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敏


[摘要] 高中生在學習生活中,很容易產生情緒困惑問題,有時并沒有明顯的直接誘發因素,只是莫名的難過、抑郁、焦慮、緊張等。在輔導過程中,可以使用移空技術,通過象征物作為媒介來處理學生情緒困擾的問題。本文的個案輔導,主要通過使學生將問題外化為象征物后借助承載物不斷體驗移動的感受,最終由學生決定讓承載物留在看不見的地方,成功處理了學生情緒抑郁的問題,提升了內在應對問題的力量和境界。
[關鍵詞] 移空技術;抑郁情緒;高中生
有研究指出,當前中學生群體中有較高的抑郁、焦慮情緒問題檢出率。因此,如何有效幫助受情緒困擾的中學生處理情緒問題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移空技術是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天君教授基于中國本土文化所開創的心理治療技術,是以象征物為媒介來呈現問題并進行干預,運用具象思維幫助來訪者進行情緒調節,從而有效緩解抑郁、焦慮情緒。本文完整地呈現了教師使用移空技術來解決高中生抑郁情緒問題的案例,通過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想象,將困擾自身的問題外化為象征物,并放入為其量身打造的容器中,使象征物和容器在移動過程中逐漸變化或消失,從而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內驅力,改善消極的情緒體驗。
一、案例情況
小波,男,16歲,漢族,高一年級學生。父母都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他與父母關系較好,遇到事情會主動和媽媽溝通交流。家族中無精神病史,本人無重大疾病史,父母身體健康。
經了解,小波從開學后就經常會感到內疚、自責,每次快樂之后都會感到一種失落和悲傷,覺得對不起父母。有一次在上體育課時,他覺得很難受,就叫了一個好朋友陪同自己去學校門診檢查。醫生檢查后告訴他沒有什么病,并告訴他如果再覺得情緒不好就數自己的呼吸。小波試了一下覺得很有效,之后一段時間就一直采用這個方法,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是最近幾天他又覺得情緒很不好,數呼吸的方法也沒有效果。昨天晚上回家時,他突然控制不住情緒,哭了好長時間。
筆者嘗試了解小波出現情緒癥狀的外因,小波表示沒有發生什么事情,就是莫名有這種感覺。考慮到小波的主要問題是明確的抑郁情緒,起因不自知或不能很好地明確表述,因此筆者決定采取移空技術來對他進行輔導和干預。
二、運用移空技術緩解學生抑郁情緒的干預過程
(一)三調放松
筆者通過言語引導,指導小波調身、調息和調心。
師:請輕輕閉上自己的眼睛,身體坐直,不要向后靠。兩臂放松,雙手平放在膝蓋上。頭部保持正直,下頜微收,緩慢地深呼吸,只用注意呼氣,注意氣息從鼻子里緩慢地呼出,稍微停一下,然后吸氣。不要呼得太快,也不要吸得太急,讓自己的注意力跟著氣息,舒緩自然,逐漸讓身心變得輕松安靜。(在言語引導過程中,觀察小波的反應,適當地停頓,等待小波完成相應動作)
(二)評估問題影響程度,找到問題象征物
師:你所感受到的情緒對你有多大的影響呢?如果按照0—10分的標準來評分的話,你會評為幾分?
小波:8分吧。
師:你所感受到的那個內疚自責的情緒如果外化想象成一個具體的物體,你覺得它會像一個什么東西?
小波:像是一張臉。
師:像生活中某個人的樣子嗎?
小波:沒有,就只是一張人臉。
師:是單單只有一張人臉,還是一個頭像,還是別的什么東西?
小波:一個頭像。
師:是什么樣的頭像呢?
小波:一個男人的頭像。
師:是什么形狀的呢?
小波:方形的。
師:有多大呢?
小波:跟一般人的頭差不多大。
師:這個頭像是石頭的還是別的什么樣子的呢?
小波:是比較暗的石頭的。
師:那這個石頭的頭像大概有多重呢?
小波:五六公斤吧,還是有點重的。
師:你所看到的這個頭像還有什么特點呢?
