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漢學家、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魏明德曾說,中法要像品美酒香茗一樣欣賞彼此的文化。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茶與酒的文化交融,再一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法國紅酒美,多彩閩茶香。閣茶,早已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生動見證。從多彩福建到浪漫法蘭西,閩茶跨越山海續寫著中法情緣。
壹
閩茶邂逅葡萄酒效“法”“茶莊園+”經濟
茶與葡萄酒,這兩種靈魂之飲,皆體現了人類對極致之味的追求,并曾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安韬途撇⒉皇遣豢杉嫒莸?,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茶與酒,和而不同,兩者的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福建與法國的茶酒互鑒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了。2010年,福建安溪縣就組織茶業界考察團一行20人前往意大利、法國考察,學習借鑒葡萄酒莊園的生產經營模式。
2012年,福建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教授級高級農藝師蘇峰與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創會會長張家坤一同前往法國,考察了波爾多左岸和右岸的名莊、列級莊拉圖、瑪歌、木桐、彭特卡內、愛仕圖、杰賓斯等十六個酒莊和法國最大的酒經銷商若安娜公司(Joanne),走訪了當地葡萄酒協會,全面了解葡萄酒的品種、生產、釀造、貯藏,以及法國葡萄酒銷售渠道、法律法規、葡萄酒文化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等。蘇峰從法國回國后,作了《法國波爾多葡萄酒莊園的啟示與福建茶莊園建設》專題匯報。
在之后的幾年時間里,安溪在全國率先開啟了“大莊園時代”。行走在安溪,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個個茶莊園點綴在青山綠水間,如一幅幅優美的油畫,鋪展在茶鄉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當今的安溪茶莊園,基本做到除了種植、制造、包裝和銷售以外,兼顧旅游、休閑等功能,使其成為集生產、加工、銷售、觀光、教育為—體的綜合性多元化經營單位。如今安溪擁有華祥苑、八馬、高建發、國心綠谷、添壽福地、中閩魏氏、冠和、歷山茶仙等二十余家茶莊園、茶業綜合體。
2019年12月,《茶莊園建設指南》地方標準頒布實施。蘇峰也指出,在旅游項目的開發和參觀線路的安排上,茶莊園基本復制了葡萄酒莊園的模式,但在園區的清潔度上,還需要推廣清潔化改造,特別是工廠觀光的環節,需注重控制制茶產生的粉塵,讓游客有個愉悅的參觀心情。
尋訪歐洲酒莊園模板,不僅助推安溪茶莊園發展,也推動了“三產”融合,實現茶葉產品的精品化。例如在云嶺茶莊園,茶園還套種著櫻花、桃樹、梨樹、桂花樹等觀光樹種。每到花開時節,—樹一樹繁華似錦,映照著綠油油的茶園,為莊園平添幾分詩意,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茶莊園+”茶旅新模式拓展了輻射面,讓更多茶農能夠其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紅利。
或許正是因為茶酒互鑒的這份茶緣,才讓法國人更加了解鐵觀音,成為“鐵粉”。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法國政府定制了3000份安溪鐵觀音,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茶,成為歐洲國家首批國禮茶。而近兩年在安溪展開的開茶節、國際茶日相關活動中,包括法國在內的多國外交使節也紛紛受邀來體驗中國傳統茶文化。小小茶葉里,蘊含著比酒還醇的深厚友情。
貳
茉莉遇上米其林 用茶鏈接美食風味
2023天,在“巴黎東方中心”的櫥窗電子顯示屏上,滾動播放的《你所不知道的福州——茉莉花茶》主題宣傳片仿佛也自帶芬芳,引得不少路人駐足觀看。宣傳片中的茶文化與“福”文化,是福建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呼應著巴黎街頭身穿華服的中國姑娘,讓人仿佛聞到了來自“中國春天的味道”。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起源地。福州作家冰心在《還鄉雜記》中道出每個福州人對于茉莉花茶的眷戀:“我所到過的亞、非、歐、美各國都見到辛苦創業的福建僑民,握手之余,情溢言表。在他們家里、店里,吃著福州菜,喝著茉莉花茶,使我覺得作為一個福建人是四海都有家的?!?/p>
近年來,閩茶出海,并不鮮見。以福建舂倫集團為例,不僅在法國設立分公司,布局進軍國際市場,同時不斷促進三產融合,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在法國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廳,一杯來自福建春倫集團的茉莉花茶售價達到28歐元。茉莉花茶這優雅的芳香“名片”,也是連接中國與法國生活方式的載體。隨著茉莉花茶漂洋過海,越來越多的閩茶品種必將圈粉世界。
2023年底,春倫赴法訪問團在法國巴黎老佛爺百貨舉辦了交流會。會上展示了六十多款茉莉花茶,有茉莉龍珠、茉莉玉蝴蝶、茉莉紅茶、茉莉鐵觀音,茉莉白茶……其中不僅有采用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制作的手工茶,還有迎合外國人茶飲習慣的速溶茶等,更好地展示出閨茶的風采和文化。
有“世紀廚神”“法餐教父”之譽的米其林三星主廚艾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法國米其林三星餐廳Mavrommatis創始人等法餐界名流也親臨現場。香、純、鮮、靈的春倫福州茉莉花茶讓艾倫·杜卡斯贊不絕口。兩國嘉賓還圍繞中國茶文化(福州茉莉花茶文化)如何在歐洲擴大品牌影響力,如何進一步推動中國(福建)茶加快融入法國社交圈層進行了深入交流,對中國荼進軍歐洲、走向世界充滿信心。
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之同期入選的,還有法國面包“法棍”。或許有一天,茶和法棍可以擦出奇妙的火花,讓更多熱愛生活的法國人通過中西美食的碰撞邂逅中國茶。
后記
英國立頓公司的法國市場總監弗雷德里克·勒瓦舍曾說:“就非酒精類飲料而言,法國人喝得最多的是礦泉水和咖啡。然而,給人以自然、舒服感的茶,正是當今法國人最想要的飲品。”法國茶葉市場大體上有兩個銷售渠道。一部分專業茶葉店、咖啡店和美食店供應優質茶葉。另—部分為“茶沙龍”之類,茶葉和點心兼營,類似茶館或點心店,這種地方常有作家出入,所以頗有文化色彩。
在法國這些飲茶群體中,曾誕生了像蒙田、盧梭、孟德斯鳩這樣曠古的偉人。在他們漫長的文化苦旅中,有不少時日都是在縷縷茶香中任思想遨游天際。這讓人想起了那位荷鋤而歸哼著鄉曲的叫作陶淵明的詩人。從中國茶道中走出的文化和文人志士,與從西方下午茶中走出的思想和思想者們之間,也許從根本上是相通的。
正如清末民初著名翻譯家、學者、北京大學教授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說:“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國人最理解中國和中國文明,因為法國人擁有一種和中國人樣非凡的精神特質。”喝茶不是目的,就像一座樸素的橋,通過它的連接,共建世界文明百花園。在這種“茶酒互鑒”的友好交流氛圍中,中法兩國的關系越來越多地受到尊重和相互欣賞,在茶香、酒香中愈發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