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探尋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我們總能發現那些令人驚嘆的寶藏,比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西蘭卡普。雖然現代機械化生產日益普及,但是由于許多匠人的堅守,西蘭卡普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匠人結合現代審美與傳統工藝,讓西蘭卡普這一獨特的土家族藝術在時尚潮流中煥發新光彩。本文對西蘭卡普的制作工藝進行了詳細闡述,希望在提高讀者審美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同時,還能增強讀者注重傳統藝術發展與傳承的意識,進而促使大家共同傳承并且發揚這份凝聚了中華兒女智慧與情感的藝術遺產。
關鍵詞:西蘭卡普;制作工藝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對土家織錦的俗稱,在土家語里意為“花鋪蓋”,它是土家族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其以獨特的技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入中國五大織錦之列。西蘭卡普紋樣設計最初來自先民的生活記憶,當時的人們沒有文字,所以西蘭卡普也是土家族的生活寫照,它不僅是一種普通技藝,也是土家族人民的情感載體。
1988年,西蘭卡普手包作為國禮贈送給美國總統,這意味著西蘭卡普享譽四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如今,我國的非遺文化不斷地被挖掘和創新,極大地提升了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西蘭卡普與現代技術的結合,不僅能讓人體會到土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也讓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及韻味。
(一)西蘭卡普的材料及色彩
西蘭卡普以棉、麻、絲為原材料,棉線是由棉花纖維撮合而成的,具有柔軟、勻稱、拉力強、耐熱的特性;麻線纖維強韌,柔軟且長,伸縮率較大;蠶絲是一種天然纖維,是人類最早應用的動物纖維之一,也是土家織錦的上層材料。
在色彩配置上,土家織錦以相鄰兩色、冷熱間色的原則設色,以紅、藍、黑為織錦經線的主要顏色,緯線則由織者自己的喜好決定。他們的配色很有講究,喜歡用對比色,黑紅較多,因為黑色為冷色,莊重大氣,紅色為暖色,代表熱情、光明。以紅色為主,黑色為輔,黑紅相間中點綴著白、黃、藍色,這讓整個畫面素雅中帶著一絲熱烈,艷麗中帶著一絲厚重?!队理樃尽の锂a志》記載:“土婦頗善紡織,布用麻,工與漢人等。土錦或絲經棉緯,土人以一手織緯,一手挑花,遂成五色?!蔽魈m卡普雖絢麗多彩但也有規律可循,看似簡單的配色不僅表達了土家人豐富的情感,還是一種特殊的信仰符號。
(二)西蘭卡普紡織機與使用方法

西蘭卡普最早是由木質腰式斜織機制造的,這種機械學名為腰裹斜織機(圖二),也叫木腰機,其以“斜”為特點。木腰機使用方法較為復雜,首先,由繡娘將腰帶拿在手上,從她自己的背后環腰繞過來,將腰帶兩邊的卡扣緊扣在機子上;其次,繡娘在紡織的過程中,將編織的作品卷上來,卷作品所使用的木棍叫作卷經軸。在織布過程中還有一項重要的工具是梭子和筘,梭子里面有一條暗緯線,主要用途是穿梭線,分花控制梭口和打緊緯線和布面。筘的作用相當于分線器,用于確定經線的密度。在編織的過程中,將篙筒放在壓線棍上面或下面,這樣紡織出的紋樣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木腰機最上面,兩邊有兩個像魚兒形狀的東西,叫作“小魚兒”。“小魚兒”的作用是帶動并控制織布機上中下三根桿,第一根是縱線桿,第二根是壓棍,第三根是踩棍。梭羅大致為三角狀,兩邊設有手柄,中間開有凹槽,用來裝緯線,它主要用于穿梭暗緯和打緊緯線,所以亦稱“布刀”。挑子大多是由竹子制成的,一端為方狀、一端為尖狀,主要作用是將不同顏色的經線穿進緯線。
黃能馥教授在《中國成都蜀錦》中曾經說,我國古代早期的花紋熟絲織物就是在這種平梭織機上用手工挑花工藝挑織出來的,這意味著西蘭卡普不僅延續了這種技藝,而且織機也是在漢代斜織機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這不僅符合土家族講求自然而然的理念,而且這種技藝在民間得到了普及。
(三)西蘭卡普制作流程
西蘭卡普的制作流程主要由紡捻線、染色、導線、牽線、裝筘、滾線、撿綜、翻篙、撿花、捆桿上機、織布、挑織等12道工序組成。關于西蘭卡普的線,《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中有記載:“武陵蠻織績木皮,染以草,衣裳斑斕……”這是關于土家族西蘭卡普最早的記載。制作西蘭卡普時所用的線,都得經過染色才可以使用。染料一般來自植物,這樣染出來的顏色會更加絢麗多彩。
紡捻線:繡娘將整理好的棉紗一圈圈套在梭子上面,動作輕柔細致,把整理好的棉絮放在紡車上,用手搖紡車將原料紡織成紗,再合股織成線。
染色:將捻好的線放入石灰水中煮沸,并反復清洗、晾干,結束后用植物作為染料進行煮染。
導線:紡織者揪出每根線頭,將整齊的線頭放在經線架上,繞過單根木框將手上的線頭逐根按順序擺到大拇指上打八字結,其目的是分清經列。
牽線和滾線:分清經線數量后,用準備好的棍棒把經線滾起來,棍棒上往往要掛上兩組沙袋,增加摩擦力,使其嵌入得更緊。在滾的時候,經面的張力一定要均勻,才能保持經面平整。
