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歐低碳合作的基礎、挑戰及前景

2024-01-01 00:00:00曹慧張小溪
全球化 2024年6期

摘要:面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挑戰,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低碳發展體系顯得尤為關鍵。中國和歐盟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在低碳領域的合作不僅有助于全球氣候治理和綠色轉型,還能促進雙方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歐在推動低碳發展方面理念相通,具有廣泛共識,合作基礎堅實,雙方在低碳發展領域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盡管當下存在地緣政治化、歐美聯盟、碳關稅等諸多挑戰和“雜音”,且中歐在減排與去碳化的道路上選擇了不同的模式和路徑,但中歐之間具備合作的現實基礎和戰略意義,雙方合作效益遠大于競爭對抗。通過技術交流、氣候融資與投資合作、政策對話與協調以及碳市場鏈接等途徑,中歐可以在綠色發展上實現“彎道超車”,共同推動全球綠色治理新格局。

關鍵詞:中歐合作 低碳發展 全球綠色治理 應對氣候變化

作者簡介:

曹 慧,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小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增長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簽訂以來,發展低碳戰略逐漸成為全球共識,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發展不僅為中國和歐盟這兩大經濟體帶來了難得的合作機遇,也使雙方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體現在通過綠色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另一方面則在于二者在低碳產業領域內的競爭態勢,以及在相關規則制定上的話語權爭奪。低碳“陽謀”在中國與歐盟間涌動,呈現出合作與競爭相互交融的復雜局面。如何平衡這種復雜關系,將決定著未來全球低碳發展的格局。對中國和歐盟而言,深化低碳發展實踐,將其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于提升各自氣候治理能力,構建清潔美麗世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價值。

一、低碳發展的研究進展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氣候變化的加劇,人們開始認識到犧牲資源環境換取增長的道路難以為繼,必須探索一條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容的可持續道路。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低碳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羅馬俱樂部在1972年的《增長的極限》中將資源約束納入增長框架,率先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問題”。【 Meadows, D. H., Meadows, D. L., Randers, J. amp; Behrens, W. W., The Limits to Growth. New York: Universe Books, 1972.】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首次給出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收官之際,聯合國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發布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通過具體化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成為當前各國政府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出全球氣候變暖的警告,低碳發展成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必然選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多份氣候變化報告中,詳細闡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及應對策略。《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評估了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社會的影響,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脆弱性;【 IPCC.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22.】《氣候變化2022:減緩氣候變化》提供了關于氣候變化減緩進展和承諾的全球評估,并檢查了全球排放源;【 IPCC.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22.】《氣候變化2023》提供了關于氣候變化、其影響和風險以及減緩和適應措施的綜合視角。【 IPCC.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23.】《氣候變化的斯特恩回顧》強調了低碳發展的重要性,并討論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包括建立碳的價格信號和市場,刺激科技研究、發展和應用,以及推廣適應措施,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低碳發展并非僅靠市場的自我調節就能達成,而是需要全面的轉型實踐。現有研究指出,這一轉型有賴于政府基于綠色共識設計相應的機制,政府通過調整價格機制,借助市場激勵手段,推動整個體制的轉變。其中,最為經典的研究是阿西莫格魯等(2016)關于高碳排放部門和清潔能源部門在低碳發展中的結構性討論。他們指出,政府通過限制碳排放量和提升碳排放成本,抑制高碳排放部門的發展。同時,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碳排放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多元化措施,激勵低碳排放部門成長,并逐步實現對高碳產業的替代,從而推動低碳發展。

二、全球低碳發展的新特征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低碳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在履約《巴黎協定》的壓力下,大多數國家加快了低碳發展的步伐。然而,新冠疫情的沖擊疊加國際地緣沖突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整體復蘇乏力,這使得全球低碳發展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

(一)

