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往今來,中國的自然山川不知孕育了多少山水畫家。無論是隱逸臥游,或是寄情暢神,中國山水作為自然對象總能給人們帶來諸多不同的審美愉悅,并以“中得心源”之內美,造就不同于西方風景的山水畫。新浙派中青年畫家的水墨以其深厚的傳統素養和現代的審美情趣在山水畫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其中,張谷旻先生是非常突出的一位。
關鍵詞:水墨山水;繪畫特點;藝術語言
張谷旻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中青年山水畫家之一。陳莊硯談道:讀張谷旻先生的山水畫,首先會被他水墨氤氳的畫面氣息打動,其次是個性化的筆墨語言及濃淡干濕的墨色變幻,頗得妙意。筆者非常喜歡張先生的水墨山水畫,特別是他的水墨寫生,生動傳神。幾十年來,他一直走在水墨山水這條路上,堅持不懈,從不見異思遷。到如今,要說當代水墨山水畫的代表人物,張谷旻先生當仁不讓是一家。
張谷旻在山水畫上堅持傳統,追求心理、畫面意境的表現和作品的格調升華。他的作品雖然力圖達到完美的視覺效果,但是不會刻意追求獨樹一幟的風格,而是強調自然、有感而發,最終在視覺上達到完美的平衡效果。因此,他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生機勃勃而意氣風發的印象。尤其是這些作品展示的江南風韻,既符合藝術家的創造性,也讓觀者產生深刻的共鳴。他創作的這些富有魅力的作品,像潺潺的小溪一樣,輕輕滲透到讀畫者的內心,將他們引向一個安詳、平淡的美妙世界[1]。
張谷旻在水墨山水畫中汲取傳統文化精華與筆墨結合,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又幽寂深遠的畫面,為現代人帶來一個充滿詩意的心靈港灣。他的作品格調素凈,畫面幽寂,對畫界有深遠的影響。在大學時代,他不僅深入研究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還融入了西方的現代藝術。畢業后的幾年中,他多次前往西北地區,嘗試描繪當地的風土人情,努力捕捉那些能表現西部蒼涼的景色。在這時的作品中,他很少使用常見的點線,而是多使用水沖墨和皴擦,創作出一幅幅宏偉壯麗、深邃迷人的作品。1993年,張谷旻返回江南后,為了更好地表現西部山水的風景題材,重心轉向表現作品的結構以及對筆墨的思考和發揮[2]。
張谷旻是一位有名的山水畫家,不同于其他畫家的是,他親近自然、總結前人經驗、運用自己的繪畫語言和筆墨程式來探索水墨山水主題的奧秘。張谷旻和其他優秀的山水畫家一樣,都把山水主題的神韻凝聚在意境之中,特別是從作品中升華出高尚的藝術品格和文化精神,使作品神韻的流動內涵向玄遠邁進了一步,成就了獨特的煙雨江南、溪山疏雨“氣象”[3]。畫家一直用心感受自然,創造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和理念,力求畫出心中所想的美麗而獨特的山水世界。張谷旻江南的山水作品有一種獨具魅力的氛圍——幽寂,既寧靜又深邃[4]。他的作品不僅描繪了繁茂的植物、蜿蜒的河流和幽寂的古道,還描繪了或陰或晴的天空,使得畫面充滿了寧靜、深邃、漫長的意境。畫中沒有世俗的喧囂,有的只是寂靜。張谷旻的西部繪畫作品也充滿了幽寂的氣息,但那幽寂有些蒼茫。在描繪不同地理環境時,藝術家的情緒表達也不同。
(一)構圖特點
張谷旻在描繪江南作品時強調作品結構的完整性,比如全景式或截取式的畫面,都是將建筑物的樓閣、亭臺、寺塔等作為中心或重心[5]。張谷旻還喜歡描繪傳統建筑,例如一些被小路、山林環繞,充滿霧氣的村居、園林、古塔等,因為它們具有別具一格的氣息,并蘊涵豐富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物質化世界里,他更懷念過去的農耕經濟。因為人在這個時代會出現浮躁的情緒,需要在繪畫中尋找一些“東西”來安慰自己[6]。現代化的“浮躁”,需要通過“寄托”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色彩特點
