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全球南方”;國際秩序;共建“一帶一路”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中國和非洲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國家正在蓬勃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現出了獨立自主的政治立場、致力于發展振興的歷史使命以及追求公道正義的共同理念三大顯著共性特征,深刻影響世界歷史進程。中國作為“全球南方”天然成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的公共產品為推動“全球南方”整體現代化進程貢獻了中國智慧,未來隨著實踐的深入發展與創新,中國式現代化將持續推動“全球南方”合作共贏,為人類社會進步匯聚更多文明力量。
一、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南方”國家豐富現代化道路選擇
資本主義對人類現代化進程的驅動作用深刻影響了社會結構與文明形態的演進,其現代化模式的成功一度成為眾多“全球南方”國家競相模仿的典范。然而,多數國家未達預期的實踐結果揭示了單一模式的局限性,各國的現代化道路必須基于本國自身獨特的社會經濟條件與歷史文化背景進行自主性的戰略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核心使命,開辟了一條以龐大的人口基數為顯著特點,以共同富裕為長遠目標,致力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和諧共進,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和平發展道路,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中國式現代化從邏輯起點、價值追求和路徑選擇上都呈現出與西方現代化道路截然不同的特征,為“全球南方”國家的現代化探索提供了更多的道路選擇。
(一)邏輯起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馬克思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框架下,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追求構成了其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審視西方現代化歷程,其核心在于資本邏輯的支配,個體被物質化、勞動力化,社會關系和人的自由權在資本擴張中逐步被邊緣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人與物的關系產生了顛倒,物支配人,把人當作資本增值的客體和手段,而忽略了“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獨特性在于超越資本邏輯,將“人民”作為邏輯起點,牢固確立人民的主體地位,始終將人民利益視為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將“人民”作為最高準則貫穿理論與實踐的始終,旨在實現惠及十幾億人口的現代化目標。在發展過程中,致力于構建更加公正的社會結構,聚焦民生保障以優化全體人民的福祉水平,成功規避了西方現代化路徑中常見的個體剝削與異化現象,以及由此衍生的貧富懸殊與社會分裂危機,確保了社會整體穩定。在發展目標設立上,中國式現代化摒棄單純的經濟增長或資本積累,強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發展動力層面,根據習近平總書記“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的論述,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集中社會資源高效協同推進重大事項,旨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推動了國家發展的迅猛勢頭與社會各領域的全面繁榮,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在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在發展成果分配層面,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原則,強調現代化不應是少數群體的特權,而應普遍提升人民生活質量,追求物質層面普遍富足的同時,關注精神世界的充實與提升,確保社會道德秩序和諧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為本,將人民是否享有平等發展的機會與追求幸福的權利作為衡量現代化成功與否的關鍵標尺,給世界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重要啟示。
(二)模式選擇:倡導獨立自主的現代化
審視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歷程,其“單極突進”模式往往建立在對內嚴酷剝削和對外殖民擴張的基礎上,如英國的圈地運動、德國的猶太種族滅絕政策、美國的西進運動等,均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深刻矛盾與“原罪”。西方國家長期壟斷對現代化解釋的權力,給現代化貼上了西方化的標簽,在其現代化進程中不斷通過資本優勢和先進技術壁壘在世界范圍內攫取超額利潤,利用西方主導的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機構,通過金融壓力、單方面制裁等手段,脅迫“全球南方”國家接受各類不利條件,走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導致部分國家深陷公共資產私有化、金融泡沫、貧富分化加劇等困境,加劇了國際間發展的不平衡。“全球南方”國家長期受到西方話語體系的影響,在現代化道路的自主探索上缺乏話語權和文化自信,西方現代化模式成為衡量本國發展道路、社會制度、民族文化和價值觀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唯一標準。而西方資本主義通過剝削、戰爭、殖民、掠奪等手段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對于廣大“全球南方”國家幾乎是不可能復制的,“全球南方”國家需要在當前世界背景下構建新的、全面的觀念框架以審視和解決其發展困境。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在外界影響下形成的“后發外源型現代化”,獨立自主探索本國現代化道路的實踐經驗為“全球南方”提供全新的道路選擇。