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伃 李 欣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遼寧 撫順 113122)
副豬嗜血桿菌病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養豬場較為常見的一種豬傳染病。該病曾經被認為是由應激所導致的疾病,而目前在我國部分規模化豬場中分離到副豬嗜血桿菌,其對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形成威脅,嚴重損害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副豬嗜血桿菌只對豬形成感染,仔豬以及架子豬均可以被感染,其中多見于5~8 周齡豬。該病的發病率通常處于10%左右,死亡率有時能達到50%。而當豬同時感染多種呼吸道疾病,如豬支原體肺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時,該病的產生可導致疾病臨診癥狀加重[1]。其傳播途徑是呼吸道與消化道,另外還可通過創傷而傷害皮膚引起皮膚的炎癥和壞死。該病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特別是在早春和深秋天氣變化較大時多發。外部氣溫突然變化、圈舍內空氣污濁、沒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寒冷潮濕也是豬場副豬嗜血桿菌病高發的主要誘因。
2.1 臨床癥狀。包括發熱、食欲減退甚至廢絕、呼吸困難、咳嗽、關節腫脹、跛行、可視粘膜發紺、側臥、消瘦和被毛凌亂;病情嚴重還會出現共濟失調等神經性癥狀,病豬隨時可能死亡。病豬在急性感染后還會留下后遺癥,母豬出現流產,公豬則表現為慢性跛行。眼觀病變主要表現為單個或多個漿膜面,出現漿膜性及化膿性纖維蛋白滲出物,其中包括覆膜、心包膜和胸膜等,損傷也可能涉及腦和關節表面,特別是腕關節與跗關節[2]。
2.2 實驗室診斷。根據前述的臨床與病理典型特征可對此病做出初步診斷,但為了保證診斷的準確性,還是要依靠實驗室檢查來進行確診。細菌學檢查對于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確診尤為重要。但細菌分離培養往往很難成功,原因主要在于副豬嗜血桿菌對營養要求極高,培養起來很困難,不容易操作。而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應用比較廣泛,如PCR(聚合酶鏈式反應)具有反應體系小、操作方便等特點,可快速且準確地對該病進行診斷。具體操作為取感染動物病變嚴重或病毒載量較高的組織及器官,如肺、關節液等,提取其總核酸,按照常見的PCR 反應體系(20 uL)進行擴增,也可取病豬的鼻拭子溶解到PBS 緩沖液中,作為反應模板直接進行擴增,此方法優勢在于對還沒有明顯癥狀表現的病豬具有較好的檢測效果。另外,還可借助血清學診斷來對副豬嗜血桿菌病進行確診,比如瓊脂擴散試驗以及間接血凝試驗等,均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
3.1 預防措施。①疫苗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效果較好的方法,考慮到副豬嗜血桿菌存在明顯的地方性特征,而且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間的交叉保護率較低,因此應用當地分離出菌株制備的滅活苗,對于控制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發生效果較為理想。②在未發病的地區,應堅持自繁自養的基本原則,加強飼養管理,保持環境衛生的良好,盡量不要從外地,特別是疫區引進豬只。必須引進時,應進行嚴格的檢查。③由于此菌是條件致病菌,所以平時要注意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降低不良環境對豬的刺激而減少該病的發生。消除應激誘因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養殖生產過程中,要密切留意養殖生產動態,避免各種應激的產生,同時還要注意豬舍內外的溫度變化,保證圈舍處于溫暖且干燥的環境中。對于斷奶仔豬以及需要轉群或者運輸的豬只,在轉運前后可以通過飲水的形式,適量補充一定的抗應激藥物,比較常見的添加劑像維生素C 等。在飼料中補充一定量的氟苯尼考與強力霉素,氟苯尼考與支原凈的組合均可起到保證機體穩定的效果,避免產生應激刺激。
3.2 治療方法。當養豬場內出現此病時,可選用大量的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其主要對氟喹諾酮類、頭孢噻呋鈉、氟苯尼考等抗生素表現敏感,可以用這些藥物對病豬進行肌內注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臨床表明藥物治療對于副豬嗜血桿菌病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養殖過程中還是要采取預防為主的策略,對于未發病的豬群,可采用以上藥物拌料的方式喂服預防,同時對全豬群用電解多維與維生素C 粉飲水,也可在飲水或飼料中加入免疫肽或黃芩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