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梁麗堅,1975年生,廣西玉林人,本科,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摘 要:建好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對提高學校的勞動教育質量具有積極作用。玉林市玉州區環南學校充分利用校內空地,成功打造了“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并據此開展了一系列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形成了“共建、共學、共育”勞動教育模式,同時開展了多元的勞動教育評價,全面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勞動實踐基地;種植勞動;勞動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6-0018-03
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場地必不可少。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要“著力提升勞動教育支撐保障能力”“大力拓展實踐場所,滿足各級各類學校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當前,不少城區學校受限于校園面積,只能借助校外有關場地開展勞動教育;部分城鄉接合部學校、鄉村學校校園場地相對寬敞,經過科學規劃后,可以建設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本文以玉林市玉州區環南學校(以下簡稱環南學校)“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為例,論述中小學校如何建設與使用校內勞動實踐基地。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內空地建設勞動實踐基地
環南學校位于玉林市玉州區城鄉接合部。以前,該校校園內有一片未經使用的荒地,長期以來因客觀原因未能進行硬化,上面散落著一些石子、瓦礫,下面是硬土,學生在這片區域活動,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如何充分利用這片荒地,考驗著學校領導班子的智慧。學校領導班子經過討論后,決定將其開辟為校內勞動實踐基地,但至少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缺少建設資金。開辟荒地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包括清理荒地的人工費、材料費以及購置勞動工具的費用等。二是缺少專業指導人員。勞動基地開辟后,學生如何到基地里參與勞動,以及各年級學生該開展哪些勞動,均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而學校暫時沒有這方面的力量。三是如何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到勞動基地里勞動。這片空地面積畢竟有限,不可能同一時間、同一場地安排所有學生到基地里勞動,如何兼顧所有班級學生,成為一項管理難題。
針對上述問題,環南學校集思廣益,充分征求教職工、家委會成員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得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主要思路。一是充分發揮家長力量,以自愿為原則,以捐助的方式籌措勞動實踐基地建設資金和有關材料。二是邀請家長中的種植能手擔任學校的勞動教育兼職教師,指導學生在基地里開展勞動。三是通過各班級劃片認領、各季度輪流參與種植勞動的方式,解決上述第三個問題。在學校教師、家長的共同努力下,環南學校的校園空地很快就整理了出來:上面的石子、瓦礫等被清除干凈,只留下適合種植的泥土。幾個熱心的家長還從家中帶來了竹子、木條,給這片空地圍上了柵欄,制作了一個簡潔的基地門口。
2020年3月,環南學校“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正式“掛牌”。場地問題解決了,在學校家委會的協調下,幾名家長被聘為“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的兼職勞動教師,定期到校指導學生參與勞動,讓學生學習農作物種植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同時,學校還聘請玉林廣播電視臺的兩名編導作為校外輔導員,指導學生拍攝和制作有關種植勞動的科普小視頻。
依托“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環南學校制訂了勞動教育實施方案,開設了“環南青蔥夢苑”勞動課堂。學校各班根據實際,按照“六自”原則(自己思、自己種、自己收、自己管、自己查、自己評),制訂本班“我的‘夢苑’我做主”管理細則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常態化開展勞動教育,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
二、素養導向,實施“共建、共學、共育”勞動教育模式
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并用”的勞動教育基本理念。環南學校依托“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以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為導向,通過實施“共建、共學、共育”勞動教育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擇其物而種,找其理而行,觀其變而思,探其法而做”,從中開拓視野,激發求知欲,在不斷探索和體驗中培養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筆者以五年級某班在“青蔥夢苑”勞動基地開展以“我是種植小能手”主題實踐活動為例進行說明。
(一)選定種植的蔬菜
