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多次提到了“做中學”,例如在課程理念中,強調活化課程內容,優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地理素材,將豐富的地理素材與鮮活的地理活動相結合,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在課程內容“認識中國”中提到開展學具制作、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社會實踐、勞動,以及防災避險緊急演練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那什么是“做中學”,作為初中地理教師在真實的教學中又該如何實施呢?
一、做中學的認識
關于初中地理的做中學,人們在認知上存在一定的誤區,這些錯誤的認知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老師們對做中學的實踐。首先,部分老師認為做中學就是實驗,就是動手操作。例如,在學習認識地球時讓學生制作地球儀,在學習世界的地形時讓學生制作地形模型等。其實做中學的形式可以有多種多樣,比如布置書面學習任務,學生通過閱讀、討論等活動形式親身參與并得出結論,也可以稱之為做中學,抑或是進行社會實踐調查等。其次,部分老師在學生做中學的過程中,過度交由學生來處理,過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做中學沒有目的性,做什么如何做由學生摸索著來,這說明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老師對做中學的認識有一定的不足。沒有把握做中學的核心理念,對活動內容思路不清,學生們做的沒有目標,使得做中學變得容易,學生并沒有在做中學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建構知識。很顯然,這些做法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與新課標強調的做中學的初衷相背離。所以,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做中學真正要做什么;每讓學生進行一組實踐活動,我們的目的是什么;該給學生提供哪些材料和工具,想要得到什么樣的結論,這是做中學開展的基礎和前提。
二、做中學的應用
1. 注重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是當下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輔助,將問題置于真實的情境之中,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中學雖強調實踐與操作,但將做中學與情境相結合,更有利于推進課堂層層深入,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正面的積極推動作用。
首先,情境的創設可以采用多樣的方式,例如視頻、故事、教具等。情境最好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并能夠貫穿整堂課的主線思路。如在中國的地勢教學中,課前播放帶有河流向東流的音樂,提問學生為何我國河流自西向東流來創設情境,而后用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勢三節階梯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然后通過整體感知讓學生說出我國地勢的特點,再引導學生結合中國地勢分布圖,沿北緯36°緯線大致繪制我國地表起伏狀況。觀察、描述、繪制層層遞進,這樣就摒棄了教師直接講授的弊端,讓學生在情境中初步感受我國地勢的起伏狀況,總結我國地勢特點。
其次,在情境的創設中不能夠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推動還要有問題鏈的設置,以問題帶情境,以情境推問題,既能夠推動課程的學習,又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而不是單純地進行活動,從而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例如在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河流黃河”一節的學習中,我們通過化身為醫生,為母親黃河治病來創設情境。通過“問診”得知黃河母親的病情,進而提問學生,通過黃河母親的描述,黃河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學生通過老師的問題引導,層層深入,逐步了解黃河的概況,上中下游不同河段出現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并結合材料小組合作交流,為母親黃河開出治病的“藥方”也就是解決措施。
2. 活動設計多樣,鼓勵學生參與
“教學做合一”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來的,而他的思想與我們當下的做中學存在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強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習,通過不同的課堂活動完成本節課的知識學習,進而形成知識體系。所以,在現實的課堂中,為實現做中學,需要我們設計豐富的課堂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首先,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強調活化課程內容,將豐富的地理素材與鮮活的地理活動相結合。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網絡上各種資源,設計各種各樣的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建構體系。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時,首先讓學生觀察我國行政區劃圖輪廓,對比中國的地形、河流分布圖,思考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劃分的依據,其次自己動手制作我國行政區的模型,最后采用拼圖大賽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落實學生對各行政區形狀、在我國的位置及相鄰省份的認識。
其次,做中學以學生為主體,但仍要堅持教師為主導。只有堅持教師的主導,學生的做才更有方向,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做中學在教學中的作用。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我們怎樣學地理地圖”的教學中設計活動,繪制校園平面圖。教師提問學生,怎樣繪制一幅完整的校園平面圖,哪些要素是必備的,引導學生思考。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了解地圖的三要素,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比例尺的定義、表示方式、大小與表示范圍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指導,指出在繪制時的注意事項,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校園平面圖的繪制。
3. 聯系生活實際,積極拓展應用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過去的應試教育中,地理與生活的聯系少之又少,老師上課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有沒有記住某一個知識點,而忽視了知識與我們生活的聯系,更沒有將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當前新課標提倡做中學,正是因為我們過度重視知識性學習,而忽視了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做中學就是要從我們的生活出發,采用活動的形式,帶領學生學習我們生活中的地理,并用所學到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首先,應注重地理教學與我們現實生活的關聯性。例如在“地球公轉的意義”教學中涉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引導學生對比冬夏季作息時間表或結合我們自身的生活實際,感受一年中我國晝夜長短的變化,并思考為什么地球公轉會導致我國晝夜長短的不同。又比如在“地球公轉的意義”教學中涉及影子長短和朝向的變化,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中實地測量影子,既可以測量一天中影子朝向和長短的變化,也可以測量一年中不同日期同一時刻影子長短的變化。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其次,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七年級上冊“海陸變遷”學習中涉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注重關于防震知識的教育,當地震來臨時我們在不同的場景下應該如何逃生。或是在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最后一部分,“我國不同的自然災害”中學習當臺風、凍雨、沙塵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來臨時的應對和逃生措施。當然除了應對災害的措施,在七年級上冊地圖學習中,在野外游玩或考察時,如何通過大自然中的事物來辨別方向也與我們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濱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