去碳化進程受能源危機拖累

2021年10月以來,世界各地持續性的能源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全球的去碳化進程,使全球擺脫煤電的道路更加艱難。歐美在低碳發展中采取的普遍路徑是用天然氣和風光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煤炭。然而隨著能源價格飆升,燃氣發電變得越來越貴,導致價格更加低廉的煤電受到“青睞”,歐洲多國重啟燃煤電廠應對“電荒”。

更令人擔憂的是,發達國家并未起到模范作用,其兌現力度是全球去碳化現實中的阻力。如七國集團(G7)在化石燃料領域的投資仍高于對清潔能源的投入。據加拿大和英國智庫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在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間,G7國家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行業的投資規模仍高達1890億美元,而對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僅為1470億美元。【 Lucile Dufour, Tom Moerenhout, Angela Picciariello, and Estan Beedell. Cleaning up their act? G7 fossil fuel investments in a time of green recovery?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ISD) and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ODI), 2021, Executive Summary, p. Ⅲ.】

(二)

“南北”差異加劇

氣候融資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采取有效減排措施的主要障礙。國際能源署統計數據顯示,2015—2050年,為實現低碳、減排目標,全球能源行業每年需額外投入約1.2萬億美元。【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 Energy Outlook 2014, 2014.】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2014:向可持續發展目標投資——行動計劃》報告預測,2015—2030年,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的投資規模約為每年5萬億~8萬億美元。其中,發展中國家所需的資金規模約為每年3.9萬億美元。【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4:Investing in the SDGs — An Action Plan, United Nations, 2014. p.140.】然而,發達國家并未兌現到2020年每年向低收入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援助資金的承諾。

與此相反,發達國家在通過各種方式保證經濟重回正軌的同時,加快綠色轉型。為實現2030年減排、2050年碳中和等目標,歐盟要在2021—2027年的多年財政框架中將30%的資金用于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活動。【 European Council.Conclusions: Speci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Council, 21 July 2020, EUCO 10/20, p.6. 】此外,歐盟委員會(歐委會)承諾,將規模為7500億歐元的“后疫情復蘇基金”中的37%用于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項目。【 European Council.EU recovery package: Council adopts 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 Press release, 11 February 2021, 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1/02/11/eu-recovery-package-council-adopts-recovery-and-resilience-facility/.】在法國,政府啟動“復興計劃”,將“生態轉型”列為首要關鍵領域,擬投入300億歐元財政資金用于生態轉型項目。為實現“2038年停止煤電”的目標,德國政府計劃向受能源轉型影響較大的地區支付總計400億歐元的財政資金。【 Florence Schulz.Germany begins allocating 40 billion euro to coal regions to start phase-out, EURACTIV.com, 31 Auguste 2020,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energy/news/germany-begins-allocating-e40-billion-to-coal-regions-to-start-phase-out/.】在美國,拜登政府計劃投入2萬億美元,用于落實氣候政策和能源轉型。【 Biden propose $2 trillion investment in US economy,EURACTIV.com, 1 April 2021,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global-europe/news/biden-propose-2-trillion-investment-in-us-economy/.】

(三)

“去碳”手段貿易化

以碳關稅為主的貿易方式攪動全球低碳發展和氣候治理的現有秩序。自《巴黎協定》以來,“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正在遭到背棄,西方國家以防止“碳泄漏”風險為借口,試圖通過征收碳關稅這種貿易手段,達到“倒逼”其他國家加大減排措施的目的。其中,歐盟單邊性地推出碳邊境調節機制便是一例。2023年5月,碳關稅完成立法程序正式生效,并將于2026年1月1日起開始征收。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紛紛效仿或將采取類似措施。

碳關稅正在加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立場分化。由于經濟和技術制約,發展中國家很難達到發達國家的低碳標準,被迫成為碳關稅的主要被征收對象,不符合發達國家排放標準的產品可以在“環境保護”前提下被征收額外關稅。對于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碳關稅的實施將提高其出口成本,降低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影響其經濟發展。碳關稅正演變為發達國家在國際競爭中保障本國利益和提高全球競爭力的新手段,通過碳關稅,發達國家將應承擔的減排責任和成本轉嫁給發展中國家,收割經濟利益。因此,發展中國家將碳關稅視為“綠色保護主義”,擔憂其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從而產生抵觸情緒。

