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及其影響機制研究

2024-01-01 00:00:00馬銀琦毋磊姚昊
大學教育科學 2024年4期

摘要: 博士后人員是高校青年教師隊伍中活躍的生力軍,伴隨招收規模的不斷擴大,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對我國高校在讀博士和未經歷博士后工作的青年博士開展問卷調查與質性訪談發現,大多數博士對從事博士后工作有一定意向,但未形成明確的行為計劃;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受到感知學術需求和感知現實收益的正向顯著影響,受到感知成本和感知風險的負向顯著影響;行為意向受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行為控制的正向顯著性影響,受主觀規范的影響程度最高;行為意向在行為控制與行為計劃之間發揮中介作用;不同學科背景與學業階段的博士在行為意向影響機制上有顯著差異。據此,未來應采取以下措施優化博士后制度:完善博士后招錄機制和相應配套支持措施,減輕博士對從事博士后工作成本與風險的擔憂;建立健全博士后分類制度,依據學科分類等標準實施相應資助與評價考核;加強對博士群體的學術生涯指導和職業規劃,引導其充分發揮自主性,避免盲目從眾。

關鍵詞:博士后;行為意向;行為計劃理論;影響機制;博士后制度;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4-0046-12

一、問題的提出

在推動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協同發展中,博士后制度已成為培養高精尖創新青年人才的關鍵舉措。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機構中博士后人才的培養與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并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促進其建設。教育部等部門制定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特別強調了鼓勵高校擴增博士后的招生和培養規模,將博士后人員作為師資隊伍的重要補充[1-2]。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博士后年度進站人數呈指數式增長,截至2023年6月,全國累積招收培養博士后研究人員34萬余人,其中2022年招收人數創新高,達3.2萬余人[3]。這意味著,以高精尖、高科技、高層次著稱的博士后群體,未來或將成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主力軍。與此同時,博士后群體的就業去向和求職壓力也備受關注。“聘期內考核難”“出站后就業難”等問題成為他們“隱秘的陣痛”[4]。在供需結構和就業市場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在讀博士生及青年博士對博士后工作逐漸持觀望態度并產生了一定的猶豫心理。

在讀博士生及青年博士是申請博士后入站的儲備庫,申請者的入站動機被認為是關系博士后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由動機引發的學術態度影響了博士后的學術成就以及博士后工作的學術周期、耗損率和完成率等,進而深刻影響著博士后的培養質量[5]。那么,目前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如何?哪些因素影響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這些因素是如何左右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意向的?不同群體特征是否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意向影響效應?研究這些問題不僅有利于幫助在讀博士生正確面對擇業和就業,幫助青年博士正確樹立職業發展觀,也有利于提高我國博士后的培養質量,助力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戰略范式。

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研究本質上屬于博士后培養和個體教育期望兩個層面的研究。當前,學術界對博士后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博士后制度管理[6-8]、人才培養質量[9-11]、科研學術創造[12-13]、職業認同發展[14-15]、博士后經歷對科研產出影響[16-17]等方面。在個體教育期望研究方面,該類研究也大多停留在本科讀研意愿[18-19]或碩士讀博意愿[20-21]階段。僅有少數學者關注到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及動機,有研究從實證視角發現東部高水平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流動站的比例相比西部而言更高[22],性別因素會導致在選擇留在國內還是出國做博士后方面存在差異[23],直博、碩博連讀、有學術志向的博士生更愿意從事博士后工作[24]。有研究從思辨視角得出從事博士后研究的主要動因包括轉移戶籍、改變居住地、暫時性就業以及對學術的志趣[5][25]。然而,這些研究未能提供一個成熟的理論分析框架,且未深入系統地探究不同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構建一個假設模型,以探討影響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的因素及其內在機制,以期為博士職業生涯規劃發展及優化博士后制度政策提供實證依據與參考。

二、理論框架與研究假設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簡稱TPB)由美國心理學家Ajzen于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是認識和分析個體行為意向形成的重要理論之一[26]。該理論旨在闡釋個體在給定條件下做出的意志決定及其行動,為分析個體的行為意向受哪些因素影響以及如何轉化為實際行為提供了理論基礎。個體的意向越明確,他采取相應行動的可能性也越高,反之則減弱。此外,行為意向由個體的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這三個核心因素共同作用決定,同時,感知行為控制也會直接影響到行為的實施[27-28]。計劃行為理論融合了決定個體行為的眾多因素,其中行為態度反映了個體內部動機及其相關性,主觀規范顯現了外在環境的促進作用,而感知行為控制指的是個體對自身實施行為的自我評估。