按照上文提出的“六自”原則,學生必須自己思考要種植什么。班主任和綜合實踐學科教師除了必要的指導,不可代替學生做出決定。2022年春季學期,環南學校五年級某班依托學校的“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開展“我是種植小能手”主題實踐活動。首先,該班經過各小組討論,選定種植的蔬菜為白蘿卜。然后,該班學生通過自主查閱資料了解白蘿卜的屬性、別名、生長環境和種植方式等相關知識。最后,該班學生通過請教勞動教育兼職教師、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到種植白蘿卜至少應掌握以下三點技術。一是整地施肥。白蘿卜適宜生長在土質疏松、肥水充足的沙質土里。二是科學播種。白蘿卜播種前,要先澆足底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利于種子發芽出苗;應采用穴播的方法,每穴播種4—5粒種子。三是科學護理。播種后至出苗要充分澆水,保持土壤含水量達80%以上;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根據白蘿卜的生長情況進行分期追肥,苗期及葉片生長旺盛期以施氮肥為主。
(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
該班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所要種植的蔬菜相關資料后,由班級家委會成員帶領各小組長走進農貿市場選購種子,讓學生向賣種子的商家請教關于種子的選購知識,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種子選購回來后,該班根據學校勞動課程的安排,利用每周星期五下午的時間,在班主任、綜合實踐學科教師、勞動教育兼職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到“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開展種植白蘿卜實踐,基本流程包括翻土、松土、澆水、挖坑、播種、施肥等。該班各小組做好分工,每兩天安排一個小組在課后時間進行護理,全班學生每周到種植基地觀察白蘿卜的生長變化過程。
(三)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綱要》指出,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個人生活、生產和社會性服務任務情境,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善于觀察思考,注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在松土挖坑的過程中,該班學生發現,學校勞動實踐基地里的泥土非常黏稠,挖土時容易粘在鏟子上。部分學生還發現,這些泥土和他們在校外見過的泥土有區別——校內基地的泥土是偏白色的,不同于農民菜地里偏黑而肥沃的泥土。隨后,學生向兼職勞動教師請教,認識到這樣的泥土不太適合白蘿卜生長。怎么辦?老師沒有立即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開展調研,自主尋找改良土壤的方法。
學生經過探索,找到了改良“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土壤的三種方法:一是利用農家肥進行土地改良,二是利用化肥改良土壤,三是尋找一些肥沃的土壤來部分替換原來的土壤。在此期間,該班學生通過查閱網絡資料、閱讀科普書刊、請教專業人士等方式,了解了更多關于白蘿卜種植和管理的技術。在老師的指導下,該班學生綜合運用上述三種方法,改良了基地里的土壤,順利播下了白蘿卜種子。
該班學生按照原定計劃進行護理,定期澆水、施肥,白蘿卜種子很快就發芽、長葉,逐漸長出了一個個白蘿卜。此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白蘿卜葉子容易枯萎、枯黃;多數蘿卜個頭小且出現了空心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依舊按照“六自”原則,引導學生自己查找問題的解決辦法。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了導致上述問題的原因:白蘿卜葉子容易枯萎、枯黃,是因為土壤中缺乏磷、鉀等元素;蘿卜個頭小且出現空心現象,是因為澆水不夠及時和均勻,土壤水分太少,導致長出來的蘿卜出現空心、發軟、吃起來口感差等現象。明白了原因后,學生又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實施:小組代表與家長一起到農貿市場買來含氮、磷、鉀元素的復合肥,每周追施1—2次;在學校、家長的支持下,該班學生買來了加長塑料水管,并安裝了蓮蓬噴頭,每隔兩天早上8點左右澆灌一次,讓土壤有足夠均勻的水分去支持白蘿卜生長。大約7天后,該班種植的白蘿卜葉子慢慢變綠了,兩個星期后白蘿卜長得白白胖胖的。最終,該班種植的白蘿卜不但個大、清甜,而且產量頗高。
(四)進行勞動成果分享
引導學生展示和分享勞動成果,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一環[1]。大約每個季度結束后(視實際情況而定),環南學校都會舉辦一次“美食分享會”,引導本季度在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參與種植的班級分享各自的勞動成果。分享會上,學校邀請家長代表到校與學生一起制作美食,各班都有一個攤位展示本班制作的美食。上文提到的五年級某班種植的白蘿卜豐收了,學生與家長代表一起制作關于白蘿卜的美食,如蘿卜酸嘢、蘿卜釀、蘿卜燉牛腩、蘿卜片炒肉絲等。學生從中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明白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三、突顯多元,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
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廣泛的融合性、充分的社會性,其評價并不是一種靜態的、發生于結果之后的甄別判斷行為,而是伴隨勞動過程的始終[2]。然而,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仍存在評價內容單薄、評價方法簡單、評價主體單一、評價結果功利性等問題。為了提升學校勞動教育的質量與效果,環南學校以勞動教育目標、內容要求為依據,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完善了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嘗試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紀實評價,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功能,采取質性和量化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評價方法多元化、科學化。
