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冰,1975年生,廣西欽州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藝術教育。
摘 要:數字化教學不僅能夠提供更加生動、直觀的學習體驗,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提升教學效果。小學音樂律動教學作為發展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也需要與時俱進。在小學音樂律動教學中,教師應構建數字化音樂律動教學資源庫、利用數字平臺開展音樂教學互動、創新數字化音樂律動教學模式、運用數字技術音樂律動開展教學評價、強化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升,從而提升小學音樂律動教學的質量,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小學音樂;律動教學;音樂教師培訓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6-0119-03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數字技術已經逐漸滲透到小學音樂教育的各個環節中,為傳統音樂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小學音樂教師要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感知和體驗的方式挖掘音樂潛能,實現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
一、數字技術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優勢及挑戰
當前,數字技術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尚處在探索階段,但已經體現出明顯的優勢。
(一)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與豐富化
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拓展。數字音樂庫、電子教材、多媒體課件等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出現,使得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選擇和使用各種音樂素材和教學工具,從而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數字技術也使得音樂資源的獲取變得更加便捷,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隨時下載和更新教學資源,保證了教學內容的鮮活性和時效性。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與互動化
傳統的音樂教學往往采用教師講解、學生模仿的教學方式,而數字技術則可以通過互動式教學軟件、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創造出更加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實現豐富多樣、互動活潑的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教學評價的科學化與個性化
數字技術為小學音樂教學評價帶來了變革。傳統的音樂教學評價往往依賴于教師的個人經驗和主觀判斷,而數字技術則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評估等手段,實現對學生音樂學習情況的客觀、量化評價。同時,數字技術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音樂學習狀況,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
盡管數字技術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方面,數字技術對教師的角色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伙伴。他們需要掌握數字技術基本的操作和應用技能,靈活運用各種數字化教學工具和資源,設計富有創意和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但部分教師的數字技術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還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以適應數字化時代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整合尚需進一步完善,數字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還需要深化和推廣。
二、數字技術在小學音樂律動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構建數字化音樂律動教學資源庫
構建數字化音樂律動教學資源庫,首先,應全面整合各類音樂素材,包括各種風格的音樂作品、節奏明快的律動曲目、經典的兒童歌曲等。教師可以收集、篩選和整理這些素材,構建一個龐大的音樂資源庫,為以后的教學提供便利。其次,應注重資源的優化處理。對收集到的音樂素材,需要進行數字化處理,如音頻格式的轉換、音質的提升等,以確保資源的質量和可用性。同時,還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對音樂素材進行剪輯、拼接等,以滿足不同教學場景的需求。最后,應重視資源的動態更新與維護。隨著音樂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教學資源也需要不斷更新和補充。因此,應建立定期更新機制,及時添加新的音樂素材和教學資源,同時淘汰過時或不適用的資源,保持資源庫的時效性和實用性。
例如,筆者和本校小學音樂組的教師一起,搜集了大量的音樂素材,包括各種風格的兒童歌曲、節奏明快的律動音樂,并根據教材的分類,將這些素材分為“各族童謠”“我們愛唱歌”“快樂小樂手”“多彩的聲音”“我的家鄉好”“音樂萬花筒”“音樂大本營”等板塊,上傳至學校搭建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這樣一來,無論是在辦公室備課還是在家中備課,教師都能便捷地訪問這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數字化音樂律動教學資源庫不僅提供了大量的音樂素材,還具備一些實用的功能,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資源庫中的剪輯工具對音樂素材進行裁剪和拼接,以適應不同課堂活動的需求。此外,資源庫還提供了音頻格式的轉換功能,確保教師在不同設備上播放音樂時都能獲得良好的音質效果。
(二)利用數字平臺開展互動性、個性化的音樂教學
數字平臺為音樂教學提供了廣闊的互動空間。傳統的音樂教學往往局限于課堂之內,而數字平臺則打破了這一限制,讓音樂教學得以延伸到課外、線上。在數字平臺上,教師可以發布作業、布置任務、分享教學資源,學生則可以在平臺上完成作業、提交作品、參與討論。這種線上線下的互動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其次,數字平臺為音樂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互動形式。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平臺上的各種工具和功能,設計各種形式的互動活動,如在線問答、實時討論、協作創作等。
數字平臺還能為音樂教學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支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為他們推薦合適的學習資源和課程,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能力水平,在平臺上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難度,實現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教學小學音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娃娃樂”時,筆者充分利用數字化互動式課件制作工具,精心設計了一系列互動活動作為該單元學習的第一課。在熱身互動環節,筆者利用希沃白板5的多媒體展示功能,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歡快的民族童謠視頻。隨著音樂節奏,筆者引導學生跟隨視頻中的舞蹈動作進行簡單的身體律動,同時讓學生初步學習《跳呀,快來跳舞》《同他去》《娃哈哈》《捉貓貓》等4首歌曲,感受各民族童謠的韻律和節奏。接著,筆者用希沃白板5課件圖片展示不同民族的童謠歌詞和圖片,并邀請學生上臺操作白板,選擇自己喜歡的民族童謠進行演唱或朗誦。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適時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并提問:“你們能從中感受到哪些民族特色?這些童謠的旋律和節奏有什么特點?”筆者還設計了一個“民族童謠接龍”游戲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輪流上臺,通過希沃白板5展示的民族童謠歌詞,接力演唱不同民族的童謠。這個游戲不僅考驗了學生對民族童謠的熟悉程度,還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反應能力。在游戲中,筆者利用希沃白板5的計時和計分功能,記錄每個小組的表現,并在屏幕上實時展示排名,增加了游戲的競爭性和趣味性。