三、中歐開展低碳合作的現實基礎

長期來看,中歐合作不僅符合雙方的利益,在全球氣候危機加劇、世界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更加凸顯其戰略性,具有世界性意義。中歐低碳合作有可能成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及中歐合作的新亮點、新支柱、新引擎。中歐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理念相通,具有廣泛共識,合作基礎扎實,且雙方在低碳發展領域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

(一)

中歐合作符合雙方發展的共同愿景

全球氣候危機是中歐雙方均高度關注的問題。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3年歐洲氣候狀況》報告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歐洲正以全球平均水平2倍的速度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僅在2023年就造成了約134億歐元的經濟損失。中國也未能幸免于難,同樣遭受著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沖擊。國內氣候顯著變暖,極端天氣事件不僅頻繁發生,而且強度有所增加。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愈發明顯,中歐都認識到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創新解決方案的緊迫性。

在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方面,中歐雙方展現出強烈的合作意愿。當前中歐均致力于實現《巴黎協定》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目標。這兩個重要文件為全球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框架,而中歐在此方面的共識為雙方在綠色發展、氣候適應措施以及能源結構轉型等領域的合作開辟了廣闊的道路。通過合作,中歐可以共同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多邊進程,并促進經濟綠色復蘇。

合作還有利于實現中歐各自的減排目標。目前中國和歐盟都作出了碳中和的承諾,中國的“雙碳”目標與歐盟的綠色新政及碳中和計劃在時間上和目標上高度契合。通過合作,雙方可以相互借鑒和推廣先進的減排技術及經驗,加快各自的能源和產業轉型。如前所述,國際能源市場的動蕩以及烏克蘭危機帶來的能源供應問題,使歐洲不得不暫時增加對煤炭的依賴。而中國盡管也在優化能源結構,但煤電依然在保障能源安全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這種背景下,中歐合作探索可持續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顯得尤為迫切。

(二)

氣候治理和綠色轉型擴大中歐合作空間

中歐間基于政府層面自上而下和企業自下而上的合作模式正在形成。中歐政府間的低碳合作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地展開,通過政策對接、技術合作、碳市場建設等多種方式,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危機,推動雙方經濟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轉型。在環境政策對接方面,中歐通過高層對話與合作機制,不斷加強環境與氣候政策的對接,建立長期合作框架。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與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的三階段實施計劃相互補充,旨在統一雙方的環保標準和減排目標,確保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步調一致。在綠色低碳技術合作方面,中歐致力于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提高產業和經濟的全球競爭力。中國政府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而歐盟則在推動其成員國采取類似的綠色能源措施。在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方面,中歐互相借鑒和學習對方的成功經驗。歐盟自2005年啟動的EU-ETS,為全球碳交易市場樹立了榜樣。雙方在碳市場建設上的互動,有助于推動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和經濟的綠色轉型。

中歐企業間的低碳合作涵蓋了能源綠色轉型、節能降碳增效、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循環經濟發展等多個領域,通過技術共享、市場開發和政策協調,共同推動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例如,2017年,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與馬耳他能源公司開展能源合作,實現了馬耳他從重油到天然氣發電的變革,當地用戶電價下降25%,同時在黑山、匈牙利等國家開展新能源項目,推動歐洲能源轉型。2019年,國家能源集團與法電集團新能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的5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創了中外合資在華建設海上風電的先河,推動海上風電場向深遠海發展。2023年,東方鍋爐與道達爾能源圍繞化學鏈燃燒過程碳捕集的共性關鍵技術展開聯合攻關,成功取得技術突破,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共同進步。

(三)