中國式現代化秉持批判性繼承、自主性探索的原則,既積極吸納國際先進文化的精髓,清除其中不適用于本土歷史文化的糟粕,又堅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主精華,進行自主道路探索,以“去蕪存菁”的戰略思想引領我國踏上了融合與發展的百年現代化壯闊征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我國通過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爭,贏得了民族獨立,為現代化事業奠定了堅實的政治與社會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提出“四個現代化”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方針,顯著推動了國家發展。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戰略目標,這一創新理念為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確立了鮮明的方向與路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世界意義的現代文明新路徑。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現代化道路并非單一的,而是多元并存。現代化模式必須避免“全球西方化”的單一視角,根據各國和民族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及歷史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因地制宜,以完成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解放。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是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性與發展道路多樣性的邏輯統一,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后發外源型現代化”,其實踐出的這條去依附的發展道路,展示出與“早發內源型現代化”不同的新型發展途徑,鼓舞廣大發展中國家基于本國自身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現實國情,探索適合自己的現代化路徑,以實現可持續、均衡和包容的現代化發展,“全球南方”各國完全有權利也有能力選擇自己的道路,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價值追求: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
當前國際局勢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全球性議題與世界性困境交織,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風險頻繁涌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期以來奉行“國強必霸”的叢林法則與零和博弈的對抗性思維,以所謂“文明沖突論”“文明優劣論”“種族優越論”排斥非西方文明,拉大了不同文明間在技術、資源和文化等方面的隔閡,阻礙了“全球南方”的現代化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睙o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破解發展難題、改善人民生活的艱巨任務,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需要不同國家和民族共謀發展出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定秉持交流互鑒、和諧共存的原則,有效跨越了文明界限的壁壘與潛在沖突,為全球文明多樣性的繁榮共生及融合性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倡導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全球性挑戰。中華文明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孕育出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蘊含了促進中華文明復興與推動人類文明整體進步的雙重使命,深刻體現了文明互鑒與共同發展的開放視野。實現“自由人聯合體”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最高目標,平等互鑒是多元文明相處的基本原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不同文明共同的理想追求,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價值構成了邁向理想目標的思想文化基石,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堅實的價值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未來社會形態的前瞻性構想,深刻體現了共建共享、協同治理的包容性特征,勾勒出一幅全球協作、互利共贏的和諧藍圖。中國式現代化回歸現代化的本質,致力于全球和平與發展的共同福祉,倡導世界各國互利共贏,通過構建基于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及合作共贏原則的新型國際關系框架,營造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環境,展現出開放中攜手并進、發展中貢獻全球的獨特風貌,為全球文明演進提供了嶄新視角。
二、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南方”國家注入強勁發展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面向全球發展中國家,以其全面性和開放性為世界提供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合作平臺,不僅展現了中國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方面的積極作為,也為“全球南方”共同繁榮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分享中國智慧,發展多邊主義現代化
