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以中國傳統坐具的歷史發展為出發點,探究官帽椅在各個歷史時期內的演變過程和品種類型,并分析其造型、結構及所反映的當時社會文化與象征意義,繼而進行官帽椅的造型意象研究。我們認為官帽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綜合體現,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色。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和家居生活方式。
關鍵詞:官帽椅;造型意象;文化意義
官帽椅是起源于中國宋代的一種家具,在明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并在多個朝代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成為中國傳統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審美觀念,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
坐具在中國歷史上擁有悠久光輝的傳統,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東漢“胡床”時期。從漢代開始,坐具逐漸演化為獨特豐富的品類。在唐宋時期,人們開始逐漸重視椅子的造型,并嘗試不同的設計風格。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古人終于發展出了兩種獨特的扶手椅類型:一種被稱為“玫瑰椅”,也就是南方地區所說的“文椅”。這種扶手椅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散發出濃厚的文化氣息;另一類為“官帽椅”,因其造型與官員所戴帽子相似而得名。這兩種扶手椅各具特色,在當時備受推崇,并成為后來家具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經典元素。這兩種扶手椅各具特色,在當時備受推崇,并成為后來家居家具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經典元素。宋代的官帽椅造型與后來的座椅造型十分接近。
明代官帽椅在繼承前朝的基本形態后,又經過不斷的改變、發展,步入了輝煌期。同時這一時期文人雅士也開始參與家具的設計與制作,使得木匠在制作家具時逐漸吸收了當時文人的氣息。
在清末近代之前,隨著政治、經濟、歷史等多種原因變化,我國的家具工藝也隨之出現巨大變化,由盛轉衰,甚至處于斷流的狀態。由于近年來中華傳統文化受到重視,其中官帽椅作為中國傳統家具中的明珠,對其各方面的研究與探索也逐漸增多起來。
根據官帽椅的獨特造型,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四出頭”官帽椅和南官帽椅。
“四出頭”官帽椅的特點在于扶手兩端和搭腦都出頭,整體造型獨特,合稱為“四出頭”,由椅座、靠背、扶手和腿足構成。“四出頭”官帽椅的四條腿微微上縮,剛勁含蓄,四只腳之間有四條橫棖相連作強化。這種官帽椅在廳堂中央多成雙成對出現或者四具出齊,其搭腦上翹,扶手張開,在陳設和細節方面流露出對使用者尊貴地位的敬意。
通過對家具整體造型的觀察和分析,我們可以將“四出頭”官帽椅歸納為四大類。
“四出頭”素官帽椅,搭腦、扶手和聯邦棍都是直的,靠背板和鵝脖微微彎曲,線條流暢、樸素簡潔。
“四出頭”彎材官帽椅,此椅最顯著的特點是大量彎材在構件中的使用。彎材官帽椅的搭腦、靠背板、扶手、鵝脖、聯邦棍以及后腿伸出座面的上半段都是曲線造型,同時整個構件十分纖細,整體造型看起來含蓄柔美。
“四出頭”大官帽椅,近似寶座,通高比其他官帽椅矮一些,座面較寬。根據尺寸,此椅屬于單獨的坐具。因為大官帽椅的鵝脖與前腿并不是由一根木頭連做的,鵝脖一般是在腿后安裝,所以它與后腿之間的距離較短。
“四出頭”攢靠背官帽椅,其靠背由三段攢成,大量使用雕刻工藝,裝飾煩瑣,透雕各種祥瑞之物。鵝脖一般另行安裝,靠背板與扶手也多為彎材。
南官帽椅的扶手兩端和搭腦都不出頭,又稱為“四不出頭”官帽椅,一般在南方稱為“文椅”,傳說是文人喜歡使用這類椅子,北方則很少見到,于是將其稱為南官帽椅。
常見的南官帽椅主要分為矮靠背官帽椅和高靠背南官帽椅,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素南官帽椅,此椅靠背較為矮小,外形近似玫瑰椅且腿足、搭腦、扶手和聯邦棍的搭建都采用彎曲原材制作而成,通體光素且大小適度,為矮身靠背官帽椅中最基本的造型。
第二,三欞矮靠背官帽椅,其矮靠背用三根欞木制成,均用圓材制成,但不垂直于椅盤,形制和玫瑰椅相似,亦屬矮靠背官帽椅形制。
第三,高扶手南官帽椅,這類椅子造型不多見,最大的特點是高扶手,扶手的高度略低于靠背,甚至接近圈椅,靠背由三段攢成,鵝脖另安,無聯邦棍。
第四,扇面形南官帽椅,其椅盤前寬后窄呈扇形,有接近15 cm的差距。搭腦向后彎曲呈現弧狀,與座面的扇形相得益彰。整體為素混面,只在靠背板上裝飾浮雕牡丹紋。
第五,方材南官帽椅,這類椅子全身使用方材,各部分的構件與素南官帽椅基本相同,整體用料比較粗大,形象穩重。
第六,六方形南官帽椅,這類椅子是官帽椅的變形,最特殊之處是六足和座面呈六邊形,極為罕見。
綜上所述,“四出頭”官帽椅和南官帽椅雖然都是傳統家具,但是它們在外觀上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首先在“四出頭”官帽椅的設計中,扶手和搭腦都是向外延伸,而在南官帽椅的設計中則恰恰相反。其次,“四出頭”官帽椅的搭腦兩端略微上翹,而南官帽椅對搭腦的處理更為平緩。最后,“四出頭”官帽椅的扶手與鵝脖以及搭腦與后腿上截的連接方式多采用閉口榫連接,這種連接方式在南官帽椅的設計中并不常見。
家具藝術作為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文化的結合體,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演變與文化傳承。當時文人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對工匠們提出設計上的要求,所以工匠們在創作立意上也會融入文人的想法,用“前面低,后面高”與搭腦形象如官帽來命名。因此,官帽椅和明代科舉制度有一定關系,它寓意士子獲得功名。

