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藥鑒定學中以石為質的藥物涉及動物、植物、礦物等多個門類,且相關的中醫藥文物藏品數量眾多。單以中藥鑒定學為核心來研究,缺乏藏品所承載的工藝、年代等歷史信息解釋。本文以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為例,闡述其在依托中藥鑒定學開展研究時融入系統寶石學,合理運用寶玉石鑒定技術,對館藏文物精品進行多元化、多系統化剖析,以達到更好保護文物的目的。
關鍵詞:寶玉石;中醫藥;文物;藏品
據我國歷史上眾多本草著作、文獻記載我國勞動人民在數千年與疾病斗爭中積累下來的藥物近3000種,其中,礦物、動物結石、動植物化石、植物提取物等以石為質的藥物逾200種。
寶玉石文化同樣歷史悠久,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發展至今,種類包羅萬象。在自然界中已發現3000多種礦物,可作為寶石原料的逾230種。
筆者發現除部分無機寶石外,大部分有機寶石在歷朝歷代被加工成各類藝術品。中藥鑒定學對以石為質藥物的鑒別方法側重藥物的種類、材質、功效等方面。名典中各類處方記載,其常被作為名貴中藥材用于祛疾。此外,部分涉及寶玉石的中醫藥文物藏品同樣在中國醫藥史的漫長進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以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為例,筆者在長期工作實踐中運用寶玉石鑒定技術探索出一套有利于中醫藥文物藏品鑒定的實用方法,共整理出五個主要切入角度。
與中醫藥相關的文物藏品材質多樣,對藏品材質專業且精準的鑒別能使博物館對藏品的分類保護和合理利用更具靶向性。
系統寶石學研究常以結晶學為基礎,研究寶玉石的結構、形態、性質等。除部分以單晶為主的寶石,多數館藏精品的材質為非晶質體混合物。研究晶系類型特征,能合理解釋不同館藏文物精品的本質。
以館藏清代月宮玉兔搗藥白玉牌為例(圖1),原材料的產地及形態并不唯一。根據表里兩處集合體結構高度的均一性、自限性和穩定性,人們一般采用物理特征提取類比法,運用寶玉石鑒定技術進行判斷。研究者通過分析整體顏色、凈度、通透度、光澤及特殊的光學效應,排除了白石英巖、白色岫玉、白玉髓、白色大理石、白色乳化玻璃等相似物的可能性,通過結晶學中晶體的整體表現能初步斷定其材質為軟玉中的廣義和田玉。
廣義和田玉是一種主要由同屬單斜晶系透閃石和陽起石按一定比例組合成的多晶質礦物集合體。研究人員根據玉牌整體皮殼風化程度、工藝技法、局部沁色等特征并結合專業儀器,能精確判斷出玉牌為我國青海產區有明顯清代工藝特征的典型老坑青海白玉,這種玉屬于無機材質。
中藥鑒定學通過確定研究對象的材質,宣傳其蘊含的醫藥價值。許多命名為有機寶石的礦物藥,如琥珀、珊瑚、硨磲、珍珠,即便達不到寶石級標準,有效成分充足下無論品質高低,皆屬應用研究范疇。
系統寶石學則從晶體化學角度對礦物化學成分進行分類,寶石主要有含氧鹽類、氧化物類及自然元素類。采用成分與結構相結合的研究方式,更大意義是為其他學科對寶玉石的收集、保管與利用提供精準分類和分級參考。
館藏月宮玉兔搗藥白玉牌被作為精品展示,講解時會特別提及淺浮雕圖案承載的中醫藥文化傳說。根據系統寶石學,玉牌作為廣義和田玉的一種,其主要成分由透閃石和陽起石構成。其中,單斜晶系陽起石屬含氧鹽類礦物中的硅酸鹽類,晶體呈棒狀、纖維狀、放射狀集合體,顏色由淺綠至暗綠不等。

《日華子本草》記載:“陽起石合藥時燒后水煅用,凝白者為上。”《本草綱目》記載:“凡用陽起石,火中煅赤,酒淬七次,研細水飛過,日干。亦有用燒酒浸過,同樟腦入罐升煉取粉用者。”
古人炮制陽起石通常先將石材洗凈,砸碎。煅燒后取潔凈的石塊,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燒至紅透,倒入黃酒(每100斤陽起石,用黃酒20斤)內淬,取出后晾干再碾細。