近年來,部分發達國家采取單邊主義、保守主義的對外政策挑戰《聯合國憲章》所倡導的多邊主義原則,全球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此框架內面臨投資、貿易、技術等領域資金流通不足的共性問題,嚴重制約了“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實際成效的轉化。中國式現代化以其巨大的經濟體量和持續的增長動力,提出國際倡議,創建合作平臺,為“全球南方”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合作機遇。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過程中從宏觀視角出發,在多領域深化“全球南方”的全方位合作。在發展層面,設立“全球減貧與發展伙伴聯盟”及“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等多邊平臺和機制,旨在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利用自身發展經驗擴大合作輻射面與受益范圍,構建開放多元的發展伙伴網絡,為更多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貿易互補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關鍵支持,顯著增強了現代化發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持續性。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拉論壇、博鰲亞洲論壇等重大多邊合作機制平臺積極推動與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促進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幫助這些國家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同時,中國還通過技術轉移、產能合作等方式,助力“全球南方”提升自主發展能力,實現產業升級。在文明交流互鑒層面,發起“文明古國論壇”,倡導并主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不同文明間搭建了平等、開放、包容的對話與合作平臺,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在安全領域,充分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和平擔當,堅定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這一系列實踐將中國的對外開放戰略與世界經濟的系統性聯動發展緊密融合,實現對多邊合作及新型國際合作模式的積極探索與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秉持合作共贏的精神,推動“金磚+”模式。中國始終將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視為外交政策的重點方向,以“義利并舉,義在利先”為合作原則,深化多邊發展合作機制,驅動全球范圍內的協同進步與共同繁榮。金磚合作機制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自實施以來成效顯著,從理念層面向機制化深入發展,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約翰內斯堡宣言》中,成員國針對融資機制創新、債務可持續性及工業轉型升級等關鍵領域,共同構建了實質性的合作框架,秉持互利共贏原則,旨在強化“全球南方”國家自我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眾多新興市場國家認識到金磚合作機制對于推動“南南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重要性,紛紛表達加入意愿。新成員的加入,進一步完善了金磚合作機制的合作架構,為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經濟、金融、治理、文化等多領域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隨著金磚合作體系的持續拓展,“南南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得到不斷深化,加速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進程,為全球和平穩定格局的維護與促進共同繁榮發展貢獻更為顯著的力量。
(二)提供中國方案,分享現代化經驗
中國式現代化既不全盤“采納”外部既定的模式框架,也不“輸出”中國特有的發展模式,更不強制他國“仿效”中國的具體實踐路徑。鑒于各國在國家條件、歷史底蘊及文化傳統的顯著差異,中國式現代化雖無法直接作為現成模板廣泛應用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但其蘊含的方法論智慧,卻能為這些國家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提供寶貴的參考。中國式現代化推行“試驗先行、逐步推廣”的戰略路徑,即“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模式,通過局部區域的先行試點,驗證成功后再行推廣至全國,形成由點及面、先發帶動后發的整體推進格局。更深層次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由微觀到宏觀、由局部到整體的累積性過程,由無數個具體的、微小的現代化實踐匯聚而成。這種實踐路徑彰顯出獨特的范式價值,強調在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中尋找可行的路徑,通過局部試點,在較小范圍內探索、試錯、調整,從而避免大規模改革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一旦試點成功,經驗便可以被復制和推廣,形成示范效應,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獨特智慧和務實態度。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現代化進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強調了因地制宜、逐步推進的重要性,還為“全球南方”國家現代化進程提供了豐富多樣且切實可行的經驗借鑒?!叭蚰戏健眹以谥袊浆F代化的經驗指導下,自主探索如何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改革,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經濟獨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如何構建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體系。
(三)貢獻中國力量,推動“全球南方”現代化進程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最大的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源于中國崛起的成功經驗,源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推動改革舊秩序的重要的“軟實力”。自提出以來歷經十余年耕作,得到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和參與?!耙粠б宦贰眻猿值摹肮采坦步ü蚕怼崩砟罱涍^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檢驗,成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國際層面的延伸和拓展,中國在此框架下與共建國家開展廣泛合作,將“一帶一路”塑造為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新典范、保障人民權益的堅實屏障、推動經濟社會穩步復蘇的關鍵路徑,切實為各方帶來可觀的實際利益,加速“全球南方”現代化進程。