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都是進行勞動教育評價的重要方法,二者各有特點,在勞動教育評價中承擔著不同的任務。量化評價注重數據分析,質性評價注重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將二者結合更能準確反映小學勞動教育的成效,為勞動教育的完善與發展提供依據。一方面,在勞動教育評價中,環南學校既注重對學生勞動知識與技能的量化評價,又積極關注學生的勞動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將之進行質性評價。同時,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認可學生在勞動中表現出的個體獨特性,避免用分數或等級的形式直接呈現評價結果。另一方面,采用勞動成長記錄袋評價方式。2020年秋季學期起,環南學校嘗試為當年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建立勞動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情況,將記錄一直延續到小學畢業,作為學生日后升學的參考依據。
四、依托基地,學校勞動教育成效顯著
一個社會要不斷發展進步,必須依靠一大批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環南學校通過建立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并充分使用,努力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環南學校依托校內的“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組織各班學生積極開展“我是種植小能手”主題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收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進行社會調查的能力、進行科學觀察和科學實驗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動手能力和思維品質都得到發展,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近年來,環南學校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取得較好成績,僅2023年就有2件學生創作的勞動科技作品榮獲玉林市一等獎、1件學生創造的勞動科技作品榮獲玉林市二等獎,學校獲評為2023年玉林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單位。
(二)進一步增強了家校育人合力
環南學校建設的“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成為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理念和實踐活動的窗口,有效增進了家校雙方的溝通和理解。家長可以參與到學校勞動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中,與學校共同規劃和實施勞動教育項目,加強家校合作,見證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有助于建立對學校的信任和支持。勞動實踐基地由此成為學校和家長共享教育資源的平臺,家長為學校提供行業專業知識和技能,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提高勞動教育質量。通過校內勞動實踐基地開展的各項活動,家長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學校在培養孩子責任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努力,有助于家長與學校達成教育共識,從而不斷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配合和支持學校做好包括勞動教育在內的各項教育工作,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三)學校勞動教育成果豐碩
依托“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環南學校的勞動教育成果豐碩。學校申報的“勞動創造幸福娃,共建文明生態園”案例入選廣西中小學勞技教學活動優秀案例;學校申報的市級課題“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家校社協同機制構建研究”獲批立項;學校提交的“勞動造就幸福娃,實干托起中國夢”案例在玉州區中小學勞動教育活動中榮獲優秀案例一等獎;學校推出的“共建、共學、共育”勞動教育模式得到玉州區各兄弟學校的認可,2021年玉州區科技勞動教育現場會在環南學校舉行,學校開展科技勞動教育的舉措和成績獲得同行好評。
綜上所述,環南學校充分利用校內空地,成功打造了“青蔥夢苑”勞動實踐基地,并據此開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勞動素養,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努力成為新時代優秀勞動者,從而在未來的工作與生活中“腳下有勁、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里有愛、靈魂有趣”。
參考文獻
[1]阮瑜.小學勞動嵌入式評價:價值向度、實施路徑與創新表達[J].中國德育,2023(22):74-76.
[2]繆錦星.核心素養下小學勞動教育實踐路徑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3(35):36-39.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