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菁
(三河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三河 065299)
自2019年12月份以來,受全球疫情影響,各國對糧食出口進行了嚴格管控。對于糧食進口大國的中國來說,保證糧食供給成為頭等大事,因此近幾年我國對糧食種植非常重視,作為北方的主要口糧—冬小麥的種植成為重中之重。由于種種原因,冬小麥的種植每年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晚播情況,容易出現弱苗影響產量,需要特別管理,尤其是中后期管理非常關鍵。小麥拔節、孕穗、抽穗至成熟是影響產量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麥蚜、吸漿蟲、白粉病、條銹病以及干熱風等不利因素的多發期,要以“穩穗數、增粒重、保品質、防病蟲、防早衰、防倒伏”為重點,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類指導,本文針對此情況,提出了如下種植意見。
“土里捂”小麥播種量大,多為主莖成穗。前期盡量不灌水,盡可能保障較高地溫,促苗生長。將第1 次肥水推遲到拔節期,結合澆水(40~50 m3/667 m2)追尿素15kg/667m2左右,保穗促花保粒。在抽穗揚花期澆好第2 水(40~50 m3/667 m2),對于春季第1 次追肥量少的麥田,在澆抽穗揚花水時可追尿素5 kg/667 m2左右,以促進小麥揚花授粉,力爭粒數增加,促進粒重提高。小麥抽穗揚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約占整個生育期耗水總量的30%,此期水肥供應對于保花、增粒、防止葉片早衰和籽粒灌漿都至關重要。因此,要密切關注天氣,澆水時應注意“看天、看地、看苗情”,要避開大風天,以防倒伏。噴灌麥田要避開揚花期澆水,錯期澆水施肥。灌漿期做好“一噴三防”,結合病蟲害防治,噴施磷酸二氫鉀1~2 次,強化冠層光合功能,促進籽粒灌漿。
冬小麥生長的中后期易受小麥吸漿蟲成蟲、麥蚜、白粉病、小麥赤霉病、各類銹病、根腐病及干熱風等危害,是實施“一噴綜防”的關鍵時期。要增強綠色發展理念,科學選用高效低毒的殺蟲殺菌劑。小麥開花后7~10 d 開展“一噴綜防”,通過合理選擇藥劑,使用殺蟲殺菌劑與葉面肥、微肥等混配噴霧,一般畝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80 g、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 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 ml、磷酸二氫鉀100 g,兌水50 kg,全田均勻噴霧。一次噴施達到防蟲、防病及預防早衰和干熱風的目的。密切關注小麥揚花期的降雨過程,做好赤霉病的預警防治。
由于氣溫逐漸升高,禾本科惡性雜草、野雜麥等自身的生長適應能力比較強,與冬小麥的生長存在競爭關系,致使水、光照、養分等難以滿足冬小麥植株生長的需要,導致麥田的整齊度降低,嚴重地塊會導致減產。雀麥、節節麥等禾本科惡性雜草、野雜麥等在小麥抽穗以后較易與小麥分辨,要將其“連根拔除”,帶到麥田外進行銷毀,確保徹底清除干凈,否則會嚴重影響來年小麥的生長。
小麥生長后期易出現“干熱風”等災害性天氣,引發麥田倒伏、減產,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集中抓好防災減災工作。①改善田間小氣候,在干熱風來臨前的3~5 d 對麥田進行灌水可以減輕危害;②提高冬小麥抵抗干熱風的能力,在小麥的孕穗至揚花期噴施0.3%磷酸二氫鉀,促進小麥植株健壯成熟;③結合后期病蟲害防治,肥藥混噴,一噴綜防,達到殺蟲、防病、防干熱風、增加粒重、提高品質的目的。
推廣小麥收獲減損和綠色倉儲技術,確保顆粒歸倉。小麥收獲過早過晚均會影響產量,收獲過早會使小麥的干物質積累不夠充分而導致千粒重降低,從而影響產量;收獲過晚小麥籽粒容易脫落,無法入倉,如果趕上下雨,可能會導致麥粒發芽或霉變而無法食用。因此,小麥收獲要適時,機收適宜期在完熟初期。同時,還要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收獲,減少自然損失,確保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