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杉杉


●教學內容
原子和分子:介紹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和分子之間的關系。
原子的結構:講解原子核和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以及原子核的組成。
元素:介紹元素的定義、分類和原子序數等相關知識,并對元素的定義、分類和原子序數進行詳細講解。
元素周期表:介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結構和規律,包括周期表的排列模式、元素分類、元素周期規律等內容。并介紹元素周期表的應用,如預測元素的性質、化合價等。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物質組成的基本知識,了解物質的微觀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系。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通過探究式、討論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對物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以及科學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及構成
本章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并掌握它們的基本構成。教師可以通過實物模型、圖片和視頻等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原子的組成和結構,以及分子是由原子通過共價鍵連接而成的。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觀察和分析物質的性質,幫助他們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并建立對物質構成的基本認識。
2.離子的概念及分類
本章節的教學重點之二是讓學生理解離子的概念,并掌握離子的分類方法。教師通過講解離子與原子的區別,可以讓學生明白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分子。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觀察離子的形成過程和離子反應,幫助他們理解離子的概念,并學會分類離子。
●教學難點
1.抽象概念的理解
“物質構成的奧秘”這一單元涉及原子、分子、離子等基本粒子的結構特點,這些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可能難以直觀地理解和把握。教師需要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以及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幫助學生建立對這些抽象概念的直觀感受。
2.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
實驗教學是“物質構成的奧秘”單元教學的重要環節,然而,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練習。教師需要耐心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實驗技能。
3.學科思維的培養
學習化學需要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如理性思維、實證思維等。教師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讓學生學會運用化學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問題。
●教學方法
1.問題驅動教學法
教學中,教師設計一系列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答。在“物質構成的奧秘”這一單元中,教師可提出“我們該怎樣來驗證分子與原子的真實性呢?”“分子有什么特點?”“究竟分子有多小呢?”等問題。
2.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主動、積極的精神。本節課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數據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秘。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演示改良后的氨分子運動、品紅如何在冷水與熱水環境下進行擴散以及酒精與水的混合等實驗。
3.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和討論,掌握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在“物質構成的奧秘”的教學中,教師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化學案例,如氧氣、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等,讓學生在分析和討論中掌握物質構成的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走進化學
活動過程:
【引入】教師播放預先準備的微視頻。
視頻梗概:人們在經過花園時會嗅到花香;晾衣服過一段時間后,衣物上的水分會消失;在無接觸的情況下,濃氨水和濃鹽酸會產生白色煙霧。
學生觀看微視頻,回顧已學習的物理學知識。
教師提問: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學生回答:物質主要由分子和原子組成,而這些分子正在持續地移動。
(設計意圖:通過微課展現出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例,以此激發他們的興趣并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體會到化學知識既源于日常生活,又超越了日常生活。因此,他們不僅能夠積極關注周圍環境,還能夠運用所掌握的化學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
二、教學主題活動節選
(一)確認微粒的存在,研究微粒的屬性(見表1)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來證實分子、原子的實際存在,并利用詳盡的數據來說明它們的微小重量和體積。教師借助實驗研究和深入分析事件,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幫助他們理解微粒的存在和特性,讓學生了解分子、原子和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從而建立起微粒的理論體系。此外,在教學中,還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計算機模擬和虛擬現實等,來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微粒的存在和行為。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微粒的本質和特性,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二)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義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見表2)
(設計意圖:對于學生而言,僅依賴想象力和教師的解釋來領悟分子與原子的概念是頗具挑戰性的。然而,借助自我實踐和信息技術,微觀世界可以變得更直觀。在水電解實驗中,學生可以目睹水分子轉變成為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的過程,這有助于他們深入理解化學反應中分子與原子的本質特性,從而在微觀層面上更好地理解化學變化。)
●教學評價
1.過程性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思考深度。例如,在講解原子、分子等基本粒子的結構特點時,觀察學生是否能夠積極思考、提出問題,以及對相關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時,在實驗教學環節,觀察學生是否能夠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以及實驗過程中的表現。
2.成果性評價
教學評價應注重學生的學習成果,例如,學生對物質構成的理解、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以及實驗報告的撰寫等。教師可以通過評價學生的課堂練習、實驗報告等學習成果,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運用能力。
3.自我評價
通過自我評價,學生不僅可以培養自己的反思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當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有效反思時,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并找出更好的學習方法。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