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文的世界價值與國際傳播

2024-01-01 00:00:00李宇明
國際傳播 2024年4期

【內容摘要】語言國際傳播的動因很多,在當代國際背景下,根本動因在于語言價值,特別是語言的世界價值。語言價值要被世界了解,主要靠現實效應和社會“包裝”。語言價值的實現在于實際應用,即有人學且有可用之處。因此,加強中文國際傳播應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視為中文賦值,使其具有不斷增長的強大的世界價值;二是努力讓中文價值為世人所識,特別是要為中文“書寫”一份具有文化和經濟雙重魅力的“說明書”;三是通過教學在應用中實現中文價值,提升中文學習效率,克服“中文難學”的刻板印象,并努力擴大中文的國際使用空間,讓中文成為更有用的世界語言。

【關鍵詞】語言傳播;語言價值;語言需求;國際中文教育

一、語言何以傳播

語言傳播,是語言從一個語言社團A傳入另一個語言社團B的擴展現象。語言社團一般是指民族或部族。如果A、B兩個語言社團不屬于同一國家,那么語言傳播就是跨國傳播,也稱為語言國際傳播。移民、殖民等活動,也常把語言帶去遠方,如華人到東南亞謀生,把中文帶去了東南亞;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拓展殖民地,多種歐洲語言由此傳播到亞洲、非洲和美洲。語言的這種地域擴展,不僅大大拓寬了語言使用區域,而且時常引發語言的社團擴展,比如東南亞本地人也有跟著華人說中文的,美洲土著居民以及那里的非葡萄牙裔、非西班牙裔也說起了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因此,廣義的語言傳播包括明顯的地域擴展現象——有的語言傳播研究者將語言傳播分為社團傳播和地域傳播兩類,可見二者有時密不可分。本文的語言傳播一般是指語言的社團傳播,但也涉及語言的地域傳播。

語言為什么能夠傳播?語言傳播的動因,包括移民、殖民、軍事征服、宗教傳播、外交需求、經濟需求、文化需求等。這些動因可以分為“強制性”和“需求性”兩大類。強制性動因,是語言社團A強制性地將其語言植入語言社團B,如殖民、軍事征服等。需求性動因,是語言社團B出于自己的外交需求、經濟需求、文化需求等而主動引入語言社團A的語言,比如新加坡建國時確立英語為官方語言之一。當今國際領域仍不乏強權表現,但語言傳播的強制性動因已經不合世道人心,很難再發揮作用,語言傳播的動因基本上都是需求性的。也就是說,語言傳播雖然仍有社團A的“推力”,但本質上更多的是社團B的主動行為,是為滿足本社團的語言需求而產生的“拉力”。

在當代國際背景下,一種語言為何可以在國際上傳播,為更多人所學所用?從本質上講,是這種語言對社團B來說有價值,特別是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由于語言國際傳播不只是在一個社團B內傳播,而是在若干個社團乃至在全世界傳播,所以從根本上說,實現國際傳播的語言的價值是一種“世界價值”,是對全世界有用或被全世界認可的價值。那么,人們何以知道某種語言有價值,要去學它、用它?答案是:社團B認為它是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這取決于兩點:一是這種社團A語言在國際上的使用情況以及它作為外語的教學情況,即“現實效應”;二是社會“包裝”,即國際社會及社團A自己如何評價社團A語言的世界價值。再進一步,社團A語言的價值如何在社團B實現?答案是:有人學且能學得好,有可用之處且能用出實效。

由此來看,推動中文國際傳播應在三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持續為中文賦值,讓中文變得更有世界價值;二是讓中文的價值為世人所識;三是讓中文價值通過高效的教學在應用中實現。

二、持續為中文賦值

中文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歷史上,漢字對亞洲鄰國產生過重要影響,早期曾經作為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的書面語,之后這些亞洲鄰國根據漢字創制出自己的文字系統,或單獨使用,或與漢字一起使用。另外,華人很早以前就踏浪過海,到琉球、東南亞、東非等地生活;近代又曾移民中亞,或遠去歐洲、美洲;現代華人足跡更是遍及世界各地。中文伴隨著華人腳步傳入琉球、東南亞、東非、中亞乃至歐美、澳大利亞等地,甚至還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明代以來,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把中文介紹給歐洲乃至世界,開啟了“漢學”及后來的“中國學”。而新中國成立后發展起來的對外漢語教學和國際中文教育,更是把中文和中華文化推廣到世界。截至2021年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旅游組織等10個聯合國下屬專門機構將中文作為官方語言,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6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人數超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人數近2億。