隨著計劃行為理論的發展,其應用領域趨于廣泛,在此基礎上也延伸出多樣的行為理論模型。在計算科學領域,Davis結合期望理論、變革采納理論等提出了技術接受模型(TAM)[29];在行政管理領域,陶志梅等人將計劃行為與自我效能理論相結合,提出了政府開放數據用戶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模型[30];在教育經濟領域,冉云芳在研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影響機理時,首先分析了決定行為態度的關鍵元素,包括感知到的需求、成本、收益及風險,并在這些基礎之上,進一步探討了行為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之間的相互聯系[31]。這些研究在豐富與發展了計劃行為理論的同時,也為本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提供了借鑒。

博士在做出是否從事博士后工作這個決策行為過程中,個體行為會受到外部社會環境的約束和意志力的干預。外部社會環境表現為個體受到周邊環境或就業壓力的影響,其中個人對相關政策制度、資源和學術機遇的認知也起到重要作用。博士后入站后,個人對未來風險的預知和總體把握能力同樣重要。個體意志力干預表現為個人的行為態度和自身能力控制。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展現了博士個體的內部動機及其與工作環境、研究興趣等因素的關聯,諸多因素相互影響。因此,計劃行為理論適用于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決策問題研究。本研究主要借鑒冉云芳[31]等學者的分析框架,首先剖析影響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態度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深層次探討個體行為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等對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與行為計劃的影響機制。

(一)行為態度及其影響因素

行為態度(Behavioral attitude)是指個體進行某種行為所產生的喜愛或者消極的感受[32],換而言之就是博士個體對于從事博士后工作所持有的正面或者負面的態度。當博士對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評價是正向時,就會產生積極的行為態度;當評價是負面時,則會產生消極的行為態度。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在學術需求方面,影響因素即個體在從事博士后工作過程中追求的學術目標和抱負,它涵蓋了科研能力提升、學術人脈擴展、學術資源獲得、學術聲望提升等多個方面。擁有學術志向或學術職業需求的博士畢業生更傾向選擇從事學術研究[33]。在現實收益方面,影響因素即個體在從事博士后工作過程中收獲的顯性收益,包括經濟報酬、地域躍遷等。感知現實收益同樣是從事博士后工作的重要功利動機[34]。在成本與風險方面,感知成本即個體對從事該工作過程中所須承擔各類成本的預見性;感知風險即個體對從事該工作過程中所面臨各類風險的預見性。時間、機會、經濟成本及就業風險等因素也極大影響了博士擇業決策的整個過程[35]。因此,本研究提出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受博士個體對自身學術需求、成本、現實收益和風險感知的影響。具體假設如下:

H1a:學術需求感知對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產生正向影響。

H1b:成本感知對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產生負向影響。

H1c:現實收益感知對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產生正向影響。

H1d:風險感知對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產生負向影響。

(二)行為意向及其影響因素

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指行為主體對采取某項行為的主觀概率判定及其采行意愿[36]。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是指博士愿意從事博士后工作這一行為的概率及投入的努力程度。行為意向將直接受到行為態度的作用,行為主體對某項行為的態度越積極,則行為意向越強[28]。因此,針對行為態度與行為意向的關系,本研究具體假設如下:

H2:行為態度對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產生正向影響。

主觀規范(Subject norm)指的是個體因外部社會環境或其他因素的影響所感受到的參與特定行為的社會壓力,它展示了關鍵機構或組織對個體做出某項決策可能性的影響[37]。對于博士來說,從事博士后工作的主觀規范涉及他們決策中重要的他人或組織的看法。當這些群體或組織對博士個體做出某一決策的評價更為正面和支持時,博士的行為意向也會相應增強。如:現有博士后管理制度有助于促進學術資本積累[38];得到導師更多指導的博士生更有意愿進入博士后流動站[24]。此外,家人、朋友等重要關鍵人物的支持同樣也會影響博士的就業選擇[39]。因此,本研究具體假設如下:

H3:主觀規范對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產生正向影響。

行為控制(Behavior control)是指個體在預期實施某一行為時,對其所感受到的機會和資源的可控能力,即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時,這種行為控制反映為他們感知到的控制這些因素的難易程度:一方面包括博士個體的感知因素,即博士自身條件,如博士所具備的科研能力、年齡、機會等均可能成為其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所具備的能力、機會和資源;另一方面是博士對外界的評估因素(外部政策和就業環境條件)的感知,這些感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博士個體的資源稟賦特征。因此,具體假設如下:

H4:行為控制對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產生正向影響。

(三)行為計劃及其影響因素

在計劃行為理論中,最終變量指向的是行為本身。行為是指行為主體實際采取的行動,而本研究主要探究的是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在讀博士生及未經歷博士后階段的青年博士,故觸及不到行為本身。本研究以行為計劃來代替行為,即在行為意向的基礎上針對行為本身所采取的或正在落實的計劃。某種程度上,行為意向可以直接決定行為計劃[27]。因此,具體假設如下:

