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與大量存在的學術文本翻譯實務相比,針對學術文本翻譯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尤其是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研究。融翻譯與改寫為一體的譯寫概念是與時俱進的翻譯理念,更是促進高質量中華學術外譯的有效機制。借助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元功能思想,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的譯寫操作可以體現在概念信息、人際互動和謀篇布局三個維度。概念維度的譯寫體現為信息內容的增加、減少和改寫;人際維度的譯寫包括語氣和情態操作;謀篇維度的譯寫主要涉及語步結構和信息重組。漢語學術文本英譯譯寫的理據源于漢英學術文本不同的語類規約以及目標語讀者的閱讀體驗和譯本接受。
[關鍵詞] 學術文本;譯寫;系統功能語言學;概念;人際;謀篇
[中圖分類號] H0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獻編號] 1002-2643(2024)06-0102-11
Transwriting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Texts: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ZHANG Daqun CHEN Ning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expansive practices of scholarly translation,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exts remains relatively scarce, especiall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texts. We propose the concept of transwriting, which strategically integrates 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as a timely response to the need for highquality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works. Informed by the metafunctions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examines transwriting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texts from three dimensions: ideational transwriting for information, interpersonal transwriting for interaction, and textual transwriting for text organization. Ideational transwriting is achieved in the addition, deletion and rewriting of academic content. Interpersonal transwriting typically operates on the system of mood and modality. Textual transwriting mainly targets move structure and information restructuring. The practice of transwriting should attend to the discursive conven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cademia, as well as the reading experience of the target readers and their acceptance of the translated texts.
Key words: academic texts; transwriting;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deational; interpersonal; textual
1.引言
學術文本主要包括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同時涉及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領域。與大量存在的學術文本翻譯實務相比,針對學術文本的翻譯研究似乎不相匹配,理應引起足夠重視。劉亞猛(2004:44)指出,“有關學術翻譯的理論探討雖然在局部不乏深邃觀點和獨到見解,整體而言在深度、力度、數量上卻還十分欠缺,迄今未能形成氣候”。這種狀況到目前為止,并未出現實質性的變化,比如在Mona Baker主編的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前后三版(1998/2009/2020)中,雖然收錄了“科學翻譯(scientific translation)”條目,但并未收錄更為廣泛的“學術翻譯”條目,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學界對學術翻譯的研究偏重科技翻譯的事實(Olohan,2015)。