關于陽起石的益處,《中藥大辭典》歸納:其性咸味溫,入腎經,具有溫補命門,治下焦虛寒,腰膝冷痹,男子陽痿,女子宮冷,癥瘕崩漏等功效。
中藥鑒定學能從中藥材原始性狀出發,闡述文物藏品材質原始狀態下的透明度、光澤、光學效應等,對加工打磨過程中光學性質變化無描述,側重將材質經高溫燃燒后顏色及氣味等理化特征作為主要鑒別手段,并不會對館藏文物精品實際的產地、年代和工藝進行解釋。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系統寶石學中,光作為一種超高速電磁波,其電磁振動方向垂直于其傳播方向。作為一種橫波,光具有偏振性,光的波動理論能很好解釋寶玉石中常見的光學現象,給館藏文物精品“月中桂”琥珀擺件及瓷器、玉石、金屬等藏品攝影時底片上常會出現大光斑。為能清晰捕捉文物藏品工藝層次的立體感及細節,在鏡頭前加裝偏振鏡,形成對凹凸不平的表面某一方向入射光的阻擋,可消除其反射光。
光具有干涉、衍射、散射、色散等特性,用鑒玉專用打光燈從側面觀察館藏琥珀、軟玉、犀角、瑪瑙等藏品,能有效觀測其內部結構特征。觀察館藏文物精品“和諧”犀角擺件時,通過藏品表面漫反射的視覺統一度及皮殼光澤、整體透明度來判斷材質的均勻程度和致密度,能為鑒別犀角的品種、取材部位等提供強有力的佐證。
系統寶石學在詮釋光的基本知識及寶玉石的光學性質時,研究的是光與寶玉石間的相互作用。同樣能通過物體表面及內部光的變化來鑒別寶玉石材質的真偽及工藝優劣。同時還能運用光的漫反射、折射等原理推測文物藏品基礎材質的年代、品質。因此,結合中藥鑒定學的寶玉石鑒定技術對寶玉石類館藏文物精品開展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系統寶石學中光率體結合光性方位能解釋許多寶玉石不同觀測角度顏色變化的過程。
研究寶玉石光學性質時,系統寶石學中提到寶玉石具有多色性,色的變化源自非均質體彩色寶玉石觀測角度的改變。同時寶玉石的光澤和透明度也會大范圍影響肉眼觀察到的顏色,包括某些寶玉石的特殊成分和結構及制作工藝中的調光手段帶來的特殊光學效應(貓眼、星光、變彩、變色等)所致的整體顏色變化。
博物館在征集文物藏品時,檢測某些瓷器有無破損和修復痕跡,通常采用波段較短的紫光燈,經照射后能在修復處發現艷藍色等熒光,更易發現文物藏品的完損程度。光源對觀測物顏色的產生及變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光與色是密不可分的。作為養殖珍珠的一大重要特征,館藏部分珍珠標本在紫光燈下也可見不同程度的熒光效應,在中藥鑒定學上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研究館藏紅珊瑚藏品擺件顏色時(圖2),靠的是寶玉石顏色表征方法中的重要物理量。對珊瑚色相進行分析,有明顯的桃粉色主色調即能迅速定位為我國臺灣海域的深海紅珊瑚。
系統寶石學中說的色相、明度、彩度三者相輔相成且缺一不可,對鑒別文物藏品的真偽、種類、產地、年代意義重大。講述寶玉石顏色成因時,需要將寶玉石顏色劃分為自色、他色及假色。在運用寶玉石鑒定技術鑒定文物藏品時,又可將寶玉石顏色區分為原生色、次生色及染色。其中,自色和原生色的概念近乎相同,用于描述藏品材質原始狀態下主要化學成分的外部構造特點。
觀察館藏“月中桂”琥珀擺件顏色時,可見其表面呈金棕并發橘紅,內部顏色略淺,環境光線變化下顏色差距頗大。環境光亮度越高,其整體色彩越鮮明亮麗。通過分析藏品表面通透度及反射程度為主的明度指標,能辨別文物藏品是否年代久遠;通過藏品整體明度在自然光及特殊光線下的變化,能發現琥珀類藏品有無熱處理等工藝痕跡。
文物藏品力學性質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材質的莫氏硬度,硬度很大會影響藏品的整體制作工藝。如館藏壽山石印章、竹木藏針盒、清代神農象牙擺件等,莫氏硬度相對較低,用鋼制刻刀就能進行雕刻。若產品工藝上有現代電陀加工痕跡,便易鑒定真偽。莫氏硬度更高的新石器時代玉鏟、清代仿吉州窯蟠龍紋葫蘆瓷瓶、明代的麒麟銅熏等,由于成品難二次加工,古代在加工時往往不局限于單一工藝,即便有刻刀等在部分器物表面刻畫的痕跡,也不容易作假。