H5:行為意向對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計劃產生正向影響。

行為控制既可以通過對行為意向的間接作用影響行為計劃,也能直接對行為計劃產生影響[28]。同樣,當博士個體掌握更多與博士后職位相關的資源和機遇,以及面臨的預期障礙較少時,他們制定與決策相關的行為計劃的能力就會增強。因此,具體假設如下:

H6:行為控制對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計劃有正向影響。

H7:行為意向在行為控制與行為計劃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四)群體特征差異分析

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表明個體特征在學術職業路徑選擇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學科背景方面,不同學科背景的博士畢業生有明顯的學術職業選擇差異,工科和生命科學博士畢業生選擇科研崗位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學科[40]。在學業階段方面,低年級相較于高年級博士生更愿意從事博士后工作[24],但忽視了在讀博士群體與青年教師群體從事博士后工作意愿的差異。這兩類群體由于所處職業生涯階段、經驗、期望和目標的不同[5],其從事博士后工作的意愿也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8:不同學科背景的博士在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影響機制上有顯著差異。

H9:不同學業階段的博士在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影響機制上有顯著差異。

基于以上研究假設,本研究建構了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影響因素的假設模型(見圖1)。

三、研究設計

(一)解釋性序列的混合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混合方法?;旌涎芯吭O計通常涵蓋解釋性序列設計、探索性序列設計以及并行聚合設計[41]。根據研究的具體目標,本研究采用解釋性序列設計策略,即首先收集定量數據,隨后利用質性數據對定量結果進行深入闡釋。這種方法使得通過定量與質性數據的互相印證,能夠得出更加全面的研究結論。

(二)問卷設計與發放

1.問卷被試對象

問卷被試對象主要為我國高校在讀博士和未經歷博士后工作的青年博士。之所以選擇該類群體,主要考慮到已入職的博士后群體經歷了選擇和適應博士后工作的階段,有了先驗條件,更適合作為對博士后培養工作實際情況的反饋對象,而不宜作為決策前的行為意向研究對象。在讀博士和未經歷博士后工作的青年博士分別正處于職業選擇和職業規劃的關鍵階段,他們的行為意向和決策過程更能反映出影響從事博士后工作的重要因素。經過三輪線上的問卷發放,共回收了532份問卷。通過對問卷內容的篩選,排除了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總數為479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0.0%。

從被試對象性別看,男性248位,占51.8%;女性231位,占48.2%。從年齡階段看,25歲及以下42位,占8.8%;26~30歲281位,占58.6%;31~35歲122位,占25.5%;36歲及以上34位,占7.1%。從博士就讀/畢業高校類型看,境外高校29位,占6.1%;一流建設大學296位,占61.8%;一流學科建設大學101位,占21.1%;地方高校及其他53位,占11.0%。從博士年級/工作狀態看,博士低年級138位,占28.8%;博士高年級149位,占31.1%;博士畢業且就業173位,占36.1%;待業中19位,占4.0%。從學科類型看,人文科學類85位,占17.7%;社會科學類209位,占43.6%;自然科學類120位,占25.1%;工程科學類65位,占13.6%。

2.問卷指標設計

本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分析框架,借鑒國內外學者包括陶志梅等[30]、冉云芳[31]、Maximilian Goethner等[42]、段文婷等[43]、張紅等[44]、Eren Ozgen等[45]、張昭俊等[46]、魏葉美等[47]、鐘云華等[48]、王季等[49]開發并驗證的量表,并針對研究的具體情況對某些題項進行了相應調整,形成感知學術需求、感知成本、感知現實收益、感知風險、行為態度、主觀規范、行為控制、行為意向、行為計劃九個維度量表(見表1),各維度均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

3.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使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檢驗量表的信效度,并利用AMOS進行數據信效度檢驗,主要分析數據的題目信度、組成信度和收斂效度。經檢驗(見表2),所有指標的題目信度均大于0.6,多元相關平方值SMC位于0.403~0.855之間,AVE最低值大于0.5,內部一致性系數均大于0.8,各變量的信效度值均達到接受標準,表明量表信度較好,支持后續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區分效度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當每個因子的AVE平方根值均大于“該因子與其他因子的相關系數的最大值”,此時說明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表格中的斜對角線為AVE平方根值,其余值為相關系數。可以發現,每個因子的AVE平方根值均大于與其他因子的相關系數,表明具有較好的區分效度。