小波:他還戴著一幅黑色的眼鏡,眼神里充滿了怨恨,嘴角也是悲傷的。
師:你現在在腦海里可以清楚具體地看到這個頭像嗎?
小波:可以。
師:你看到頭像會有什么感覺呢?
小波:只要一看到就會覺得很悲傷。
在小波逐漸描述的過程中,筆者可以觀察到他情緒逐漸悲傷起來,在描述完之后,小波主動表示想要把它移走。
(三)想象存放象征物的容器
順著小波想要移走象征物的表達,筆者詢問他想要用什么東西來承載象征物。在移空技術里,如果象征物代表小波的問題,那么承載物就代表小波能夠承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人格深處面對困難的力量。
師:你需要用什么東西才能夠把它裝起來呢?
小波:一個盒子。
師:什么材質的盒子呢?
小波:一個金屬的盒子。
師:什么樣式的?
小波:長方形的。
師:它多大呢?
小波:這么大(用手比畫了一下,大概有30×50厘米)。
師:盒子是什么顏色呢?
小波:黑色的。
師:里外都是嗎?
小波:里外都是黑色。
師:這個盒子有蓋子嗎?
小波:有。
師:還有別的什么嗎?
小波:還有一把鎖在盒子上。
(四)畫出問題的象征物及承載物
筆者給小波紙筆,讓他在紙上把剛才所描述看到的象征物和承載物都畫在紙上,通過畫畫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象征物和承載物的物象感覺。
接著,筆者再次通過言語引導小波進行三調放松,平定之前活躍的大腦思緒,清除雜念,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使身心處于非常放松的狀態,為之后的操作創造一個良好的背景。
(五)將象征物放入承載物
師:現在仔細看一看那個石頭的頭像,看看有沒有覺得有污漬不干凈的地方,有的話請先把它擦干凈。
小波:沒有什么污漬。
師:好,那么現在再看看金屬的盒子是不是也是干凈的,可以打開蓋子看看里面是不是也是干凈的。
小波:(片刻后)都是干凈的。
師:好,現在我們嘗試把石頭頭像放進盒子里面,放進去了嗎?
小波:放進去了,但是感覺它又會從側面掉出來。
師:那我們現在需要怎樣做才能保證它不會掉出來呢?
小波:用繩子把盒子再捆起來。
師:繩子有多粗,現在能夠捆緊了嗎?
小波:夠粗了,現在應該不會掉出來了。
(六)移動象征物
師:現在我們開始嘗試移動盒子,讓它逐漸往前移動,移到離你1米遠的地方,到了你就點點頭,在移動的過程中覺察自己會有什么感受。(停頓片刻)然后繼續往前移到3米遠的地方,體會自己的感受有沒有什么變化。(停頓片刻)好,我們現在逐漸把它移回來,回到1米遠的地方,最終回到面前。
在移動過程中,小波表示既想要移走,但又害怕移走。筆者通過言語不斷鼓勵小波,在幾次短距離移動后,他開始嘗試可見移動。
師:我們現在嘗試移動得更遠一些,好,看清楚盒子,現在移動盒子到眼前1米遠處,接下來,3米遠處,好,繼續移動,5米,10米,30米。你覺得盒子移到什么位置是你能看到的最遠的距離?
小波:100米。
師:好,我們現在逐漸把盒子移到你覺得最遠的位置,注意觀察自己的感受怎么樣。
小波:只看得到一點點,突然覺得有種寂寞的感覺。
師:好,那現在我們逐漸把盒子從100米的地方移回來,注意自己的感受會有什么變化。好,100米,50米,30米,10米,5米,3米,1米,好,現在重新回到你眼前。自己的感受有沒有什么變化。
小波:在遠處的時候會覺得寂寞,移回來又會覺得很難受。
再次嘗試遠距離移動,當在100米的距離時,詢問小波的感受,以及是否愿意將盒子移回來,小波回答想要移回來。將盒子重新移回來后詢問盒子有什么變化,小波回答說盒子的顏色變了,變成了外面是藍色的,只有里面依然是黑色的,鎖和繩子也都不見了,盒子內頭像的嘴角有點向上翹起,有點笑意,但感覺只是在安慰自己才揚起的嘴巴。請小波再次檢查看清楚頭像和盒子之后繼續進行移動體驗。
師:那好,我們接著移動。這次移動比上次移動會稍微有些變化,你還是聽著我的指令走就可以。
小波點頭示意。
師:現在把它移到1米遠的地方,看清楚自己的感受,再移回到眼前,再移到1米遠的地方,3米,5米,10米,看清楚,30米,20米,30米,50米。100米還是最遠的距離,對嗎?