中文國際傳播的千余年歷史表明,中文是具有世界價值的語言。全世界現存語言有六七千種。理論上,語言地位是平等的,不論何種類型、使用人口多少以及有無文字,如同人不論膚色、民族不論大小、國家不論強弱都一律平等。但就實際發揮的功能看,語言是有差異的,甚至差異巨大。

從世界各地語言的實際狀況進行比較分析,就世界價值而言,中文有它的強項和弱項。其強項主要有三:一是中文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十分重要的一個文化板塊,充滿文化魅力,輻射區域廣泛,與阿拉伯文化、南亞文化、歐美文化、斯拉夫文化等比肩而立。二是中文代表著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三是中文“書寫”著中國的綜合實力。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工業國,也是現今國際科學界科技論文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學習和運用中文,有利于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有利于與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中國合作同行。

但中文在世界價值方面也存在弱項:一是用中文儲存的現代科學技術成果還比較有限。古代中國有自己的科學傳統,中醫藥、農業、算學、印刷等領域都曾取得輝煌成就。但是進入蒸汽機和電氣時代后,西方在化學、生物學、醫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迅速發展,而中國在現代科學領域曾經一度落伍。清末廢科舉,興新學,成立編訂名詞館,中文逐漸具備了表達現代科學的能力。根據1904年實施的“癸卯學制”,中學開設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化學等課程,開始進行科學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近40多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研發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多個學術領域由跟跑發展到并跑,個別領域甚至發展到領跑。2022年,中國發表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9.36萬篇,占世界總量的26.9%,被引用次數為64.96萬次,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次數均排在世界第一位。根據兩大科學指標——高引用率論文數量和自然指數,從植物生物學、人工智能到超導物理學等領域,中國均處于研究前沿;2022年的最新數據表明,中國的高被引論文占比已經超過歐盟和美國,世界上約40%的論文是中國學者發表的。 但也正是在這幾十年間,國際科技語言明顯地“英語化”。中國科學家為爭取國際科學話語權,不得不用英語發表研究成果,因此中文的科技成果儲量并沒有得到等比例的提升。中文的現代科技成果儲量,比起英語和曾經的其他國際科技語言——法語、德語、俄語等,尚有所欠缺。二是中文在幫助使用者適應世界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語言的重要功能是幫助人類發現世界、為人類描繪世界、幫助人類適應世界。放眼世界,中文人口主要是母語人口,作為第二語言的使用者還比較有限,加之科學成果的中文儲量還不夠大,國際輿論場也不是由中文主導,故而中文在幫助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適應世界方面還有許多提升空間。促進中文的國際傳播,本質上就是要盡力為中文賦值,使中文更具世界價值。

(一)加強頂層設計

為中文賦值是國家意愿,也需要成為國民的自覺意識和持久行為,這就要求加強頂層設計,即國家層面的推動。一是國家的繁榮昌盛、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就是賦予中文以最根本、最宏大的價值。歷史上,中文對四鄰影響最大的時候,都是中國鼎盛之期;國際上,較為流行通用的語言也都是強國的語言。二是要重視知識生產。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還是巨大的知識庫,語言之價值也不僅是便于交流,更可以提供海量的優秀文化知識。知識生產包括原本知識生產和知識再生產。從社會實踐和科學試驗中獲取知識,是原本生產,這十分重要。但是隨著知識的“爆炸性”增長,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把知識當作生產對象、對知識進行加工管理和傳播應用的“知識再生產”活動,就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國有鼓勵原本知識生產的傳統,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知識再生產,特別是要重視中文的知識生產和用中文生產知識,重視數智時代的中文知識需求和對知識的數智賦能,重視中文知識向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轉化。三要重視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國際教育、國際傳播和國際應用,要有合適的方略、得力的機構、可行的舉措,特別是要善于把我國的傳播“推力”轉化為國際社會滿足其發展的“拉力”。要發揮已有的品牌作用,特別是要重視借助中文使我國領先技術和惠民產業在國際上推廣落地,創造出世界人民需要、年輕人喜聞樂見的中文傳播新賽道、新品牌。為中文賦值,推動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應用,需要頂層設計、長期規劃,有恒久之心方能成就恒久之事。

