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地理課程目標,就是要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而地理課程要培育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地理課程中的具體化,體現了地理課程對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少年的獨特價值。課程目標不僅關注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還關注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繁榮。換言之,課程目標擔負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人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其更加關注公共利益和社會問題。將課程目標納入公民教育的視野,使課程的設計理念和實施過程更加明晰。
一、公民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
公民教育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課題,良好的公民素質不是自發形成的,需要從兒童時期就進行公民教育。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簡單來說,公民教育本質上就是要把每一個社會成員培養成合格的公民,使他們依照法律享有一定的權利,并同時履行義務。就其目的性而言,可以說,公民教育是全部現代教育的終極目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公民教育是一致的,二者相輔相成。核心素養是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具體化,反映了國家培養人的目標和方向。由此可見,核心素養把國家的育人目標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借助這一橋梁,把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具體化為課堂要求,從而明確受教育者應具備的良好品格和相應的能力,并最終引領課程領域的改革和育人模式的不斷發展,體現出課程對學生發展的多重意義。
核心素養的真正內涵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這就要求教育教學必須注重公民教育,通過教育提升公民素質。或者說,只有將發展公民教育放到突出的位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缺少了公民教育,教育必定是不完整的?;诖?,公民教育的內容是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傳統德育的現代轉型。事實證明,將公民教育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并融入地理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多元目標下的公民教育要素
1. 人地協調的價值觀。
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密切關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建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需要?!绷暯娇倳浽谥袊伯a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不難看出,學生一旦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便會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人文情懷,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尊重和保護自然,這是作為一個公民最基本的素養。
比如,通過學習課程內容主題三“地球的表層”這一部分內容,了解地球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充分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并能夠認識到加強全球經濟合作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人地協調價值觀的教育貫穿始終,從教育學生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到積極參加植樹造林社會實踐活動,再到不亂扔垃圾好習慣的養成,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
2. 綜合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把綜合思維能力定義為“人們綜合地認識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與地理環境本質上是一個綜合體,需要從多角度加以認識。綜合思維的哲學基礎是系統觀,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以系統和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綜合思維培育是必然要求,目的是使他們學會系統全面地看待各類社會現象和問題,發展辯證的思維能力,最終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比如,通過學習課程內容主題四“認識世界”這一部分,在具體掌握了有關大洲、地區、國家的相關知識后,教師要積極加強引導,讓學生學會從地理特征的角度出發,結合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社會現象,綜合看待和探究世界,形成全球視野。
3. 區域認知。
關于區域認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其定義為“人們從空間一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在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中,不斷探索自然,為了便于認識,人們將其劃分成不同空間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區域認知能力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全面思考地理問題,綜合考慮各個地理因素對問題的影響,從而培育學生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課程內容第二部分“認識區域”時,通過認識世界、認識中國,學習世界范圍內部分大洲、地區、國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增進對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認識了中國全貌、分區,以及美麗的家鄉后,使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從而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愫,最終達到愛祖國、愛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為建設繁榮富強的祖國立志成才,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優秀公民。
4. 地理實踐力。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這一能力的描述為“人們在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力和意志品質”。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地理實踐力都是師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有力支撐。比如,通過戶外教學,讓學生親身體驗祖國的大好河山,增強對地理環境的體驗和感受,積極面對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問題,并在行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培養責任意識,做一個勇于擔當、富有責任感的合格公民。再比如,在“地理工具”這一部分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在適當的時候使用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使其在體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可以說,公民教育課程建設是開展公民教育極其有效的途徑。為此,我們有必要確立一個地理課程總體的設計思路,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引入先進的課程理念,結合我國當前的地理教育教學發展現狀,建設一個立足學生全面發展、系統而完整的地理課程體系。
基于以上分析,教師應該深刻理解這種目標多元化的設計理念,把公民教育的要素融入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國的公民社會建設離不開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就是努力建設一個穩定而高效的公民社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貫徹公民教育理念,這是社會和時代的要求,也是地理課程和教學擔當的重任。
(作者單位: 山東省泗水縣洙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