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智時代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2024-01-01 00:00:00王芳
國際傳播 2024年4期
關鍵詞:人才培養人工智能

【內容摘要】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國際傳播場景、主體、內容、方式的變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順應國際傳播內容與方式的變化,加強塑造從業者的專業核心能力,同時構建金字塔式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人工智能;媒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

一、研究背景和問題提出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國際傳播工作。當前,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美西方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國際傳播格局依然存在。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離不開人才隊伍水平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

新聞傳播業的發展深受技術驅動的影響。目前,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使媒介化深刻嵌入社會發展。媒介從信息傳播的渠道、載體、工具延伸為支撐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也帶來了傳播學研究的媒介化轉向。2024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的《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簡介和基本要求》指出,在信息全球化和傳播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新聞傳播深刻影響著人們對外部的感知,改變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學科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伴隨著大量傳播新現象、新問題的出現,新聞傳播學原有的內涵、外延以及學科建設都面臨較大的調整;同時,新聞傳播教育的培養目標、方式方法也面臨著適應新形勢的調整。《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簡介和基本要求》提到,作為新聞傳播學7個二級學科之一,國際傳播是以政府、組織、個人之間的跨國信息交流溝通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的傳播學分支領域,尤以民族-國家格局內通過傳媒超越國家界限的信息傳播為研究重點。這是新聞傳播學從學科建設上對國家戰略發展和技術迭代的主動回應,相應地,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也應適應時代發展需求進行合理轉型。

二、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遷

(一)早期:“外語+新聞”模式

新聞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導向。我國的國際傳播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后較長一段時間內偏重培養國際新聞人才,思路是用外語人才做好對外新聞宣傳,因而國際新聞教育遵循“外語+新聞”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現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院校先后開設國際新聞專業或在英語系設置國際新聞方向,后來所使用的教學語種從英語擴展至非通用語。傳統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主要指新聞信息的跨國流動,即通過專業的媒體機構將新聞翻譯成不同國家的語言后進行對外傳播,從業者的專業背景以外國語言為主,這雖然滿足了當時的國際傳播工作所需,但客觀上也導致國際傳播人才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

(二)發展時期:“國情教育+融合新聞業務+外語+媒體實踐”模式

過去幾十年,我們經歷了從對外宣傳到對外傳播再到國際傳播的變化,也有研究者提出全球傳播、外交傳播等新提法,但學界較多使用國際傳播這一概念。2008年前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新一波“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中國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成為中國主流媒體的重要戰略任務,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獲得空前重視。自2009年起,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8所高校設置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采取“國情教育+融合新聞業務+外語+媒體實踐”的培養模式。國際傳播教育從外語院校延展至綜合類院校,反映出人才培養思路的轉型升級。互聯網時代,單一的外語優勢已經不能適應國際傳播工作要求。為回應技術發展給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帶來的深刻變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凸顯“復合型”思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媒體技術類課程不斷強化。

2018年,教育部在新聞傳播學科下增設“國際新聞與傳播”本科專業,至2023年已有16所高校開設此專業。一些綜合性大學探索跨專業、跨校的培養模式。2021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成立國際新聞與傳播系,將國際傳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相結合,與本校國際關系學院聯合開辦“新聞-國際政治”實驗班,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培養西班牙語國際新聞傳播本科人才,與國家外文局合作開展國際傳播博士項目,面向留學生開辦“一帶一路”全球傳播全英文碩士項目等,構建了立體多元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體系。202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共建的“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成立。研究院以創新模式匯聚全球頂尖人才和資源,打造集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實踐探索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成為服務國家、輻射全球的國際傳播創新高地。此外,一些高校發揮區位優勢,精準定位培養國際傳播專業人才,如黑龍江大學面向俄羅斯采用“俄語+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云南大學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主要面向南亞和東南亞。綜合性大學、外語院校、專業院校發揮各自優勢,探索多語種復合、國際新聞傳播實踐、產學研一體、輿情研究等多維度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此“全媒體、復合型、國際化”成為中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關鍵詞。