與之不同的是,國內學術翻譯研究更為關注人文社科著作的英譯漢,議題主要有譯文質量審視(程章燦,2011)、術語翻譯(王祥兵,2020)、特定學科翻譯家研究(楊言、胡翠娥,2021)等,但明顯缺乏漢語學術文本的英譯研究。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優秀學術作品通過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翻譯并傳播到世界,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研究逐漸引起學界注意(馬玉梅,2019;李克、籍天璐,2023)。但現有研究較為零散,在翻譯世界轉向翻譯中國的大語境下(黃友義,2022),還亟需更為系統的考量。本文試圖將翻譯和寫作有機結合的譯寫概念應用于漢語學術文本英譯,并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概念(ideational)、人際(interpersonal)和語篇(textual)三個元功能維度(Halliday amp; Matthiessen,2004)全面探討學術文本英譯的譯寫操作,以期進一步推動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研究,豐富完善譯寫概念的理論探討。
2.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的譯寫機制:系統功能框架
翻譯和寫作的緊密聯系為譯寫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何剛強(2022:1)指出“翻譯就是一種特殊的寫作,譯寫則是一種特殊的翻譯”。就源語和目標語所構成的語言對而言,我們認為漢英翻譯尤其需要譯寫操作,因為介于距離如此之大的語言對之間的翻譯行為,任何兼顧對原文本意和結構的還原都將是徒勞無功的。正如蔡力堅(2020:34-35)所強調的,“紐馬克關于‘語義翻譯’的說法只能作為理論上的談資,實際上根本行不通,如果說對西方語言之間的翻譯能在某種程度上還有點說得過去的話,對于中英翻譯來說,無疑完全不能適用”。公共服務領域的漢英翻譯將譯寫作為重要策略,制定了較為詳細的譯寫原則(王銀泉、張日培,2016:66-67),而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也于2017年5月聯合發布了《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此外,譯寫貫穿于教育部、國家語委“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推出的“中華思想術語”系列漢英叢書的翻譯全過程(姜倩,2021:75)。
學術文本作為一種嚴肅客觀的語類,往往被視作承載學科知識的容器,以往研究很少將其與譯寫相聯系,這是因為譯寫過程總是伴隨著譯文和原文在形式或內容上的偏離。按照何剛強(2022:10)的界定,“譯寫者局部乃至全部改寫(或重組)原作,其具體操作手段可以包括:適當改變內容比例、適當裁剪篇幅長短、適當調整布局順序、適當變更行文風格、適當潤色加工文字等”。然而,對于信息型的學術文本來說,通常其概念內容、作者對于命題觀點的確信程度等均關涉科學發現的精確性和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是不容隨意改動的。另外,現代學術文本結構也愈趨程式化,比如實證性學術論文的“引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結論(Discussion)”IMRD結構(Swales,1990)已經得到普遍應用。因此,譯寫涉及的原文形式、內容和風格等因素的變化似乎違背了學術文本的語類本質,學術翻譯可以具備的譯寫潛勢看似微乎其微。事實上,無論就漢英語言對而言,還是從學術文本語類出發,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的譯寫空間都很大。這突出地表現為完全忠實于漢語學術文本內容和形式的英譯很難在目標語文化語境中得到普遍接受。譯寫帶來的調整不僅僅源于漢英語言差異,更多的則要歸咎于漢英學術文本的語類規約差異(詳見3—5節)。如何系統考量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的譯寫機制?本文嘗試提出譯寫操作的系統功能框架,如圖1所示。
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廣泛應用于翻譯研究,并產生重要影響(Munday,2012;House,2014;Baker,2018)。該理論擁有強大的解釋力,為文本意義的解讀和生成提供了操作性較強的語篇分析框架,尤其概念、人際和語篇三大元功能為翻譯過程中的原文意義識別和理解、譯文意義表達和接受等方方面面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參照。
3.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的譯寫:概念信息維度
功能語言學的概念元功能指的是人們使用語言描述客觀世界和內心世界所發生的事情(Halliday amp; Matthiessen,2004)。和人際意義、語篇意義相比,概念信息的準確傳遞應是任何翻譯活動的第一要務。概念維度的譯寫表現為譯文信息內容的增加、減少或簡化。其中,增加的依據是原文文化語境下的特定主題內容,如果英語世界讀者未享有共同背景知識,便有必要擴充解釋,比如“譯者注”是學術翻譯增加信息的常見方式,它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通過譯者的解釋、補償、糾誤和評論,更好地促進學術知識傳播(周小勇,2021)。此外,減少或者簡化重寫的信息主要針對的是西方讀者較為陌生的非主題信息,并不影響原文主旨意義的傳達。
