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琴
中學歷史課程的重點是國內和國際上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學生對中外重要歷史事件有了一個概括性的了解,并且形成自己的史學思想和歷史視野。在當前強調“核心素養”的教育環境下,中學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科書上,更應該將家國情懷融入其中。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和價值觀,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他們的歷史素養。然而,這也是農村中學歷史教育的一個薄弱環節。因此,本文將重點探討在農村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融入家國情懷教育。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通過在中學歷史課堂中融入家國情懷,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激發他們對祖國的驕傲之情,并培養學生敢于承擔的責任心。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生可以學會自強、尊老愛幼等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榮辱觀,同時,通過對歷史的研究,可以豐富自己的經驗,提高歷史思維能力,進而提升整體素養。因此,將家國意識融入農村中學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重要價值
(一)有助于培養初中生正確的歷史觀
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對于初中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起著關鍵的作用。歷史是一門關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學科,而家國情懷則是激發學生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與責任感的重要因素。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歷史事件對國家和民族的影響。歷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重要歷史事件與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深入探討,學生能夠明白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需要個人付出努力,甚至犧牲生命。這種理解不僅僅是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更是培養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與責任感的基礎。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通過滲透家國情懷,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歷史事實,還能夠正確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形成科學的歷史觀,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有助于推動初中德育的實踐深化
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對于推動初中德育的實踐深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國情懷是指對家鄉和祖國的深厚情感,它不僅是一個人身份認同的象征,更是培養學生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關鍵。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見證,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傳承。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地方歷史,展示地方名人、景點和傳統文化等方式,喚起學生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這種情感的激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在學習中更加全情投入,也更有動力為家鄉和祖國的繁榮貢獻力量。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還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家國情懷不僅僅是學習中的認知和情感,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了解歷史進程中人民面對挫折英勇奮斗取得勝利的歷史事件,學生可以在面對困難和遇到挑戰時擁有勇氣。通過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家鄉和社會,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自尊心,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對于推動初中德育的實踐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策略
(一)挖掘素材,進行家國情懷滲透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挖掘素材并將家國情懷滲透其中是至關重要的。歷史是一座寶藏,蘊藏著豐富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通過挖掘這些素材,能讓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鄉以及祖國,培養學生對家鄉及祖國的熱愛。歷史是民族的根基,是文化的源泉。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還可以從歷史素材中發現并講述那些為國家做出杰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故事。這些歷史人物可能是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等各個領域的代表,他們為家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通過介紹這些人物及相關事件可以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和奮斗,為國家的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以“七七事變”為例,我們可以深入挖掘相關素材,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激發他們對祖國繁榮昌盛的珍惜之情。可以展示七七事變發生的背景和過程,讓學生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行為。通過表格、圖片、視頻等相關的多媒體素材,讓學生看到當時的戰爭場景,了解到中國人民所面臨的危機和困境。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日軍會入侵中國?這個問題可以引發學生對歷史背景的思考,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還可以引用相關的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讓學生了解抗日戰爭中抗日英雄的事跡。通過名人名言、小說等素材,讓學生感受那個時代國人的堅強意志和不屈精神。另外,也可以通過學習抗日英雄的生平事跡,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可估量的力量,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英雄。這將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家國情懷,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通過深入挖掘七七事變的素材,讓學生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激發他們對祖國繁榮昌盛的渴盼,從而培養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中華兒女。
(二)創設情境,進行家國情懷滲透
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歷史,創設情境成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通過創造生動的場景和角色,將學生帶入歷史背景中,讓他們親身感受歷史。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鮮活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來創設情境,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討論和思考。通過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在討論中培養他們對家國情懷的思考和認識。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去認識歷史,理解歷史對國家、民族和個人的重要意義,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和角色,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善于引導和示范,成為學生情感認同的榜樣。只有將情境創設與家國情懷滲透相結合,才能使歷史教學更加深入、生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以“鴉片戰爭”為例,可以通過刻畫角色、再現歷史場景和引發思考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并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創建角色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教師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英國商人、清朝官員、中國士兵等,與學生進行互動。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各方利益的沖突,可以思考英國商人的動機和行為,同時也能理解清朝官員在面對外敵入侵時的困境。這樣的互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的壓力和挑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再現歷史場景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圖片、視頻或者實地考察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那個時代的生活和環境。
例如,可以展示當時的戰斗場景,或者是一些歷史文物,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和代入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鴉片戰爭,從而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家國情感,這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思考和評價。
例如,提問學生:如果你們是清朝官員,會如何應對英國商人的壓力?又或者問:同學們對于鴉片戰爭的發生有什么深刻的感悟?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不僅可以思考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響,還可以培養他們對于家國情懷的關注和思考能力。通過刻畫角色、再現歷史場景和引發思考等方式,學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歷史的厚重和莊嚴,從而更好地塑造家國情懷。
(三)利用詩句,進行家國情懷滲透
從某種意義上說,詩詞是中國文學藝術的典型代表,不僅是其精華,也是一種表達形式,同時還是傳遞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那些能夠流傳至今的詩詞,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具有歷史價值,可以作為歷史證據。有些人用詩詞來記載歷史,有些人則用詩詞推進歷史。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選擇地使用詩詞,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這對于增強初中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起著積極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帝王相關的歷史時,可以引導學生朗讀李煜的《虞美人》。他的這首詞浸潤著命運無常的哀傷,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抒發了亡國之后生命落空的悲哀。通過這首詞,學生可以理解古代帝王的權力困擾和責任重擔,進而對歷史上的帝王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此外,詩句還可以用來滲透愛國情懷。例如,在學習近現代歷史時,教師可以引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的“我曾經有過這樣一種幻覺:我覺得自己是個千古未有之大賢大圣,我要建立一個新的世界!”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這樣的詩句不僅能夠勾起學生對國家命運的關切,更能夠激起他們積極投身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意愿。教師利用詩句進行家國情懷的滲透,不僅能夠豐富歷史教學的內涵,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學習興趣。學生將從詩中感受到歷史人物的情感,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更能夠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讓他們成為有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時代新人。
(四)采用歌曲,進行家國情懷滲透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常常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興趣,其中一種常見的方法是引入歌曲滲透家國情懷。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巧妙地運用歌曲來滲透家國情懷,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祖國的歷史和文化,通過引入具有歷史的歌曲,能夠喚起學生對特定歷史事件或時代的興趣。歷史歌曲可以是當時流行的,也可以是專門創作的,無論哪種形式,都能夠將歷史與音樂相結合,使學生更加容易記憶和理解相關歷史。
以“北伐戰爭”為例,教師可以選擇有關民族英雄和抗爭精神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曲旋律激昂,歌詞充滿了愛國情懷,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對北伐戰爭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學習抗日戰爭相關歷史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與抗日題材相關的歌曲,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這首歌曲描繪了八路軍的英勇斗爭和鋼鐵意志,展現了他們對祖國的忠誠和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決心。通過這首歌曲,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那個時期民族英雄的無畏精神,從而更好地理解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教師教授“改革開放”的內容時,可以選擇一些反映這一時期變革和充滿希望的歌曲,如《春天的故事》。這首歌曲以其歡快的曲調和歌詞中所表達的青春活力和希望,能夠讓學生對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產生共鳴。通過歌曲的引入,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同時也能夠感受到那個時期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奮斗精神,從而促進家國情懷滲透。
三、結束語
家國情懷是一種深深植根于每個人心中的精神動力,它激勵著中華子孫后代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的學生是教師的責任和使命。為此,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逐步引導,增強學生的家國意識和培養他們對國家的情感,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能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家國觀念。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