在肯定國際傳播教育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現有的培養模式尚不能滿足國家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深層次需求,還存在培養目標比較單一、課程體系未能跟上時代和技術變革、學生實習實踐和就業路徑較為狹窄等問題。

(三)當下:數智時代的國際傳播呼喚人才培養新模式

有學者認為,從大眾傳播時代到網絡傳播、社交傳播時代,再到智能傳播時代,國際傳播的范式已經發生轉變。之前,學界對大眾傳播、網絡傳播時代的國際傳播教育討論較多,對社交傳播時代的討論較少,對智能傳播時代的國際傳播教育的討論則剛剛起步。2023年被認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元年,學界開始關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國際傳播的影響。當前,國家戰略、學科交融、人工智能的發展等對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三、媒介數智化對國際傳播的影響

傳統的國際傳播(或者狹義的國際傳播)側重以國家為行為主體的視角,強調國家政策、外交活動和主流媒體在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和傳播國家價值觀中的作用。隨著21世紀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媒介發展成為新的信息傳播基礎設施,國際傳播理論與實踐隨之發生變化。

(一)國際傳播場景之變

人工智能技術使信息流通更加便捷,但對新技術的不合理應用也可能固化甚至深化不平等的世界傳播秩序,如擴大數字鴻溝、影響國家信息安全、侵犯個人隱私、深度偽造信息,以致影響國際新聞真實性、強化國際受眾已有的刻板印象等。例如,西方敵對勢力操控社交機器人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散播反華言論,威脅我國的國家安全。一些外媒盯著中國網絡平臺上的個別事件,將內容翻譯加工后投放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惡意炒作,強化西方民眾對中國的負面印象,加深西方民眾對中國的不信任。當前,國際傳播場景虛實交融,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已經連通,國際話語權的爭奪更加激烈,國際輿論斗爭更為復雜。

(二)國際傳播主體之變

大眾傳播時代的國際傳播,側重于通過主流媒體發聲來塑造中國形象。隨著全球化和互聯網的發展,國際傳播的主體日趨多元化,特別是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技術為普通用戶賦能賦權,國際傳播主體從媒體專業人士擴展到普通人,信息內容生產也從PGC延伸到UGC。在大外宣格局下,從事國際傳播的主體既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等主流媒體,也有頻頻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優秀作品的地方國際傳播中心,還有用親身經歷講述中國故事的網紅博主。此外,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數據和算法的驅動下,國際傳播格局不僅涵蓋國家、組織、個人層面,還包括機器與機器、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更為全面的智能傳播。

(三)國際傳播內容之變

大眾傳播時代的國際傳播內容以政治、經濟、外交等信息為主,而數智時代的國際傳播中,文化性、消費性信息比重明顯提高。生成式人工智能為內容生產帶來更多可能,成功突破語言障礙,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拓展了空間。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依托“央視聽媒體大模型”創作的中國首部文生視頻AI系列動畫片《千秋詩頌》,運用AI工具進行智能翻譯潤色,配音過程使用文生音、聲線克隆、AI視頻處理等技術。為增進海外受眾理解,多語種版在節目中增加了中國歷史背景、人物注釋等信息,配套推出解釋性融媒內容,讓海外受眾更好領略中華詩詞之美。又如,在社交平臺上,中國網紅所展現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洋網紅”所展現的在中國的生活、工作、旅游等,引起了積極互動,符合社交平臺情感傳播的特點。此外,影視、網文、游戲在中國文化出海方面表現突出,形成了一股“數智華流”,內容上契合海外受眾的興趣點,豐富了全球文化市場的內容,有助于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四)國際傳播方式之變