(三)訪談對象與內容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通過學術交際的方式尋找研究對象,同時通過郵箱聯系方式向研究對象發送郵件詢問其是否接受訪談。最終接受訪談的對象共計10位,基本情況見表4。訪談內容主要圍繞五個問題開展:(1)你了解現在的博士后制度嗎?(2)你什么時候決定從事博士后或不從事博士后工作?當時為什么這樣選擇?(3)有哪些重要的人或經歷對你從事博士后意愿產生了影響?(4)家庭背景對你從事博士后工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5)除上述因素外,還有什么因素對你從事博士后工作產生了影響?訪談結束后筆者將材料逐字逐句轉錄,整理成近4萬字的訪談資料,最后結合定量數據分析討論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的影響機制。

四、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的結構方程模型

(一)變量描述性統計

通過對測量題項進行求和與平均處理,得到涉及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各維度的具體要素的描述性統計數據,見表5。其中單樣本T檢驗是以中間值3作為檢驗值,顯著則表示該變量數據與中間值有著顯著的差異性。表中結果顯示各指標單樣本T檢驗均顯著,表明變量指標存在差異性,并不存在大量聚集在中立態度,也證明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問題值得進一步分析關注。

在行為態度的影響因素層面,學術需求感知和風險感知的均值得分分別為3.827和3.813,均顯著高于中等水平。這表明博士后研究工作既蘊含機遇也伴隨風險。一方面,博士個體普遍表現出對科研能力進一步訓練的強烈需求,有著明確的高學術職業追求;另一方面,他們也意識到從事博士后工作可能面臨諸如科研績效壓力、環境難以適應以及職業發展不穩定等風險。同時,感知成本和感知現實收益的均值得分相對較低,分別為3.552和3.132,仍顯著高于中等水平,說明博士后研究工作雖然有其高額經濟報酬和職業晉升方面的顯性收益,但也需要權衡諸如時間投入、就業機會成本等因素??偟膩碚f,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選擇涉及復雜的利弊權衡,既有學術發展的潛在機遇,也伴隨著各種現實挑戰和風險。

在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層面,行為態度、主觀規范、行為控制的均值得分分別為3.269、3.172、3.335,均顯著高于中等水平。這一結果表明,博士對從事博士后工作持有一定積極態度。同時,外部環境和相關組織對博士后工作的支持程度較高,反映出社會和學術界對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認可度較高。此外,多數博士認為自己具備足夠的能力和條件來控制和管理博士后研究工作過程中的各項要求和挑戰。

在行為意向和行為計劃層面,行為意向的均值得分為3.029,而行為計劃的得分低于五分量表的中間值3分。這表明,盡管多數博士對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抱有一定的意愿,但他們在具體的行為規劃上尚未形成明確的計劃。

(二)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分析

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系數檢驗結果和路徑分析分別見表6。模型擬合度指標X2/Df=3.51,CFI=0.90,RMR=0.49,RMSEA=0.72,模型擬合度指標全部通過檢驗,模型擬合效果較優。表6中,Estimate和Std分別為非標準化和標準化估計的路徑系數,所有假設路徑均在Plt;0.05水平上顯著。

在行為態度的影響因素層面,感知學術需求(β=0.324,plt;0.001)和感知現實收益(β=0.486,plt;0.05)均對行為態度產生顯著正向影響,且感知現實收益的影響系數大于感知學術需求,這表明從事博士后工作的意愿影響因素中,博士對現實收益的考慮要略大于對學術需求的考慮,假設H1a和假設H1c得以驗證。感知成本(β=-0.160,plt;0.001)和感知風險(β=-0.097,plt;0.05)均對行為態度產生顯著負向影響,且感知成本的影響系數(絕對值)大于感知風險,這表明影響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意愿的負向因素中,對成本的顧慮要略大于對風險的顧慮,假設H1b和假設H1d得以驗證。

在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層面,行為控制(β=0.203,plt;0.001)、行為態度(β=0.641,plt;0.001)和主觀規范(β=0.201,plt;0.001)均對行為意向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2、H3和H4得以驗證。其中,行為態度的影響系數最高,表明影響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因素中,積極明確的態度具有最高的影響,其次是能夠勝任博士后工作等行為控制,再次是導師、家人支持等外部的主觀規范因素。

最后是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對行為計劃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行為意向對行為計劃具有高度的正向影響(β=0.880,plt;0.001),同時,行為控制也能影響行為意向(β=0.641,plt;0.001),繼而影響行為計劃(β=0.100,plt;0.001),假設H5和H6得以驗證。當然,具體行為意向的中介效應是否成立以及中介效應程度如何還需進一步檢驗。