除了上述常規層面之外,本文認為學術文本在概念維度上的譯寫最需要考慮的是因為漢英學術文本的語類規約和慣習差異而導致的譯寫必要性。以學術論文相對獨立的摘要次語類為例,其五語步結構(Swales amp; Feak,2009)一般包括研究背景(Background/Introduction/Situation)、研究目的(Present research/Purpose)、研究方法(Methods/Materials/Subjects/Procedures)、研究發現(Results/Findings)和研究結論(Discussion/Conclusion/Implications/Recommendations)。其中,“研究方法”語步在多數中文學術論文摘要中相對簡略,甚至缺失;而結果和方法語步在英語摘要中的出現頻次明顯高于漢語摘要(Li,2020)。因此在摘要英譯時,譯者有必要和原作者通力合作,補全結果和方法語步的信息內容,尤其需要考慮方法語步內容對于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我們注意到,中英雙語出版或者有過雙語出版經驗的學術刊物,處理該問題的常見做法是將中文摘要缺失的信息增加至其英譯摘要中。以我國唯一被SCI收錄的中文物理類期刊《物理學報》于2022年第9期刊發的34篇研究型論文為例(去除“綜述”“總論”等文章),其中有近三成(10篇)論文的英譯摘要存在信息內容的大幅增加,且都集中在背景、方法和結果語步。其中一篇中文摘要如下:
多物理耦合計算在眾多領域都有重要應用。如果其包含粒子輸運過程,用蒙特卡羅方法模擬粒子輸運常占據大部分的計算時間,因此多物理耦合計算中動態輸運問題的高效蒙特卡羅模擬方法意義重大,其不可避免地依賴于大規模并行。基于動態輸運問題的特點,本文提出了兩種新方法:一是針對輸運燃耗耦合計算的新型計數規約算法;二是動態輸運計算樣本數自適應算法。兩種算法都能在保持計算結果基本不變的前提下使計算時間大幅減少,從而提高了效率。
英譯摘要除了完整再現上述內容之外,增加了對“兩種新方法”的具體介紹,以下僅加粗部分對應原中文摘要,其余為中文摘要缺失的內容(考慮篇幅,未全部呈現):
...One is a tallyreducing algorithm...By reducing the quantity of data which should be reduced necessarily, this method can reduce...It can be seen that a new coupling mode for these two processes in MPI environment has a larger value when model scale is larger than the sample size. The other method is an adaptive method...The law of large number assures that the Monte Carlo method will obtain an exact solution...So, the common strategy is to set a hugeenough sample scale by experience and conduct the posterior check...Another popular method is to set the sample size to rely on the relative error of some single calculation. The sample size is enlarged without a break until...This method...the adaptiv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reduce the original huge sample scale to a reasonable level. By numerically testing some nontrivial examples, both algorithms can reduce the calculation time largely, with the results kept almost unchanged, so the efficiency is high in these cases.
為了借助翻譯實施雙語出版,加強刊物國際化建設,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術期刊重視摘要的翻譯(Li,2022),尤其是在論文全文難以英譯的情況下。中國知網2015年正式實施的中文精品學術期刊外文版數字出版工程(CNKI Journal Translation Project,JTP)有力推動了國內優秀成果走向國際學界,提升了中文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其中對于摘要的要求便證實了本文所探討的概念信息維度的譯寫。筆者的一位學友近期發表的論文被選中推送,要求擴充原摘要,達到“長摘要的正文字數在800—1,000字左右,英文詞600—800左右”的標準,且主要內容和上述摘要五語步結構相吻合。此類英文長摘要(張晶,2023)的形成離不開作者本人對概念信息層面的譯寫,這是學術外譯語境下的有效做法①。
概念信息維度的譯寫還包括一定范圍內的內容改寫,這在學術論文標題英譯時表現得尤為突出。學術論文標題英譯有時不能是漢語原標題的簡單對應,而是通過譯寫使標題能夠更好地反映文章主旨內容,同時體現標題的修辭說服功能。以下出自何剛強(2022)的三個例證(S—原文,T—譯文)是基于論文主要內容和觀點,重構論文題目的成功譯寫。
例1
S:佛典譯論譯史研究:意義、現狀與對策
T:Translation Studies on Buddhist Sutras Calls for Integrated Efforts
例2
S:一場瞎子與聾子的對話——重構英使馬戛爾尼訪華的翻譯過程
T:Translating into a Failure: Macartney’s Diplomatic Mission to China Retold
例3
S:翻譯實務及翻譯批評的理論問題
T:Can Translation Criticism Benefit Specific Translation Practice?
