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寫能力是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重要意義。本課題研究旨在探索能提高英語讀寫教學效率、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本課題組基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和克拉申輸入假說理論構建了“336-5A”的讀寫模式,并在智慧課堂中對這一模式展開實踐研究。該模式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讀寫教學相融合,在智慧課堂中將循證學習的5A范式逐步應用在英語讀寫學習的課前導學、課中教學、課堂評價、課后作業以及課后輔導等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
關鍵詞:高中英語;智慧課堂;“336-5A”;讀寫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8-0005-03
近年來,教育信息化引領下的智慧課堂為現代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對創新教育生態和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改進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通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豐富英語課程學習資源[1]。因此,將智慧課堂與英語教學相融合對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價值
《課程標準》指出:“在語言運用過程中,各種語言技能往往不是單獨使用的,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可能同時使用。因此,在設計聽、說、讀、看、寫等教學活動時,教師既要關注具體技能的訓練,也要關注技能的綜合運用”。
而在智慧課堂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優化教學資源能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為英語讀寫能力的教、學、評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二、智慧課堂
智慧課堂是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端應用的新型信息化課堂模式。它以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為指導,旨在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信息技術打造富有智慧的課堂環境。它在教學決策、評價反饋、交流互動、資源推送等方面實現了數據化、智能化,促進了傳統課堂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全面變革,為智慧的教與學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撐。
三、336-5A讀寫模式
為了提高英語讀寫教學的效率,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本課題組基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和克拉申輸入假說理論構建了“336-5A”的讀寫模式,并在智慧課堂中對這一模式展開了實踐研究。
(一)“336”模式
“336”模式是從智慧教室、教師、學生三個方面,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自主學習、檢測反饋、釋疑拓展、再測反饋、歸納總結、云端補救六個環節,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學評價數據做到實時互動、及時反饋、智能診斷,使教師快速、全面地掌握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既能面向全體學生,也能關注個體差異,真正實現技術支持下的先學后教、及時評量、多維互動、以學定教,從而提升教學質量[2]。
(二)英語循證學習“5A”范式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將認知目標分為六個層次,分別是記憶(知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3]。克拉申認為只有當學習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4]。而學習過程的低階思維活動(記憶、理解、應用)和高階思維活動(分析、評價、創造)都必須在閱讀中依循文本證據來發現、理解、思辨、應用和評價,進行寫作創造,真正地完成從輸入到輸出的全過程。筆者根據二者的理論將英語讀寫活動概括成英語循證學習“5A”范式:提出問題(Ask)、查找證據(Access)、文本解讀(Appreciate)、遷移運用(Apply)、多元評價(Assess)。
(三)“336-5A”讀寫模式
為了提高英語讀寫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將“336”模式與英語讀寫的循證學習“5A”范式深度融合構建了“336-5A”讀寫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流程圖如圖1。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教師可運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推送導學任務,并利用智慧教室的檢測系統、IRS即時反饋系統在課前認真研究學情,針對學生的導學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個性化指導,并根據學情制訂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活動。課中,教師可在讀寫學習活動中指導學生使用“5A”循證學習步驟,
運用智學網和智慧教室的檢測系統進行檢測,及時調整學習活動并對學習成果進行多元評價。通過循證學習讓學生關注文本重要信息,分析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并深層次解讀文本,讓他們在學習相關的主題內容、語言知識和語篇知識后進行信息加工及遷移運用,從而進行有效輸出,完成寫作任務。課后,教師可再次使用各種網絡學習平臺對學生在課堂上未完成的展示和評價任務進行補救和延續,同時進行同一主題的群文閱讀,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這樣,在“教”的過程中,教師依循證據形成完善了寫作的指導策略與評價的依據。在“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閱讀中依循證據來發現、思辨、證明和獲取寫作的相關知識,提升了思維品質,形成了新的學習方法。這一模式給教師如何在讀寫教學環節做到“教—學—評”一體化提供了方向,同時改變了舊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向“閱讀—循證—寫作—評價—拓展”這一新的學習模式。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將知識轉化為英語交際能力,使讀寫能力和思維品質得到提高,進而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四、“336-5A”讀寫模式教學案例
筆者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第四單元Body Language的Discover useful structures為例進行“336-5A”英語讀寫模式的實踐研究。本節課教授的內容為“-ing形式作賓語和表語”。
本節課依托本單元Reading and Thinking中的文本進行學習。文本中大量出現了-ing形式作主語、賓語和表語的句子,這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發現語法結構提供了素材,并為后續運用-ing形式進行仿寫做好了鋪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1)identify the uses of the -ing form as the object and the predicative.
