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原農村優秀民俗文化孕育并傳承了中原人民生生不息的靈魂,不僅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在當下多元文化沖擊的背景下,其在文化的傳承與延續、經濟資源的發掘與競爭力的累積、社會秩序的維護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等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文化、經濟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傳承創新;農村優秀民俗文化;時代價值
中原優秀民俗文化,深植于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之中,具有傳承性強、世代沿襲,滲透性強、影響廣泛,鮮活性強、內容豐富等特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分,其最貼近日常生活,最草根卻又最質樸。繼承和創新農村優秀民俗文化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帶動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農村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甚至不少民俗文化事象出現被邊緣化的現象,在此種背景下,尤其需要重新審視農村民俗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民俗文化的自身價值:文化傳承與延續
作為傳統文化在民俗領域的反映與投射,優秀民俗文化本身既是瑰麗的文化資源,又是傳遞文化密碼的載體。
一是優秀民俗文化包含民族文化的基因。優秀民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長河中,民間文化多以世代口頭相傳的方式得以傳承,民眾最樸實的價值觀念、審美標準、道德要求、心理感受等也附著于這些民間文化得以世代傳承,中華民族草根文化也由此得以延續。我們現在所解讀和參與的許多農村優秀民俗文化都包含著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營養元素。
二是優秀民俗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源泉。傳統的優秀民俗文化孕育了現代文化。傳統與現代并存、交融、吸收、超越。所謂傳承與創新正反映了人類文化發展演變的深刻規律:現代文化正是對傳統文化的揚棄與超越,傳統文化在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中經過檢驗,不斷被突破和與創新而更適應現代化發展。
三是優秀民俗文化是現代先進文化的根基。近幾年,很多地域掀起了重新檢視民俗文化的風潮,深度挖掘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核,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把民俗文化打造成先進文化的堅實基礎。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其一,先進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民俗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大眾的,因其包含民族文化的精華,又得到最廣大底層社會勞動者的實踐與傳承;其二,農村民俗文化因其最樸素的草根性,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生活氣息濃重,最容易被普及、被接受,最容易變成現代先進文化的根基和藝術基礎;其三群眾在傳承民俗文化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的形成共同心理感受和風俗習慣,并進一步生發出其信仰與文化認同。
二、民俗文化具有經濟價值:經濟資源與競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文化遺產經濟學的出現,在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中原民俗文化經濟已經日漸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更多人們開始關注民俗文化具有經濟價值。社會文化觀念、文化形態等都成為市場經濟繁榮的精神條件。因此,我們更要深入挖掘最具內生性,最能體現民族認同感的優秀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激活千年歷史文化資源。
一是推進民俗文化產業化,擴大民俗文化的資源效應。當下,一些地方的民俗旅游、民俗歌舞演藝、民俗制造等已經借助產業化,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民俗文化產業化能將民俗文化的內涵、自然的人文景觀、群眾的生活實踐、休閑娛樂等結合起來產生聯動效應:既帶動相關產業整體發展,又解決了群眾的就業增收問題。所以眼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靈活轉變觀念,提升產業化的意識水平;確立思路,明確產業化的基本目標;找準產品,規范產業的操作流程;準確定位,找準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合作伙伴。
二是推動文化資源資本化,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精神,既是促進經濟物品保值升值的人文動力,又是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原動力。民俗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無形資本,是能夠創造價值的價值。我們應該抓住機遇發揮其社會效應,整合其經濟價值。
三是提高文化競爭力,打造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民俗文化的地域性、藝術性等特點明顯而不可復制,特色成就競爭力。近年來,各地競相把優秀傳統民俗文化視為現代產業化的天然資源,不懈余力進行開發和創新,運用各種方式挖掘其深厚底蘊,一方面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要,如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另一方面,又維系了人民群眾的情感和種族認同。這些都進一步推動民俗文化成為區域綜合實力的核心競爭力。
三、民俗文化的社會價值:社會秩序與和諧
民族認同和社會團結離不開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包含的公平、正義、和諧等理念也日益成為人們普遍遵循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被反復演繹、宣傳已展示了塑造民族精神、維護社會和諧的社會功能。
一是塑造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民俗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文化源泉和載體,信息承載豐富、教育教化有力,記憶傳承深刻,數千年來承載和傳承者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民族性格和心理密碼,為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傳承提供無盡的營養元素。社會成員通過民俗的維系功能保持凝聚力、向心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全球化對我國文化沖擊雖然強大,但民俗文化作為維系民族團結的堅強紐帶,在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方面價值明顯,保持了我們的精神家園和民族獨立性。
二是維護社會秩序,匡正社會風氣。民俗文化包含著歷代勞動人民生活智慧和經驗的總結,當這種總結上升為一種習俗之后,便以傳統道德為基礎發揮著社會規范的普遍約束力。雖然它不似法律具有強制約束力,但作為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在維護當地社會秩序,構建健康、和諧、文明的現代生活方面卻有天然的優越性,比如其內蘊的道德律令,比如其零成本性等。
三是豐富農村生活,調節民眾心理。基層民眾是農村民俗文化的創造者,田間地頭是其傳播的舞臺。所以即便現代化的生活模式業已成為部分農村的常態,但互聯網等媒介所傳揚的一些生活狀態和思維習慣依然被許多農村人認為是與自己生活格格不入的“另類”。這些人依舊愿意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民俗文化,通過自發性、簡樸性的民俗活動來尋求情感的寄托和心理上的調節。
四是提高農民素質,宣揚現代文明。文化潛移默化的力量能夠能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民俗文化根植于底層農民生活,內容通俗、形式活潑,人民群眾親身創造它,傳承它。新形勢下,若用之來武裝群眾思想,絕對會是不可多得的好武器。市場經濟對相對封閉的農村的滲透力將越來越明顯,在此時此刻,及時重建農村的倫理價值觀,優秀民俗文化中就有很多天然的資源。
中原農村優秀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厚,意蘊深廣。在歷史生活中始終影響著中原人民的生活理念和思維方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全球化,民俗文化日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此時此刻,應該不斷豐富其內涵,進一步挖掘和研究其文化、經濟、社會價值,更好地發揮其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鐘敬文主編. 民俗學概論[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劉永立.中國民俗大系·河南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3]高梓梅.河南民俗與地方曲藝[M]. 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
[4]黃小元.劉小春中國民俗文化概論[M].中國財富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