技術發展帶來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智能化、跨平臺的媒體傳播新特征,平臺媒體構筑了新的國際傳播空間。有關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月,全球社交媒體活躍用戶數量已突破50億,排在前三位的是Facebook、X(原Twitter)、TikTok(抖音國際版)。除了TikTok,中國的平臺媒體如起點國際、米哈游、希音,在短視頻、網絡文學、網絡游戲、電子商務等方面各具優勢,都已進入國際市場。平臺企業承擔著參與全球互聯網空間治理的重要功能,是國際傳播的新興主體。平臺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國際傳播格局,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話語權。在數智時代,誰擁有對渠道與平臺的影響力,誰就掌握國際傳播的未來。

四、數智時代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

上述國際傳播的四方面變化,體現在對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上,可歸納為三點——夯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塑造國際傳播人才的專業核心能力,分層分類培養人才。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是引領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對于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反映與體現。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對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必須使其全面、準確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切實提高理論素養;學習和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事物、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新聞傳播人才肩負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任,新聞傳播教育需要更加堅定的政治認同構建;國際傳播工作者立身于國際輿論場,面對波詭云譎的國際輿論斗爭,開展國際輿論引導,首先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當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政治、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通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需要物料、算力、訓練等,其中隱含各種的“偏見”,需要馬克思主義原理指導下的審慎辨別。因此,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把政治品格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不論傳播技術如何發展,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始終不變,要持續深入思考如何將馬克思主義新聞原理運用到國際傳播研究與實踐中,以實現國際傳播的目標。

(二)專業能力教育是核心

大眾傳播時代,媒介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做國際傳播工作,首先要采集、制作,然后翻譯、發布信息,完成信息的跨國傳播。與之對應,國際傳播教育的專業能力培養體現在新聞學專業的采訪、撰寫、編輯、評論、拍攝,以及優秀的外語能力的形成上。當媒介成為信息基礎設施后,一方面,在媒介平臺上,傳播依然是信息的交流,不同的是,智能機器可以輔助做信息采集等一些工作,提高內容生產的效率,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可為信息傳播掃除語言障礙,加速信息的流動與共享。人類發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國際傳播教育需要培養智慧的人、創新的人,能夠駕馭技術,把內容表達出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是國家層面提出的面向全球治理、增強中國軟實力的要求,是國際傳播的形象表述,是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具象化表達。有學者提出新聞傳播人才的專業能力的內核是敘事能力的教育。而“講好中國故事”應加強敘事內容生成能力和敘事表達能力。從這一角度出發,應以國情教育、世情教育、文化教育和數字人文教育提升敘事內容生成能力,以新媒體技術手段提升敘事表達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而言,中國國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是中國故事的源泉。傳播主體要對中國國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比較充分的認知,即“知己”,如此才能講好中國版的中國故事,而不是跟隨西方腳步,為西方版的中國故事作注腳。

國情教育既是價值觀教育,能夠增強從業者的政治認同,又是專業核心能力教育。大眾傳播時代的國際傳播理論主要由美西方國家的學者提出,而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的邏輯是回到中國、理解中國。回到中國即回到中國經驗、中國文化、中國精神本身,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全球視角來理解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華文明的世界歷史意義,在國際傳播理論研究與實踐中作出中國貢獻。國情教育圍繞政治制度、安全戰略等主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成為學生了解國情的窗口。國情教育也是一種新文科培養思路,致力于打破學科之間的專業壁壘,培養復合型的新聞傳播人才。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打造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重要的資源寶庫。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加深世界對中國的理解,實現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理解是認同的前提。國際傳播人才是文化傳播的直接主體,故對其加強文化培養十分必要。只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講故事才能講到核心和精髓;同時,文化內涵可以增強中國故事的感染力、吸引力,也能夠賦予傳播內容更多的共情點,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國際傳播人才必須“知己知彼”,才能做到融通中外,不僅向世界介紹中國,還要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介紹世界。國際傳播人才應具備國際視野,這不僅僅要求嫻熟掌握外語,更要了解“世情”,培養立足國際視野的洞察力、應變力,能夠準確分析國際局勢、研判國際問題。一是針對國際傳播的精準化策略,增加區域國別課程,分析特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狀況,尋找與中華文化的共通點、結合點,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區域化和本土化表達。如今,國際傳播內容越來越呈現文化雜糅的特征,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內容更能產生共情傳播。二是針對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傳播,增加全球治理相關課程,促進對全球共同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為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積蓄國際傳播人才。全球治理與全球化相伴而生,以往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更多是從經濟全球化角度,而今需要國際傳播研究者更多介入其中并發揮作用。