裝筘:經線滾好之后,將經線從線裝上取下來放到織機上,用鉤針依次穿入虎頭中,每一個扣眼中穿兩根經線。
撿綜:用刀將一根竹竿切開一半,用一根小竹條撐開,上面加一根細竹竿,把經線每隔一根用八字形的套結循環套入竹竿。
翻篙:就是將綜桿和花岔互換位置。將經線交叉移到筘之后,并將兩根竹竿撐出,依次插到筘后面的經線里。
撿花:用挑子每隔一根經線反復挑出經面,插入竹竿。
捆桿上機:用繩索捆扎住聯動機構,調整三根桿的位置。
挑織:用挑子挑起經線把色緯穿過去,這時腳踩分經桿,將梭羅穿過暗瑋和開口。色緯完成后,繼續踩動分經桿,挑起另一層要織花的一面,反復操作。
繡娘在使用古老的木質腰式機時,把經線全拴在腰上,以觀背面,織出正面,采用“通經斷緯”的方法挑織而成?!巴ń洈嗑暋奔淳暰€從頭到尾貫穿全部經線,緯線在經線間疏密有致地穿過。在“通經斷緯”的織法中,緯線并非一貫到底,而是根據紋樣的輪廓或色彩變化在一個個限定的局部往復穿行。當同一緯線抵達相同色塊的邊緣時就掉頭折回。“通經斷緯”的織法使得西蘭卡普兼具織錦柔軟平順和刺繡顏色圖案結構豐富多變的特點。特別是土家織錦在紋樣組織結構上,多以菱形結構、斜線條為主體,講究幾何對稱,反復連續,共有上百種傳統紋樣。西蘭卡普一般以深色錦線為經線,以各種色彩的粗絲、棉、毛絨線為緯線,進行手工挑織,這個過程非常麻煩。由于繡娘要不斷地挑經送緯,所以只能放棄織布梭子,并且要反面織,一旦織錯一點,就得拆線重新來過。因此,西蘭卡普的織造速度非常慢。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機械的廣泛應用,機器織的紋樣種類越來越多,色彩越來越豐富,同時制作工藝簡單,時間花費少。傳統的西蘭卡普制作工藝復雜、耗時長,使其價格偏高,所以西蘭卡普的傳承受到了很多阻礙。完全手工操作的土家織錦不僅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承載了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藝術品。通過西蘭卡普,我們可以窺見土家族文化的魅力與內涵。
中共二十大提出轉化非遺經濟價值,助力產業振興,比如“非遺+線上直播”“非遺+旅游”等多種方式。旅游業的推廣也推動了文創的發展,以西蘭卡普為紋樣進行設計,將其印刷到包、咖啡杯、絲巾、包裝盒等日常物品上,不僅發展了西蘭卡普,也讓大眾開始關注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逐步加強對西蘭卡普的保護與傳承,圍繞西蘭卡普傳統技藝打造文化旅游產品,促進土家族傳統技藝傳承,助力鄉村振興。2023年10月,數十名織錦女工在湖北省來鳳縣龍鳳文化中心廣場現場進行西蘭卡普制作和普及非遺文化。
吸引設計師將西蘭卡普紋樣融入服裝設計,可增加時尚感和大氣感,將傳統與時尚結合,設計師馬明曾說:“希望能讓如此意義非凡的織物轉換成靈動的服飾?!睂鹘y手工藝與時裝相結合,將東方與西方相結合,將時尚與傳統相結合,這些做法既幫助了手工藝的發展,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又豐富了時尚產品本身的文化根基。2024年廣東時裝周讓繡著西蘭卡普的服裝登上了時裝周的舞臺(圖二、圖五)。在這個時裝周中,有很多文創作品展示(圖三、圖四),推動了西蘭卡普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也代表著非遺之后的發展趨向。
除此之外,西蘭卡普還可應用于動漫人物、首飾設計或其他類別,有助于加強對西蘭卡普的宣傳,促進發展。
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學會把西蘭卡普紋樣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讓傳統與時尚相結合,與時俱進,才能使這份傳統文化可以永久地傳承下去,并且歷久彌新。西蘭卡普的傳承不僅需要重視,還需要我們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賦予西蘭卡普新的生命力,才能讓西蘭卡普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作者簡介
靳紫怡,女,山西晉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書畫。
參考文獻
[1]劉俊汝,李俞霏.清代服飾中“鳳喜牡丹”紋樣造型特征探析[J].紡織報告,2023,42(2):126-128.
[2]周妮.西蘭卡普紋樣傳承與文創產品設計實踐[J].紡織報告,2022,41(5):46-48.
[3]劉俊汝,李俞霏.清代服飾中“鳳喜牡丹”紋樣的色彩研究[J].流行色,2023(1):36-38.
[4]李國祥,楊昶,彭益林.后漢書選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146.
[5]陳培藝.西蘭卡普紋樣在針織服裝中的創新應用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23.
[6]陳培藝,陳繼紅,吳增,等.西蘭卡普紋樣在服飾上的創新應用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2,51(11):153-156.
[7]李佳琤,張勇.土家族西蘭卡普紋樣研究及其創新應用[J].服裝設計師,2023(9):56-59.
[8]周顏蓉.土家織錦西蘭卡普紋樣發展探微[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1(4):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