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中國未來經濟,“新質生產力”將起到創新推動的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三大特征,同樣 “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內涵要求。因而,剖析教育的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首先應涉及四個“新”。
新技術:延展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指出,“要把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到教育教學和管理全過程、全環節”。當我們以互聯網思維重構教育,借大數據支撐教學,用智能產品提升學習效能,教育的深度、廣度、可能性被大大延展。比如:基于腦科學,建構學習力測評工具和指標體系,開展符合大腦學習規律的課堂設計,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基于大數據的數智化轉型,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數字畫像;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識工具,讓每一位老師都有一位人工智能助手,每一門課程都有知識圖譜……
深度而系統的教育轉型中,技術的不斷革新,為學校配備思維的腳手架、行動的工具箱,以最少的耗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打開通往高效能創新的“任意門”。
新場景:高位賦能學習進化
當人工智能突飛猛進,我們不得不重新定義學校的價值——學校不再僅僅是一個“容器”,更是一扇打開師生感知力、創變力的大門。
如今,教育的場景時代已經開啟,“場景革命”正劃時代地提升著我們的教育想象:場景本身具有學習力,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好奇心、探索欲、思維鏈,激活美的學習感受;場景本身也是課程資源,校園里每個小角落都可以賦予更多教育的契機,釋放教育價值;場景還能夠啟動行為、點亮心智,喚醒師生的生命感和價值感,實現場景到場能的轉換。
未來學校的根本功能,就是以真實問題場景、游戲化場景、體驗式場景、人機互動場景等不同的場景,激活不同的學習內驅力,實現全方位的真實成長。
新連接:釋放有限資源的無限潛能
我們知道,人的智能來自神經網絡里的“連接”。連接就是學習,就是在重塑大腦。
教育,其實也就是把能夠解決成長問題的人與資源相連接。實現教育高質量,今天的學校必須實現“連接改變教育”,包括部門之間的連接、師生之間的連接、學科之間的連接、學習與生活的連接、學校與社會的連接等。
資源有潛力,關鍵在于是不是能挖掘出它下面巨大的冰山,將現有的資源用到極致,釋放有限資源的無限潛能,做到因地制宜的創新,實現聚合效應。
新生態:持續輸送創新動能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學校的涌現式、規模化創新,則需要好的沃土和生態。
一方面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而不同、自由生長的學校生態。學校管理者要看見學校的核心環節,重視一線問題的真實解決,以更靈活、更有效率、更有溫度的行為設計與組織形態,抵抗無序,經歷生長,走向卓越。另一方面是高位平衡的區域生態。優質教育的集群式涌現,需要一個又一個的區域教育生態重建。
當育人生態四季分明,風調雨順,尊重個性又集約高效,學校變革就成為人人都能參與的一場“價值涌現”。
(本文來源:綜合自新校長傳媒、守望新教育、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