(三)創新數字化音樂律動教學形式
創新數字化音樂律動教學形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傳統的音樂律動教學往往局限于課堂之內,而數字化技術則打破了這一限制。通過利用網絡平臺和在線教學工具,教師可以將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家里或其他場所也能進行音樂律動的學習和練習。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也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第二,創新開展小組合作與項目式學習。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圍繞特定的音樂律動主題或項目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數字技術能為小組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比如通過在線協作工具進行遠程合作,利用數字資源共同創作音樂作品等。第三,創新開展互動性教學。傳統的音樂律動教學往往缺乏足夠的互動性,學生難以獲得及時的反饋和指導。而數字化技術則可以通過實時互動反饋機制,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得到及時的指導和糾正。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評估系統對學生的音樂律動表現進行實時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技能。
例如,在教學小學音樂一年級下冊“運動與節奏”這一單元時,筆者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筆者利用希沃白板5的多媒體功能,為學生展示一系列與歌曲相關的音樂視頻和圖片。在生動的畫面和節奏明快的音樂引導下,筆者讓學生去感受不同歌曲與律動之間的關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接著,筆者利用希沃白板5的標注和互動功能,讓學生參與到視頻和圖片的分析中,指出不同律動中的節奏特點,加深他們對節奏的理解。然后,筆者利用希沃白板5的動畫效果和互動功能,創建了一個虛擬的運動場景,學生需要通過敲擊希沃白板上的虛擬樂器,為場景中的運動人物配上合適的節奏。這個游戲不僅考驗學生對節奏的把握能力,還鍛煉了他們的反應速度和手眼協調能力。最后,筆者利用希沃白板5的實時反饋功能,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鼓勵,幫助他們逐漸掌握節奏的技巧。
(四)運用數字技術開展音樂律動教學評價
運用數字技術開展音樂律動教學評價,能夠實時記錄和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表現。通過數字平臺,教師可以方便地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包括練習次數、正確率、反應速度等,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避免主觀判斷可能帶來的偏差。數字技術音樂律動教學評價能夠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指導。基于學生的學習數據,數字平臺可以智能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問題,為教師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建議。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在平臺上獲取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指導,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習效果。此外,數字平臺還可以實現評價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使音樂律動教學評價更加便捷和高效。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人工統計和分析,而數字技術則可以快速完成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評價的效率,進一步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教學本身。
例如,在設計互動游戲時,就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平臺的功能開展音樂律動教學的評價。筆者使用希沃白板5自動記錄每個學生的游戲成績,包括他們完成任務的用時、錯誤次數和得分等,為筆者提供了關于學生節奏感知能力的客觀數據。希沃白板5的數據分析功能也很強大,生成的圖表可以讓筆者清晰地看到每個學生在節奏感知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以及班級整體的節奏感知水平,為筆者后續的教學調整提供了重要參考。
(五)通過培訓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
強化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升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教學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趨勢。中小學音樂教師需要通過培訓學習最新的數字化教學工具和平臺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將數字化技術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能夠在課堂上熟練地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設計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直觀的學習體驗。通過培訓,教師能更深入地了解數字化教學的特點和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指導和支持,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我校音樂教師積極參加數字化教學能力培訓活動,在培訓過程中仔細梳理自己在數字化教學方面的短板和需求,明確自己想要學習和提升的具體內容,認真學習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基本操作要領和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逐漸掌握數字化教學平臺的使用技巧。在教學設計與實踐演練環節,參訓教師結合自己的音樂課程,制訂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進行互動教學的課程計劃,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回到學校后學以致用,課堂氛圍大為改變,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數字化技術將在小學音樂律動教學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數字化教學的理念和方法,繼續加強數字化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為培養具有良好音樂素養的小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教學。同時,也需要關注數字化教學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積極探索應對策略,推動數字化教學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明英.小學音樂教學中律動教學的思考[J].亞太教育,2022(12):103-105.
[2]張雪.淺析小學音樂律動教學有效開展的策略[J].智力,2021(33):55-57.
(責編 林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