(三)行為意向的中介效應檢驗

使用AMOS軟件,采用非參數百分位Boots-trap估計法,計算每次抽樣的中介效應估計值,并測算中介效應的95%置信區間,以此檢驗行為意向發揮的中介作用,結果如表7所示。在行為控制對行為計劃的影響過程中,行為意向的中介效應成立(Z=4.944),中介效應點估計值為0.178,經計算可得中介效應占比(即中介效應點估計值/總效應點估計值)為64%,假設H7得以驗證。概言之,博士個體的行為控制(科研勝任力、職業期望等)會激發其從事博士后工作的意向,繼而產生進入博士后流動站的行為計劃。

(四)多群組差異分析

采用多群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學科背景、學業階段的影響差異,結果如表8所示。

首先,在人文社科和理工自科兩類學科影響路徑的差異性方面:第一,對于人文社科領域的博士,他們的行為態度不再顯著受到感知成本的影響,而在理工自科領域,感知成本對博士的行為態度仍具有顯著影響;第二,理工自科博士的行為意向不再顯著受主觀規范的影響,而對于人文社科博士來說,主觀規范仍然是一個顯著的影響因素。這一結果支持了假設H8的成立,揭示出在決定是否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過程中,理工自科博士更易受到時間、經濟和機會成本等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人文社科博士的決策更多地受到外界社會環境的影響,如家庭支持、導師意見或社會壓力。這種差異反映了兩類學科在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路徑上的不同特點和不同考量。

其次,在畢業博士和在讀博士兩個群體影響路徑的差異性方面:第一,對于畢業博士來說,感知成本(如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對他們的行為態度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第二,對于在讀博士,行為控制(即他們感知的對從事博士后工作的控制能力)對行為計劃有顯著影響,而對于畢業博士,這一影響則不顯著。由此看出假設H9成立,畢業博士可能由于年齡壓力或工作后的壓力,會比較看重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等。與此同時,在讀博士處于學術環境中,對博士后研究工作有更直接的認識和準備,因此他們可能感到自己對這一過程有更強的控制力。相反,畢業博士由于已經離開學術環境,可能對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可控性有不同的認識,或者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其他職業發展方向。

五、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基于對479位博士的抽樣調查及10位博士的質性訪談,探究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及影響機制,主要得出以下五點結論,并據此提出未來優化博士后制度的政策建議。

(一)結論與討論

1.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受到感知學術需求和感知現實收益的正向顯著影響,且對現實收益的考慮要略大于對學術需求的考慮。具體來說,博士感知到進入博士后流動站的現實收益越高,行為態度越積極;博士感知到進入博士后流動站后越能夠滿足其學術需求,行為態度越積極。值得反思的是,博士對博士后工作現實收益的考慮高出對學術需求的考慮,“越來越多高校入職需要博士后經歷(A02)”“這份工作可以讓我獲得更高經濟報酬(A01)”“它可以緩解我的就業壓力(A05)”等感知現實收益受到博士群體的更多青睞,而“博士后的經歷會進一步提升我的學術研究能力與水平(A05)”等學術需求成為了次要選項。從這方面看,博士后研究的經歷越來越成為謀求職位的“硬杠桿”和延緩就業的“緩沖器”,具備了更加濃厚的“鍍金”色彩,而高水平人才“蓄水池”的培養功能相對弱化。

2.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受到感知成本和感知風險的負向顯著影響,且對成本的顧慮要略大于對風險的顧慮。博士感知到進入博士后流動站的成本和風險越高,行為態度越消極。部分受訪者認為,“讀博耗費了我很多時間精力,且成效不大,我無法預估自己是否勝任這份工作(B01)”;“讀完博士后還得面臨找工作,繼續留任的機會越來越少,而且自己的年齡也超出了讀博士后的規定范圍(B03)”;“現在的博士后制度更流于形式,招收大批次博士后當作學術臨時工,被招收單位‘收割成果韭菜’的同時還要面臨繼續找工作的風險(B02)”。從事博士后工作所帶來的包括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在內的沉沒成本和包括人際成本、機會成本等在內的預期成本成為了他們主要的顧慮。與此同時,“我在讀博的時候感受到了巨大的科研壓力,博士后的績效考核會讓我產生懼怕感(B02)”等對于科研績效壓力的感知風險也使博士在考慮從事博士后工作時產生巨大的壓力。

3.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受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行為控制的正向顯著性影響。具體來說,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態度越積極,行為意向越積極;博士感知到自身從事博士后工作能有效達成預期目標,行為意向越積極;博士感知到國家及單位等外界主體的支持力度越大,行為意向越積極。究其原因,首先,尋求出路、獲取功利是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的兩個方面,也是影響行為態度的最主要因素[5]。其次,博士的自我科研效能感等行為控制層面的因素正向促進其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拔覍ψ约旱目蒲心芰τ休^大把握,所以我愿意并且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博士后工作(A01)”;“我基本了解了相關單位的博士后考核制度,也對于自己博士后出站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A03)”。再次,國家及高校對博士后流動站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樣影響了博士行為意向。有受訪者認為,“現在國家出臺了各項推動博士后培養規模的政策,與此同時,高校也針對博士后流動站提供了諸多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保證了進出站的便利性(A04)”。