中國特色氣候方案助力中歐合作

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氣候治理方案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這為中歐氣候合作提供契機。在理念上,習近平主席從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越來越具象的“中國方案”。2016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專門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充分認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和成果。2018年5月,中國、印度、南非和巴西四國在第26次“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上發表聯合聲明,首次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多邊國際文件中,強調“在低碳和氣候適應型發展領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20年9月,中國提出“雙碳”目標。2021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提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2021年10月,《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發布,通過創新理念、國家戰略和具體行動,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四)

中國氣候治理“硬實力”提升奠定合作基礎

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能力大幅提高,加大了低碳減排的國際承諾和國內力度。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將應對“雙碳目標”納入國家戰略。在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之后,在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安全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將生態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列入國家戰略。2020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二是將減排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加快碳市場建設,發展綠色金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202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降低18%”作為約束性指標。在碳市場建設上,從2021年2月1日起,《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進入快車道,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與國際接軌的制度性工具。此外,中國通過發展綠色金融來促進低碳轉型方面的潛力,助推實現“雙碳”目標。“十三五”期間,中國綠色金融從無到有,迅速壯大,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助推器。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提升了中國金融業的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為支持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的重要領域和亮點之一。2021年以來,伴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市場參與主體對價格、期限轉換、風險管理等需求更加強烈,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步入新的高度。

三是在多邊框架下開展低碳合作。作為堅定的多邊主義捍衛者,歐盟和中國存在更多合作機遇。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在多邊框架下,將“綠色‘一帶一路’”“清潔美麗世界”等倡議結合起來,開展國際合作項目。例如,通過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多邊機制和多邊性金融開發機構,從南南合作實踐出發,逐漸摸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與合作模式。2021年7月,中國發布《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工作指引》,鼓勵中資將綠色發展融入對外投資進程,并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予以落實。

四、當前中歐低碳合作面臨的挑戰

在經歷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濟持續增長之際,中國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態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空氣污染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大國際間在低碳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來自歐盟的實踐經驗。不過,中歐在低碳領域的合作仍面臨一些嚴峻挑戰。

(一)

地緣政治化增加中歐合作的難度

自馮德萊恩擔任歐委會主席以來,明確將歐委會定位為“地緣政治委員會”。在《歐洲綠色協議》中,歐盟將綠色、數字化轉型描繪成“民主國家聯盟處理包括氣候治理等全球議題的必經之路”。美國在特朗普執政時期,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大多數歐盟成員國“選邊”站隊,將敏感的政治議題上交到聯盟層面,使歐委會的“地緣政治”色彩更加濃厚。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暴發后,歐盟將“敘述方式”、人權等議題高度地緣政治化,不僅弱化全球治理的理性與合作一面,而且嚴重損害了中歐間的政治互信,不利于中歐開展低碳領域的合作。

在戰略自主理念的引導下,歐盟希望進一步擴大全球領導力。以氫能為例,歐洲憧憬著創建一個綜合性的歐洲氫能經濟,在全世界228個綠色氫能項目中,有126個位于歐洲。歐盟希望通過制定以歐元計價的交易體系、基于歐盟標準的國際氫市場,不僅可以成為新興能源市場的標準制定者,還可加強歐元在能源貿易中的作用。此外,歐盟已將全球氣候和能源治理推向更高的戰略高度,旨在通過提速內部立法進程和國際談判,推動國際政治議程。地緣政治和大國競爭、歐盟內部的分歧和對氣候議程的日益關注,促使歐盟轉向戰略自主。最終,從內到外,歐盟正逐步形成一個高度地緣政治化的“氣候大戰略”。

歐盟對全球領導力的訴求加劇了中歐在低碳領域的競爭。全球氣候治理的碎片化和低碳發展的復雜性使發展中國家陣營遭到進一步分化。從《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哥本哈根協定》《巴黎協定》到《卡托維茨實施細則》,以歐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已逐步放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向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陣營靠攏。“基于市場規則”的碳價、碳邊境協調機制等貿易手段正成為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防止所謂“碳泄漏”風險的主要工具。