(二)重視“內譯”

翻譯有“內譯”“外譯”之分。內譯是將其他社團語言負載的知識翻譯為本社團的語言,是他地知識或國際知識的本地化;外譯是將本社團語言所負載的知識翻譯為他社團的語言,是本地知識的他地化或國際化。近些年來,我國開展了許多外譯工作,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也便于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準確了解。但是在開展外譯的同時不能忽視內譯,內譯不僅有助于國人了解世界,更是為中文賦值的重要舉措,世界知識只有“中文化”了,才能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冷戰”時期,美國為了解蘇聯的科技發展情況,不僅啟動了“俄-英”人工翻譯項目(雖然這一努力沒有堅持下去),還動用多方力量對蘇聯的科技期刊進行“全刊翻譯”,從而在英語中儲存了包括俄語科學知識在內的世界知識,并意想不到地促進了國際科技界的英語化。 目前,英語所具有的世界價值,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的科技“內譯”有一定關系。內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強身健體”,應有計劃地將世界優秀科技成果翻譯為中文。

(三)建立“中文首發”制度

當今世界科學研究獲得的新知主要發表在科技期刊上,而且集中使用包括中文在內的20多種語言發表。這20多種語言,就是當今能夠幫助人類發現世界的主要語言,也是能夠儲存人類新知的語言,其他語言只能通過內譯才能了解和儲存世界新知。這20多種語言在發現世界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均等,英語文獻在“自然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中的占比為98.1%,在“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中為96.2%,其他語言的文獻量合計不到5%。除了英語之外,其他所有語言都需要通過大量內譯才有可能儲存世界新知。事實上,這樣的內譯工作量浩大,幾乎沒有一種語言能夠完全做到,因而在世界知識的儲存和表達上都留有豁口。

當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科研大國。學術人群、科研經費、文獻總量已經相當可觀。但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成果主要發表在英語期刊上。這種現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對中文世界知識的增長十分不利。從語言國際傳播的角度看,從中國的長遠利益看,中國學人的學術成果應首先用中文發表,或者中外文“同發”。中國科技成果“中文首發”制度如何建立,是操作性的問題,但是其必要性應引起重視。

(四)發展中文數智技術

大語言模型具有超人的語言能力、令人驚訝的文圖轉換水平和豐富的世界知識,是人類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的一個新高峰。大語言模型在醫療、教育、設計、法律咨詢等多個行業的應用,已經顯示出它作為AI助手的發展前景和強大的行業滲透力。大語言模型的發展主要靠數據,中文的數據量與中文大模型的質量發展呈正相關。中文具有世界價值并能夠被廣泛應用,必須集聚起海量的中文數據(包括翻譯數據),發展中文數智技術,支持中文的國際應用,保證其站立在數智時代的高地上。

為中文賦值,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一曝十寒,需要長遠謀劃和全社會的持久努力。語言與社會的發展關系密切,換個角度看,中國的持續發展就是對中文的最大賦值。

三、讓中文價值為世人所識

第二語言的學習通常是一種“隨大流”的行為,哪種語言學習者、使用者多,或者聽說某種語言應該學,人們就去學習這種語言。這就是體現語言價值的所謂“現實效應”。因此,應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各種文化品牌、各種機構平臺向世界展示中文的價值。這些傳媒、品牌和平臺,包括出版、廣播電視、網絡等專業媒體,從事國際中文教育的專職教學機構以及形成品牌效應的國際中文教育活動,也包括海外華人以及代表中華文化的或中國制造的物品。在向世界展示、傳播中文價值時,應當秉持“大傳播”理念,人人、事事、物物都能發揮傳播作用。

在傳播中文價值、講好中文故事時,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中文形象”的問題。許多語言在國際上都有其“語言形象”,都重視塑造其語言形象。著名丹麥語言學家奧托·葉斯柏森(Otto Jespersen)認為,英語豐富,法語優雅,德語強勁有力,意大利語美麗,俄語細膩,丹麥語令人輕松愉快。此類說法我們也常從其他作家、學者、政治家的著作中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語是西方的重要語言,優美、文雅是其形象。二戰后,其顯赫地位被英語所取代,法語開始重新包裝自己,強調法語在當今世界和平、安全和外交上的重要性。英語早年被看作是“精英語言”,國際化、現代化是其形象,近年來則開始從豐富包容、中立立場和經濟價值等方面重新包裝。