根據眾多考古成果,古人在加工玉石瑪瑙等堅硬材質時,更多依靠原始陀機等簡易工具配合解玉砂等長時間不惜工本地琢磨;對待仿吉州蟠龍紋葫蘆瓷瓶,除本身的燒制工藝外,還需在表面進行龍形圖案或紋樣的裝飾性雕刻;觀察銅器時,除主要的翻砂鑄造工藝,刻刀的加入能為器物表面增添更多細節。
此外,藏品材質的韌度賦予工藝更大的想象空間和展示條件。用韌度好的材質進行加工,施以優秀的工藝,利用其善于抵抗打擊撕拉破碎的性能,更易在細節上出彩。如館藏清代鏤雕象牙葫蘆擺件及清八仙過海象牙擺件在工藝風格及水準上能有如此精美呈現,離不開材質的高韌度。韌度與硬度雖有關但不正相關,某些硬度很大的材質,如鉆石、鋯石等并不適合做雕件,除本身脆性較強外,影響材質整體性能的因素頗多。
以館藏清芝屏賦碧玉插屏為例(圖3),其材質為軟玉中的碧玉,雖不及鉆石、剛玉,仍具有一定解理。現如今用電陀手工雕刻時都要帶水操作,降溫的同時可以緩解因高溫、高速、高壓等外部因素對材質形成的持續高強度沖擊,防止材質中結晶水及結構水的意外缺失,降低出現崩口的概率。當然古代工藝很難達到電陀機的高速作業,這成為鑒別工藝真偽的重要參考點。材質內部細紋等后期愈合的傷口還好,若是先天裂口,在外力沖擊下裂口極易進一步擴大而造成不必要損失。
運用寶玉石鑒定技術分析某些館藏文物精品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殘缺及破損時,可通過觀察器物的斷口、斷面特征,判斷藏品材質真偽、有無高科技處理及品質等問題。
材質密度的改變因此成為鑒定的另一關鍵。其他條件相同的同類材質藏品,密度越大,光澤亮度就越高,不管是由晶體構成的寶玉石還是金屬、陶瓷等。密度對鑒別藏品真偽及區分材質結構品級至關重要。其他條件相同的同類材質藏品,密度越高,壓手感越強。材質密度并非越高越好,以軟玉藏品為例,密度越高,水頭越長,本質上違背了軟玉以溫潤為美的特點。以硬玉為例,密度越高,玉材越透,若自身包裹物多且雜,更易暴露瑕疵,反而在自然光下失去美感。
運用寶玉石鑒定技術鑒定館藏文物精品,重要的是整體判斷。在許多評價指標下整體綜合素質的均衡優越,更能體現藏品各方面的價值。
依托系統寶石學的寶玉石鑒定技術是以實踐應用為主的學科技術,從多角度入手結合中藥鑒定學,不僅有助于鑒定寶玉石類中醫藥館藏文物精品的真偽,還能進行年代及工藝等的分類歸納,給予中醫藥館藏文物精品更多元化的定位及解釋。對藏品材質的醫藥價值分析便于尋找某些傳統中藥方劑及飲片中可等效替代的部分(如人工牛黃替代天然牛黃,犀角地黃湯中的犀角用水牛角代替等),皆是以更好地保護文物為目的。
作者簡介
張奕雄,1985年生,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博物館館員,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普影像家協會會員,高級藝術品鑒定師,長期從事玉石、字畫、紫砂壺等鑒賞與研究,擅長羊皮畫制作。
參考文獻
[1]康廷國主編.中藥鑒定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2]張蓓莉主編.系統寶石學[M]2版.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3]張斌權主編.寶玉石鑒定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4]劉玉山.寶玉石鑒定的新技術—波譜分析[J].礦床地質,1996(增刊2):115-118.
[5]肖詩宇,徐世球.琥珀的寶石學特征及鑒定[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0(4):27-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