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
清音共賞
最是那一縷悠長的樂章,由遠古歲月,越過山崗流水飄然至今。那不僅是傳統樂器的聲響,更是與自然、歷史、內心的深情交流。雅集借清幽樂曲,邀請傳統樂器演奏名家,以經典名曲,演繹一年四季。
聽山間清風拂過竹林,如流水潺潺,那是洞簫的音色。自然賜予東方珍責的君子之竹,君子制簫笛向自然致敬與回響。當清澈悠揚的簫聲響起,人便如在自然之中,心神平靜,一曲《桃花渡》正是春日和煦、萬物生長的生命律動。
傳統深邃的音樂長廊里,古箏猶如一彎明月,琴弦如游絲般細膩,輕輕撥動,就是“別有深情一萬重”。箏音清澈明亮,如山泉般清新,松風般悠遠,使人心得以放松,思緒得以飄逸。這樣的音色,《漁舟唱晚》是對夏日、海邊、落日最好的注解。
箜篌曾被稱為“十三弦”樂器,據說源于古代傳說中的伏羲氏所創,令其有著古代神話傳說與音樂藝術結合的魅力。撥動如細絲般柔軟的琴弦,空靈悠遠,仿佛穿越時空,觸及靈魂深處。經典《箜篌引》曲調優美動聽,一段慢板起始就是秋色。
一年四時不同,“琴棋書畫”之首,傳統音樂重器古琴作為壓軸,以《梅花三弄》詮釋冬日再合適不過。起承轉合,尤見梅花初開景象;寒風吹過,依然直立;尾聲贊其堅韌高潔。“弦鳴指甲間”,見梅霜傲骨,更見古琴蘊含的深邃內涵與文化底蘊。
傳統樂曲的魅力即在此處,它是一座博大精深的藝術殿堂,一種滌蕩心靈的清泉甘露,是生活閑暇時光里不可缺的精神歸宿。
花
自然唱和
“雅道清歡”處處是對美的在意,希望為漫步其中的人們,重新點燃對生活、對自然萬物的熱情,花道即是這和諧的唱和。雅集現場花材的選擇與擺放并非隨意,皆是花道藝術家多年習練、感悟的呈現。根據季節、色彩、形態與花語等因素精心搭配,以表現自然的神韻與人文情懷。
每一枝花,每一片葉,是自然的詩篇,是空間的解析,是藝術家情感的旋律。而生活之中又怎能無花?期待這些美好的作品,引人重新看到,生活其實只要有一束花,就能重新看到亮光。
香
寧靜禪境
再讓一抹寧靜色彩,一縷幽雅氣息來撫平心靈、澄清思緒,中國香道便是這樣一片寧靜禪境。是謂“靜者自然清心,清心則為道,道則為香”,它是古老而神秘的文化修行方式,融合東方智慧和審美理念。
而在香道修行過程中,香的選擇與品味至關重要,香材種類、煙味濃淡、香氣持久等皆影響著熏香的效果和功用。本次雅集香道老師以十余年修香之道,為眾人帶來上好香材,演繹香道精髓。當香氣彌漫,伴著細膩煙霧,相信那不僅是外在的儀式,更將給予人神奇的內心體驗,一種對自我、對生活、對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茶
品茗清談
閑暇時光,最愜意是與好友相聚。日常奔波忙碌,也只有此刻可停下腳步,與摯友品茗清談。古往今來,品茗是一種心靈的享受和修行。見這“草中英”在沸水中舒展,茶湯在杯中蕩漾,清香裊裊彌漫開來,仿佛是一場儀式,使人心神清爽。
清談,則是品茗過程另一種享受和樂趣,我們暢所欲言,分享彼此的心情和感受,亦可借助茶香的彌漫和茶韻陶冶,深入探討生活、文化、人生的種種問題,進行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它的魅力還在能夠讓人們忘卻一切煩惱和紛擾,放慢節奏,回歸內心。在茶香的彌漫中,放下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靜心體味茶的香氣,感受寧靜與平和。
本次雅集有三位席主靜待四方,分享傳統茶文化,與來者清談,“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緣分總會不期而遇,它亦將教會人們放慢腳步,享受當下每一個美好瞬間。
裳
美美與共
演繹東方生活之美,豈能忘卻中式服裝于生活中的無處不在。為本次雅集,中式服裝設計師特意貼臺主題,為諸位藝術家量身設計定制服飾。每—件衣裳都仿佛是一首古老的詩篇,正是“薄紗輕裳拂心弦”。
人們亦可于中式服裝的—針一線間,看見一直以來古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尊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樣的用心在獨特的設計、精湛的工藝上,注重線條簡潔,款式大氣,講究剪裁與細節處理,以及面料選擇和配搭,體現著設計師的匠心與審美追求。
它亦美在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沉淀,選擇它即為生活增添—份情趣與雅致,安撫躁動,予人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