世界接觸中文已經有千余年歷史,在東亞、東南亞及受西方漢學影響的區域,人們對中文的印象更加深刻。這些印象有的符合中文實際,有的則是有一定偏差的“刻板印象”。總結國際上關于中文的印象,大約可以概括為三個關鍵詞:神奇、經濟紅利、難學。

中文“神奇”,來自西方對中華文化的傳統印象,來源于使用拼音文字的文化社團對圖畫般的方塊漢字的特殊印象。“神奇”特色可以吸引一些中文愛好者,比如世界上一些熱衷于“文化探險”的年輕人,但很難對大多數人產生吸引力。推動對中文和中華文化的世界價值的認知,不應停留在滿足“獵奇”心理層面上。中文本身是一種充滿文化魅力的語言。比如《道德經》至少有97種語言的2052個譯本,是除《圣經》以外世界譯本最多的著作, 說明世界各地的人們對中文背后負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就語言形象而言,應在中文“神奇”的基礎上從“魅力”層面對中文進行“形象再塑”,而中文不管是它音樂般的聲調、與客觀事理最接近的語法,還是由筆畫構成的漢字,的確滿含深厚的文化底蘊。

“經濟紅利”的語言形象,符合2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語言效應”。特別是近些年,國際中文教育領域“中文+職業技術”模式方興未艾,中文在中國科技、經貿、職業教育等發展的推動下,為中文學習者的職業發展帶來了可見效益,也為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與中國的經貿合作中帶來了經濟效益。世界上第二語言學習的廣泛開展,放大了“實惠化”的語言學習動機。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依然向好,也觸發了世界各地年輕人學習中文的熱情。國際中文教育呈現出低齡化的傾向,低齡化率約為50%,亦即中文第二語言學習者中有一半是中小學生。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具有較強的職業意識,而中小學生的第二語言學習主要是對未來發展的期待,是對這種語言有信心,也是對擁有這種語言的國家和地區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有信心。

“中文難學”的印象主要來自西方。中文與印歐語系等西方語言之間的語言距離和文化距離都比較遠,西方人學起中文來,比學習印歐語系等語言自然感覺困難一些。其實就語言結構而言,中文并不是特別“復雜”的語言——中文音節的數量適中,有400余個,加上聲調約1300個;音節構造也并不復雜;詞語構造以雙音節為主,結構方式與語法結構基本一致;語法也沒有那么多的表示性、數、格的形態變化。中文聲調具有區分意義的功能,對外國人來說掌握聲調有些困難,“洋腔洋調”主要表現在聲調上和個別發音上。

“中文難學”的印象可能主要源于漢字的書寫。漢字的字量龐大,有幾萬甚至十萬之數。但基于對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2020年近9億字次大眾媒體用字的調查發現,557個高頻漢字覆蓋整個語料80%的用字量,877個高頻漢字覆蓋整個語料90%的用字量,2247個高頻漢字覆蓋整個語料99%的用字量,媒體高頻用字穩定。學會“千字萬詞”,就可以閱讀常見文章。學習漢字有“認”和“寫”兩個方面,理解了漢字構造規律,認識1000個漢字可以說并不十分困難,難或許就難在書寫上。不過,現在已是鍵盤時代,通過鍵盤或語音輸入,屏幕上就能顯示漢字,只要是認識漢字的人就能在屏幕上選出需要的漢字。有學者稱這種現象為“電寫”。通過電寫,可以開創漢字教學和使用的新方法、新途徑,幫助打破“中文難學”的印象。

以上分析表明,應通過各種舉措,將中文形象嬗變為“經濟紅利+魅力文化+不難學”的新形象。如果為中文寫一句廣告語的話,就是“誰擁有魅力中文,誰就擁有未來”。要實現這種嬗變,就要理性認識語言形象的塑造規律,借鑒世界一些通行語言的“包裝術”,調動各種手段一起來塑造中文的新形象;就要秉持“大傳播”的現代理念,向世界傳播中文新形象。

四、在應用中實現中文價值

中文的價值要在應用中實現。一方面,要在高效和實效兩方面下功夫,深化和升級國際中文教育,讓學習者高效掌握中文并具備專門領域的中文應用能力,即把學中文與個人職業發展綁定;另一方面,也要著力擴大中文的國際應用場景。

