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四川省面積較大的地級行政區之一,也是四川省實施民族地區扶持政策的地區之一。她自然風光秀麗,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多個國家級保護區,具有很高的旅游和生態價值。魯迅文學院學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草地》編輯周家琴的散文集《川西以西》主要從扶貧工作、秀美風光、人文歷史等方面,記錄和謳歌了其工作和生活所在的這片位于川西之地的熱土。《川西以西》這部2024年1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26萬字的散文集,既寫了耳熟能詳的九寨溝、四姑娘山、壤塘、黑水、紅原等著名風景區,也寫了同樣風景如畫卻幾乎尚未被外人涉足的原生態處女地的山川風貌。
周家琴是四川內江人,在阿壩州州府所在地馬爾康市從事文化藝術工作。扶貧期間,周家琴巾幗不讓須眉,和別人一樣,甚至用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奔赴在阿壩這片總面積8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和舍我其誰的敬業精神,不辭辛勞地乘坐汽車、班車,甚至摩托等各種交通工具,在崎嶇蜿蜒、彎多路險、高低不平的扶貧路上,深入幫扶對象家中,從實地考察、促膝談心、“三不愁兩保障”等方面開展工作。同時還充分發揮了寫作者的優勢,寫下許多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的自強不息、激奮人心的平凡故事。以文學的方式讓阿壩的扶貧工作走出大山,走近讀者。從而讓世界各地能更多地了解到中國人在民族地區是如何開展扶貧工作并卓有成效的。
《一只飛翔的“鳥”》寫高半山的袖珍村木鳥村,在馬爾康市政協委員、村支書黎安明的帶領下,經受了種植中草藥發家致富失敗等經歷后,終于依靠養殖藏香豬摘掉貧窮帽子的故事。《梨鄉深處有人家》寫金江村、周山村和安寧村甘牛社等基層組織,借助扶貧機會,在扶貧工作組點對點、一對一的幫扶下,奮起脫貧奔康的故事。《云朵上的人家》寫勤勞的主人公黃幺妹在扶貧期間既埋頭拉車,也抬頭看路,抓住機會開高山客棧脫貧致富的故事。這些脫貧故事具體、生動、詳實,都是作者一步一個腳印,在行萬里路時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基礎上,經過裁剪取舍后創作而成的。寫出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在脫貧奔康路上互幫互助和奮進前行的“真”“善”“美”。

周家琴作為一個從四川內地去到民族地區工作的女性,她不僅接受、習慣和融入了阿壩藏族羌族同胞的生活,而且還傾情領略和享受著阿壩的秀美風景,以深情的筆調記錄這里的山山水水。比如采訪紅原縣的俄木塘花海時寫道:草原遼闊,芳草萋萋,牛羊成群,鮮花搖曳。而作為草原背景的零散的村莊,讓草原充滿了古樸而原始的生機和活力,讓讀者看了猶如身臨其境。《阿波的草原》《哈休的春天》《壤噶奪瑪村的夏天》《吉崗的山野》等篇章,在記事中融抒情于一體,寫鄉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要安靜下來,摒棄俗世之事讓冰冷的風吹散內心的憂愁與悲傷”“當落日隱去所有的光輝,當天邊的殷紅散盡,月亮灣又恢復墨綠色的寧靜。這時,帳篷里朦朧的燈光亮起來……”“不知什么時候,吉崗的夜空布滿了亮晶晶的星星。我看過那么多有星星的夜晚,也看見過流星滑落大地的夜晚,但是這么多星星密密麻麻堆滿夜空的景象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我的心莫名地激動起來,我站在壩子里,抬頭仰望夜空,目不轉睛,思緒萬千”。通過這些深情的文字,我們似乎看出多情善感、心思細膩的作家,深深地愛上了阿壩的一草一木。獻上的風景大餐,讓讀者怦然心動,甚至有了一種要立即動身,徑直去那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的沖動。
周家琴作為一個作家和編輯,對阿壩的歷史文化也表現出濃厚的探尋興趣。她數度跟隨著專家學者前往現場,考察發掘出土的文物古跡,將考察文物古跡的過程寫進《川西以西》里面去。用文字實錄考察艱辛的點滴,為來者溯源人類根本留下可資借鑒的痕跡。讀者通過閱讀《古老的寨子》,從文中考古發掘出土的陶罐的介紹,知道這里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通過閱讀《吉崗的山野》,了解到那些出自不同年代批量生產的“擦擦”模具,甚至還尚未考究出年代的“擦擦”,原來就是被四川、青海、西藏等地的少數民族視為圣物的泥塑造像。發現和保護文物是每一個具有擔當精神的人義不容辭的應有之責。當無意中發現這些數量眾多的“擦擦”后,高僧蘭卡經過數年的努力,建起了初具雛形的博物館。蘭卡還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前來參觀,進一步加入到保護這些“擦擦”圣物的隊伍中去。
《阿來故鄉行》寫的是中央電視臺、四川省作協、阿壩州委宣傳部等文化部門和單位,以及德、俄、韓、瑞、印等國家的作家、漢學家和翻譯家,聯袂到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之一《塵埃落定》的作者阿來的故鄉進行田野考察的活動。稍感遺憾的是,也許是缺少聯系的原因,作家最后在文中并沒有寫到這次田野考察取得的成果。難免讓讀者產生一種“有頭無尾”的感覺。但瑕不掩瑜,全書寫得厚重、細膩、頗具情懷,有濃烈而獨特的“阿壩”色彩和氣息。
還有貫穿全書,不時提及、描寫的賽馬會、民歌山歌大賽、音樂節的各種活動,包括草原上的日常放牧生活等,都無一例外地在不斷形成和豐富著阿壩的遼闊土地上的人文歷史。
散文集《川西以西》就這樣以娓娓道來、真摯感人的敘事風格,將讀者帶進阿壩這片廣袤而神奇的熱土。
本欄目責任編校:鄔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