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莊墓鎮中心學校 安徽 合肥 231100)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兩方均外出,而其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從而不能與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的兒童[1]。對莊墓鎮中心學校農村留守兒童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由祖輩照看,少數農村留守兒童由父母一人單獨在家照看。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不能及時給予孩子思想指導,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是指適應周圍環境的持久、穩定、愉快的身心狀態[2]。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引導和關愛,一些留守兒童出現了性格孤僻、自卑,對外界事物抵觸,不愿與他人交流等心理問題。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顯得很無助,對很多事情的認識會出現偏差。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不僅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還會對家庭、學校、社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2.1 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成長環境,家庭對于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3]。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很難通過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的成長,不能發揮父母天然的榜樣力量。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當其遇到心理問題時,父母不能夠及時給予糾正、指導和關懷。孩子缺乏和父母的密切交流,很難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系,易導致農村留守兒童自我封閉,不愿意與外界接觸。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是隔代教養,教養者大多年紀較大,文化水平不高且精力不夠,對新事物缺乏了解,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不夠科學。雖然他們承擔了監護人的角色,但卻跟不上孩子的心理發展速度,滿足不了孩子心理的需求。許多留守兒童的祖輩對孩子過分溺愛,當其犯錯或產生錯誤思想時不舍得批評,從而導致其越陷越深。
2.2 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許多農村學校由于師資力量不足,對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的心理或行為上偏差重視不足。當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出現問題時,老師會聯系孩子的父母,希望通過父母和學校一起合作解決孩子的問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容易對孩子的行為產生誤解,缺少正面的鼓勵與支持。許多父母言語交流也過于簡單,缺乏耐心教導,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孤僻冷漠、任性沖動。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農村留守兒童接觸的對象基本都是同齡兒童,同學之間的比較讓他們更加意識到自己父母的缺位。作為非留守兒童,他們不太會關注與留守兒童同學的相處方式,導致非留守兒童可能在不經意間傷害到留守兒童的內心,進而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有叛逆心理,或與同學關系緊張等。
2.3 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對社會的認知正處在初期,在此階段,其掌握的知識還很不足,判斷是非的能力還很不夠,心理發展較不穩定,意志力差,缺乏抵御外界誘惑的定力。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爺爺奶奶作為監護人并不能引導他們合理使用手機,社會監管部門沒有對各種APP設置嚴格的下載權限,使他們容易沉迷于手機。當前,有些留守兒童出現沉迷網絡游戲、刷短視頻等不良行為,甚至還有極個別留守兒童出現早戀現象。農村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有些農村留守兒童時常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
3.1 父母需加強對孩子的心理引導。留守兒童的父母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子女身心健康發展的作用。父母應盡量選擇距離近的地方工作,并盡最大努力定期返鄉,多與子女面對面交流,展現對孩子的關愛。父母要注意平時和子女視頻或語音通話的頻率,與孩子的聯系時間不能間隔太久。父母要與留守兒童有經常性的情感交流,針對性地對子女心理問題進行疏導。父母與孩子相處時,要重視自身的榜樣作用,以實際行動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不能認為有監護人看管,就對子女放任不管。留守兒童的父母平時和子女的通話內容不能僅限于學習方面,也要關注他們生活中的小事,尤其要注重傾聽孩子的心聲,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進步,鼓勵孩子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使子女切實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之情。子女在與父母的交流中會學習為人處世的方法,對于兒童發展良好的人際交往,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很大的幫助。
3.2 學校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讓兒童在學校感受到家一樣的關心與溫暖。教師平時在課堂上應鼓勵留守兒童積極發言,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細節,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及時準確地記錄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從而使其健康成長。改變傳統的重成績、輕素質教育的觀念,成才先成人,老師要重視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此外,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兒童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教會兒童正確辨別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幫助留守兒童排解心理上的困擾,給予他們正確指引,為良好人格的發展奠定基礎。教師應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當發現兒童出現心理異常時,應耐心地分析他們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 學校應定期召開留守兒童監護人會議,積極倡導家長走訪學校,及時了解兒童情況,參與學校教育。定期舉行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利用圖書室、閱覽室等各種資源,開展豐富的班級活動,促進同學之間的情感聯結,減輕留守兒童的孤獨感。
3.3 社會需發揮政策保障作用。社會要整合關愛留守兒童資源,充分發揮政策保障作用,強化社會支持體系的建設。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擴大農村就業機會,吸引農民工返鄉,比如發展特色農業,有效減少留守兒童。莊墓鎮發展了草莓種植業和家禽養殖業,鼓勵農民工返鄉發展,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城鄉一體化改革也可以幫助農民解決子女隨遷入學等生活問題,使其隨遷至父母工作所在地,從體制上縮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保證了農村勞動力家庭結構的完整性。還需完善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保護措施,嚴厲懲處惡意損害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行為。
性格孤僻、自卑,對外界事物的抵觸感,不愿與人交流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的基本現狀。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顯得很無助。他們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存在偏差,導致人格、心理和價值觀的扭曲。引導農村留守兒童積極、樂觀、健康成長,需要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