小波:點頭。
師:好,現在我們移動到100米。接下來我們再往前移動,移動到我們已經看不見的地方,現在我們什么都看不見,沒有了盒子,看一看現在有什么感覺,我們在這稍微停一會兒,看清楚自己的感受。
小波:覺得有點寂寞,又有點空蕩蕩的感覺,覺得像是少了點什么一樣,不過感覺好像還是挺輕松的。
師:那么那個盒子現在還在嗎?
小波:看不見了,但應該還在。
師:你想讓盒子重新回來,還是不想再移回來了。
小波:不想它再回來了。
師:好,那你就在這個沒有盒子的地方停留一會兒,體會自己的感受。
(七)再次評估問題影響程度
等小波結束停留的體驗后,再次評估問題的影響程度,小波回答說好像沒什么影響了,影響程度記為0分。在結束輔導前,筆者提醒小波,如果以后再出現類似的情緒問題時,可以自己按照今天的體驗過程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處理的問題時,可以再次前來尋求筆者的幫助。
三、輔導總結和反思
高中生在學習生活中,容易產生情緒困惑,對于這些情緒困惑,有的學生能夠有較強的自我覺察能力,能夠覺察到引發情緒困惑的原因所在;有的學生則不能準確覺察到引發情緒困惑的原因,只能感知到自己陷入在情緒里面。在輔導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時,如果學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覺察能力或者涉及個人隱私,學生不愿明確表述時,輔導可能會陷入沉默的僵局,通過移空技術則可以象征物為媒介來呈現問題并進行干預,能夠減少學生的阻抗。
尤其在本案例中,小波在選擇承載物時,選擇了不透明的金屬材質,同時有蓋子和鎖,給人的感覺是不希望他人窺探一絲一毫,這樣的承載物通常顯示學生所遇到的問題趨于隱私化,所以在輔導中可以不去深究問題,同時教師也不要主觀臆測學生的內心,通過象征物作為媒介,有助于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平臺,建構起穩固的信任關系和輔導關系。
學校教師在學生面前會有一種天然的權威感,這在運用移空技術中也存在一定的優勢,因為在移空技術運用的過程中,學生的意識活動相對處于被動狀態,在整個移空技術中主要是跟隨教師的引導語來完成的,教師的權威感較容易促使學生跟隨引導語完成相應任務。
在運用移空技術的過程中,筆者認為“移空”并不是真正的純粹意義上的“空”,而是相對有癥狀而言的沒有癥狀,是把問題放到一個看不見的地方,來體會這種“沒有問題”的感受。它是有意創造出來的一個“空”,接近于佛教所說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把塵埃擦拭掉之后的干凈,但其實內在相對的還是有一個“塵埃”,有一個問題在。因此,更進一步的是讓學生學會這種方法,通過在生活中不斷嘗試和實踐,最終提升內在的力量和境界,逐漸去實現一種“真空”。在生活中依然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但我們已有足夠的力量去應對它,不為它所擾。
[參考文獻]
[1]劉天君,本哈德·特林克勒. 移空技術操作手冊(第一版)[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
[2]于曉琪,張亞利,俞國良. 2010~2020中國內地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學進展,2022(05).
[3]夏宇欣,魏玉龍,吳曉云,等.移空技術改善壓力情境下的情緒困擾[J]. 中醫學報,2014(03).
[4]夏宇欣,吳曉云,劉天君. 移空技術的特點分析及其未來研究展望[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