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美
摘要:閱讀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否提升,是評判英語閱讀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為了彰顯教學實效,提升課堂品質,教師要立足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從學科屬性出發,重新對英語閱讀教學進行設計,以使閱讀教學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閱讀學習動力,使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更理想。文章從找準學習興趣、圈點關鍵詞句、整合插圖資源、解析單元架構、拓展閱讀空間等方面入手,對英語閱讀教學設計新藍圖的繪制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英語;英語閱讀教學;教學設計;藍圖;英語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4-0101-04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學生在感知、體驗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踐行素質教育理念。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多重因素支撐。作為英語教學的有機體,閱讀對學生思維認知、英語素養形塑產生的作用極強[1]。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不僅是新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的要求,也是激發學生探索英語語言世界的不竭動力,對全面提升學生英語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具體施教過程中,教師要抓住閱讀教學設計這一關鍵點,并從不同視角出發,展開多維探索,以期給學生提供最優化的閱讀學習平臺。
學生學習過程中,興趣發揮著定向和動力的雙重作用[3]。當學生沉浸在某種特定情境中,對知識產生了濃厚探索興趣后,教學活動就成功了一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激發出來,其就會抱有積極學習態度,主動參與到知識探索中。這樣,教學活動自然而然就能順利推進。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興趣較為廣泛,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這為興趣激發提供了便利條件。課堂教學設計一定要為教學主體服務,要能使學生對學習材料產生積極的認識以及濃厚的學習和探索興趣。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從興趣視角出發展開深度探索和挖掘,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中的趣味因子,成功啟動學生的主動閱讀意識。可用于激發學生英語閱讀興趣的教學教輔手段異常豐富,如媒體展示、問題投放、故事講述、語言渲染、演繹發動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教學教輔手段為閱讀活動的順利啟動注入不竭動能[4]。
例如,在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4 Transportation”的Part A部分時,教師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以單元主題為中心點,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不同形式的運輸方式。教師可以提出引導性問題:“Who knows what kind of transportation is this?”學生回答:“I know.It’s a bus.I often go to school by bus.”教師繼續追問:“What kind of transportation is this?”學生自豪地回答:“I know. This is a bike.I like riding to school best.”教學引導到了這里,學生已經由自由散漫的狀態進入積極發言狀態,教學節奏非常好。為了更好地將學生引入學習思考狀態,教師可以繼續發問:“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odes of transportation?For example,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bicycles?What are the disadvantages?”這個問題與學生的表述緊密相關。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率先舉手回答。教師順勢給出動態化的視頻和圖片資源。課堂迅速被激活,學生在多元對話中很快完成了單元主題感知,閱讀主動性被激發。知識以靜態化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但學生對動態化的圖片呈現更感興趣。教師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導學觸發點,對接學生的認知和思維,學生的眼球被牢牢吸引住,思維也隨之打開。學生對直觀鮮活的事物更感興趣,這是他們的天性,也是教學的有效著力點。教師創設對話情境,用簡單、生動、形象的視頻資源,給學生的身心帶來觸動,促使學生的思維活絡起來,為閱讀活動注入一劑強心針。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師對創新存在錯誤認知,習慣于從導學形式上進行創新。單純的形式創新雖然能吸引學生關注,但效果不持久。形式創新是為學生、課堂服務的,教師不能割裂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必須從文本、形式、目標的融合出發,給出情境引導。多媒體聲像俱佳、動靜結合,具有可見可感的屬性。在形象、真實的的背景中展示知識,學生的思緒會被注入活水源泉,這樣學生對多媒體進課堂就會有更多期待。在多媒體的刺激下,學生進行多維度的聯想,認知超越了原來的經驗范疇,逐步形成嶄新的認知結構,并在鮮活的環境中進行不間斷的學習探索,完成學思統一。學生對多媒體有著濃厚的興趣,能夠在聲光影的帶動下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互動,在大量信息資源的“攻勢”下,學生找準學習方向,逐漸進入閱讀感知狀態,思維能力也會變得更強。
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是以教材為依據的[5]。教材包含的信息量巨大,要想學生抓住學習本質,快速捕捉到其中的主要信息,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抓住教材的關鍵內容,化繁為簡,進而在抽絲剝繭中觸碰到知識的本質,把握學科精髓。這是高品質課堂的體現,也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在簡化知識、深入文本中心區域的過程中,學習的實效性會得到凸顯。學科不同,學習重難點不盡相同,關鍵信息自然也不同。就英語學科而言,其閱讀內容是由單詞、短語等基本內容組合而成的,學生要想順利完成閱讀,準確理解文本內涵,就必須快速完成基礎知識構建并抓住學習關鍵點。要想學生具有這種信息的快速抓取能力,吃透單詞是關鍵。學生只有對單詞具有一定“量”的積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才能獲得較為理想的閱讀成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圈點勾畫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快速進行單詞積累,從而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圈點勾畫是一種既有趣又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快速吃透單詞。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給出學生具體指引,以使學生的閱讀方向更加清晰明確[6]。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進行精準把握。