1.共建“一帶一路”為不同經濟體提供平等共商平臺
“一帶一路”倡議構筑了一個包容性強且務實的國際合作架構,其核心理念根植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相互借鑒以及互利共贏的原則之上,促使全球范圍內超過150個國家及30余個國際機構積極參與其中,共同推動構建多邊合作的新格局。這一倡議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絲綢之路經濟帶沿著數條陸上互聯走廊延伸,從西伯利亞大鐵路通達伊朗與土耳其的“中間走廊”、中巴經濟走廊,抵達阿拉伯海。海上絲綢之路搭建起從中國東南部到波斯灣、紅海、斯瓦希里海岸和地中海的與陸路并行的水上路網。這樣一項體量龐大、“要貿易不要戰爭”的全球公共產品聚焦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加強共建國家的經貿合作,為不同經濟體提供了重要的平等共商平臺。
“一帶一路”作為載體,為內陸國家提供了更多發展機會,使內陸國家從商貿交易的后方躍升為交易前沿,得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商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原則,超越單一國家的獨奏模式,轉而成為多邊合作舞臺上的集體交響,強調全球性事務應由國際社會成員共同商議決策,充分顧及各國在發展階段、經濟結構、法律體系及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多元性與差異性?!肮采獭崩砟顖猿制降葏⑴c的原則,鼓勵開放對話與協商,旨在通過廣泛的意見交流與智慧匯聚,形成最為廣泛和堅實的共識基礎。此過程不附加任何政治或經濟前提,純粹建立在自愿參與的原則之上,力求最大化地匯聚全球智慧,共同應對挑戰,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各國無論大小、強弱,都能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對話與協商,分享經驗、互補優勢,共同尋找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方法。
2.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全球南方”共建現代化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基于相似歷史境遇、現實發展階段、共同發展目標和相同政治訴求的身份認同,與“全球南方”展現出高度的同頻共振與命運相連。歷史上中國對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給予了堅定支持,當前中國積極助力這些國家追求經濟繁榮,改善社會面貌,共建現代化。“一帶一路”倡議在過去11年取得了多維度、實質性的成效,通過深化政策對話的廣度、設施網絡的密度、貿易往來的流暢度、資金流動的便利度以及民心交流的深度,持續拓寬合作領域與邊界,助力發展中國家共建現代化。
政策溝通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支撐機制。中國攜手共建國家及國際組織,致力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對話與協同體系,涵蓋發展戰略對接、技術經濟政策協調、管理規則與標準統一等領域,有效促進了政策協同效應的發揮?!耙粠б宦贰闭邷贤ǖ拈L效機制已趨于成熟,以元首外交為戰略引領,以政府間戰略對話作為穩固基石,同時依托地方與部門間的政策協同作為有效助力,并通過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項目合作作為實施載體,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常態化的溝通網絡。這一機制不僅為區域合作規劃與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堅實支撐,還顯著加速了務實合作的深化進程,成為推動國際合作向縱深發展的加速劑與融合劑,促使“一帶一路”倡議逐漸發展為國際交流合作的典范框架。
設施聯通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首要領域?!耙粠б宦贰背h依托“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戰略布局,加速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實現了陸路、海運、航空及信息網絡深度融合的綜合格局,為深化經濟貿易合作、促進產能優化配置、強化文化交流深度及促進人員高效流動構筑了穩固的基石,對區域乃至全球經濟的融合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公路、鐵路、橋梁、港口及機場等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得以成功建設,成為連接參與國家的物理紐帶,有效縮短了物流周期,增強了共建地區的交通通達性,中歐班列網絡、西部陸海新通道及中老鐵路等關鍵項目的持續優化與整合,助力共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雙重飛躍。世界銀行的相關評估進一步印證了“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影響,指出其交通運輸項目的實施大幅縮短了共建國家的貨運周期及全球平均航運時間,有效促進了國際貿易效率的提升,展現了該倡議在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獨特貢獻。
貿易暢通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中占據核心地位。參與國通過構建自由貿易區網絡,不僅拓寬了貿易領域,顯著削減貿易與投資壁壘,還積極調整貿易結構,優化區域內及各國的營商環境。同時,深化相互投資與產業合作,探索新興合作領域,旨在構建一個更加均衡、公平且可持續的國際貿易體系?!耙粠б宦贰背h框架下的合作協議展現出廣泛的覆蓋范圍和深入的合作層次,觸及全球逾四分之三的國家,惠及超六成世界人口,通過投資促進、貿易合作、聯動發展、示范引領、輻射效應及外溢效益等多維度機制,持續賦能“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促進區域一體化與共同繁榮,縮小南北發展差距。
