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作為中國外宣旗艦媒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近年來不斷在中國航天的國際傳播中拓展自身的功能角色;以差異化的內容生產應對多元化的國際受眾需求;順應“人-內容-媒介”的關系變革,構建更廣泛的社會關系網絡。本文從CGTN的中國航天國際傳播出發,分析其在理念、內容和方式上的創新實踐,探索如何提升航天題材的國際傳播效能。
【關鍵詞】中國航天;國際傳播效能;國際話語權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以下簡稱CGTN)緊扣中國在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領域的飛速發展,聚焦理念創新、內容創新和方式創新,既從中國視角講述探索太空的故事,也闡釋了中國“在外空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與貢獻。
一、CGTN中國航天國際傳播的理念創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于國際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決定指出,要“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效能”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戰略性很強的概念。從媒體的角度講,也要進行與之匹配的系統性、全局性和戰略性轉型。單一的平臺屬性或媒體屬性,都無法應對當前的國際傳播效能需求。CGTN擁有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五個語種共六個電視頻道,144個多語種廣播頻率以及80個語種新媒體集群。在傳播理念上,CGTN不是僅將自身視為媒體,而是從“全業態的傳播機構”出發,不斷拓展自身的功能和角色。
(一)是媒體平臺,也是權威信源
近年來,隨著中國航天的迅猛發展,中國主流媒體的航天國際傳播引發全球的廣泛關注。CGTN作為國家媒體,依靠多語種、多平臺優勢滿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需求,不僅通過重大航天發射任務的直播、記者現場報道、實地采訪、專家訪談等多樣態內容,以“一手呈現+權威解讀+海外反響”的“組合拳”搶占中國航天報道第一落點,為全球受眾提供實時的航天直播報道和大量航天資訊;所發布的航天報道還被美聯社、路透社、BBC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流媒體廣泛轉載,成為可靠的官方信源。
例如,CGTN對2022年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的報道,全球閱讀量超9000萬人次;在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發射、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階段,CGTN的報道《重訪酒泉,再次見證載人航天的重要時刻》全球閱讀量達681萬人次,《東風著陸場準備迎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回家》全球閱讀量達345萬人次。海外網友積極評價:“感謝CGTN讓我們能看到航天事業的幕后英雄。”CGTN將真實的中國聲音及時全面傳遞給國際受眾,不斷提升中國航天報道的國際話語權。
(二)是報道者,也是中外友好交流的推動者
CGTN充分發揮策劃、平臺、報道網絡等優勢,讓更多的國際受眾認識有溫度、有格局的中國航天。2022年和2023年,CGTN與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后續行動委員會秘書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密切溝通,相繼成為“天宮對話——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與非洲青少年問答”和“非洲夢想上太空”活動的全球合作媒體。針對非洲的受眾,CGTN在英語和法語新媒體平臺制作直播特別節目,同步呈現中國航天員與非洲青少年的精彩問答,寫就了一段中非友好交流的佳話。在這兩場活動中,CGTN通過總臺旗下的國際視頻通訊社向全球提供直播信號,彰顯中國航天為全球提供公共產品的責任擔當。
CGTN的創意策劃和多元設計增強了航天主題活動的互動性和影響力。2023年5月,在“非洲夢想上太空”活動中,10幅非洲青少年畫作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進入中國空間站前,CGTN制作了非洲青少年對中國航天員的祝福視頻;在航天員見面會上,CGTN記者代非洲青少年向航天員提問,指令長景海鵬的回答讓全球觀眾看到了中國航天的格局——平等、開放、合作、夢想,獲得了海外網友的廣泛好評。CGTN還為該活動推出了30分鐘訪談節目《星空下的夢想》,邀請曾赴非洲訪問并同非洲青少年天宮對話的中國航天員陳冬、非洲獲獎學生、中國援埃及二號衛星項目總設計師崔玉福、塞內加爾駐華大使伊布拉伊瑪·錫拉等中外嘉賓,共話中非航天友誼和合作。節目一經發布便獲得全球閱讀量約800萬人次。海外網友紛紛高度評價中國在航天科技發展和教育中作出的貢獻,稱贊CGTN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所作的努力。
(三)是傳播者,也是媒體外交的踐行者
