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網絡空間作為“第五空間”,是人類物理空間在虛擬空間的自然延伸,已成為國際輿論策源的最前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歷史節點,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爭奪已成為當前中西方意識形態斗爭的焦點,迫切需要新思想新作為。新征程上提升中國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抓住重點、把握關鍵,要從內容、方式、范圍、效果四個層面著力,一是要增強網絡空間國際話語內容的權威性,提升中國話語說服力和中華文化感召力;二是要增強網絡空間國際話語表述的大眾性,提升中國話語解釋力和中國形象親和力;三是要增強網絡空間國際話語傳播的廣泛性,提升中國話語傳播力和國際輿論引導力;四是要增強網絡空間國際話語影響的持久性,提升中國話語影響力和網絡空間安全防御力。
關鍵詞:互聯網;國際話語權;對外傳播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5.005
中圖分類號:F125;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5-0031-06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明確指出,我國“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增強,網絡強國建設邁出新步伐”[1] ,同時也面臨著新形勢和新任務。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現實問題,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治安全,關系我國國際形象的提升。新征程上提升中國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從內容、方式、范圍、效果四個層面著力,增強網絡空間國際話語內容的權威性、話語方式的大眾性、話語傳播的廣泛性和話語影響的持久性。其中話語內容的權威性是根本,話語方式的大眾性是核心,話語傳播的廣泛性是關鍵,話語影響的持久性是目的,四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助力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的提升。
一、增強網絡空間國際話語內容的權威 性
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話語權不僅是話語的表達權利,更是話語的國際影響力,需要以高質量的內容和具有說服力的理論作為關鍵支撐。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網絡空間國際話語內容具有權威性的關鍵在于話語內容是真理性和價值性的統一,能夠搶占真理和價值的最高點。這就需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作用,實現以理服人和以文化人相結合。
1.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提升話語優勢地位和中國話語說服力
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學只不過是在思想上反映出來的時代內容。”[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3] 這些重要論述均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威力和強大生命力,有力表明了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對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國主流價值理念的核心和靈魂,是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提升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基座,對于提升話語優勢地位和中國話語說服力具有重要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思想文化多元多樣多變更加凸顯、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面對互聯網上存在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用真理揭露謊言,讓科學戰勝謬誤,對于提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優勢地位和話語自信至關重要。
2.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作用,提升 文化自信、話語自信和中華文化感召力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植根于一定經濟基礎并服務于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熔鑄在一個國家、民族發展歷程中的基因和紐帶,本質上是人類實踐的產物。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10000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正如習近平總書 記所言:“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文化主體性”的重大論斷,明確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5]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新征程上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一是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道德資源、話語資源,增強網民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二是要善于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成果轉化為話語和敘事的有力支撐,增強網民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三是要善于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價值話語,增強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和話語自信,提升中華文化感召力和中國話語說服力。
二、增強網絡空間國際話語表述的大眾 性
理論如果不能掌握群眾,就不能轉化為物質力量,而理論要掌握群眾,就必須要經過大眾化這個環節。正如列寧所言:“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6] 增強網絡空間國際話語表述的大眾性需要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7] 。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8] 。
1.從“闡釋中國”走向“中國闡釋”,提升中國話語解釋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話語權建設問題,并本著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的原則,對中國式現代化、全人類共同價值、全過程人民民主等概念進行了深入闡釋,以此來破解中國的發展常常“被說明”“被描述”“被建構”的難題。
一是用中國式現代化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長久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著現代化話語權,鼓吹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其本質上是把實力作為“權力”,把歷史形成的不平等固化為“規則”,把弱肉強食視為世間生活的“真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徹底打破西方預設的現代化敘事框架。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9]
二是用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西方“普世價值”。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10] 的重大論斷,將中華民族鮮明的價值追求延展至世界維度,實現了中外話語體系在價值觀領域的開創性對接。在這一概念體系中,和平、發展是基礎,公平、正義是核心,民主、自由是目標。全人類共同價值代表了世界各國人民長期追求的價值理想和當下國際社會的普遍愿望,有助于不同國家、民族和文明具備“共同語言”,產生價值共同體意識,進而產生對其他國家立場或政策的尊重、理解和認同,有助于打破西方“普世價值”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虛偽性。尤其是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一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理念體系,跳出了發展模式傾銷、意識形態對抗的窠臼,對于保障世界各國以寬廣胸懷理解與對待不同文明的價值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用全過程人民民主話語超越西方自由民主話語。在民主的學術研究中,西方政治學一直牢牢掌握著學術規范的制定權和學術話語權。民主的標準似乎是由西方學者“制定”的,民主的發展路徑似乎也是由西方學者“提供”的。近年來,中國的民主制度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并未獲得應有的國際認同和認可,在民主的國際話語權方面依舊處于弱勢。中國的民主形象,更多是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他塑”而非“自塑”,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巨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并明確指出:“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11] ,這就超越了西方自由民主的話語范式,與西方自由民主“天賦人權”話語的抽象理論假設和道德想象形成本質區別,對于打破西方的自由民主話語霸權具有重要價值。
