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數學課程作為小學生的必修課,教育者必須找出數學學科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將其滲透至小學數學課堂;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及民族自豪感,從而豐富小學數學課堂的內容。本文立足于實際,論述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重要性,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思考基于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路徑。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6.021
將優秀傳統文化和數學學科相結合,從小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基因,從而形成特色校園文化、優良班風。小學數學教學要適應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小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數學知識,激發智慧潛力,利用實踐活動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運算能力和數感。探討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對豐富課堂文化韻味及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具有現實意義。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與傳統文化元素緊密聯系的知識,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使小學生體會悠久的歷史文化,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材中的“比多少”與“做一做”乃至“練習一”,只是簡單地展現了“擺一擺”的計數法,教師可引用詩句“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來引導,并融入古人結繩計數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其實結繩計數是古人發明的一種計數方法,具有獨特的文化儀式,可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討論和分析。在教學前可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詢相關資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有助于學生增長見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增長見識。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二) 》時,其中的“做一做”提到了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任務,依照教材上的七巧板圖形,有如下幾個問題:“用七巧板拼三角形,一套七巧板有幾塊?其中有幾個正方形,幾個平行四邊形?”對此,教師可引入關于七巧板的傳統文化知識:七巧板又叫作七巧圖,是由我國宋代的宴幾發展而來,原本是古代文人的室內游戲,后來逐漸演變成了拼圖板玩具。清代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指出:“以方幾七,長段相參……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錯形……其式三,其制六,其數十有三,其變化之式,凡一百有余。”現代的七巧板由七塊板組成,分別為五塊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塊正方形與一塊平行四邊形,它能夠闡明若干重要的幾何關系,運用了古算數中的“出入相補原理”。為此,有必要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探究,從而幫助學生增長見識。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第一,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學校的數學教師始終關注授課內容和考試掛鉤,教師對新課改的認識不深,缺乏對新課改的全面了解,也并未深入理解課程內容。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傳統,無法達到新時期的教學目標。并且,一些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常僅重視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教師對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知之甚少,不利于傳統文化對數學課堂的滋養。
第二,不少教師尚未了解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個性化特點,制約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無法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尤其是缺少課堂互動,打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學生不能體會到學習的趣味性,降低了數學課堂的效率。
第三,部分教師覺得采用分組教學法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有些教師依舊習慣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此類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學習干預過多,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四,學生無法感受游戲的輕松與快樂,學生的教學主體理念尚未被教育者所正視,無法充分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第五,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輕視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十分不利。一般情況下,教師主要考查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應用能力及掌握情況,認為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這與新時期的立德樹人、素質教育理念相違背,難以培養與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基于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路徑
我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包括詩詞、曲藝、繪畫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給數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黨的二十大以來,國家致力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努力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大力倡導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挖掘極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滋養小學數學課堂,一方面能為數學課堂增添活力,另一方面可促進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達到以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1.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數學課堂的藝術魅力
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漢字和剪紙藝術文化極具魅力,它們都是從最初的象形符號與圖形發展而來,還有一些則是在民間自發形成。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一)》過程中,就可利用我國傳統的剪紙藝術。教師可采用演示法,向學生展示剪紙藝術的歷史,如剪紙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人們利用各種薄片材料進行刻、鏤、剪、雕,在樹葉、皮革及絹帛上剪裁,這就是最早的剪紙藝術。直到現在,很多地方都用剪紙來美化家居,如窗花等。將剪紙文化融入數學課堂,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充分發揮想象力,自主創造軸對稱圖形,從而通過觀察及動手操作,更加直觀地認識軸對稱圖形。此外,學生在初步了解民間剪紙藝術的基礎上,還能感受到對稱圖形的魅力,并自主保護剪紙文化,傳播剪紙文化。
