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山寶(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水產站 242000)
2022年我們在安徽騰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展小龍蝦、水稻、幼蟹高效養種培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畝產小龍蝦215kg,水稻612kg,規格幼蟹206kg,畝產值25,901元,每畝成本12,528元,每畝利潤13,373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建議示范推廣。現將有關技術介紹如下:
試驗塘口綜合條件優良,無旱澇污染之憂,池塘走向為東西方向,長∶寬=(3~4)∶1,池塘埂的坡度為1∶3,面積12畝,四周深水處能保持水深1.5m,中間淺灘種植水稻,進、排水設施完善。池塘配有2kW的微孔增氧設備1套及池塘四周應設置防逃設施,入土10~15cm,高出地面50~60cm左右,塘埂鋪設生態護坡布。
清除過多的淤泥,老塘口應曝凍曝曬1個月左右,放苗前15~20d,畝用75~100kg生石灰(塊灰)兌水化漿后趁熱全池潑灑,包括塘埂。
小龍蝦養殖以伊樂藻為主,幼蟹培育以水花生為主,一般清塘消毒結束1周后,注水40~50cm,同時在深水處種植伊樂藻,四周淺水處種植水花生,等到4月中下旬小龍蝦起捕完畢后將伊樂藻清理干凈。
在苗種下塘前7d,應及時投施生物漁肥,培育大量的浮游生物,有利于小龍蝦、水草生長,營造良好生態水環境;同時抑制青苔的生長。池水透明度保持40cm,保持水質肥活嫩爽,水色呈嫩綠色或茶褐色。
在2月中下旬或3月初投放自繁自育的小龍蝦早繁苗,畝投放規格為300只/kg早繁苗40kg,根據天氣、苗種規格及時投放開展養殖,宜早不宜遲。
4月中下旬小龍蝦強化捕撈結束后,及時清理水草伊樂藻,種植水稻,本次試驗種植的水稻是再生稻,采用機插秧,水稻種植面積占80%。
5月10日前選擇天氣良好,畝投放1.5kg大眼幼體,開展幼蟹生態培育。
在整個飼喂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小龍蝦餌料選擇魚丸料,龍蝦苗種下塘后,每天每畝用魚丸料5kg左右,以后日投喂量按塘內蝦體重計算,一般前期投餌率20%~25%,中期投餌率15%~20%,后期投餌率5%~10%,實際用量掌握在小龍蝦1h內吃完為宜。投喂方法一般每日2次,上午8~9時,占全天投喂量的20%~30%,下午5時左右占全天投喂量的70%~80%,龍蝦養殖區域全池投喂,采用無人機投喂,投喂時做到“四看”: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龍蝦活動生長情況。
二是大眼幼體-仔蟹1期:每天每公斤蟹苗投喂開口餌料1kg,制成漿水每天分5~6次均勻全池潑灑,仔蟹Ⅱ-仔蟹Ⅴ期:每天每公斤蟹苗投喂1號飼料2kg,日投喂4次,四周淺灘多撒,中間再生稻少撒,隨后投喂次數減少到2~3次,投喂量適量增加,至六月底;7~8月份高溫季節,以投喂低蛋白飼料為主,降低幼蟹性早熟比例。秋季投喂,此時水溫適宜,幼蟹活動量大,是幼蟹生長的高峰期,應加大餌料投喂量,并增加魚丸餌料的投喂,以增強幼蟹體質,提高質量,保障幼蟹安全過冬。
三是再生稻全程不施肥不打藥。
早期以伊樂藻為主,當小龍蝦起捕干凈后及時干塘清理干凈伊樂藻,防止高溫期敗壞水質,在四周淺水處移栽水花生,中間淺灘處種植再生稻,可有效吸收殘餌、蝦蟹糞便及水中氮硫營養物質,降低氨氮、硫化氫的毒副作用。