2.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形象親和 力
當前,我國對外文化傳播,在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方面做出了較大成績,但在傳播內容方面,仍存在抽象敘事偏多、具象敘事偏少,剛性說理偏多、柔性闡述偏少等問題。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新時代的中國,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正以不可逆轉之勢邁向偉大復興,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為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提供了豐厚的素材和廣闊的空間,為中國向世界傳播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堅實的事實基礎。
一是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12]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國家發展成就那么大、發展勢頭那么好,我們國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這是做好國際輿論引導工作的最大本錢。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13] 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既要把“中國事情”干好,也要把“中國故事”講好,切實做到在形象上吸引人,在形式上打動人,在價值上感化人,在道理上說服人。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還要下大力氣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的中國故事,讓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有共鳴、有共情,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輿論環境。
二是用中國話語“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14] 。講事實,就是“要善于運用各種生動感人的事例,說明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智慧”[15] ;就是要在擺事實、講道理、說故事的過程中,把實踐優勢轉化為輿論優勢和話語優勢。講形象,就是要讓中國故事更加生動、中國形象更加鮮活、中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講情感,就是要有共情感、同理心,努力讓有溫度、有深度的中國故事實現與世界的“共情共振”,激發對外傳播中受眾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提升傳播內容的接受度和認同感。講道理,就是要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更加鮮明地展現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把故事講鮮活、講深刻,就要學習“習式語言風格”,用大白話、大實話闡釋真理,增強國外受眾對中國話語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提升國外受眾對傳播內容的接受和喜愛程度。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將大歷史與微敘事相結合,事實表達與價值表達相結合,文化對話與觀念互通相結合,內容敘事與情感共鳴相結合,在引經據典中啟人心智,在直抒襟意中表達真情。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還要在讓中國聲音贏得國際社會理解和認同上下功夫、出實招。
三、增強網絡空間國際話語傳播的廣泛 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16]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17] 相較于國際話語權,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既承襲了傳統國際話語權的基本要義,又具有網絡社會的鮮明特征,并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傳統與現代的沖擊、民族與世界的交匯、不同文明的碰撞加劇了傳播環境的復雜性。此外,傳播渠道的移動化、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也是其重要特點之一。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堅持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增強話語傳播的廣泛性。
1.豐富和完善網絡空間話語傳播體系和傳播機制,提升中國話語傳播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國際話語權有了顯著提升,但“客觀地講,國際輿論格局依然是西強我弱,但這個格局不是不可改變、不可扭轉的,關鍵看我們如何做工作”[18] 。新時代十年,我們大力推動國際傳播守正創新,理順內宣外宣體制,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初步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審時度勢、因時而動、順勢而為。
一是從網絡空間國際話語傳播體系建設方面看,中國話語對外傳播體系還需進一步健全,在對外傳播的基調、主體、方式等方面尚有進步的空間。新征程上,在傳播基調上,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傳播主體上,要把講政治、懂網絡、敢擔當、善創新作為重要標準,形成多元傳播主體的優勢互補與深度融合;在傳播渠道上,要強化官方傳播“把方向”作用,發揮學術傳播“守陣地”功能,彰顯大眾傳播“生活化”特色,奏好中國國際傳播的“交響曲”;在傳播方式上,要在“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把“我們想講的”與“受眾想聽的”相結合,探索能夠讓自我與“他者”在對話中相互適應的包容性價值表達話語框架。比如通過深入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運用差異化的話語內容推介中國,以減少中國話語融入國際社會所產生的“免疫排斥”反應。再比如要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心理,文化需求,“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19] 。
二是從網絡空間國際話語傳播機制建設方面看,中國話語傳播主體略顯窄化、話語傳播隊伍建設存在虛化、話語傳播媒介存在固化,在國際傳播格局中的傳播力有待提升。新時代網絡輿論傳播作為一種公眾意見和社會評價的本質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但網絡輿論傳播的形成、發展與機制等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創新網絡空間國際話語體制機制,把我們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人力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要借助高效聯動的話語國際傳播機制,促進媒介交融,進一步整合對外傳播渠道和資源,筑強中國對外傳播支撐系統。
2.加強國際輿論場“根據地”建設,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力
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陣地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依托,當前,我國對外傳播在拓展多平臺傳播渠道、構建多元化傳播議題、提升多模態傳播質效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但也存在對外文化傳播渠道相對單一、議題設置能力、國際話語傳播能力仍顯不足等問題。面對網絡空間中各種聲音魚龍混雜、各種力量競相博弈、各種觀點此起彼伏,如果我們不積極主動宣傳、正確引導,別人就可能先聲奪人、搶占話語權。因此,迫切需要拓展對外傳播的新平臺、新途徑、新渠道,提高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聲量和輻射范圍。
一是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優勢,打造更為豐富多樣的外宣旗艦媒體。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下大力氣提升傳統主流媒體的競爭能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一些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媒體集團。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完成我國媒體從“單一媒體”向“綜合媒體”,“本土媒體”向“跨國媒體”轉型,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實現國內媒體的國際化,本土媒介向跨國媒介的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注重對外文化傳播的有形覆蓋,即覆蓋更多人群;又要注重對外文化傳播的有效覆蓋,即提升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和外宣旗艦媒體。
