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晶晶
(威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威縣 054700)
河北一直是中國重要的梨果產區,近年來,隨著傳統栽培模式向現代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轉變的興起,其定植株行距由原來的4 m×4 m 轉變為1 m×4 m、1.2 m ×5 m、2 m ×4 m 等,畝栽植密度分別為166棵、111 棵、83 棵,畝均梨樹棵數較傳統梨區高2~4倍。并且經營主體由原來的散戶種植經過土地流轉后轉變為合作社、龍頭企業等集約化經營,梨園栽植面積均在百畝以上,最大可達2 000 畝。如此大的栽植密度和種植規模,用工投入成為梨園管理的“重頭戲”,尤其是栽后施肥、澆水等管理周期較長的用工投入。為實現綠色A 級梨產業園區生產管理的規范化、智慧化,讓果農盡快實現“節本+增收+增值+增效”,部分標準化梨園推行“無人果園”建設,通過在果園安裝一臺臺管理設備,對園區內梨樹生長情況進行分區監測管理,并安裝相應手機APP 供梨園管理者遠程操控設備,實現智慧管理。
梨樹多為露天種植,大環境的影響使梨農擺脫不了“靠天收”的局面,尤其是近年來,河北地區連年遭遇“倒春寒”災害,梨果產量大幅減少,品質有所降低。梨園智慧化環境監測體系的投入,通過各類微型傳感器實時監測,采集各種監測對象信息,通過無線方式發送至用戶終端,從而實現梨園、計算機、管理者三元連通,實時監測梨園內的溫度、濕度、風力、風向、土壤墑情、蟲情等相關數據,技術人員通過掌控梨園環境精準數據,科學管理梨園。
梨樹花期對溫度較為敏感,一般梨樹開花適宜的溫度在14 ℃左右,溫度高于30 ℃與低于8 ℃,均不利于開花授粉,在梨樹開花期間要盡量減小“倒春寒”和花期高溫大風的不利影響,提高梨樹的坐果率。通過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結合梨園實時環境監測系統,手機APP“應急響應機制”可設置預防花期凍害措施的最低溫度,當氣溫低至臨界溫度時,手機會自動報警,及時實施花期凍害預防措施,有效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梨樹生長過程中需水量很大,在梨樹不同物候期生長階段,尤其是在梨果迅速膨大期,加之枝條第二次旺長,需要及時定期定量澆水。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既降低了水分和肥料利用率,又易造成土壤板結,甚至導致梨樹根腐樹亡。智能化水肥一體化系統實施的是管道滴灌,技術員通過精準定時定量調節和控制設備,水和肥融合后,一步到位把水肥輸送到梨樹根部,滿足梨樹在關健生育期“水足飯飽”的需求,同時節水節肥并杜絕了各類缺素癥狀,因而在規模化管理上可達到梨果的產量和品質均良好的目標。
水肥一體化的灌水方式采用管道滴灌系統,同時根據梨園面積配置容量適宜的蓄水池和混肥池,將地下水采入蓄水池中,經過數小時的沉淀去除水中雜質,然后泵取池水,并摻入雜質少、水溶性強的肥料,通過過濾系統和管道,直接把梨樹所需要的肥料隨水均勻的輸送到根部。此套設備可通過物聯網技術,在手機上安裝相應APP,根據智慧化環境監測體系的數據,并結合梨樹生長物候期生長特性,輕點手機上的按鍵及時啟動設備,有針對性的設置出水量、液體肥和滴灌速度,一天2 人便完成2 000 余畝梨樹的灌溉任務,比傳統灌溉方式節水60%以上、節肥40%以上,用工用時更是大大縮減,并且實現對水肥的充分利用,為梨樹營造最佳的生長環境,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探索智慧梨園建設,除了環境監測體系和水肥一體化等智慧化平臺外,生產者還需關注一些自動化、半自動化的農耕機械,這些機械化生產資料的應用,可實現梨園規模化管理;深受消費者關注的有追溯體系,通過掃描二維碼實現溯源查詢、防偽查詢、網上商城等內容,一顆小小梨果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讓消費者買著舒心,吃著放心。
隨著科技的進步,物聯網技術與梨園的結合是現代化矮化密植梨園智慧管理發展的趨勢,智慧平臺除了遠程監控、終端展示、應急響應外,信息安全、大數據歸集與分析逐步應用,通過調度智能機器人進行作業,收集果園各類基礎數據,建立果園運營維護大數據庫,為果園智慧管理、科學決策、農事研究提供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