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22年,草魚、鯉魚、羅非魚等常規品種,以及黃顙魚、加州鱸等部分特種魚,隨著社會經濟下滑和國際貿易受阻,整體市場行情進入低谷期,長時間維持在養殖成本線以下,養殖戶個體及企業遭遇大面積虧損,哀鴻一片。
然而,比起餐飲、旅游、外貿、房地產等行業的慘淡蕭條,與老百姓飯碗息息相關的水產行業則相對更有“錢”途,倔強的水產人依然充滿著熱情與希望。
此時正值陽春三月,新一輪的水產養殖拉開帷幕,各個品種再次迎來投苗旺季,又是一年的辛勤耕耘。我們看見,當前小棚蝦、飼料鱖、河蟹“六月黃”、循環水養魚等創新型、集約化養殖模式越來越火,養殖利潤可觀。
以飼料鱖為例,這兩年乘著預制菜這股東風,鱖魚憑借臭鱖魚這一經典菜品而逐步走紅。隨著消費市場的進一步開拓,行業關注度的持續提升,不少個人和資本開始瞄上飼料鱖這一大單品。
去年,全國飼料鱖養殖產量已突破萬噸級,養殖區域從廣東、湖北、安徽、江蘇等核心養殖區,逐漸向四川、湖南、江西、浙江、廣西、河南等地延伸,養殖規模逐年遞增。
相對于魚餌鱖,飼料鱖在勞動力投入、病害風險、餌料供應、成本核算等方面,都具備較為明顯的優勢。單從養殖成本而言,魚餌鱖一般養殖成本在25~30元/斤,飼料鱖僅為17~20元/斤,并且日常管理相對簡單得多。
因此,在餌料魚價格長期高位運行的大環境下,加之塘租、人工等養殖成本不斷攀升,越來越多人進駐飼料鱖的養殖行列。
俗話說“養殖有風險,入行需謹慎”!飼料鱖養殖效益雖然誘人,但是卻面臨著魚苗及成魚養殖成活率低兩大弊端。有業內人士透露,2022年廣東市場飼料鱖的養殖成功率不足10%。
具體而言,在魚苗方面,馴化時間過短及更換養殖環境均會影響馴化效果,且魚苗行業門檻低,質量往往參差不齊;在成魚養殖方面,目前鱖魚飼料尚不夠成熟,飼料營養成分不完全適合鱖魚生長需求,從而引發營養代謝問題,成活率下降。
加之這些年鱖魚越來越難養,種質退化、病害高發、池塘老化等問題都是遏制飼料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
所幸的是,近年來,產業上下人士對飼料鱖高度重視,對其發展前景也非常看好,并且從種苗、飼料、動保、養殖模式探索等方面不斷優化,從傳統池塘養殖模式逐步走向更為先進的工廠化循環水、跑道、圈養桶等養殖模式,不斷提升養殖成功率和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