資金融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發展,多邊金融合作機制構建日臻完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積極促成多個區域性金融合作平臺,包括中國-中東歐、中國-阿拉伯國家、中國-東盟、中日韓-東盟及中非金融合作銀聯體,以及中拉開發性金融合作機制,有效拓寬了金融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同時,中國工商銀行發揮關鍵作用,推動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的建立,增強了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社會基石?!耙粠б宦贰备鲄⑴c國強調對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的承繼與弘揚,積極促進文化旅游領域的深度合作、教育資源的廣泛交流、媒體與智庫平臺的協同合作,以及民間層次的密切往來,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相互學習、借鑒與融合創新。通過推動文化、教育、旅游等領域的“民心相通”,將合作理念逐步轉化為具體實踐,以多元化的“軟聯通”方式促進了沿線國家的全方位發展與繁榮。構建了一個多元共生、文化繁榮的人文交流生態體系,豐富共建“一帶一路”的內涵的同時,顯著增強了共建國家民眾對此倡議的認同,奠定了堅實的民意支撐。
3.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全球南方”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一帶一路”倡議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在推動人文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各國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確保合作項目能夠真正惠及當地人民。中國作為倡議的重要推動者,積極實施對外援助策略,專注于建設一系列“小而精、惠民生”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項目,覆蓋范圍跨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直至南太平洋地區,合作領域涵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綠色可持續發展、科技教育與文化交流等多個維度,促進多層級、跨領域的合作機制協同發展,共同打造貼近民生、凝聚人心的合作典范項目,直接助力了共建國家的減貧事業與經濟發展,深刻促進了當地民眾生活質量的提升與社會福祉的增進。
過去十年間,中國積極投身于共建國家的公益事業,成功落地實施300余項以愛心助困、康復醫療援助及幸福家園構建為主題的系列項目。這些項目不僅包括援建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總部設施,還涵蓋了巴基斯坦瓜達爾地區的博愛醫療急救中心建設,以及針對喀麥隆、吉布提等國民眾飲水難題的專項援助措施。此外,“絲路一家親”行動下的民生合作項目,其范圍廣泛擴展至扶貧減困、人道主義救援、環境保護、婦女交流與合作等二十余個關鍵領域,展現出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與積極的國際貢獻,促進了共建國家社會福祉的顯著提升。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布圖卡學園的擴建項目有效緩解了逾3000名中小學生的教育難題;非洲的“萬村通”項目則為數千萬非洲民眾搭建起連接世界的橋梁;在菲律賓,圣馬塞利諾光伏發電項目不僅促進了當地女性就業,還顯著提升了她們的經濟獨立性與家庭地位……據世界銀行預測,至2030年,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投資,有望助力共建國家實現760萬人口脫離極端貧困狀態,并促使3200萬人口擺脫中度貧困,彰顯出該倡議在促進全球減貧事業中的重要作用與深遠影響。
三、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推動“全球南方”國家合作共贏
當今世界正處于充滿動蕩變革、矛盾頻發與對立加劇的復雜格局之中,“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自強與協同并進,不僅體現了自身發展與振興的迫切需求,更是向國際社會注入穩定元素與積極動能。中國式現代化將持續深化“南南合作”、推動“南北對話”,在此過程中尊重文化多樣性及各國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推動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與對話協商,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為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國際社會的和諧穩定繼續作出貢獻。
(一)持續推動“全球南方”共同發展
近年來,全球發展軌跡遭遇顯著阻礙,國際合作促發展的動力顯著衰退,對于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全球南方”而言,拓寬發展路徑、創造增長契機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議題?!叭蚰戏健眹倚杈o密圍繞“發展”這一核心議題,堅決抵制“脫鉤斷鏈”與經濟脅迫行為,構建緊密的發展共同體,強化南北對話與合作,促進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深度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轉型中保持穩定增長的發展模式,推動“全球南方”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精準闡釋了如何應對全球性挑戰及規劃理想世界藍圖的“時代之惑”,提出“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這一理念根植于各國命運緊密相連、利益相互依存的國際現實,契合了追求和平、促進發展、深化合作、實現共贏的全球性趨勢,準確把握了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的歷史脈絡。