傳統筆墨技法是前人對自然觀察與參悟后總結出來的。這些技法有規定的程式,也有許多學習和借鑒的優點,但是需要我們變通和發展,而不是照搬挪用。很多人認為山水畫發展已經停滯不前,盡管它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高度。近現代的黃賓虹等人卻以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將這種藝術形式帶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他的作品融合了宋人的嚴謹和元人的寫實,并以其獨特的筆法和風格,使其作品充滿活力和豐富的內涵。這些近現代的畫家用筆墨開創了自己的新境界。陸儼少以其獨特的創造力,將傳統墨學融合到自己的創作當中,不僅拓展了元人的筆墨技巧,還從自身的經驗中汲取精華,創造了一套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他對前人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參考南北宗之間的優點,得法于元人的筆墨和圖式,并在現實生活和經歷中獲取了新的語境[7]。尤其是描繪云和水,他的作品非常生動且多樣,這都要歸功于他對文字的敏銳洞察。
(三)繪畫特點
張谷旻以厚重的筆墨著稱,但它并非毫無顧忌地大量使用,相反,它注重筆墨的質量和風格,使用的筆觸沉穩而有力,技巧多樣,富有節奏感和統一性,使用的墨水具有厚重感、透明感和層次感,并能夠表現出濃淡干濕、陰晴顯晦的變化。“傻大黑粗”“糙枯死硬”的作品有厚重的感覺,它不僅是一種表現手法,而是一種深刻的表達方式。很多人認為,追求厚重的作品就該放棄筆墨技巧和必要的程式,但實際上,這樣做是對筆墨的剝奪[8]。技能和習慣則是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而獲得的。

在《西泠煙雨》中,作者將傳統的筆墨技巧與現代的寫生技巧完美結合,營造出一個充滿詩意的精神世界。
《天童禪寺》大約畫于1994年前,張谷旻曾經沉醉于西北的美景,他用精致的繪畫技法勾勒出壯麗的山川,營造了充滿宗教氣息的西部幻境。1994年后,他開始又把目光投向江南,此時他的繪畫技法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把九華禪寺、西湖園林和古歙村居都描繪得如同仙境般,仿佛向江南的煙雨注入了寧靜的氣息。他重視筆墨與形象的統一。《九華山系列》大多是厚重而空靈的,但是他的作品充滿了輕盈和沉著的韻味,這兩種風格相互映襯。
《抱樸山莊》《西泠印社》《湖山清曉》《山莊清涼》等扇面作品,描繪了西湖的美麗風光。細膩的線條和優美的色彩,融合了倪云林的清新、王蒙的濃郁,使得這些作品更加完美。這種將現代繪制技巧與古典繪制技巧完美融合的創新,標志現代繪制技藝的一次重大突破。他的水墨山水畫追求深邃的境界,筆力蒼勁,墨色沉幽,后有眾多追隨者。張谷旻的作品充滿了深刻的思考,讓人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張谷旻先生的山水畫筆精墨妙,在當代畫壇影響了一大批山水畫學子。
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張谷旻先生的藝術語言,并將其視為一種情感和生命的精神表達。藝術不僅是一種表達方式,它還能夠揭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質,從而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在張谷旻的山水畫作品中,他經常使用水墨來表現景象,他的畫作經常會出現濃淡不一的墨色,這種混合的顏色在氤氳的煙雨中顯得格外醒目。在“渴筆”的畫作中,張谷旻運用“渴筆”中的水墨元素,將它們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增添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趣味。張谷旻的宏偉作品,通常通過多層次的渲染來營造寬廣的背景,使畫面顯得活躍而富有生命力。他的筆觸厚重而粗獷,看起來像是隨意涂抹,但實際上卻是一筆一畫地抓住了重點。可以這樣說,這是一種具有藝術性的、精心設計的繪畫技巧。張谷旻在20世紀傳統寫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筆墨的表現力,他不僅是簡單地描繪物體,而是深入挖掘物體的內涵,將其與自身的氣質、學養以及獨特的內心感受融為一體,以此來表現自身的風格。