CGTN積極參與國際航天專業論壇,在國際化專業平臺上為中國航天發聲。在這一場合,CGTN不僅僅是傳播者,更成為航天領域媒體外交的踐行者。2023年,CGTN受邀參加國際宇航聯合會在挪威主辦的首屆全球航天氣候變化大會,以及在阿塞拜疆舉辦的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CGTN記者在國際宇航大會期間主持“國際月球科研站-國際大科學工程全球論壇”,并在“中國空間站賦能世界航天探索”“傳播在航天領域如何扮演重要角色”“太空產業如何做好大眾傳播”等論壇上作為嘉賓發言,與中外航天專家以及西方媒體人士同臺,從中國專業媒體人的視角講述中國航天的故事,助推中國航天的國際形象塑造。CGTN對幾場論壇進行了新媒體直播,加大了中國航天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此外,CGTN還聯合主辦國阿塞拜疆的國家電視臺錄制特別節目《同一個太空》,邀請國際宇航聯合會執行主任、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秘書長以及阿塞拜疆、南非、土耳其、印度的航天局局長,共同探討新興經濟體在太空探索領域合作的機遇與挑戰。該節目被國際宇航聯合會社交賬號轉發,推動了中國“堅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深入開展航天國際交流合作”這一理念在國際航天界的傳播。
二、CGTN中國航天國際傳播的內容創新
近年來,CGTN關于中國航天國際傳播的內容不斷拓展。從航天新聞報道到航天科普產品,從航天專題紀錄片到航天領域的輿論斗爭,以差異化的內容生產應對多元化的國際受眾需求,力求全方位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一)技術賦能,從“看得到”到“看得懂”
航天報道的專業性極高,面對的受眾既有專業人士、航天愛好者,也有為數眾多不太了解航天的普通受眾。過去,航天科普被視為科研和教育機構的任務,而從CGTN的實踐來看,媒體擁有生產和傳播科普產品的天然優勢。CGTN一直努力依靠技術賦能,開發出一系列讓受眾喜聞樂見的科普產品。
2022年,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在即,CGTN推出7分鐘英文虛擬科普視頻《探秘中國空間站》。該視頻的制作運用Unreal 5虛幻引擎、360°全景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為受眾帶來身臨其境的中國空間站體驗之旅。記者通過“在中國空間站內”的出鏡解說,幫助受眾輕松理解空間站的任務目標和工作原理,并充分傳遞了中國空間站歡迎國際合作的信息。該視頻一經投放即得到國內外航天業內人士的認可,收獲了海外網友的積極反饋。有海外網友留言稱:“沒有哪個記者能把關于美國國際空間站的視頻做得如此有創意。”
2024年是中國探月工程立項20周年,嫦娥六號也在這一年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以此為契機,CGTN同國家航天局新聞中心共同推出關于中國探月的首部4K英文虛擬科普微短劇《遇見嫦娥》,對外講述中國所掌握的全球領先的月背采樣返回技術。故事以CGTN記者在月球邂逅嫦娥的劇情展開,專業、生動地解答了“中國為何探月”“人類首次月背采樣的意義是什么”“嫦娥六號上的國際載荷”“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目標”等問題。該劇綜合運用XR、AI、數字人等前沿技術手段,采集記者的形象和聲音,融合動作捕捉與AI換臉技術,成功塑造了原創虛擬數字人“嫦娥”的形象;在UE虛幻引擎中,以高精度3D建模和渲染技術構建沉浸式的月球表面場景,為受眾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該劇在CGTN平臺閱讀量超過1300萬人次,受到國內外航天、影視、傳媒、人工智能等領域人士的廣泛關注。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對外關系和法律事務部副部長阿齊茲·科魯(Aziz Koru)表示,“我看了一遍又一遍,還要分享給其他同事觀看”。中國航天員、航天專家、歐洲航天局工程師以及來自美國、法國、波蘭、葡萄牙、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科學家、媒體人、駐外使節紛紛轉發點贊。海外網友也熱情評價:“非常精彩的嫦娥任務演示!”“中國的成功源于中國人的勤奮和韌性。祝賀中國。”
(二)秉持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喚起全球受眾共鳴
雖然航天題材受到高度關注,但僅靠新聞類報道,很難令受眾理解航天任務的內容或保持持續的觀看熱情。為了更好地對外講好中國航天故事,CGTN從共情傳播的理念出發,推出系列專題片,用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喚起全球受眾的共鳴。
共情傳播主要從三個層面遞進式推進。一是情緒的感染,調動海外受眾的情緒。二是態度的認同,推動海外受眾認可傳播內容。三是行為的支持,為親華友華行為提供支持。 2022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周年。CGTN策劃推出紀錄片《探索無垠:中國載人航天三十年》,向國際受眾展示中國如何在三十年里跑出載人航天“加速度”,用中國航天人的感人故事引發國際受眾的共情。紀錄片在海外社交平臺得到多國網友的肯定,他們紛紛表示,專題片制作精良,從中可以看到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進步、中國航天人的奉獻拼搏精神以及中國航天的開放態度,期待CGTN能繼續制作更多的航天紀錄片。2024年,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大幕開啟,CGTN和國家航天局共同推出4K英文超高清新聞紀錄片《探月之旅》,除在CGTN平臺投放,還在國家航天局官方平臺、嫦娥六號國際載荷所屬的海外機構、國際宇航聯合會平臺、國際媒體等發布。作為首部向國際受眾介紹中國探月工程發展的紀錄片,《探月之旅》的切入點不是航天科技,而是嫦娥六號上的四個國際載荷團隊,通過外國科學家、外國青年的視角,在人類探索太空的視野下講述中國探月工程,展現中國探月工程20年對全人類的貢獻。其中,法國載荷專家對月吟詩,中國和巴基斯坦青年共同研制立方星,歐洲航天局科學家在暴雨中觀看嫦娥六號發射等,以具體的人物故事充分展現了航天國際合作中的點滴細節。