官帽椅的輪廓大多數呈現方正狀,這意味著“無規矩不成方圓”,這種方正不僅代表了權威和地位,更代表了嚴謹和規范。其造型多為曲中帶直。其搭腦與靠板形成“S”形,線條流暢優美,符合人體工程學,人們坐在官帽椅上時,會自然地正襟危坐,有堂堂正正做人之感。同時其設計深得老莊“樸素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美學觀念,在中華傳統文化風水學中又有“環抱有情,拱扶有義”之說。
官帽椅的腳下有兩種棖子,一種是“趕棖”,另一種是“步步高棖”。在古代,工匠們為了滿足文人趕早科考、步步登高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設計了這兩種棖子。
明代官帽椅的設計理念強調家具的內在質感和外在形態的完美呼應。方寸之間蘊含了中國古代文人溫文爾雅、敦厚含蓄的氣質與情懷。它不僅是一件象形的坐具,更是明式審美情結的代表和化身。然而,到了清代中期,由于統治者審美需求的變化,明代“四出頭”官帽椅的形制也發生了改變。裝飾工藝如鑲嵌、雕刻、彩繪等被廣泛應用,明式家具的優美、空靈轉向追求威嚴與身份的表達。這一變化是清代統治者對于社會秩序和威嚴的強調在藝術領域的反映。這一轉變并非對明代官帽椅的否定,而是對清代審美需求的回應。清代中期官帽椅雖然造型發生了變化,但仍然保持著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內核和審美情趣。這些改變使得家具不只是生活用品,還成為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這種變化體現了中國古代審美觀念的發展和演變,同時也反映出統治者對于社會秩序和威嚴的追求。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官帽椅作為一種獨特的家具形式,不僅是一種實用品,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綜合表現。正如“同源同理,各藝相通”,各種藝術形式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官帽椅的設計既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精髓,又融入了雕刻、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的元素,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傳統家具與古代建筑都是中國居住文化的載體,對于二者的研究不可偏廢。家具是建筑使用功能的延伸,二者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技術、藝術等各方面都會相互印證。
在技術方面,中國家具的結構連接方式沿襲了傳統建筑的嵌接技術,例如官帽椅中的“梁”與“柱”就是垂直水平受力的關系。同時,官帽椅的搭腦與中國傳統建筑的屋脊有相似之處。牙子和梁枋在建筑中與官帽椅的腳踏板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在相交處起到了托座的作用,確保了承托的穩固性。此外,官帽椅中的腳踏板與建筑中的臺基也有相似的功能,它不僅起到了通風防潮的作用,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與家具的和諧統一。這些細節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與家具蘊含的智慧與匠心。

在藝術方面,官帽椅的裝飾符號體現了形式美等我國傳統藝術法則。例如官帽椅的形式構成是線和面。官帽椅中的線是搭腦、椅腿以及扶手等,而面是官帽椅的靠背和座面等。家具的各個部位粗、細、長、短各不相同,互相對比,反映出節奏感。這一富有節奏感和秩序美感的轉變,使官帽椅有了特殊的形式美感。
官帽椅的整體造型具有“素樸不費雕飾,靈巧尤見沉穩”的獨特美感。從官帽椅的發展歷程、造型意象以及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分析來看,官帽椅雖裝飾簡單,卻無單調乏味之感,反而在簡潔均衡的結構與和諧樸素的造型中,展現出一種溫文爾雅的氣質。這既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文化底蘊,又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官帽椅不僅是一件家具,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與歷史的見證。官帽椅的發展體現了我國居住文化的進步,傳統官帽椅的形態、裝飾以及背后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現代新中式家具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后盾與文化意蘊。
作者簡介
王泠羲,女,河北滄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
參考文獻
[1]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鄒偉華.官帽椅形式與裝飾意義的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6.
[3]李莉莉,趙小矛.“四出頭”官帽椅與南官帽椅的比較研究[J].家具:2014(1):36-42.
[4]姜越,商宏,余繼宏.從形態語義看明式官帽椅的元素應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4(8):24-25.
[5]南溪.象征性符號語言的提煉—對官帽椅的形式語言研究[J].美術大觀,2015(2):83.
[6]張丹,許立瑤.芻議中國傳統家具與建筑的淵源和聯系—以南京博物院藏三件宋明清家具為例[J].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2(1):194-199.
注釋
①圖1來源于黃花梨木四出頭官帽椅,故宮博物院藏(dpm.org.cn)。
②圖2來源于黑漆南官帽扶手椅,故宮博物院藏(dpm.org.cn)。
③圖3、圖4來源于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