(二)

歐美聯盟全面提升對華的競爭和對抗態勢

2019年歐盟將中國重新定位為“談判和經濟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這昭示了中歐關系進入新的競合時代,新形勢下的中歐關系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加上美國對華的全面遏制立場,歐美聯手阻撓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方式、手段和力度不斷升級。在方式上,歐美欲聯手鞏固它們在全球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制約中國在氣候議題上的國際影響。2020年12月,歐盟發布的《全球變局下的歐美新議程》表示:在氣候外交方面,歐盟應積極利用G7、二十國集團(G20)、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多邊機制開展氣候外交;在貿易方面,歐盟推出碳關稅,提出與人權、環境掛鉤的WTO規則修訂方案,推進建立以歐標為模板的國際碳交易市場。

在手段上,歐盟欲通過貿易、環境與勞工標準等新工具,圍堵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在貿易工具方面,歐盟碳關稅機制便是其欲嘗試“長臂管轄”、強迫他國加大減排措施的一個例子。歐盟碳關稅引發的議題已遠遠超出氣候變化、能源領域。為使碳關稅合法化,歐盟“積極”試圖通過國際組織,如WTO、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等,將貿易與環境、勞工標準掛鉤。【 曹慧:《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合法性爭議及影響》,《歐洲研究》, 2022年第6期,第75~94頁。】

在力度上,歐美國家加大在技術規則、標準制定上與中國展開競爭和對抗。這主要體現在雙方欲建立一個不包含中國在內的所謂“民主技術同盟”,將意識形態延伸至全球治理層面。歐盟在新議程文件中提議,歐美應聯合起來成立“跨大西洋貿易與技術理事會”,為新技術制定標準,加強技術治理,將中國擠出全球技術貿易市場。應對氣候變化、實施市場機制的綠色協議已成為歐盟內政、外交的核心。歐盟希望通過“綠色新政”,將減排規定、技術標準輸出到周邊國家,其中包括與投資、貿易、生產相關的環境與社會評估、排放標準、EU-ETS體系等。

(三)

碳市場與碳關稅推動歐美規制導向

以“碳市場—碳關稅”為核心的全球氣候治理新秩序正在形成,有利于歐美“基于規制”的國際秩序的建構。自《巴黎協定》簽署以來,以歐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正在逐步背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推行“誰污染、誰付費”理念,實施以碳市場為核心的碳關稅機制,通過貿易手段,強迫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排放大國加大減排措施。

歐盟碳關稅將對中國貿易造成直接影響。據歐委會預測,碳關稅將每年為歐盟帶來40億~150億歐元的“額外收入”,且在一定時期內會逐年增長。作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國之一,中國的鋼鐵、化工、輕工等行業將受到直接影響。與“反傾銷、反補貼”指控相比,在碳關稅的“刺激”下,歐盟內部打壓中國產品的“調門”更高、更猛烈。歐盟鋼鐵協會認為,中國產品造成的損害已危及整個產業的價值鏈,而保持和發展價值鏈是歐洲鋼鐵產業生存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歐盟鋼鐵協會總干事阿克塞爾·埃格特(Axel Eggert)宣稱,“(中國產品造成的)全球鋼鐵貿易扭曲危及整個歐盟價值鏈和歐洲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因此,他建議,歐盟應將碳關稅設得“足夠高”,懲罰來自國外的高能耗產品,迫使其向低碳、可持續的生產方式轉型。【 Frederic Simon, EU Steelmakers Call for \"Green Deal\"" to Counter Chinese Dumping, EURATIV.com, 24 November 2020,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energy-environment/news/steelmakers-call-for-green-deal-to-counter-chinese-dumping.】