(三)堅持輿論斗爭,打破以西方為中心的航天敘事邏輯
航天議題向來圍繞國家戰略、航天實力、太空探索價值觀等話題,以國家機構、主流媒體、政治人物、意見領袖為主體形成政治傳播場域。針對美西方媒體的抹黑攻擊,CGTN主動開展輿論斗爭,及時澄清謬誤,打破西方為中心的航天敘事邏輯,助力凈化中國航天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
2021年4月,在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之際,一些外媒對長征五號B型火箭殘骸墜落提出質疑,妄圖抹黑我國航天工程的形象。對此,CGTN第一時間聯系采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專家,制作《中國長征火箭殘骸并非失控》報道并在大小屏播發,用火箭專業原理答疑解惑。該內容在CGTN新媒體平臺一經發布,迅速獲得全球閱讀量270萬人次,在當周的CGTN客戶端新聞閱讀量排名第一。
輿論斗爭的關鍵在于占據主動。近年來,美西方媒體對于中國航天的負面報道不斷減少,與中國航天的國際傳播力度加大,中國媒體對于輿情的主動引導、及時反擊有很大的關系。
三、CGTN中國航天國際傳播的方式創新
2024年是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過去30年中,中國經歷了PC互聯網時代(1994—2010年)、移動互聯網時代(2010—2020年)和智能物聯時代(2020年至今)。在數字技術、大數據和AI技術進入全面應用階段的當下,國際傳播的方式也應及時創新,才能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順應“人-內容-媒介”的關系變革,CGTN著力打造專家型記者,使其成為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大V”;通過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推動海外受眾的人際傳播;通過與海外媒體、專業機構的合作,構建更廣泛的社會關系網絡。
(一)打造個人化傳播主體:培養意見領袖
專業航天記者的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賬號運營與傳播,是CGTN在高科技話題國際傳播方面的有益嘗試。CGTN在派出專人負責航天領域報道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記者用易理解、生動性的語言講述航天故事的能力,既減少科學話語與公眾之間的隔閡,又避免了因缺乏專業知識而難以向受眾精準傳遞信息的問題。記者充分發揮國際傳播和航天專業知識積累的優勢,在臉書、X平臺的個人賬號上持續分享心得,積累粉絲量超過100萬,為海外受眾了解中國航天開啟新的渠道。其臉書賬號自2020年11月創立起,截至2024年6月,共發布帖文約5000條,全球總瀏覽量2.05億人次,總互動量超630萬次。海外網友在互動中稱,記者的個人化表達令人感到親切,討論內容意義深刻。例如,2023年4月,記者采訪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葉光富,講述首次執行太空任務的感受,同時展現中國年輕一代航天員的風采。該采訪在記者臉書賬號上迅速獲得閱讀量365萬人次,其中短視頻《葉光富談年輕人如何實現航天夢》《葉光富的183天太空之旅》單條閱讀量均破百萬人次。有海外網友留言稱:“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能到中國來學習航天知識。”
同時,記者的海外社交媒體賬號還吸引了英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航天機構、記者、博主的關注,并受邀為澳大利亞、非洲等地青少年舉行遠程講座、科普中國航天知識,接受多國電視臺以及歐洲多位專業航天博主采訪。針對不同國家受眾的特點,記者不僅對中國航天的最新進展娓娓道來,還在航天國際合作話題上準確傳遞中國立場。
(二)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推動“二次傳播”
“以人為媒”重在發揮受眾的信息傳播力量。所謂“傳受一體化”,即受眾也是傳播者,國際受眾的參與、互動、交流會催生一個傳受雙方互為主客體的人際傳播體系。在航天國際傳播中,該現象尤其顯著。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CGTN記者采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進展情況。此專訪被前加拿大航天局航天員克里斯·哈德菲爾德(Chris Hadfield)在其X賬號轉發,他在推文中寫道:“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到2030年,中國人一定能夠踏上月球。這不是問題’。”隨后,Space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克里斯的推文下評論:“中國的航天工程計劃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要更加超前。”