早期小龍蝦養殖保持水質清新,透明度在35cm左右,殺蟲消毒1次,小龍蝦捕撈及再生稻種植結束后,池塘水位隨再生稻生長逐漸加深直至高溫期加滿水位,養殖中后期應及時加換新水、改底增氧。高溫季節開啟微孔管道增氧機,保持池水上下對流,既降低水溫、改善底質又增加溶氧,養殖后期注意改底,根據天氣、蝦蟹生長情況適時開啟增氧設施,保持池水溶氧在5g/m3以上。養殖中后期定期潑灑生物制劑調節水質,保持水質肥活嫩爽。
早期小龍蝦養殖期間,小龍蝦生長迅速,沒有病害,利用纖蟲凈和二氧化氯進行殺蟲消毒1次,幼蟹培育期間每周碘制劑消毒1次,5、9月份纖毛蟲病高發期潑灑殺蟲防治1次;6~9月份,每隔半月潑灑生石灰15kg,養殖后期注意及時加換新水,使用過硫改底,潑灑生物制劑調節水質預防病害。
4月初根據小龍蝦市場情況和龍蝦養成規格及時起捕上市,4月底起捕干凈,8月和11月人工收割再生稻,幼蟹年底先用地籠在干塘捕撈。
每畝投入包括苗種、飼料、塘口租金、水電、人工、折舊及其它合計12,528元,全部合計投入150,336元。
小龍蝦畝產215kg,產值8,225元,幼蟹畝產206kg,產值12,300元,水稻兩次合計畝產612kg,產值5,376元,合計蝦蟹畝產421kg,水稻畝產672kg,合計畝產值25,901元。
全年養殖總投人465,840元,總收入842,850元,總利潤為377,010元,平均每畝利潤13,373元。
小龍蝦水稻幼蟹養種培試驗是在幼蟹培育池早期養殖一季小龍蝦早繁苗,4月中下旬小龍蝦起捕結束后栽種再生稻,5月初投放大眼幼體,該養殖模式結構合理,充分利用池塘前期養殖空間,養殖產量高,經濟效益好,是池塘幼蟹培育發展突破的新方向之一。
當前我區幼蟹培育面積5萬畝,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培育技術成熟,但經濟效益有所下滑,特別是俄烏戰爭以來,世界糧食危機,國家要求恢復耕地、找回耕地政策要求下,在幼蟹培育池中前期養殖小龍蝦,種植水稻,既保證養殖戶經濟效益,又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而早期小龍蝦市場行情火爆,供不應求,經濟效益顯著,但早期小龍蝦養殖成功必須有充足的小龍蝦早繁苗,早期小龍蝦生長快,無病害,回捕率高,市場價格高,基本供不應求,建議自育小龍蝦早繁苗,數量充足,苗種投放有保障,但小龍蝦、大眼幼體最佳的投放模式還需進一步試驗確定。
試驗水稻,品種為“再生稻”,3月22日播種,4月26日栽插,7月25日齊穗,田間生長均衡,無病蟲草害,進入黃熟期。推廣稻蟹種培新模式,全程不打藥、不用化肥,采用生物及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達到了綠色生產的技術要求。水稻品種建議水稻稻桿粗壯,不易倒伏,生長期長,150d以上,水稻株間距和行間距要大,保持水稻通風,授粉均勻,大眼幼體5月4日投放,5月6日變態一期仔蟹,在稻田中自由攝食活動。推廣蝦稻蟹養種培新模式,水稻可有效吸收蝦蟹排泄的糞便及剩余的殘餌,降低氨氮和硫化氫含量,增加溶氧,保持水質良好。同時幼蟹可自由活動于水稻中,疏松土壤,清除雜草及水稻害蟲,水稻和幼蟹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建議水稻栽種行距和株距30cm以上,保障幼蟹池水稻通透性,利于水稻揚花授粉和幼蟹不缺氧。
小龍蝦水稻幼蟹養種培模式高產高效,是幼蟹培育發展突破的新模式之一,可以投放大眼幼體,也可投放仔蟹,但大眼幼體或仔蟹最佳的投放數量還需進一步試驗確定。
再生稻全年需收割2次,由于幼蟹四處爬行,無法機械化收割,全靠人工收割,勞動強度大,建議國內工程機械廠家研發在幼蟹田收割水稻的收割機,以利于此項技術大規模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