(一)提高中文教學效率

中文教學的場域,在中國,也在國外。針對提高中文教學效率,數十年來,一線教師勤奮探索,科研人員傾心研究,在師資培養、教材教法、教學大綱、評測認證、教育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此基礎上,本文主要強調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建設。學術研究是事業發展的支撐,事業發展也為學術研究提供了需求、數據和用武之地。近幾十年來,英語在全世界的大范圍傳播,得益于應用語言學的創立和發展。國際中文教育融語言學、教育學等學科為一體,已經成為教育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有條件以其為基礎發展出面貌一新的應用語言學。中文有其教學的特殊性。漢語、漢字及其所運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教學實踐,有其特殊的教學規律;國際中文教育有獨特的發展路徑。中文在歷史上的傳播,有其特殊的動因和發展脈絡,今日的國際傳播也有其發展特色及特殊經驗,可以總結出不同于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傳播的理論特點;當代語言學、教育學的發展,可以提供新的學術營養;語言教學技術獲得了重大發展。中文的在線教學、大語言模型背景下的智能教學,由此產生的慕課(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翻轉課堂、數字人授課等,也都遠超當年應用語言學建立時的技術條件。總之,以國際中文教育為基礎建立新的應用語言學,一定有其學術特色,并能更好地支撐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

二是“中文+X”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人們往往并不把學習中文這門語言作為終極目標,而是通過中文再學習其他專業或從事其他工作。正因如此,隨著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專門用途中文教育便應運而生。現在,人們習慣于把專門用途中文稱為“中文+ X”,X還可細化為專業、技能、職業教育等大類。學中文不僅是掌握一門語言,也是為學生專業發展和未來職業發展搭建“腳手架”。“中文+ X”使中文的教育功能從語言學擴展到文化領域,又從文化領域擴展到職業領域、生活領域、經濟領域。“中文+ X”教育預示著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同時也催生著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由學中文到用中文,用中文學習,用中文做事。

三是本土教師隊伍的發展。國際中文教育的場域由中國發展到國外,這種落地國外、扎根當地的“本土化”過程是語言傳播事業發展的一個標志,也是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國際上一些大語言都是通過本土化實現根深葉茂的。本土化通常需要對象國政府的認可或支持,需要適應對象國的教育體制,需要本土化的教育設施、教學規范、教材教輔等,但最為重要、最為長遠的是培養一支本土教師隊伍。有了足夠強大的本土教師隊伍,就能夠結合當地情況開展中文教育,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可由此派生出相關的本土中文工作者,如中文翻譯、中文導游、中文新聞工作者、中文科技工作者、中國問題研究人員、中醫、中餐廚師等。他們合力傳播中華文化與科學技術,架設經貿合作橋梁,造福當地、影響社會,讓中文在本土深深扎根。本土教師隊伍的培養可謂中文國際傳播的“本土化之本”。

四是現代語言教育技術的助推。應時時跟蹤日新月異的語言教育技術發展,盡力把最先進的語言教育技術應用于國際中文教育,開發各種有助于學生、教師、教學管理、教學評測、教學研究的智慧軟件及平臺,讓需要者可以泛在地獲取幫助。特別是無時差、無地域差別地把優秀課程送到學生身邊,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國外學生提供中文學習的虛擬環境,為“中文+職業技術”的學生提供虛擬操作場景等。現代語言教育技術提供了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可以提升中文學習效率,有助于打破中文難學的刻板印象。

(二)擴大中文的國際應用

學中文是途徑,用中文才是目的,通過用中文才能實現中文的價值。在中文的國際應用方面,尤其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一是中文的國際需求。中文需求是中文應用的前提,也是國際中文教育的前提。應花氣力了解世界的中文需求狀況,研究范圍應覆蓋從國際組織到各個國家和地區,從外事、文化、經貿、教育、科技、醫療衛生、交通、通信、應急救援等領域到大眾生活、生產、學習、旅游、休閑娛樂等領域。同時,還應有意識有智慧地引導和增加世界的中文需求,以創造更多的中文就業崗位。比如,推進更多的國際組織將中文列為官方語言或工作語言;要求進口到中國的產品能夠提供高質量的中文服務,包括產品標識、產品說明書、售后服務等;獲取中國學位,要求其論文撰寫、論文答辯應使用中文,這也是國際通例;等等。這些舉措都可有效擴大世界的中文需求。