馬斯克在X平臺上擁有1.93億粉絲,他這樣的國際專業人士對CGTN航天報道的評論,其國際影響力可想而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多數,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國際傳播的目標之一就是通過信息流動建立個人、組織、系統之間的聯系。CGTN關注全球范圍內的航天重大事件,多次采訪國際宇航聯合會、聯合國外空司、多國航天機構負責人或航天員,為航天專業人士提供對話和交流的平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女航天員凱蒂·科爾曼(Katie Coleman)在接受采訪時祝福首位入駐中國空間站的女航天員:“當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見我們的地球,別忘了,數十億女性也借著你的目光看向窗外。”意大利女航天員薩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執行國際空間站飛行任務返回后在機場接受CGTN記者采訪,回應了在發布太空攝影作品時引用《蘭亭集序》的由來,引起全球網友共鳴和熱烈討論。NASA前航天員唐·托馬斯(Donald Alan Thomas)在采訪中表示,過去十年他一直關注中國航天,其快速發展令人印象深刻。他認為,在太空中各國更應該尋求友好合作。這些受訪人士的發聲,拉近了中國航天與國際受眾的距離,同時也是對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理念的有力呼應。
(三)與海外機構、媒體加強合作:形成朋友圈疊加效應
CGTN一直積極推動與海外權威航天機構和國際媒體的合作,以此拓展并增強朋友圈傳播的疊加效應。
在航天國際傳播領域,CGTN與國際宇航聯合會合作緊密。在2022年10月夢天實驗艙發射期間,國際宇航聯合會在其官網、社交媒體平臺賬號轉發CGTN直播特別節目鏈接,同時向其3.6萬專業訂閱者推送CGTN的報道,有效提升CGTN在全球航天機構和專業人士中的影響力。同時,CGTN聯系到日本《朝日新聞》,主動為對方提供帶CGTN臺標的夢天實驗艙發射和交會對接成功的視頻,在《朝日新聞》官網和優兔官方賬號發布。據統計,相關視頻瀏覽量在當日《朝日新聞》網站發布的內容中位列第五,有效推動中國航天報道在日本的落地和傳播。
CGTN還通過為外媒提供定制化航天報道,借外媒平臺發聲,掌握中國航天國際話語權。例如,在2023年世界航天日(4月12日),CGTN記者為尼日利亞國家電視臺、今日俄羅斯進行連線直播,全面介紹中國空間站運營情況、探月工程進展等,這些都是外媒關注的熱點。記者在與今日俄羅斯的直播連線中,批駁美國“沃爾夫條款”禁止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或同NASA合作,同時介紹了中國航天技術自立自強以及積極踐行“在外空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
2024年中國航天活動持續保持高密度運行,全年預計實施近100次發射任務,有望創造新的紀錄,這為中國把握航天議題國際傳播的主動權、話語權創造了機遇。在此背景下,提升中國航天國際傳播效能,就要從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出發,從構建多渠道、立體化的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入手,讓世界通過中國航天進一步讀懂中國。
(本文編輯:林凌)
作者簡介:沈小蒙,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采訪部主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1中國的航天》,https://www.gov.cn/xinwen/2022-01/28/content_5670920.htm。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人民日報》2024年7月22日。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1中國的航天》,https://www.gov.cn/xinwen/2022-01/28/content_5670920.htm。
編者注:指歐洲航天局的月表負離子分析儀、法國的氡氣探測儀、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的立方星。
許向東、林秋彤:《社交媒體平臺中的共情傳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新路徑》,《對外傳播》2023年第2期。
王潤玨:《航天議題國際傳播的創新策略》,《國際傳播》2023年第1期。
譚天:《數字文明的社會化指向——中國互聯網30年回顧與展望》,《海河傳媒》2024年第3期。
趙子忠、趙一然:《以人為媒: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理論思維》,《對外傳播》2023年第2期。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1中國的航天》,https://www.gov.cn/xinwen/2022-01/28/content_5670920.htm。
新華每日電訊:《今年中國航天預計實施百次左右發射任務》,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4-02/28/c_1310765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