五、中歐低碳合作的未來展望

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低碳發展體系無疑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中歐兩大經濟體的合作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僅有利于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還能顯著促進綠色轉型的整體效果。盡管在合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雜音”和障礙,但中歐在低碳領域的合作所帶來的效益明顯大于因競爭對抗而產生的成本。

中歐在減排與去碳化的道路上選擇了不同的模式和路徑。這些差異主要由雙方所處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以及政體性質的差異所決定。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上,歐盟正逐步放棄聯合國氣候框架公約下強調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轉而采用更為市場化、貿易化的手段,如碳市場和碳關稅機制,以加速其低碳轉型和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對中國而言,實現“雙碳”目標即“碳達峰”與“碳中和”,是一場涉及經濟社會深層次系統性變革的重大挑戰。中國計劃在30年內完成這一目標,這比發達國家平均所需的45~70年要短得多。因此,中國需要以極大的決心和力度,從實際出發,制定全面的戰略計劃,并通過加強與歐洲在低碳領域的合作,尋求在綠色發展上實現“彎道超車”。中歐可以在低碳發展領域實現更深層次的合作,共同推動全球綠色治理新格局的形成。雙方未來的合作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清潔能源技術合作。中歐雙方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中國在可再生能源裝機和制造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而歐洲在可再生能源整合方面擁有專業知識。雙方可以在太陽能、風能、氫能的發電及儲能,以及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上下游環節等領域深化合作。此外,中歐可以共同推進可持續金融分類授權法,加強銀行的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風險監管,并在綠色金融和投資領域加快制定統一的市場標準。

第二,綠色金融合作。中歐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合作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包括共同發布《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和《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等政策文件。未來,雙方可以進一步推動標準互認,促進綠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促進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此外,中歐可借助各類國際平臺拓寬合作渠道,加強綠色金融的第三方市場合作。

第三,政策對話與協調。在重大國際氣候談判和政策制定過程中,中歐可增強溝通和協調,共同推動全球氣候行動。雙方可以利用現有的合作機制,如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加強在環境政策、碳市場、氣候投融資等方面的溝通協調,共同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多邊進程。

第四,碳市場鏈接機制。歐盟在碳市場建設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中國可以借鑒歐盟的經驗和做法,加快自身碳市場的建設和完善。雙方可以在碳市場配額分配、試點過渡、信息披露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第五,氣候變化適應措施合作。除了減排,適應氣候變化也是低碳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歐可以共享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幫助對方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和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雙方可以加強在氣候風險評估、韌性提升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曹慧:《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合法性爭議及影響》,《歐洲研究》,2021年第6期。

2.金玲:《中歐氣候變化伙伴關系十年:走向全方位務實合作》,《國際問題研究》,2015年第5期。

3.江思羽:《碳中和目標下的歐盟能源氣候政策與中歐合作》,《國際經濟評論》,2022年第1期。

4.曲如曉、李婧、楊修:《綠色合作伙伴建設下中歐綠色貿易的機遇與挑戰》,《國際貿易》,2021年第5期。

5.田慧芳:《碳中和背景下中歐氣候合作的潛力與挑戰》,《歐亞經濟》,2022年第5期。

6.張小溪:《雙碳”目標下中國經濟增長的內涵、挑戰及應對》,《發展研究》,2022年第3期。

7.Daron Acemoglu, Ufuk Akcigit, Douglas Hanley, William Revill Kerr. Transition to Clean Technolog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24, No.1,2016.

8.Stern, Nicholas. Stern Review: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HM Treasury, 2006.

9.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責任編輯:李 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a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国产香蕉在线| 亚洲国产系列|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操操操综合网|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中文字幕 91|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亚洲永久色|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 99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伊人久综合| 91亚洲国产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久久超级碰|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 不卡视频国产|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区在线看|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成人|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国产特一级毛片|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亚洲无线视频| 亚洲无码91视频|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 99精品视频播放|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激情网站|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亚洲看片网| 日韩精品毛片| 精品久久高清|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色婷婷电影网|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干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