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單元就是通過大問題或者大任務來有機組織學習的情境、驅動性的問題、學習目標以及學習評價等要素。基于主題意義的大單元學習任務群設計指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語言應用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使學生能夠用所學語言進行真實的交流。因此,教師要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的、實踐性的任務,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應用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知、學習和運用語言,并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學以致用、用以致學,從而提升綜合素養。
大單元學習任務群是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運用一種或多種語言知識技能完成的一系列的進階式的語用任務,讓學生在具體行動中逐步落實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本文以PEP《英語》四(上) Unit 3 My friends單元為例,旨在總結并闡述基于主題意義大單元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實施策略。
一、對標主題意義,深挖單元內容,確定單元育人藍圖
這一單元的話題是“朋友”,屬于“人與社會”主題群中的子主題之“同伴交往,相互尊重,友好互助”。從“交往”“尊重”“互助”三個關鍵詞出發,基本鎖定本單元的主題意義,即和朋友友好相處,體會友誼的美好和快樂。本單元的主題框架即育人藍圖見圖1。
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單元育人藍圖實施教學,要建構由單元教學目標、語篇教學和課時教學目標組成的目標體系,使學生逐步建構起對單元主題的完整認知,促進正確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二、基于主題意義和學情,明確單元教學目標
依托單元育人藍圖實施教學,首先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情,明確單元教學目標。
學生生活經驗的分析:本單元的話題是描述新朋友的外貌和性格特征,通過對教材的縱向梳理發現,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了不同顏色詞匯,三年級下冊學習了用I’m from... 介紹自己來自哪里,學習了tall、short、fat、thin等介紹外在特征的詞匯以及用It has a/an...句型介紹動物特征。

知識技能的分析:本單元的重點句型是特殊疑問句What’s his/her name Who’s he/ she 及其回答His / Her name is..., He/ She is...;陳述句型He’s/ She’s ... He/ She has...。學生已經接觸過特殊疑問句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 Who’s that man/woman He’s/She’s ...的用法,因此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主句型在情景中的理解和運用。同時注意區分his/her的用法。
思維品質的分析:四年級學生的思維從原來的以圖片、視頻、實物等的形象逐漸向具象過渡,并在英語思維含量、思想含量以及語言表達量等方面進一步提升與發展。基于這一特征,本單元將課堂的吸引力更多地從感性趣味的游戲活動設計轉向以激發學生英語思維、邏輯判斷、方法遷移等理智趣味挑戰上,使用思維可視化工具讓學生的學習真實發生。
基于單元主題意義、單元育人藍圖和學情分析,授課教師確立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1)在語境中,與同伴交流并介紹自己的朋友,如外貌、性格特點、穿著等。(2)獨立或合作設計“My friend booklet”,仿照范例,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自己的朋友,包括外貌、性格等,并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指出友誼的重要性。
以上單元目標的設置,充分考慮了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綜合發展,旨在預設學生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在知、行方面的成長和變化。
三、基于主題和教材板塊,整合單元學習內容
以學習任務群重構單元教學內容要以學習為主線,以任務為載體,把零散的知識通過結構化統整聚類為塊狀,單元的每個板塊都在單元整體設計中重新定位。在深入剖析教材后,基于主題We are happy to be friends,確定了單元各個課時的主題為Meet new friends,Make good friends,Good to know more friends,Know Mr Jones’ friend和Happy time with my friends。并將教材原本獨立的詞匯和對話課時整合在一起,以此來確定各個分課時的學習內容。