4.從事博士后工作的決策過程是動態的,直接受到行為意向和行為控制的正向顯著影響,其中行為意向在行為控制與行為計劃之間起著中介的作用。博士的行為意向越是正面,其制訂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計劃就越主動;當博士認為自己從事博士后工作能夠實現預定的考核目標時,他們的行為計劃也會更加主動;同時,行為控制通過行為意向這一中介變量,對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計劃產生了顯著的正向效應。有受訪者表示,“我會積極聽取導師和家人的意見,但是主要還是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因為我熱愛科研事業,從博士階段的學術積累來看,我也愿意去挑戰博士后這份工作,并且對未來的就業情況充滿信心(A01)”。博士自我科研效能感是個體行為控制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當他們有較高自我科研效能感等行為內驅力推動時,他們更愿意付諸實際行動去實施該計劃,而他人的想法和態度只是備選項與參考。

5.不同學科背景與學業階段的博士在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影響機制上有顯著差異。在理工自科領域,感知成本對博士的行為態度具有顯著影響;在人文社科領域,主觀規范是顯著的影響因素。畢業博士相較在讀博士,感知成本對其行為態度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在讀博士相較于畢業博士,行為控制對其行為計劃有顯著影響。就學科背景下的感知成本差異而言,理工自科領域的研究需要昂貴的設備材料,且研究成果往往與技術創新和實際應用密切相關,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成為他們考慮的重要因素。有受訪者認為,“實驗材料和設備投入會花費我更大的精力,而且在做實驗過程中充滿著不確定性,時間拉鋸戰較長(B05)”。就學科背景下的主觀規范差異而言,自然科學領域的博士可能更注重科研成果得到客觀評價,而不是外界的觀點和社會期望。而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環境和職業路徑更容易受同行評價、學術傳統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就學業階段下的感知成本差異而言,畢業博士往往將更多的開銷、精力等投入在家庭、工作上,對于時間與經濟等成本也更為敏感。就學業階段下的行為計劃差異而言,在讀博士的這種感知可能源于他們目前仍處于學術環境中,對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需求、過程和結果有更為直接和清晰的理解。有受訪者表示,“臨近畢業,綜合考量了自身科研學術的能力,也從導師及師兄師姐身上獲得一些信息,我對于博士后流動站的利弊還是較為清楚的(A06)”。而畢業博士面臨的職業規劃更為廣泛復雜,他們已置身于多樣的職業崗位,如高校、工業界、商業界、政府部門等,對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可控敏感程度并不高,或者他們的注意力已轉移到了其他職業發展方向。

(二)研究啟示

1.在推動高校擴大博士后培養規模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博士后招錄機制和相應配套支持措施,減輕博士對從事博士后工作成本與風險的擔憂。作為國家科研事業的核心力量,博士后的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研究發現,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等因素對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意向產生顯著正向影響,而時間和經濟成本等感知成本,以及就業機會等感知風險則產生顯著負向影響。這可能導致部分有較高學術興趣和科研潛力的博士群體放棄選擇博士后流動站工作,不利于高校選拔優秀人才進站,甚至影響本單位的科學研究工作。為此,在鼓勵高校擴大博士后招收培養數量的同時,一方面要完善博士后招錄機制,適當放寬招錄的年齡限制;另一方面應加大相應配套支持力度,如著力促進博士后薪酬來源多樣化,完善博士后的戶口遷移、家屬隨流、子女就近入學等系列配套措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博士群體所考慮的感知成本與感知風險,為充分發揮其科研創新力提供堅實保障。

2.建立健全博士后分類制度,依據學科特色等標準實施相應資助與評價考核,積極落實分流退出機制。博士后群體由具備不同學術能力、負載不同利益訴求的個體構成[35]。研究發現,不同學科背景與學業階段的博士在從事博士后工作行為意向影響機制上有顯著差異。從制度建設角度看,對于不同學科背景、不同需求的博士后群體,目前實施的考核標準卻趨近相同,不同類型博士后的分類考核評價辦法也未細化[50]。從個體動機角度看,探索發展機會和追求實用利益構成了博士從事博士后研究的兩大動機。但當個體的欲求與制度目標相吻合時,基于個人利益的實現不妨礙制度運作成為前提條件。很多博士將滿足現實利益作為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主導動機,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博士后制度建立的初衷,即以學術興趣作為第一選擇的研究動機[5]。為此,要優化頂層設計與管理模式,明晰博士后的角色分類。也就是說,要依據博士后的學科背景、學術需求等因素,建立健全分類制度,并且積極落實分流退出機制,完善博士后流動站的考核體系,對不適合繼續從事研究工作的博士后采取滯站清退等措施,使高水平人才“蓄水池”的培養功能回歸本位。