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圈點關鍵信息點,讓學生在系統梳理中逐漸掌握詞匯信息和句型知識的關鍵點。最后,教師要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將文本關鍵詞句進行整體聯結,以使學生能夠準確勾勒出文本的整體輪廓,從而為學生后續進行整體閱讀學習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1 Days of the week”的Part B部分時,教學伊始,教師要給出具體的學習要求:“Read the listening and following parts quickly. Outline and mark the words you think are important or don’t know.”學生收到指令后會積極行動起來,快速完成對文本的初步感知。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批注圈畫的內容。學生顯得異常興奮,積極舉手參與。“I think the word ’Saturday’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rt,because its construction is more complex and not easy to remember.”學生一邊說一邊將這個單詞呈現出來。這樣,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思維活躍度會更強,會更快突破詞匯難關。教師引導學生從最基礎、最簡單的詞匯著手,進行勾畫批注,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在尋找知識點的過程中,能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愿意主動進行探究學習。學生在探索學習過程中,能從單詞、句型、句子的環環相扣中抓取到文本的關鍵信息,從而對文本進行準確理解。這樣,學生的閱讀學習就會漸入佳境,閱讀理解能力就會得到顯著提升。
教材中可利用的閱讀資源異常豐富,插圖就是一項重要內容。插圖是融入教材的圖畫,是教材的第二語言,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對文本內容起到輔助解釋說明的作用。就閩教版小學英語教材而言,其在編排時就融入了大量插圖。這些插圖色彩艷麗、生動形象,蘊含著豐富的信息資源,既有助于增強教材的吸引力,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本內容,又有助于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7]。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只盯著文本內容進行教學,而忽視有趣的插圖資源,使得教學效果不理想。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合理整合教材插圖資源,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插圖過程中生成直觀感受,對單元學習內容形成初步印象,進而全身心投入文本閱讀中,提高學習成效。
例如,在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2 Cleaning Day”的Part A部分時,教師就可以借助插圖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先將插圖順序打亂,讓學生排序,再引導學生進行表達。在觀察插圖時,不同認知基礎的學生會對插圖內容產生不一樣的理解,排出來的順序也會不同。一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進行如下表述:“I think first the blackboard,then the tables and chairs,then the glass and the door,and finally the teacher summarizes.”在這名學生熱情洋溢的表述中,學生們的探討熱情被有效激發,進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會逐步深入,并能夠理順閱讀思路,充分理解文本內容。這樣,閱讀學習活動就可以順利開展。學生本身對絢麗多彩的插圖有著強烈好感,教師順勢而為,將插圖與文本進行有效對接,借助插圖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不但可以將學生的思維與文本融為一體,還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認知重組,使學生的認知思維向著不同方向延展,使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不斷迸發出來。這樣,學生必然能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學習效果也必然理想。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插圖涵蓋的信息量較大,但這些信息靜態感較強,要想實現圖文融合,教師就必須對其進行動態化處理,以使其能發揮最大化的助學作用,從而使教學目標在插圖觀察、信息感知、知識歸類中得以實現。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一元化的教學狀態是最為常見的,學生總是喜歡將知識作為單獨的個體,以分解的形式進行逐一突破。然而,知識本質上是循環往復的整體,其系統化、層級化傾向較為顯著。因此,真正有效的知識探知方法一定是從宏觀層面出發,以某一個點為基準,對文本展開全面構建。前面提到,英語閱讀學習中的圈點關鍵詞句和整合插圖資源都是從微觀視角出發對知識展開的探索。然而,學生如果一味從微觀視角出發展開知識學習,其會很容易產生困惑,難以很好地進行知識整合,更難以有效構建認知體系。對此,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出發展開教學規劃,引導學生對每一部分內容特點展開深度剖析,幫助學生有效對單元學習內容展開構建,以使學生能夠快速實現自身思維與文本思維的對接。對單元學習內容展開構建,一方面是為了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點,幫助學生找到獨特的學習切入視角,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在解析單元構造進行的過程中,對知識的難度系數、學習重難點進行精準把握。這對于閱讀活動的順利推進、教學重難點的迅速突破都有著積極影響[8]。
例如,在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3 School Subjects”的Part A部分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解析單元架構的方式,幫助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重難點。學生對文本內容原本是陌生的,因此很難快速、準確抓住學習重難點。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單元內容進行整體構建,然后引導學生找出重要詞匯、句型等基礎知識內容,最后讓學生繪制單元思維導圖,使知識更具條理性和系統性。隨著一幅幅獨具特色的思維導圖的呈現,單元學習重難點也隨之展示出來。學生繼續順著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探索,閱讀活動就會得到順利推進。知識內化、分解、吸收都有一定的流程和標準。要想學生快速突破學習重難點,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單元架構,讓學生在知識整合中,實現對局部內容的感知和滲透,從而有效突破重難點,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更全面、細致[9]。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習不是單純為了獲取知識,還包括生成嶄新認知、獲得多重思維能力[10]。可以這樣說,學生學習教材的終極目標是從中汲取知識,生成實踐運用能力,真正實現舉一反三。學生的認知呈現梯度性,原始認知基礎會直接影響閱讀學習效果。教師要進行針對性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原始認知基礎上展開探索,以幫助學生生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認知,促使學生實現知識內化。實踐證明,學生僅學習教材上的文本內容的話,一定會有所進步,但這樣的進步具有階段性和局限性,難以持久。真正會學習的人一定要“內”“外”兼顧,這里的“內”是指課內的閱讀內容,而“外”則指課外閱讀素材。從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僅依靠課內文本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引導,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以課內文本為中心進行閱讀拓展延伸,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閱讀中完成知識運用,實現思維關聯。閱讀延伸并不是給出閱讀素材就可以的,教師要從課內文本的內在規律出發,給出有效的認知指引,并將讀學練思結合起來,以便讓教學的含金量更高,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具趣味性。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沉浸在閱讀內容中,充分理解閱讀內容,實現知識運用。
