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學可
(沙河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沙河 054100)
倒伏是影響小麥高產的一個主要問題,畝產500 kg以上的小麥往往容易發生倒伏。農諺說:“麥倒一把草”,倒伏可造成減產20%~30%。因此防止小麥倒伏是實現小麥高產的關鍵。造成小麥倒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品種抗倒伏能力差,秸稈比較高、比較軟。二是密度太大,畝基本苗和分蘗過多,造成田間郁蔽,腰稈長得又細又軟。三是水肥管理不當,生長過旺。造成小麥倒伏的最根本原因是秸稈長得不結實,矮稈小麥不容易倒伏,稈長得矮、粗、硬直就可以防倒伏。
從群體來講,對產量影響最大的,一是每畝總分蘗,二是每畝葉面積,冬看蘗,春看葉。
2.1 個體成長管理。長成小葉壯稈,3 節不過30 cm,即第1 節不超過5 cm,第2 節不超過10 cm,第3 節不超過15 cm,株高不超過1 m,葉長不超過20 cm。這種麥苗就叫壯而不旺,稈是硬的,節間是圓的,底節是綠的,堅韌而有彈力,就不易倒伏。
2.2 葉面積管理。小麥每畝葉面積大小也是衡量小麥群體結構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標志,特別是小麥拔節前后,每畝葉面積的大小和生長的快慢是能否獲得高產的關鍵,小麥主要靠葉片制造養分,如果拔節時葉面積很小,養分就制造的少,各個器官就發育不好,形不成高產基礎,但葉面積超過一定限度后,葉片互相遮蔽,下層葉片由于光照不足,莖稈也生長不好,容易倒伏。所以葉面積要保持一個合理的范圍。小麥拔節前后麥壟里要能有一定的空間,遠看看不見地皮,近看還能看見地皮,下部葉子保持綠色,葉面積大小正合適,可實現高產不倒。葉面積具體大小,一般用葉面積系數來表示,葉面積系數是指每畝葉面積與土地面積的比值,即相當于土地面積的幾倍。拔節期葉面積系數以3~4 為適宜。超過這個系數易倒伏。
2.3 分蘗管理。小麥每畝分蘗多少是衡量小麥群體結構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標志。每畝分蘗數量合適,既要保證蘗多穗多,又要高產不倒。冬前以60 萬~80萬為適宜,春季以90 萬~ 120 萬為適宜,高產不倒伏,如果超出以上指標,就很容易發生倒伏。
3.1 看苗追肥。一是重追返青肥,輕追拔節肥。凡地力差,冬前每畝分蘗60 萬以下的麥田,采取這一方法較好,可起到增蘗增穗的目的,以穗多爭高產。二是返青期少追,拔節期狠追,一般中上等地力,冬前每畝分蘗60 萬~80 萬的麥田,采用這一形式較好,可以穩住冬蘗,促進大穗。三是控制返青肥,重施起身、拔節肥。在肥力條件較高,冬前每畝分蘗超過80萬的麥田,以采取這一方法較好。
3.2 品種和密度要合適。從目前高產麥田來看,有2種密植形式。一是播種量較大,每畝基本苗20 萬~25 萬,以主莖成穗為主,或主莖分蘗并重,爭取高產。在一般中上等地力采取這一形式較好,但由于群體較大,個體發育往往受到限制,倒伏威脅較大,所以在管理上要嚴格控制,嚴防倒伏,才能達到高產。二是播種量較小,基本苗較少,每畝15 萬~ 20 萬,以分蘗成穗為主,最后也能達到增穗目的,爭取高產。群體與個體比較協調,稈粗穗大,不易倒伏。但地力和肥水條件要好,播期需適當提早,否則不能保證足夠的穗數,達不到高產。
3.3 適時軋麥和深鋤。對旺長麥田,春季每畝分蘗超過120 萬以上時,要進行深鋤,傷浮根,坐主根,以控制無效分蘗和地上旺長。春季軋麥也有控制麥苗旺長的作用。軋過的小麥節短、稈矮、葉小,可防倒伏。軋麥時間要掌握在小麥起身到拔節時進行,拔節后不要再軋,防止把莖稈壓傷。還要注意地濕不軋,早晨不軋,陰天不軋,防止苗嫩傷苗。
3.4 藥物控制。在高肥水地區,對群體過大、葉片過旺、有倒伏危險的麥田,通過噴矮壯素使株高和節間縮短,提高抗倒伏能力。噴藥時期可在拔節前后,這時正是小麥莖稈迅速伸長時期,有明顯降低株高的作用。如果仍有旺長現象,拔節以后可再噴用1 次。
3.5 水分管理。高產麥田的澆水經驗是在早澆頭水的基礎上,適當推遲拔節水,使土壤上干下濕,起到蹲苗作用,可以控節、控葉、控蘗,防倒伏。蹲苗時間長短要根據墑情、苗情靈活掌握,一般是保水性差的沙土地和群體適當的蹲苗時間宜短,保水性強的粘土地,群體大的、生長旺的蹲苗時間宜長,既不能控過頭,又不能控不到。拔節水掌握在一節定、二節伸、三節露時為宜,一般以過了4月5日再澆拔節水為適宜。蹲苗是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前期控是為了后期更好的促,如果不把苗蹲好,長得過旺,灌溉后容易倒伏,不灌溉又水分供應不足,矛盾不好解決。把苗蹲好,該灌溉就灌溉,可以保證小麥灌好漿,達到籽粒飽滿,高產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