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葉紅
[摘要] 小學主題班會課作為學校德育課程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既要關注其教學素材的來源、社會認知的標準和教學的根本目的等與教學設計有關的規則因素,又要發揮其教學過程中折射出的能夠影響小學生健康成長的規則力量。檢驗這些因素能否激發力量,是否符合教學實際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實踐是唯一的途徑。
[關鍵詞] 主題班會課;教學實例;規則構建;解讀
主題班會,是根據當前形勢的需要和學校工作的統一要求與部署,針對班級中學生的實際狀況,圍繞一件事,突出一個中心,宣傳一個思想觀點,培養一種道德品質而組織舉行的活動。
先哲韓非子說:“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萬全之道也。”教育實踐告訴我們,設計并上好每一堂主題班會課,就是以生活為素材,以道德為標準,建構成一組能夠正確折射社會規則的棱鏡,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學生都能夠驗證自己的道德言行,并對社會規則作出最為正確的折射性響應。其中,小學主題班會課更是以其主題內容的多樣性、組織形式的靈活性、教育成效的即時性,成為小學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文以案說法,從不同維度解讀正確的規則意識是如何構建,強勁的規則力量是如何折射的。
一、依托教材,不被教材所困
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相對更為純粹的德育課程相比,主題班會課的教材往往沒有固定的內容,更多的還是來自一個班集體在某一特定的時空里產生的特殊需要。因此,班會課的主要規則之一,就是可依托于某些現成的教材,但絕不能被教材所困。也只有這樣的班會課教學活動才更富有針對性、實效性,才能真正發揮其引領學生認知、體悟、遵循社會規則的作用。比如,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和由此出現的家國情懷引導的契機,最適合在2019年10月1日前后這一段特殊的日子里開展一節班會課。又如,根據某個班級中潛在的或者已出現的校園霸凌現象,班主任可以將這種現象中可能出現的不同角色都在主題班會中模擬重現,并有意識地對那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給予正確的心理疏導,陪護他們走上正道,樹立正氣。
我們曾為四年級的學生設計并執教了《讓規則守護世界》一課,就充分體現并把控了班會課關于教材選擇和應用的規則。一方面,此類關于“世界規則”的課題選擇極少見于傳統的德育課程教材,但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和外界誘惑的日益隱蔽化,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守規”和“違規”兩種完全反向的道德力量展開了越來越猛烈的拉鋸戰,為此,適時推出這樣的主題班會課就顯得極為必要。另一方面,關于“違規”的種種危害,教學設計及課堂中呈現的案例無論是游戲還是現實,在當今的生活實際中更是屢見不鮮,對每一個學生都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尤為關鍵的是,從這些典型案例推導開,還將產生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把學生們的規則視野拓展得更廣闊、更全面,讓他們適度地體驗一把何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二、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但就如一面硬幣的正反兩面一樣,“人之初,性本惡”也同樣為荀子等許多儒家大哲所信奉。教育卻必須引導學生從善,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每一門課程無差別的責任和義務。在學校教育中,關于這種責任和義務的落實集中在各類德育課程中。主題班會課既然是德育課程之一,也就天然地帶有引人向善的使命。然而,要想實現這樣的初心和使命,其過程是相當艱難的。體現在包括班會課在內的德育教學活動時,常常會遭遇“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困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引導學生從善學好,就好像攀登高山一樣不容易,而在引導過程中,諸如個人在某些認知方面的不正確傾向或教學設計的不盡如人意之處,就會把“善”逆轉為“惡”,如積木搭就的房子一樣容易崩塌。
筆者曾參與設計過一堂同事執教的《我是小小自控師》一課,它從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中提取出關于“自控”和“無法自控”兩個完全相悖的行為表象,并提升到教育導向中的“從善”和“從惡”兩極之爭的高度,引導學生“從善如流”。課題的名稱是“我是小小自控師”,“我”也就是每一個受教育者,即教育的根本,保證了其教育指向的正確性。“小小”體現了教育的目標層次,保證了課堂能夠基于兒童心理年齡的實際需要,“自控”作為題眼出現,明確了引人從善之“善”的類型。最后一個“師”字,更是能畫龍點睛,讓人看到了德育工作的潛教育能力。為達成“學會自控,以解決生活中的兩難問題,并落實到行動”這一知行目標,課堂上更是緊緊地盯住“善”字的關鍵,化繁為簡,再回歸繁華世界,以小博大,一點一點堆積起“自控”這一規則的高峰。這個結論完全可以從整個教學過程中特意設計的幾個環節中得出:一是激欲,即以誘惑來導入教學,埋下伏筆的同時,也讓學生一邊受教育一邊接受考驗,這樣的強烈刺激,其教育影響力不言而喻;二是辯欲,即以無法自控和學會自控的反差來映照生活,更是使生活中原本已熟悉、無感的現實重新變得清晰,變成更為有效的情境刺激,從而更易使人到達頓悟的境地;三是導欲,并不是宋明理學的那種反人性的滅欲觀,而是以更堅定的計劃來勸導和鞏固更堅定的符合人性之行為,這樣的教育初衷彰顯了教育者的一種教育理想,極有意義。
三、來自學生,反哺學生
與其他學科教學不同的一點是,主題班會課的主體應該是學生,且應該是每一個學生。然而,在實際的主題班會課教學中,我們往往會步入一個誤區,擔負教育引領責任的班主任不經意地將課堂教學異化成普通的諸如語文、數學等課程,讓自己牢牢地踞守在主角的位置上,用“苦口婆心”來捍衛自己的那些想當然的“金玉良言”,這嚴重了違背了德育工作的某些規則,譬如“你要給予的應該是我所需要的”“給予的方式應該是潤物細無聲,而非強橫填鴨式的”等等。這里要申明的一點是,我們往往會步入另一個誤區,也就是把“學生想要的才是我們應該給予的”奉為圭臬。
筆者曾設計組織過的《美的尺度》一課,就體現了對這些錯誤認識的甄別的目的。一方面,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他們認知世界的偏頗,雖然他們“想要”的都是那些打著“美”的旗號的東西,但這些“美”之中,往往并不一定都是正能量的東西,甚至還可能有某些流毒或貽害。譬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當然是美的,但過度的“卑以自牧”“謙讓”就容易使人走入“人性壓抑”的陰影中。另一方面,給予學生“美”的認知和能力自然是人類社會的共識,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讓學生學會辨析“美”、應用“美”、創造“美”的能力,從方法論的角度去研討的話,就有許多可以探索的地方了。比如,前面講到的“填鴨式”,那就可能好心辦了壞事,造成了“你要給的卻是我極力抗拒的”這一事與愿違的結果。教學中,筆者先從對美好禮物的可預期入手,激發了學生追求“美”的志向,再用教學中一系列有趣的設計來刺激學生產生追求美好事物的快樂情緒,并得以強化和鞏固,在輕松快樂的氛圍里使學生逐步統一認識,讓他們接受我們希望他們得到的東西,然后又在結尾部分揭示“真善美”對生活的啟示和重要作用,保證了教學過程的完整,首尾呼應,渾然天成,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們的認知,并使之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基礎??梢哉f,這完全是一種對現實生活或者說是社會、世界環境的全息投影,體驗并檢驗了自己對“美”的認識、應用和創造的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主題班會課的規則,不僅僅只是遵循如何上好一堂課的教育教學規則,更應該引導并培育學生養成尊重、遵守社會規則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林志超.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德育特級教師的班會課微革命[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周達章,汪靜.主題班隊會案例新編[M].寧波出版社,2011.
[4] [美]簡·尼爾森.正面管教[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