(2)use the -ing form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showing 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
(3)learn how to work in groups and gain confidence.
(4)think deeply, critically and creatively.
(5)obtain the value of gratitude and contribution.
為了實現學習目標,筆者使用“336-5A”模式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課前:筆者使用福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送導學任務和前測試題(Ask),讓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及測試。學生在閱讀Reading and Thinking 文本的過程中需通過觀察句子,循證發現、理解語法結構(Access),
在任務驅動下完成導學任務。筆者通過智慧課堂的IRS檢測系統分析習題的正確率,從而了解學情,并針對學生的導學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個性化指導,做到以學定教。學生也可以在智慧課堂中通過線上的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檢測分析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好地辨認-ing形式的各種用法,完成學習目標(1)。
課中:筆者先讓學生通過用-ing形式作賓語和表語的句子描述關于肢體語言的圖片和視頻內容進行理解實踐(Appreciate),讓他們觀察日常生活中哪些職業會用到肢體語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使用ing形式作賓語和表語來表達肢體語言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思考醫生、教師、警察、戰士、裁判、演員等在各自崗位上為社會做出了哪些貢獻,發散了思維,達到了學習目標(2)和(4)。之后,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思考應該如何看待這些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們,讓學生心存感激并樹立奉獻意識,從而愿意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實現學習目標(5)。接著,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對-ing形式作主語、賓語和表語的用法進行總結,完成對知識的梳理和內化。
本節課的輸出環節是通過創設真實情境進行遷移創新。筆者通過設置任務“Your body language is also important”讓學生用-ing形式寫一篇關于肢體語言重要性的小短文。學生需先回顧閱讀文本的篇章結構,再思考寫作的內容。接著,在小組活動中,每個小組成員互相幫助,寫出含有六句話的短文,這六句話包括三句-ing形式作主語、賓語和表語的句子。為了以評價促進學生寫作,筆者在寫作前開展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活動。學生根據寫作要求在小組討論后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看法。接著,全班交流討論,共同制訂主要評價標準(見表1)作為一級指標:(1)至少寫出三個肢體語言的重要性;(2)寫三句-ing形式作主語、賓語和表語的句子;(3)用詞、句型正確;(4)句式多樣。在評價環節,在利用智慧教室進行小組作品呈現的過程中,IRS反饋系統可以幫助師生根據評價標準實現多元評價,即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和師生評價(Assess)。學生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積極反思,會使他們的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
課后:未展示作品的學生將自己的習作上傳至平臺繼續展示,并根據評價表繼續完成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Assess)。筆者在學習平臺發布當天的語法課件,
讓有需要的同學對相關知識進行云端補救,同時推送同一主題的相關文章,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最后,學生在智慧課堂的學習平臺上完成課后測試,對本節課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再次了解自身學習情況。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運用智慧課堂的學習平臺和監測與分析系統能夠隨時關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情,學生運用智慧課堂的學習平臺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并獲取多維評價,掌握新的學習方法。他們在課前、課中和課后與學習資源、學習中介互動,在拓展自身學習時間和空間的同時也提升了思維品質。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336-5A”模式從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背景出發,探索教育信息技術與中學英語讀寫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環境、教學方式、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的構建,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提高了英語讀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了傳統課堂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全面變革[5]。該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學—評”一體化,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了教學成效,有力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周靈.“336”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設計與實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
格爾森.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法[M].汪然,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
程利英.Krashen的“輸入假說”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83-84.
張春苗.智慧課堂在高中英語讀寫教學中的應用[D].重慶:西南大學,2022.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
“中學英語‘336-5A’讀寫模式構建的實踐研究”(立項課題編號:FZDJ2022A24)及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
“十四五”2023年度課題“智慧課堂環境下‘336-5A’讀寫模式構建的實踐研究”(立項課題編號:FZ2023GH06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戴健麗(1976.5-),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福州屏東中學,高級教師,福建省福州市“十四五”名師培養對象,福建省福州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