以上學術論文標題譯寫通過增加或減少譯文信息內容展現了研究的不同側面:前兩個漢語標題偏概括研究過程,而其英譯偏結果;而第三個名詞短語形式的標題英譯為疑問句語氣,顯然除了概念信息維度的譯寫之外,還涉及到人際互動維度,該維度正是目前譯寫研究較為忽視的。
4.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的譯寫:人際互動維度
功能語言學認為,人們不僅使用語言傳達概念信息,還借助語言協商、構建和維護人際關系(Halliday amp; Matthiessen,2004)。學術文本并非簡單的學科知識呈現或科學事實報道,而蘊含著作者和讀者、學術同行以及整個學術團體之間的對話和協商,具有豐富多元的人際意義(李戰子,2001)。功能語言學框架中的人際意義由語氣(mood)和情態(modality)系統實現。主語是語氣系統的首要成分,不同于傳統語法的形式意義,表達了針對小句命題意義的人際責任。以明確體現人際意義的第一人稱代詞主語為例,本研究在自建的漢英學術論文正文語料庫中,發現第一人稱單復數(I/我,we/我們)在英語學術論文中的出現頻率遠高于漢語學術論文。即使是通常被認為用詞最為客觀嚴謹的方法次語類,也頻繁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粗體部分):
Data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 three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I marked up the diaries and interview transcripts...In the second stage, I grouped the markedup texts into coherent categories and developed... Using the coding protocol, I deductively coded the learning diaries and interview transcripts. Inspired by Clark et al. (2009), I also mapped the codes onto...In the final stage, I conducted withincase analysis (Merriam, 2009) and crosscase analysis (Yin, 2009). For the withincase analysis, I triangulated the data (i.e. diaries, interviews, and resource grids) and... For the crosscase analysis, I compared the narratives to generate thematic discussions...(EALJSLW3)
與其形成對照的是,漢語學術論文中第一人稱的使用頻率較低。其原因可能是作者更為嚴格地遵循了傳統的學術寫作規范。正如Bazerman(1984: 163)總結的科學論文寫作首條指出“科學家在報道研究時,自身不能介入,避免使用第一人稱”。又比如,一些中文學術刊物在投稿指南中明確說明:摘要寫作避免第一人稱。此外,漢語無主句的高頻使用也與之相關,如下列描述研究方法的過程動詞(粗體)都沒有出現對應的主語:
實驗材料按如下步驟進行篩選。首先下載BNC和COCA前1, 000和2, 000高頻詞目表,對照在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辭典》……,排除情態動詞,系動詞,超高頻輕動詞如have、get、make等,…… 選出高頻名詞、動詞、形容詞作為預選節點詞各55個。按照同樣標準選擇了30對語義無關的單詞組合作為填充材料。然后在COCA中檢索相應的名詞搭配詞。…… 按其頻率降序排列,選擇能構成中英同譯或異譯的搭配詞,用Sketch Engine在BNC中進行交叉驗證,記錄其在BNC詞目化后的單個詞頻……方差分析確保無顯著差異,確定了45個節點詞和110個兩詞搭配。將所選定搭配制成翻譯測試卷,……按熟悉度從高到低選出與語料庫和翻譯一致的同譯搭配……(CALFLTR2)
該學術文本選段中所有小句的動作執行者和主語均為論文作者(研究人員)。依據英語學術論文語類規約,我們可以將一部分方法程序譯為注重客觀的被動句,同時將另外一些方法程序譯寫為主語為第一人稱代詞的主動句,在主動和被動之間尋求一個較好的平衡,既要讓讀者感覺到學術研究的科學嚴謹,又要清晰呈現研究者的自信且有說服力的聲音。Cameron(2012:249)強調了這種平衡對于學術寫作修辭的重要性,指出這種平衡主要介于三對彼此競爭的情形之間:“作者自我宣稱與自我隱匿、作者個人創造與機構權威、作者個人貢獻與學術團體期待”。
人際維度譯寫需要關注的另外一個重要層面是情態。情態是介于肯定與否定兩極之間的無限可能空間,在學術文本中用以顯示作者對于命題觀點的確信程度,同時擴展或壓縮其與學術同行聲音的對話空間,在學術文本論點構建中發揮重要作用。命題對于學術文本的重要性,正如Hyland (2005:39) 所指出的,科學語篇更為關注文本內部的命題論證和讀者,并非外部經驗世界。情態的典型實現方式是情態動詞,也包括其它發揮情態功能的表述,如模糊限制語(hedging)、加強語(booster)和情態附加語(modal adjunct)等類情態表達。研究表明,英美學者在提出論點時往往采取較為謹慎的態度,使用低量值情態詞語傳達作者謙虛的姿態和與潛在讀者對話的意愿(Hyland,2000)。Hu amp; Cao(2011)指出,英語學術論文摘要高頻使用模糊限制語,而漢語學術論文摘要則偏重加強語。趙秋榮、梁茂成(2013)指出認識型情態動詞may和might漢譯后情態強度變化趨勢明顯。以情態動詞may為例,我們發現在燚炎英漢平行語料庫(徐秀玲、許家金,2021)的學術文本子庫中,may共出現了216次,其漢語譯文有“可能”“可”“可以”“也許”“或許”“似乎”“應該”等相似量值的情態表達,但也有不少譯文提升了情態量值,統計表明有44例(占比204%)高量值情態,甚至出現了絕對極性表達的譯文,如:
例4
S:The much larger rate constant may be attributed, in part, to a high degree of nitroxide orientation in the restricted environment of the microemulsion core.