國際傳播教育還應加強數字人文教育,培養全媒體人才,使之能夠為不同媒體平臺進行采集制作。數字人文可被視為數字技術與人文學科交叉作用的產物,主要是利用數據可視化、統計分析、信息檢索、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數字工具對文本、音頻、視頻等人文材料進行重建、提取、理解、挖掘、分析評估等。一方面,數智時代的國際傳播學科不僅關乎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還越來越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TikTok等平臺媒體在海外的市場擴張說明,國際傳播不僅是內容的傳播,還呈現出工具化的特點,故應在人才培養中促進對新興技術底層邏輯和傳播價值的理解,使技術為我所用,在人機協同中用人文關懷引導技術操作,平衡人與技術的關系。另一方面,隨著傳播學研究出現媒介轉向,國際傳播教育應加強對數字溝通力的培養。數字溝通力是指數字技術增強、創造社會多個層面的交互能力,其依托媒介感知、互聯、相遇、結合、轉化的特性,以促發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的互聯互動、共生共長為目標。教育要解決社會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因此,學習者需要了解不同學科為問題的解決起到的作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應更加注重跨學科,培養通過合作來解決問題的意識。數智時代的新聞傳播學應以更開放包容的態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三)擴大人員范圍、分層分類培養是途徑

在技術賦能下,受眾成為用戶,參與內容生產,單向傳播轉變為多向互動、同頻共振,人人皆可是媒體。打造國際傳播領域的全員媒體,可以打破狹義的國際傳播專業教育的思維定式。有學者通過分析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國際傳播人才項目的實踐提出,以媒體和數字技術為中心的海外信息覆蓋只是國際傳播的一種簡單形式,國際傳播更有效、更持久的實現方式,是與傳播對象的生計、生活相契合,由此產生有效的互動交流,積累豐富的在地知識并產生傳播的精準性。這是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大外宣思路,通過向海外派駐專業人才,一方面傳播本國的文化,展現本國的國家形象;另一方面這些人才在他國的工作經驗可為本國制定對外政策提供參考,他們在海外的工作經驗使其成為各行各業的優秀涉外人才。例如,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對國際漢語志愿者的培訓中包含了國際傳播課程,國際漢語志愿者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教授漢語、傳播中華文化,加強不同文明間的對話,減少偏見、消弭隔閡和誤解。語言傳播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已被歷史所證明,一種語言能夠被廣泛學習和傳播是國家實力和地位的表征,對國家的政治、外交、經貿、文化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有研究顯示,美國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項目數量呈橄欖形分布,其中碩士與雙學位項目占主體,本科和博士項目相對較少;國際傳播人才培養主要通過國際新聞、全球新聞、國際傳播、全球傳播、跨文化傳播、公共外交、國際關系等專業來完成,具有跨學科、跨國培養的辦學特點。我國也可以嘗試分層分類培養,構建從低到高、從基礎到高精專的金字塔式培養模式。

本科階段,將國際傳播作為通識課程開設,培養具備國際傳播素養的各領域專業人才,以適應全球化、數智時代的需求,涵養與海外深度聯結的資源。如在漢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動畫等專業開設國際傳播課程,學生未來可能通過網絡文學、網絡游戲、長短視頻等形式面向海外受眾,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學理論也告訴我們,在態度說服方面,人際傳播效果好于大眾傳播。這種“星星之火”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非一日之功,但從長遠看,有助于實現我國的國際傳播目標。