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方位深化改革的戰略擘畫將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持續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在全球視野中引發高度關注,“全球南方”國家普遍對本次盛會展現出深切關注,視其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認為其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深化全面改革、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紀元的堅定意志。此舉不僅是對國際社會發出的明確信號,強調了中國堅定不移地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決心,同時也預示著中國式現代化路徑的持續探索與創新,將為全球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道路注入新活力。全會作出的“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明確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將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促進繁榮穩定與民生福祉的嶄新機遇。這些倡議旨在通過深化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機制,依托開放型經濟、現代化進程加速、高質量工業化路徑、跨區域互聯互通建設以及金融援助等多維度手段,為減少貧困、緩解失業、提升生產效率等挑戰持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彰顯了中國對全球發展的責任感與貢獻。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展望未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一步全方位深化改革,將作為全球現代化版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與“全球南方”國家及全球各國并肩同行,構建一個基于和平發展理念、強化互利合作機制、促進共同繁榮的全球現代化圖景,繪制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宏大和輝煌的新篇章。
(二)持續加強“全球南方”文明交流
多樣性是文明的內在本質性特性,是文明得以發展的內在結構性動力,是全球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部分國家秉持“文明優越論”的狹隘視角,蓄意構建“文明壁壘”,甚至利用文明間的差異作為煽動意識形態沖突與干涉他國內政的借口,對“全球南方”國家的自主發展路徑橫加指責,強行推廣自身價值觀與發展模式。針對上述文明領域的歧視與壓制現象,“全球南方”國家攜手響應全球文明倡議,秉持平等與包容的原則,在全球治理中積極倡導多邊主義、共同繁榮等理念,堅決維護并弘揚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路徑,本身就是人類現代化圖景中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發展,所倡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主張為發展中國家文明的共同繁榮貢獻了獨特的智慧。在促進全球文明對話的進程中,以文明間的深度交流為橋梁,跨越文明間的固有界限與隔閡;通過文明的相互鑒賞與學習,超越潛在的沖突與對立;秉持文明共存的理念,摒棄單一文明的優越性觀念,共同構建一個多元共生、和諧共進的文明生態。促在保持各自獨特性的同時,尋求共同之處,在相互學習中實現互補與提升。各國積極構建多層級的人文合作框架,設立多樣化的合作平臺與渠道,加強在廣泛領域內的交流與互動,有效匯聚全球智慧,激發創新活力,促進了不同國家人民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為形成更為廣泛的思想共識與價值認同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推動人類文明持續進步與發展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撐與長遠動力。
(三)持續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
當前,西方國家主導的既有國際秩序正面臨時代的深刻挑戰,發展中國家對此的認知日益深刻,并紛紛采取行動以應對變革。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群體性顯著崛起,正為國際秩序向更加公正與合理方向轉型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與可行性條件。站在全球發展新的歷史坐標上,需要匯聚全球范圍內一切進步力量,特別是“全球南方”,通過強化多邊合作機制,廣泛促進與各國利益交匯點的形成與擴大,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新型國際關系的最終指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廣大發展中國家并肩前行,匯聚起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與人類社會進步的磅礴力量,共同構建一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科技先進且社會和諧的現代化圖景。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其核心在于維護全球和平與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進步,這一宗旨也是積極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綱領。在此過程中,中國致力于推動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旨在深化并拓展基于平等、開放與合作原則的全球伙伴網絡,強化國際間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中國堅定實施開放戰略,秉持互利共贏原則,通過自身持續發展的新動能,不斷為全球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同時,中國積極融入并貢獻于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建設進程,堅守真正的多邊主義立場,致力于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進程。過去幾年世界見證了“全球南方”力量的顯著增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正式加入了金磚國家合作框架,進一步拓寬了“南南合作”的廣度與深度。此外,“77國集團和中國”在哈瓦那峰會上的聯合發聲,均凸顯了“全球南方”在加強團結與合作方面的堅定立場與實際行動,標志著從理論探討邁向了多邊實踐的嶄新階段。“全球南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是民心匯聚的必然,歷史演進的趨勢,也是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寄予厚望的亮點,不僅為全球治理體系的優化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為緩解全球民主赤字等深層次治理挑戰鋪設了道路。隨著2024年中拉論壇步入十周年慶典,以及新一屆中非合作論壇在中國的再次召開,中國將繼續攜手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征途上共同書寫更多合作共贏、攜手并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