T:速率常數增大的原因是由于在這樣一個限定的核中,氧化氮的方向高度一致引起的。
因此,從人際互動維度看,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的譯寫需要將原文本高頻使用的直接、絕對的極性表達和高量值的情態表達轉換為低量值情態表達。這種譯寫操作看似未能“忠實”原文,而實際上是考慮到漢英學術文本的不同語類規約而做出的必要調整,更有利于學術外譯的認可和接受。這種調整有時也可以通過增加信息來做出解釋,即借助概念信息維度的譯寫實現人際意義維度的調整,如姚斌和Friedman(2019)在談到中文社科著作外譯時提到的謙語翻譯:
例5
S:在這一章中,我們無法全面展開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西方傳播后所產生的影響,也無法概括出西方思想文化界在20 世紀對中國認識的整體特點,這需要專門深入地展開研究。
T:Presenting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impact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 the West, and providing a holistic view of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China, lie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work. Instead, we will approach this broad topic through the case of Ezra Pound,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Imagist poetry and a wellknown translator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如果忠實于原文的絕對否定極性“我們無法……”,將其譯為“We cannot/ We are unable to…”,可能會讓西方讀者產生“原作者缺少研究能力的負面印象”(姚斌、Friedman,2019:152)。譯文通過增加信息,解釋了“全面展開”和“概括整體特點”超出了著作的研究范圍,原作者繼而選擇案例分析探討相同話題,因此研究能力并未被削弱。
5.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的譯寫:謀篇布局維度
和概念、人際功能相比,語篇功能具有非本源性,即“secondorderness”(Matthiessen,1992),因而謀篇布局處于第二層級。語篇意義的使動功能(enabling function)在組織概念信息內容的同時,也建構了人際互動意義(Halliday amp; Matthiessen,2004)。任何文本都是一個包含了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的綜合體。由于漢英學術文本語篇層面存在一定差異,漢語學術文本的英語譯寫非常有必要關注謀篇布局。以應用語言學的論文標題為例,在Applied Linguistics期刊2022年全年所發表的47篇研究型論文中,使用復合標題結構的高達36篇(占比77%),以冒號式標題為主。與之相比,在《現代外語》同年發表的59篇研究型論文中,復合標題僅有8篇(占比14%)。除應用語言學之外,復合標題在其他學科的英語論文中也極為常見。因此,漢語學術論文標題英譯應有意識地從謀篇結構層面譯寫,考慮將漢語常見的單標題譯寫為英語常見的復合標題。而從我們觀察到的漢語學術論文標題英譯情況看,多數作者,甚至大多翻譯教程和參考書,也未意識到這一點。例如,某翻譯教材列出的十個科技論文標題及其英譯文全部為單標題結構,而其中部分標題存在譯寫為復合標題的可能性,如下面兩例:
例6
S:集成電路用銅基引線框架材料的發展與展望
T:Development and Expectation of Copperbased Lead Frame Material Used in Integrated Circuit
例7
S:基于元數據的空間數據網絡分發系統研究
T:Research on Spatial Data Network Distribution System Based on Metadata
上述標題本身存在被處理為復合標題的潛勢,在尊重原譯文專業術語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將其譯寫為:
Copperbased Lead Frame Material Used in Integrated Circuit: Progress and Prospect
Investigating Spatial Data Network Distribution System: A Perspective of Metadata
