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鈴薯原種小型化繁育技術,是針對當前常規繁育技術模式下,生產的原種薯塊過大,在下級種薯擴繁或大田商品薯生產中,因切種而帶來的病菌感染突出、用種量過大等問題,經過試驗研究和生產示范,在確保原種產量不減或減產幅度不大的前提下,按照生產單薯質量20~50 g原種的目標,從地塊選擇、原原種選擇與處理、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與貯藏等方面,研究制定了馬鈴薯原種小型化繁育技術,以期更好地指導原種生產。
關鍵詞" "馬鈴薯;原種小型化;繁育;技術
甘肅是馬鈴薯產業大省,作為全省重要的優勢區域特色產業,馬鈴薯產業化開發在群眾增產增收和全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馬鈴薯原種繁育普遍以追求高產量為目標,原種單薯重大多在50 g以上,在一二級種薯擴繁或大田商品薯生產中,由于切種,時常出現切刀傳菌和切口病菌感染的問題,影響馬鈴薯產量和種薯質量。馬鈴薯原種小型化繁育是通過密度、播期、播種深度、田間管理等不同措施的綜合調控,在確保原種產量不減或減產幅度不大的前提下,獲得20~50 g的單薯原種。小型化原種在一二級種薯擴繁或大田商品薯生產中,可整薯播種,從而減少了切刀傳菌和切口病菌感染,同時有效增加了馬鈴薯植株主莖數,降低用種量,提高產量。該項技術是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的發展方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適應于甘肅中東部干旱半干旱地區馬鈴薯原種生產。現將技術要點綜述如下。
1" "地塊選擇
小型化原生產與常規原種生產一樣,要滿足脫毒種薯繁育的相關條件和要求,如繁育區海拔、氣候、交通條件等,要求海拔高度在2 000 m以上,氣候冷涼,田間道路通暢。要選擇地勢平坦、肥力較好、排水良好的地塊,前茬非茄科作物,忌重茬或迎茬。
2" "原原種選擇與處理
2.1" "原原種選擇" "選擇單粒質量8~10 g的原原種,要經過休眠期,隔年生產的原原種發芽率下降不可作種,剔除有病斑、破損、裂口、色暗的原原種。
2.2" "曬種和催芽" "播前1周,將原原種出庫,置于陽光下或溫暖的地方晾曬,當大部分原原種探芽時即可播種。
3" "播種
3.1" "播種方式" "采用全膜壟作穴播栽培模式生產,壟寬60 cm,溝寬40 cm,壟高10~15 cm,用白色地膜全覆蓋,每壟播種2行,用馬鈴薯點播器人工播種,每穴1粒。可在溫室、防蟲網棚等設施內繁育,也可利用高山隔離進行大田繁育。
3.2" "播種時期" "大西洋、費烏瑞它等早熟品種,隴薯7號、莊薯4號等中熟品種,一般5月中下旬播種,晚熟品種如莊薯3號、天薯11號等,一般5月上旬播種。
3.3" "播種密度與播深" "平均行距50 cm,株距" " "11.5 cm,種植密度17.25萬株/hm2,播深8 cm。
3.4" "整地與施肥" "上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可采用秋覆膜,也可頂凌覆膜。覆膜前,結合整地,底施優質土肥45 t/hm2、尿素375 kg/hm2、普通過磷酸鈣750 kg/hm2、硫酸鉀150 kg/hm2。或底施有機生物肥1 500 kg/hm2、馬鈴薯專用肥750 kg/hm2。耙平后起壟覆膜。
4" "田間管理
一是出苗期間,要及時放苗,防止地膜燒苗。二是及時追肥,在植株發棵期,追施尿素225 kg/hm2。三是及時除草,由于用白色地膜覆蓋,雜草生長較快,為此要結合放苗和追肥,除草2~3次。四是做好病蟲害監測,發現晚疫病中心病株或病毒病株時,要及時拔除和消毒。五是做好田檢,嚴格執行《馬鈴薯種薯》GB18133—2012國家標準,發現非本品種植株時,要及時拔除,保證原種純度。
5" "病蟲防治
5.1" "病蟲防治原則"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要做到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有效結合,達到生產安全、綠色高效目的。不得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混配農藥,嚴防環境污染和危及農產品質量安全。
5.2" "農業和物理防治" "一是實行輪作倒茬制,選好茬道,不得連作或重茬。二是土壤要深松旋耕和機械深翻,加深耕作層。三是增施腐熟農家肥或生物有機肥。四是做好原原種精選和曬種催芽。五是利用防蟲板和殺蟲燈誘殺蚜蟲。
5.3" "藥劑防治" "原種田的主要病害為早疫病、晚疫病,主要蟲害為金針蟲、蠐螬等地下害蟲和蚜蟲,可用藥劑防治。早疫病可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百菌清懸浮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晚疫病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8.75%銀法利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20%氯氟·敵敵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農藥交替使用,以免蚜蟲產生抗藥性,增加防治難度。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結合深翻或整地,選擇20%氯氟·敵敵畏乳油,按照7.5 kg/hm2拌細土150 kg/hm2的標準制成毒土,撒入土壤。
6" "收獲與貯藏
當馬鈴薯植株達到生理成熟標準時,要及早采收,不能等到莖葉干枯后再收獲。收獲前,選擇晴天,機械或人工割去莖葉,晾(曬)地3~5 d后收獲種薯,選擇晴天,用馬鈴薯收獲機或人工收獲。收獲和運輸過程中,盡量做到輕裝輕放,防止機械損傷。收獲后,將種薯遮陰晾干7~10 d,不得暴曬、淋雨和受凍。待種薯充分晾干后,按照單薯質量50 g以上、20~50 g分級、分撿和包裝,入庫貯藏。在貯藏過程中,要根據氣候變化隨時進行溫濕調控,前期(12月以前)要做好排濕降溫,中期(翌年1—2月)做好保溫防凍,后期(3月以后)要降溫防萌芽。
參考文獻
[1] 蘇小龍.脫毒馬鈴薯原種網棚繁育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0(9):47-48.
[2] 蘇小龍.脫毒馬鈴薯原種擴繁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19):45-46.
[3] 馬淑珍.莊浪縣馬鈴薯脫毒試管苗生產中的幾項關鍵技術[J].中國馬鈴薯,1998(2):103-104.
[4] 文明玉.莊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貯藏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0(9):49-50.
[5] 崔雯.原原種栽培密度與模式對馬鈴薯植株生長發育及原種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2(07):14-15.
[6] 魏祿奎.馬鈴薯脫毒原原種日光溫室半無土栽培技術要點[J].甘肅農業科技,2009(11):43-44.
[7] 劉五喜.莊浪縣馬鈴薯脫毒原原種日光溫室周年生產技術[J].北方農業學報,2010(4):128-129.
【基金項目】:馬鈴薯脫毒種薯霧培法高效生產及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GNKJ-2020-2)。
高娜,甘肅省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郵編744699。
收稿日期: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