二是要大力推動“網文出海”,進一步打造“Z世代”國際傳播工程。在萬物皆媒、虛實同構的傳播語境下,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以平臺協同和跨屏傳播鏈接用戶,在科學把握對外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制定精細化和差異化的國際傳播策略;要順應國際傳播的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善用傳統媒體、網站、社交媒體、智能媒體的多語種傳播,深入挖掘新媒體平臺的話語戰略價值;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促進傳播的智能化,善用大屏小屏傳播、線上線下互動、衍生品開發等多元方式,進行視聽內容在地化、具身化、個性化的精準分發,增強受眾的參與感、體驗感和認同感。
四、增強網絡空間國際話語影響的持久 性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失語就要挨罵……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20] 當前,“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21] 。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迫切需要把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到新高度。
1.主動設置網絡輿論議程,提升中國話語影響 力
當前,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負責任大國,正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為中國提升國際話語權、擴大國際影響力提供了戰略機遇。2016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要“加快提升我國對網絡空間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22] 。據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近1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位居世界首位。即使面對近些年全球經濟形勢不穩定不確定性上升的態勢,中國經濟仍保持穩定增長,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積極貢獻。然而,中國快速發展的事實的優勢并沒有轉化成話語的優勢,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尚未與中國貢獻、中國實力同步提升。
近些年來,中國對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的認知不斷深化,明確提出了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中國方案”,并積極參與網絡空間全球治理實踐。當下,國際大環境和周邊小環境日趨復雜多元,國際地緣政治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新征程上,立足網絡空間這一國際意識形態角逐的第一場域,如何在更趨復雜、混亂的國際語境中,保持足夠戰略定力,抓住輿論博弈的關鍵要素,以減少誤讀、消解毀謗,進而占據輿論主動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增強輿論議程設置能力。實踐表明,只有設置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話語議程,中國才能在國際輿論議程設置中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引領”,避免“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基礎上推進合作共贏話語,替代競爭博弈話語,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著力增強規則制定能力、輿論宣傳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和議程設置能力,牢牢把握話語議程設置的主導權;要加強正面宣傳、強化正面引導、壯大主流聲音,讓“有意思”支撐“有意義”,讓“大流量”壯大“正能量”。
2.堅決防范化解網絡意識形態風險,提升國家安全防御力
敢于亮劍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鮮明特征。當前,世界主要國家都把互聯網作為謀求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陣地。國際輿論場的博弈交鋒,很大程度上是話語之爭、敘事之爭。近年來,某些西方國家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景這邊獨好”,在意識形態領域展開了全方位的話語攻勢,設下一系列“話語陷阱”,互聯網上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掠奪論”等渲染中國硬實力威脅的錯誤論調,極大地誤導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話語的認知。
近期西方一些人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中國產能沖擊論”,以期把中國自主發展積累的比較優勢歪曲為“不公平競爭”,把中國造福全球的優質產能抹黑為“沖擊世界經濟”,試圖在國際社會捏造中國是國際經濟秩序“破壞者”,在其國內捏造中國“威脅”西方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假象,其本質上是污名化中國、唱衰中國和技術上圍堵中國的一貫伎倆,是西方一些國家通過操縱輿論混淆視聽、抹黑打壓中國經濟發展的政治話語工具,旨在為其升級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造勢,遏制打壓中國產業發展,在國際社會上貶損中國形象,以維持自身霸權地位和強權政治。
面對網絡輿論環境呈現出隱蔽化、常態化與交鋒激烈化突出特征,新時代提升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要堅定戰略定力與耐心,著眼于全局與長遠,要理直氣壯地同西方國家搶奪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一是要明辨理論是非,澄清模糊認識,駁斥錯誤言論,化解消極情緒,消除偏見誤解。比如針對互聯網上西方的錯誤言論和污蔑性話語,要敢于亮劍,有理有據有節開展輿論斗爭;針對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要敢于交鋒,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二是必須自覺提升話語解釋權、議題設定權、價值評價權、分歧仲裁權,為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提供有力支持。比如面對惡意攻擊、造謠生事,要堅決回擊、以正視聽,組織力量批駁各種針對我國的無端質疑和不實攻擊;面對話語霸凌、話語陷阱,要善于抓住西方話語漏洞和理論破綻,揭露西方歪曲中國的險惡目的,決不能失語失聲。
參考文獻
[1] 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 大力推動網信事業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3-07-16(1).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1.
[3] 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N].光明日報,2017-09-30(1).
[4]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4-01-01(1).
[5][7]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4-11.
[6] 列寧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8][12][15][19]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光明日報,2021-06-02(1).
[9]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1).
[10] 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5-09-29(2).
[11] 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J].求是,2024(4):4-13.
[13][14][18][20][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08-209,212,208,211,212.
[1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1).
[17][22] 加快推進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朝著建設網絡強國目標不懈努力[N].光明日報,2016-10-10(1).
[責任編輯:邢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