3.加強對博士研究生群體的學術生涯指導和職業規劃,引導其充分發揮自主性,避免盲目從眾。博士后研究工作具有創造性和挑戰性,除扎實的學術技能外,還要求博士后具有強勁的科研韌性和自我效能[51]。研究發現,大多數博士對從事博士后工作有一定意向,但在具體行動計劃的制訂上尚顯模糊。行為控制對從事博士后工作的行為計劃有正向影響,行為意向在行為控制與行為計劃之間發揮中介作用。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水平的博士后隊伍正逐步擴大,高校青年教師群體也趨于“博士后化”。由于對外部環境和個體效能的錯估,部分博士可能會形成不合理的學業和職業規劃,導致出現盲目從眾現象。為此,一方面,高校和相關機構要高度加強博士群體的學業生涯指導和職業規劃支持,幫助他們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和職業觀;另一方面,博士群體自身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理性評估自身的學術興趣、抗壓能力和科研韌性。同時,博士群體在規劃學業和職業道路時,應綜合考慮單位領導、導師、同門等多方面的意見,加強對自身科研能力的認識和自我效能的感知,以便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等.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21-01-04)[2023-07-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2101/t20210108_509152.html.

[2] 教育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EB/OL].(2023-02-18)[2023-07-05].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zhi/202304/t20230427_1057568.html.

[3] 沈童睿.我國累計招收博士后約34萬人[N].人民日報,2023-06-23(1).

[4] Woolston C.Postdoc Survey Reveals Disenchantment with Working Life[J].Nature,2020(7834):505-508.

[5] 馮支越.從事博士后研究的動機與能力之間關系的探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S1):35-39.

[6] 姚云,曹昭樂,唐藝卿.中國博士后制度30年發展與未來改革[J].教育研究,2017(9):76-82.

[7] 劉霄,王世岳,趙世奎.“蓄水池”還是“鍍金店”:博士后制度的國際比較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3(1):111-121.

[8] Akerlind G.Postdoctoral Researchers:Roles,Functions and Career Prospects [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2005(1):21-40.

[9] 李正,吳鈺瀅,焦磊.我國博士后人才培養政策的變遷邏輯及其展望: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4):78-84.

[10] Ross R G,Greco S L,Lavdenslager M.An Institutional Postdoctoral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Increasing Productivity of Postdoctoral Trainees[J].Academic Psychiatry,2016(2):207-212.

[11] Omary M B,Shah Y M,Schnell S,et al.Enhancing Career Development of Postdoctoral Trainees:Act Locally and Beyond[J].Journal of Physiology London,2019(9):2317-2322.

[12] 馬立超,姚昊.高校組織支持體系對博士后科研創造力的影響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2(5):88-94.

[13] Sorensen H T.I-determinants for a Successful PhDor Postdoctoral Outcome[J].Clinical Epidemiology,2016(8):297-303.

[14] 趙祥輝,張娟.培養抑或使用:身份定位對博士后職業發展能力的影響:基于2020年Nature全球博士后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3(1):100-110.

[15] 趙慧,吳立保.資金支持如何影響博士后的學術職業發展:基于Nature全球博士后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8-16.

[16] Su X.Postdoctoral Training,Departmental Prestige and Scientists’Research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1(3):275-291.

[17] Yang LJ,Webber KL.A Decade beyond the Doctorate:the Influence of a US Postdoctoral Appointment on Faculty Career,Productivity,and Salary[J].Higher Education,2015(4):667-687.

[18] 常成,徐冉.大智若愚抑或躺平任卷?——“反向考研”的類型學考察與生成邏輯[J].中國青年研究,2023(4):104-110,103.

[19] 蔡紅建.大學生盲目考研不可?。嚎佳械湍昙壔F象反思[J].人民論壇,2018(36):106-108.

[20] 徐偉琴,岑逾豪.“讀博”還是“工作”:基于扎根理論的碩士生讀博意愿影響機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1(7):67-77.

[21] 牛晶晶,周文輝.誰更愿意讀博士: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讀博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1(4):82-88.

[22] 高耀,沈文欽.中國博士畢業生就業狀況:基于2014屆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2):49-56.

[23] 馬明霞,王啟爍,趙娜.性別差異對博士生就業的影響:科研院所女博士就業狀況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73-77.

[24] 何家琪,汪雅霜.誰愿意進入博士后流動站?:基于某“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實證分析[J].山東高等教育,2021(1):56-63.

