣商品進入市場銷售,從源頭把好質量關。另外,要依法打擊和查處違法違規現象。種子銷售旺季,執法隊全面開展種子專項整治活動,重點核查種子經營者備案書、備案登記、種子經營檔案的內容。
2.2 規范玉米種子市場經營行為及主體。規范玉米種子市場的經營活動行為以及主體,嚴格打擊無證經營、非法經營主體,對正常經營的主體進行保護。制定玉米種子經營行為規范及準則,提高對種子市場管理人員的專業及素養的培訓工作,使得工作人員掌握有關知識,提高玉米種子市場的規范性。
2.3 注重自身素質,建設種子管理隊伍。針對農作物種子經營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形式,加強對合法經營、合理經營的宣傳教育,每年定期組織種子經營人員集中強化學習《種子法》,提高經營者誠信經營度,增強其法律意識,促使玉米種子市場不斷發展、完善。
2.4 推出主打品牌。推出主打品牌,我們建議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種子企業要大力推廣優勢品種并選擇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市場銷售工作。二是政府部門建立健全品種推薦制度。種子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種子的質量優劣很難從表面進行鑒別,所以政府部門要幫助農民選擇適宜種植的品種,每年12月底,以電視廣播、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宣傳,方便農民次年播種時選擇。
2.5 鼓勵創建玉米種子行業協會,規范行業行為。鼓勵玉米種子行業協會的創建,鼓勵農戶及農業企業通力合作,創建玉米種子行業協會,促進農戶同種子經營者之間的溝通交流,為農戶購買玉米種子、了解玉米種子信息提供平臺,使得農戶對品種的選擇、對生產經營者的信息有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