2.創設“傳統游戲”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體驗,參與學習過程,使其樹立自主學習意識。要想達到此目標,教師就要利用數學知識中蘊藏的傳統文化,創設“傳統游戲”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習題和教材中隱含的傳統文化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以便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以《長度單位》為例,教材介紹說:“很久以前,人們用1庹、1搾等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苯處熆梢越璐讼驅W生普及相關傳統文化知識,如傳統上人們用身體的一部分來做測量工具,即張開大拇指與中指,兩端的距離為一搾;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了步測法,以雙步,即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作“步”,并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教材中“做一做”的第六部分提到了用線段代表距離與長度,教師可引入華容道小游戲,為學生創設傳統游戲情境。教師可先向學生介紹華容道的典故,讓學生明白數字華容道和《三國》華容道類似,只是里面的棋子換成了大小相同的木塊,并畫了數字1到15,只要把數字根據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好就能通關。此游戲需要用盡量少的步數、距離及簡短的時間,把棋盤上的數字方塊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重新排列整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介紹滑塊類游戲,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和“河圖洛書”有關聯,是中國古代的“重拍九宮”游戲,歷史悠久。如此,通過游戲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感受古人的智慧。
3.利用傳統文化豐富數學素材
俗話說 “見微知著”,“以小見大”。透過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看到數學內蘊,如“四大發明”的出現,不但推動了社會發展進程,還讓我國走上了探索世界之路,如指南針為鄭和航?;顒右约肮糯M赓Q易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教學《方向與位置》時,教師可借助指南針,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從最早的人們通過北斗星來辨識方向,制作了司南——指南針的雛形;后來人們用指南針分辨海上方向。同時,在小學數學教材中還囊括了很多古代科學技術內容,利用這些傳統文化內容,能夠豐富數學素材資源,使學生更有見地。比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過程中,就可運用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歌”來教學生分辨大小月。這是我國古代的歷法知識,如其中的“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是八廿三”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中國古人獨特的時間觀念,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二十四節氣歌其將自然節律變化準確地反映了出來,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也可以用民間傳統的“拳頭記憶法”:把左手握成拳頭,從左至右數月份,每數到有31天的月份,就伸一根手指,代表大月;每數到有20天的月份時,就彎曲一根手指,代表小月。通過傳統文化的滋養,讓學生深刻理解年、月、日的意義,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4.依托數學史料增強小學生的民族歸屬感
自周朝開始,在我國古代教育體系中就包括六種技能,也就是“六藝”,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由此看來,數學在我國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學科。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適當地向學生講解古代名人故事,使小學生受到文化熏陶。以《小數的初步認識》為例,在課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同學們知道小數的由來嗎?為什么用小數表示數字?”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利用圖片、動畫等形式,講解相關的文化知識:小數最早由我國公元13世紀的元代數學家朱世杰提出,他用低一格表示小數的記法,用來表示實數。全部的分數均能表示小數,由于小數中有圓點,稱為小數點,正是小數點的存在,才區別于整數與分數。其中整數部分為零的小數稱純小數,整數部分不為零的小數稱帶小數。在小數部分的末尾添加或者去掉任意一個零,都不會影響小數的大小,如0.060與0.06相等,0.4與0.400相等。將小數點分別朝左移動n位,小數的基底會縮小n次方倍。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朱世杰探索數學知識時堅持不懈的毅力,使學生樹立探索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并告知小學生在當時的西方還未出現小數,直到16世紀,法國人才開始探索小數,我國有世界上最早的表示小數的方法。以此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讓學生在透徹理解小數知識的同時,夯實所學知識。
5.通過傳統文化人物與著作彰顯數學的人文精神
教師可通過傳統文化人物,彰顯數學學科的人文精神,滋養小學數學課堂。以《圓》的教學為例,在講解圓周率的知識時,教師可對學生講我國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的事跡:劉徽是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九章算術注》就是他的杰作,其思維敏捷,方法靈活,不僅倡導推理,還強調直觀,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他的這一思想一直沿用至今。在幾何方面,劉徽提出“割圓術”,把圓周用內接或者外切正多邊形作為一種求圓面積與圓周長的方法,還通過割圓術求出了圓周率≈3.14,其認為割得越細,正多邊形面積與圓面積的差就越小——“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崩^劉徽之后,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將圓周率的小數點精確到了第七位,即≈3.1415926。往前追溯,圓周率在古代具有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歷法及天文方面,只要涉及圓的問題,均可用圓周率推算,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如何正確求出圓周率的數值,因此很早就對此展開了研究,《九章算術》中就指出了“徑一周三,定圓周率為三”,表示圓周長是直徑長的三倍。又如,在講解分數的知識,教師還可引入《九章算術》中相關的記載?!毒耪滤阈g》中除了記錄分數的內容之外,還包含了均輸、方程與盈不足等內容,全書以問題集的形式,收錄了上百個關于生產生活實踐應用問題,且每道題都有題目、答案、解題步驟,有些是一道題一個解法,而有些則是一道題多個解法,均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傊?,通過傳統文化中的人物、歷史及著作,學生可以了解我國的古老文明,傳承古人的聰明才智,樹立人文精神,并明白利用數學知識可以為國家做出貢獻,激發高度的責任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滲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增長見識。從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情況來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的程度并不深,與新時期的立德樹人、素質教育理念相違背,難以培養與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此,教師應深入思考,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數學課堂藝術魅力,創設“傳統游戲”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利用傳統文化豐富數學素材資源,依托數學史料增強小學生的民族歸屬感,通過傳統文化人物與著作彰顯數學的人文精神,進一步實現以文化人、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陳新濤《融入民間文化,發展應用意識》,《教育視界》2023年第39期。
[2] 趙晶《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學科育人策略》,《教育藝術》2023年第10期。
[3] 李熙全《借助數學閱讀材料" 挖掘數學文化內涵——略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文化滲透策略》,《小學生》2023年第10期。
[4] 楊靈靈、楊新榮《小學數學教材中中國元素的比較研究——基于改革開放以來四套人教版教材的分析》,《小學數學教師》2023年第9期。
[5] 劉楊《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路徑研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8期。
[6] 郝嬋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與傳承》,《學苑教育》2023年第24期。
(王傳霞,1976年生,女,漢族,山東臨沂臨沭縣人,??疲行W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班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