碩士研究生階段,對國際傳播專業學生進行精細化培養,開設各具特色的碩士項目,培養在某一領域具有專長的高層次應用型國際傳播人才。如細分國際傳播課程設置,用“外語+新聞傳播+區域國別研究”的模式培養針對目標區域、對象國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研究周邊外交的傳播人才,提高周邊傳播能力;培養研究各類國際問題的傳播人才,在國際舞臺上開展跨學科的全球共同研究;等等。

博士研究生階段,培養高精專的國際傳播研究人才,加強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探索國際傳播規律,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培養學者型的國際傳播人才要求極高,除了國際傳播理論與實踐外,加強國際關系、國際政治、歷史、哲學等學科的融合是未來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和提升傳播效能的著力點。當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為國際傳播帶來新課題,應迅速展開研究,為推動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提供政策建議。

結語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戰略性工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也需經過較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本文在國家戰略和技術發展視角下,探析數智時代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國際傳播場景、主體、內容、方式的變化。國際傳播不僅實現信息的跨國流動,構筑新的空間,虛實交融,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連通,帶來全球共通。為應對更復雜的國際傳播場景,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國際傳播內容與方式之變對塑造專業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能力和數字溝通力。針對國際傳播主體的變化,可構建金字塔式的培養模式,特別是在本科階段將國際傳播作為通識教育,打造國際傳播的全員媒體格局。

總之,我們要培養的國際傳播人才,應能夠面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爭取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本文編輯:張冬梅)

作者簡介:王芳,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計劃項目“大宣傳理念下高層次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編號:TJYG096)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6頁。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8頁。

中國記協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最新發布: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簡介和基本要求》,http://www.zgjx.cn/2024-01/24/c_1310761832.htm。

方興東、何可、謝永琪:《Sora沖擊波與國際傳播新秩序——智能傳播下國際傳播新生態、新邏輯和新趨勢》,《對外傳播》2024年第4期。

方興東、鐘祥銘、謝永琪、何可:《全球共通:重新定義國際傳播——重估國際傳播的本體與時代使命》,《傳媒觀察》2024年第6期。

方興東、鐘祥銘、謝永琪、何可:《全球共通:重新定義國際傳播——重估國際傳播的本體與時代使命》,《傳媒觀察》2024年第6期。

姜飛、張楠:《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2021年研究綜述》,《全球傳媒學刊》2022年第1期。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1—332頁。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2頁。

周慶安:《重新定義全媒體人才的“芯片”——全媒體人才培養中的敘事能力與技術創新》,《新聞戰線》2020年第14期。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0頁。

張毓強、龐敏:《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新基點、新邏輯與新路徑》,《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年第7期。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6頁。

張志學、李涵、王聰:《數字人文的交叉學科建設之路》,《大學與學科》2022年第4期。

孫瑋、李夢穎:《掃碼:可編程城市的數字溝通力》,《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王威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學研究與教育新問題及歐洲經驗——對話歐洲傳播研究與教育學會主席約翰·唐尼教授》,《國際新聞界》2023年第12期。

王維佳、何彥暉:《“全球下鄉”: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歷史經驗與思考》,《對外傳播》2024年第3期。

賀明華:《美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特點及啟示》,《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中國日報網:《新時期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創新論壇成功舉行》,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211/11/WS636daf73a3109bd995a4f5e9.html?ivk_sa=1023197a。

猜你喜歡
人才培養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與就業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數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速錄專業 “三個一” 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7:27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午夜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91九色国产porny|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日本a级免费|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无码内射在线|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欧美a在线看|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亚洲美女久久| 91在线播放国产|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国产91视频观看| 日韩无码白|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全裸无码专区| 国产视频欧美|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天堂网国产|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欧美亚洲香蕉|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天天综合色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国产第八页|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粉嫩| 国产精品制服|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在线色国产|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亚洲91在线精品|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亚洲人妖在线| 毛片最新网址| 欧美一区国产|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全裸无码专区| 日韩欧美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