例如,在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 Shopping”時,教師要先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Part A部分的內容是學習各種食物名稱,Part B部分的內容是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考驗學生應變能力和交際能力。然后,教師可采用角色演繹的形式讓學生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學生參與熱情極高,會在演繹過程中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刻感知和理解。接下來,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單元主題為基點引入類似對話內容,并借助限時訓練的方式進行教學推進。限時訓練有一定的壓迫感和緊張感,能夠讓學生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下投入到學習中,思維高速運轉,進而快速完成知識輸出,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多重能力。閱讀活動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因此要想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系統、科學的閱讀認知體系,教師就必須在深度探研文本的基礎上展開拓展閱讀。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思維,深化學生的認知,促使學生形成更加豐富、立體的學習感受,從而讓閱讀教學邁上嶄新臺階。
綜上所述,英語閱讀考驗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在學習基礎、感知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差異性,因此對英語閱讀文本的認知、理解、消化能力也會有所不同。基于此,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求同”式閱讀教學設計。用現代化教學理念武裝課堂,融入多重設計形式,創設閱讀感知情境,對接閱讀認知起點,理順閱讀思維路徑,突破閱讀重點難點,延展閱讀層級維度,讓學生用多元化形式完成閱讀活動,觸碰文本內核,構建英語知識體系,真正實現知識與能力、能力與素養的相互轉化。
參考文獻:
[1]黃艾雯.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分析[J].英語廣場, 2019(04):161-162.
[2]顧美景.用高頻詞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J].校園英語,2021(31):121-122.
[3]關延花.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課前活動的設計[J].新教育,2021(19): 73-74.
[4]王鑫倩.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37(04):125-128.
[5]俞良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可視化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0(17):59-61.
[6]胡俏仙.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分層提問的策略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2(02):205-209.
[7]于洋.主題意義探究理念下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設計[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39(05):84-88.
[8]管井艷.繪本閱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3):162+164.
[9]張文華,孫媛.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活動設計[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5,17(02):88-92.
[10]卜玉華.小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1,31(09):67-71.
Exploration of Drawing a New Blueprint for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Design
Wang Xiaomei
(Jium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Puche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Pucheng 353413, China)
Abstract: Read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success of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n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 classroom quality, teachers should base themselv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start from the disciplinary attributes, and redesign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to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make students’ reading learning effect more ideal.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for drawing a new blueprint for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design, starting from identifying learning interests, highlighting key words and sentences, integrating illustration resources, analyzing unit structures, and expanding reading space.
Key words: primaryschoolEnglish;teachingEnglish reading;teachingdesign;blueprint; English reading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