二是中文的國際應用及支持。國際中文教育培養了一批批中文學習者,他們學成之后應用中文的情況如何,值得專門研究。支持中文的國際應用,滿足世界的中文需求,是實現中文國際價值的實際舉措。要了解其狀況,滿足其需求,解決其問題,提升其質量。比如,學習中文之后,中文水平能否維持,怎樣維持?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中文的情況如何,收入如何?現在還有哪些中文需求,還需要提供哪些中文知識及中文技術的支持?對國際中文教育、國際中文應用有哪些建議?這種支持包括宏觀、微觀諸多層面,需要多措并舉,具體可有如下考慮:搭建網絡中文應用援助平臺,對中文應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答復,施以援手,排憂解難;將中國的語言文字標準“國際化”,將一些標準積極發展為國際標準,比如漢語拼音正詞法、中文教學規范、中文測試大綱等,以便中文在國際應用中有所遵循;將中國主流媒體的新聞及時編寫為“簡明漢語”,用字用詞用句限定在常用范圍內,供有一定中文水平的國際人士閱讀,用中文及時了解中國情況。在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今天,做這些工作已經沒有技術困難。

結語

語言的國際傳播,本質上取決于語言的價值。要讓中文更好地服務世界,就必須持續為中文賦值。重視將世界知識譯為中文,中國學人的學術成果“用中文首發”或“中外文同發”,重視用語言數據發展中文的大語言模型,都是可以為中文賦值的舉措。

要實現中文的世界價值,需要有人學有人用。而要有人學有人用,前提是讓世人了解中文的價值。這不僅需要秉持大傳播理念,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向世界傳播、展示中文的價值,更需要根據世界的需求和心態來“包裝”中文,將國際上現有的“神奇、經濟紅利、難學”的中文形象,再塑為“經濟紅利+魅力文化+不難學”的新形象。

中文的學習和應用,既是中文價值的實現,也是中文價值的口碑,可以形成中文傳播的良好的“現實效應”,吸引更多人學中文用中文,形成“滾雪球式”的良性循環。中文國際傳播的目標,就是讓中文成為更有用的世界語言,發揮中文服務世界、共創未來的功能。

(本文編輯:矯燕)

作者簡介:李宇明,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對標國際中文教育的二語習得理論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3amp;ZD 320)階段性成果。

央視新聞客戶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外國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人數近2億》,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0572314123962659075amp;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

新華網:《我國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論文數量首次升至世界第一》,http://www.xinhuanet.com/2023-09/20/c_1129873983.htm。

觀察者網:《〈經濟學人〉:兩大科學指標顯示,中國已成為科學超級大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1724820037623962amp;wfr=spideramp;for=pc。

[美]邁克爾·戈爾金著:《科學巴別塔:西方科學語言史》,閆欣芳、張立和譯,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第262—287頁。

饒高琦、夏恩賞、李琪:《近10年國際學術論文中的語言選擇和中文使用情況分析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20年第2期。

李宇明、王春輝:《科研生產力與中文首發制度》,《語言戰略研究》2020年第2期。

[美]邁克爾·戈爾金著:《科學巴別塔:西方科學語言史》,閆欣芳、張立和譯,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第145頁。

李宇明:《漢語傳播的國際形象問題》,《全球華語》2015年第一卷(創刊號)。

中國新聞網:《東西問·漢學家丨美國漢學家邰謐俠:〈道德經〉緣何成為外譯最多的中國典籍?》,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469759346618881amp;wfr=spideramp;for=pc。

李宇明:《海外漢語學習者低齡化的思考》,《世界漢語教學》2018年第3期。

教育部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聞發布會》,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 53486/。

李宇明、李艷華:《“中文+ X”的類型及“工具語言”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024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女主播一区| 无码国产伊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国产一级裸网站|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亚洲无码不卡网|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婷婷色中文|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国产91在线|中文|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免费看美女毛片|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毛片yw|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久久毛片网|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www|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www精品久久|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无码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老司机精品久久|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亚洲丝袜第一页|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精品|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性|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国产99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美女被操91视频|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制服丝袜一区|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va|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欧美精品影院| 97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在线看| 99在线观看国产|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在线观看无码a∨| 午夜日b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