1989—2005年,張谷旻不斷有優秀的作品入展,如在1989年,作品《火云滿山凝未開》參加絲綢之路—全國美術大展。
1990年,作品《寧靜高原》參加90珠海當代中國畫邀請展,作品《南宋詩意》五幅參加南宋風情畫展。
1993年,作品《漁塘春曉》獲全國首屆山水畫展銅獎并獲浙江省中國畫展最高榮譽獎,作品《暮秋》獲金穗杯全國中國畫大獎賽銀獎。
1997年,作品《藏魂》參加97中國畫壇百家畫展并獲中國文聯,中國美協“97中國畫壇百杰”稱號,作品《沃野千里》獲第三屆中國當代山水畫展優秀作品獎,作品《江南記游》等十幅參加杭州市十大提名展。
1999年,作品《太行洪谷》獲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作品《太行洪谷》獲浙江省展區銅獎,作品《山莊煙雨》等十五幅參加南北交融五人展。
2000年,作品《秋霽》等十三幅參加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藝術邀請展,作品《太行洪谷》等四十五幅在煙臺美術館舉辦張谷旻畫展,作品《西泠煙雨》參加中國畫名家作品展,作品《秋風秋雨》等八幅參加西泠書畫院展,作品《幽谷》等二十一幅參加三人行畫展。
2001年,作品《筆·意·墨·韻》參加國際水墨畫邀請展,作品《秦川那場雨》二幅參加水墨延伸——中國畫邀請展,作品《壟上高秋》參加黃河2001中國畫作品展,作品《西泠煙雨》參加2001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2002年,作品《禪林雨意》等三幅參加煙臺之夏——全國中國畫名家學術提名展,作品《武夷天游》等二幅參加神州風采——世界遺產28畫展,作品《蒼林疊岫圖》等七幅參加南北玄華·全國中國畫名家提名展,作品《夏陰》等三幅參加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2003年,作品《溪山煙雨圖》十一幅參加視點·中國畫文獻展,作品《太行洪谷》等四幅參加東方之韻2003中國畫展,作品《武當紫霄宮》等二幅參加新經典·學院派中國畫展。
2004年,作品《秋風秋雨》等十幅赴臺灣參加“潤——大陸優秀青年國畫家作品展”,作品《抱樸山莊》等四幅參加水墨心象——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作品《九水煙雨》等四幅參加彩墨青島·全國名家中國畫展,作品《西泠印社》等五幅參加彩墨大運河,作品《山谷云起》等六幅參加中國當代山水畫壇名家作品展,作品《虎丘》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

作者簡介
劉文麗,女,貴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書畫藝術。
參考文獻
[1]章利國.我讀張谷旻[J].美與時代,2022(6):1-5.
[2]鄭威.園林山水寫生的傳承與超越—以張谷旻為例[J].東方收藏,2022(5):44-46.
[3]佚名.名家評張谷旻繪畫藝術[J].榮寶齋,2020(9):194-203.
[4]佚名.名家談張谷旻作品[J].走向世界,2019(14):35.
[5]邢鴿平.清幽中見磅礴之勢—讀張谷旻的山水畫[J].今日浙江,1999(12):26.
[6]佚名.張谷旻作品[J].美術觀察,1999(1):81.
[7]龐鵬飛.山水畫中水墨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J].中國民族博覽,2023(4):48-50.
[8]張望.悟入與悟出—讀路洪明的水墨山水畫[J].支點,2022(5):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