[25] 陳凱敏.選擇做博士后的動機[J].科技導報,2012(32):82.

[26] Ajzen I.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Berlin:Springer,1985.

[27] Conner M,Lawton R,Parker D.Application of the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the Prediction ofObjectively Assessed Breaking of Posted Speed Limits

[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7(3):429-453.

[28] Ajzen I,Czasch C.From Intentions to Behavior:Implementation Intention,Commitment,and Conscientiou-snes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9,39(6):1356-1372.

[29] Ad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3):319-341.

[30] 陶志梅,蘇璐丹.政府開放數據用戶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理論和計劃行為理論[J].管理學刊,2022(6):112-127.

[31] 冉云芳.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影響機理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解釋框架[J].教育發展研究,2021(7):44-52.

[32] Ajzen I.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2(4):665-683.

[33] 蔣承.博士生學術職業期望的影響因素研究:一個動態視角[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3):45-55.

[34] 許丹東,沈文欽,陳洪捷.博士就業去向與擇業心態:基于兩次全國調查的對比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2(7):69-75.

[35] 陳小滿,羅英姿.我國博士畢業生就業多元化研究:以27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7(9):51-56.

[36] 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91(2):179-211.

[37] Patrick V,Kristof D,Sarah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Unethical Behavior and Customer Loyalty in a Retai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4):261-278.

[38] 馬立超.一流高校博士后管理制度實施成效、困境與優化路徑:基于博士后個體視角的混合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22(2):54-63.

[39] 公欽正,張瑞.人文社科類博士研究生選擇就業地區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1(10):112-119.

[40] 衛善春,顧希垚,楊開榮,等.博士畢業生職業選擇現況分析與對策探究: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11):50-54.

[41] [美]約翰·W·克雷斯威爾.混合方法研究導論[M].李敏誼,譯.上海:格致出版社amp;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0-46.

[42] Maximilian Goethner,Martin Obschonka,Rainer K.Silbereisen,Uwe Cantner.Scientists’Transition to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12(3):628-641.

[43] 段文婷,江光榮.計劃行為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8(2):315-320.

[44] 張紅,張再生.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居民參與社區治理行為影響因素分析:以天津市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523-528.

[45] Eren Ozgen,Robert A.Baron.Soci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Effects of Mentors,Industry Networks,and Professional Foru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2):174-192.

[46] 張昭俊,鄭菲鴻,王秀麗.高??蒲腥肆Y本遷移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10):151-157.

[47] 魏葉美,范國睿.教師參與學校治理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計劃行為理論框架下的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4):73-82.

[48] 鐘云華,王驕華.大學生創業意向動態變化的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視角的定量考察[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3(1):89-99.

[49] 王季,耿健男,肖宇佳.從意愿到行為: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學術創業行為整合模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7):64-81.

[50] 鄧芳,吳春蕓.博士后考核評價工作的理性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4):86-90.

[51] 劉成科,王少,孔燕.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的內生路徑:科研自我效能感作用機制初探[J].科學管理研究,2018(3):20-23.

Research on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Engage in Postdoctoral Work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MA Yinqi" WU Lei" YAO Hao

Abstract: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are an active force among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recruitment scale,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PhD graduates to engage in postdoctoral work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is study conducted surveys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PhD candidates and young PhDs in China who have not yet undertaken postdoctoral work.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while most PhDs show some intention to pursue postdoctoral positions, they lack clear behavioral plans. The attitude toward postdoctoral work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perceived academic demand and perceived tangible benefits, and negatively influenced by perceived costs and risks. Behavioral intention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with subjective norms having the highest impact. Behavioral intention mediates between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behavioral plan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chanisms affect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 among Ph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 and academic stag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improving the recruitment mechanisms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to alleviate doctoral concerns about the costs and risks of engaging in postdoctoral work,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postdoctoral roles with corresponding funding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enhancing academic career guidance and professional planning for PhD students to encourage autonomy and prevent herd behavior.

Key words: postdoctoral; behavioral inten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fluence mechanisms; postdoctoral system; policy recommendations

(責任編輯" 李震聲)

收稿日期:2023-11-0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一流大學參與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機制研究”(23CGL060)。

作者簡介:馬銀琦,浙江杭州人,浙江師范大學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培育研究基地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金華,321004。毋磊,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姚昊(通信作者),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同濟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2000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午夜小视频在线|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日韩在线影院|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jizz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免费在线a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91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久久夜夜视频| 色视频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97se亚洲综合不卡|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91免费片| 亚洲69视频|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yxsp|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伊人91视频|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色婷婷色丁香| 久久午夜影院| 亚洲乱码视频|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人国产网站|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国产自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毛片手机在线看|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1欧美在线|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自拍|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色悠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国产精品第一区| 黄色国产在线|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