除標題(或學術著作書名)之外,學術文本正文的謀篇布局也涉及譯寫,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譯文的語篇結構應盡可能靠近英語學術文本相應次語類的語步結構。比如第3節提到的摘要五語步結構,漢語論文摘要缺少方法和結果語步的情況較為常見,譯者有必要尋求原作者的幫助,補充這兩個重要語步,使其英譯文呈現出完整的語類結構。同樣,中文論文引言譯寫應該清晰地呈現出“確立研究領域—建立研究空間—占據研究空間”三語步布局(Swales,1990),中文論文討論部分的譯寫應靠近“背景信息—總結報道主要研究結果—評價主要研究結果—陳述研究局限—未來研究建議”五語步模式(Swales amp; Feak,2012)。譯寫文本若能符合程式化的篇章布局,在國際發表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下,更容易被讀者理解認可,進而促進成果傳播和學術外譯的接受效果。其二,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特別是著作翻譯,考慮到讀者的閱讀體驗和譯本接受,段落信息重組和段落切分通常極為必要。例如,在外譯朱自強學術自選集《兒童文學:學科與建構》時,原文時常出現夾介于兩段論述之間的獨句成段現象:
……周作人這一時期的兒童文學研究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具有規模的高水準兒童文學研究,它的不被重視,沒有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的事實,說明了在當時的中國,兒童文學產生的條件還沒有成熟。
最終成就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理論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
在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新文學思想最為深刻完整,其中包含了人的“發現”、婦女的“發現”、兒童的“發現”這三個現代文學的思想母題。……(朱自強,2016:51)
漢語段落闡述往往依思維自然發展,似流水或螺旋狀向前推進,語義呈現自然流動性,故而學術文本段落缺少主題句是較為常見的現象。而在專著等體裁的學術語篇中,作者個人風格較為靈活,與程式化的期刊論文相比,組句成篇的約束相對較小。在上例中,夾介于兩段論述之間的孤句在內容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但在英文專著中類似孤句成段的情況相對較少,這種形式的突顯可能變為突兀。因此,譯者將孤句作為主題句并入下文段落,在保證行文邏輯的前提下,力求表達形式自然,合乎目標讀者的語類期待。在處理這類學術文本時,譯者可以基于信息重組,連譯帶寫生成主題句來統攝整個段落,從而更加符合目標語的段落架構。另外,漢語段落如果本身較長,其英譯需要考慮段落切分,以優化閱讀體驗和接受效果。
6.結語
在中華學術外譯的大語境下,漢語學術文本英譯助力中國學術成果和文化精品走向英語世界,其傳播和接受已成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漢英學術文本不同的語類規約和慣習以及英語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的支配地位,漢語學術文本英譯的譯寫考量極為必要。本文借助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概念、人際和謀篇三個元功能維度,全面考量譯寫操作機制。概念維度的譯寫主要包括信息的增加、減少和一定范圍內的內容改寫;人際維度的譯寫體現為文本互動程度的變化,可以由語氣和情態的操作完成;謀篇維度的譯寫表現為篇章結構宏觀和微觀層面的變化調整。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個維度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比如概念信息內容的增加和減少,也可能會導致篇章結構維度的變化。這種朝向目標語規范的譯寫操作有利于提升漢語學術成果的世界影響力,助力本土學者與國際學術同行對話,融入國際學術共同體,實現本土學術國際化。
注釋:
①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漢語學術論文摘要和正文的譯寫,最為理想的模式是譯者和原作者合作完成,但這存在一定現實挑戰。筆者之一長期在CSSCI索引刊物任職英文編輯,參與中國知網外文數字出版工程學術論文翻譯工作,其經驗表明:由于譯寫空間和調整方案需要獲得原作者允準,同時受長期以來形成的翻譯忠實觀影響,譯者單方面的譯寫很難實現。
參考文獻
[1]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18.
[2]Bazerman, C. Modern evolu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report in physics: Spectroscopic articles in Physical Review, 1893-1980[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84, 14(2): 163-196.
[3]Cameron, D. Epilogue[A]. In K. Hyland amp; C. S. Guinda (eds.). Stance and Voice in Written Academic Genres[C].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249-256.
[4]Halliday, M. A. K. amp; C.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Routledge, 2004.