四、基于真實生活情境,創設單元大任務和課時學習任務群
通過分析主題意義和學情、重組教材內容,將本單元的單元大任務定為Make a friend booklet(制作朋友錄),同時學生通過五個課時的學習,進階式地完成課時學習任務群,逐步完成制作朋友錄。整個單元的學習任務群如下:
任務一:Show my new friend(對應第一課時)
在介紹好友的情境中,學生能夠運用本單元核心句型,利用好友照片向他人簡單介紹自己的新朋友,對好友的性格和外貌特征進行描述。要求語音語調準確、內容達意、語法正確,表達基本流暢。運用句型What’s his/ her name His/her name is... He’s/She’s... 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教授新詞friendly/quiet... 將好友照片貼到朋友錄小冊子里,初步制作朋友錄。
任務二:Make good friend(對應第二課時)
完善朋友錄、交換翻閱朋友錄,運用所學句型He’s/ She’s... He/She has... 描述自己的好朋友并主動介紹自己的朋友給其他伙伴,鞏固有關外貌、衣著特征的語言表達。
任務三:Know more friends(對應第三、四課時)
通過畫新朋友或者貼新朋友照片的方式補充朋友錄,通過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句子和人物圖片的匹配加深對本單元1、2課時中核心句型的認識。練習句型He/ She has... He/She’s...,并能夠完成相應的句子書寫和Let’s check部分的排序和匹配。
任務四:Make a friend booklet(對應第五課時)
繼續豐富完善個人朋友錄,并在朋友照片相應位置用本單元所學的關鍵詞句具體描述朋友。最后在組內和班級內進行分享。
四個子任務構成本單元的學習任務群,各個任務之間在知識體系上形成脈絡,在問題解決上形成步驟,互相關聯,層層遞進,由初步、簡單介紹自己的新朋友到介紹典型特征,再到詳細介紹朋友,最終通過繪畫或者貼照片完成漂亮、生動、完整的朋友錄,并在組內和班內分享,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素養在一系列任務群的完成過程中不斷提升。
五、借助可視化思維工具,解決問題,串聯學習任務群
明確了單元大任務和課時子任務之后,還要引導學生自覺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基于問題解決導向的學習任務設計,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同時發展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思維可視,讓學習真正發生,思維可視化工具在英語課堂中必不可少,通過將復雜的思維過程、知識結構以圖形化、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幫助師生清晰地組織、理解、記憶、表達信息,有助于解決學生不會思考或思考有困難等問題。以本單元學習前的學情前測為例,單元學習前,筆者針對“朋友”這一話題,借助KWL(What I know, What I want to Know, What I have learned)可視化思維工具,充分調研學生的已知(K: What I know),想知(W: What I want to know),在學情前測中匯總整理出學生的已知和想知。
在學情前測中,學生首先完成KWL表格的前兩列,即已知(K)和想知(W)。帶著對“朋友”的思考,學生開啟單元學習的旅程。教師的課堂教學和任務群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已知和想知,在解決一個個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逐步體會到如何交友、如何與朋友相處以及朋友的真正意義。最終在單元學習結束,完成KWL表格的最后一列(L),即學到了什么,寫下自己的單元學習收獲。
六、基于單元任務群,制定任務達成評價量表
單元產出大任務需要基于真實的教學情境和明確的目標,還需要構建具體的評價標準以判斷單元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在完成大單元學習任務群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對各個任務的評價,具體包括:研制評價目標、提煉評價任務、描述評價任務、制定評價標準。
根據評價目標,提煉出的本課時的評價任務為Introduce my friends in details(詳細介紹我的朋友)。
具體任務描述為:朋友的哪些最典型的特征讓你印象深刻?請你在朋友錄中完善朋友外在特征的介紹,同時完善朋友錄(貼照片、選句型),然后組內展示朋友錄,介紹朋友錄中的好友,最后并進行全班展示,最后根據評價量規,進行互評。
制定評價標準時要根據評價目標列出與任務描述匹配的評價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能力基礎上,列出各維度的表現特征和等級層次。
學生通過評價任務和詳細的任務描述,知曉自己將要做什么事或完成什么作品,明確的評價標準讓學生知曉事或者作品要做成何種樣態,使學生更清晰地監控、評價自我和他人的表現,從而及時調整學習策略,達成評價目標。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禮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