[5]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M]. London: Routledge, 2014.
[6]Hu, G. amp; F. Cao. Hedging and boosting in abstract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rticl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and Chinesemedium journal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 43 (11): 2795-2809.
[7]Hyland, K. Hedges, boosters and lexical invisibility: Noticing modifiers in academic texts[J]. Language Awareness, 2000, 9 (4): 179-197.
[8]Hyland, K. Metadiscourse: 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 New York: Continuum, 2005.
[9]Li, X. Mediating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article rhetorical moves in academic translation: A pilot corpusbased study of abstracts[J]. Lingua, 2020, 238: 102795.
[10]Li, X. Translationmediated bilingual publishing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policies of peripheral scholarly journals[J]. Linguistica Antverpiensia, New Series: Them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2022, 21: 153-182.
[11]Matthiessen, C. Interpreting the textual metafunction[A]. In M. Davies amp; L. Ravelli (eds.). Advance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Recent Theory and Practice[C]. London: Pinter, 1992. 37-81.
[12]Munday, J. 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 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M]. London: Routledge, 2012.
[13]Olohan, M.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ransl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15.
[14]Swales, J.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5]Swales, J. amp; C. Feak. Abstracts and the Writing of Abstracts[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9.
[16]Swales, J. amp; C. Feak.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2.
[17]蔡力堅. 漢英翻譯二十講[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20.
[18]程章燦. 學術翻譯的軟肋——對歐美漢學論著之中譯諸問題的思考[J]. 文史哲, 2011,(4):55-63.
[19]何剛強. 譯寫融合,助撰佳章——漢譯英理念與實踐新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22.
[20]黃友義. 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對外傳播與翻譯實踐文集[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1]姜倩. 譯寫策略在漢英筆譯實踐與教學中的應用——以MTI筆譯實務課為例[J]. 上海翻譯, 2021, (4):74-79.
[22]李克, 籍天璐. 翻譯修辭批評視域下的學術外譯研究[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23,(2):91-95.
[23]李戰子. 學術話語中認知型情態的多重人際意義[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5):353-358.
[24]劉亞猛. 風物常宜放眼量:西方學術文化與中西學術翻譯[J]. 中國翻譯, 2004,(6):44-48.
[25]馬玉梅. 中國學術著作海外傳播現狀與提升策略研究——以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為例[J]. 上海翻譯, 2019,(5):64-67.
[26]王祥兵. 軍事歷史學術著作翻譯:問題與方法——以《諾門罕1939:改變二戰走向的戰役》漢譯為例[J]. 中國翻譯, 2020,(3):153-160.
[27]王銀泉, 張日培. 從地方標準到國家標準:公示語翻譯研究的新里程[J]. 中國翻譯, 2016,(3):64-70.
[28]徐秀玲, 許家金. 燚炎英漢平行語料庫的創建[J]. 語料庫語言學, 2021,(1):149-151.
[29]楊言, 胡翠娥. 史學家、教育家何炳松的學術翻譯研究[J]. 上海翻譯, 2021,(5):85-89.
[30]姚斌, U. D. Friedman. 中文社科文獻外譯的挑戰、對策與建議——以《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研究》英譯為例[J]. 中國翻譯, 2019,(2):149-156.
[31]張晶. 中文科技期刊雙語出版模式及其穩定開展和優勢發揮的策略——《中華消化雜志》的實踐與啟示[J]. 編輯學報, 2023,(2):183-186.
[32]趙秋榮, 梁茂成. 認識型情態動詞may和might漢譯強度變化研究[J]. 山東外語教學, 2013,(6):96-99+108.
[33]周小勇. 學術翻譯中的譯者注類型、規范及譯者素養[J]. 上海翻譯, 2021,(6):89-94.
[34]朱自強. 兒童文學:學科與建構[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
(責任編輯:楊彬)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語料庫的英漢學術論文聲音歷時演變對比研究”(項目編號:21BYY00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大群,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語篇分析與翻譯研究。電子郵箱:daqunzh@163.com。
陳寧陽,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學術翻譯、對比語言學與翻譯研究。電子郵箱:nychen@sud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