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方藝術史中,薩金特被譽為“里程碑式”的藝術大師,被視為“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不僅是20世紀偉大的油畫大師,在水彩領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他的水彩作品改變了英國傳統水彩繪畫的樣式,通過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對畫面構圖的探索與形式美的強烈追求。
關鍵詞:薩金特;水彩;構圖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隨著照相技術的普及發展,嚴謹的古典寫實主義繪畫受到嚴重沖擊,活潑生動的印象主義廣為流行大放異彩,逐步成為主流趨勢,成就了馬奈、塞尚、雷諾阿、畢沙羅、凡·高、莫奈等一批印象主義藝術大師。與此同時,活躍于西方藝術界的薩金特同樣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他所創作的藝術作品雅俗共賞、極具魅力,既不屬于印象主義藝術流派,也不屬于學院派藝術,極具個人特色,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薩金特是一位1856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美國畫家,常年居住在倫敦,自幼見多識廣,足跡遍布歐洲各地,精通意大利語、法語、德語、荷蘭語、英語等多種語言。特殊的人生經歷令他對藝術始終保持兼容并蓄的開放態度,他將學院派藝術風格、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印象主義藝術風格巧妙地融入藝術創作,精湛的繪畫技巧、豐富的明暗對比以及輕松活潑的筆觸表現令他成為西方社會赫赫有名的肖像畫家。他為數百位西方社會名流創作過油畫肖像作品,創作出了上流社會的“全景圖”,同時代的雕塑家羅丹稱贊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凡·戴克”。
19世紀90年代后,薩金特致力于水彩畫的寫生創作,通過水彩畫保持對繪畫的激情和對藝術的追求。他所創作的水彩作品再現了自然界的精彩瞬間。明亮的光線、豐富的色彩層次營造出了渾然天成的畫面效果,具有出神入化的魔力。正如邁克爾·斯彭德所指出的:“很多水彩畫家還在用維多利亞時代的方法和風格作畫……而美國人薩金特卻為倫敦的觀眾展示了令人信服的、受到普遍歡迎和足以向我們炫耀的水彩畫,從中表現出他對法國現代藝術的思考。”[1]薩金特的水彩作品改變了英國傳統水彩繪畫的樣式,運用水彩的光與色試圖打破繪畫的規則與框架,表現出對畫面構圖的探索與形式美的強烈追求。
構圖一詞源于拉丁語,其原意為通過結構組合以聯結畫面的不同部分并形成一個統一體[2]。在繪畫中,構圖則是根據創作者意圖,用點、線、面、色、形、體組織構建畫面,構圖對于藝術創作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創作是感情的傳遞,屬于感性范疇,但是構圖過程需創作者有冷靜的邏輯分析能力,是理性思考的產物。薩金特的水彩寫生作品,看似具有較強的隨意性、自發性,但其組織畫面的手段遵循一定的規律。
(一)運用幾何形構圖方式
幾何作為一門研究空間結構的學科,對于繪畫構圖來說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幾何形是人類對自然界物象的高度歸納概括,不同的幾何圖形對觀者心理起到不同的暗示效果,在薩金特的水彩作品中,可以看到運用三角形、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組織畫面。
1.三角形
正置的三角形具有莊嚴、穩定、靜穆之感,倒置的三角形具有強烈的刺激性,給人以動蕩、不安定之感。斜三角形兼具運動感與穩定感,同時具有明確的方向感。薩金特1880年創作的水彩作品《學習西班牙舞的舞者》就是采用了倒三角形的構圖方式,畫面中舞者伸直的胳膊與頭部相連,構成三角形的底邊,舞者裙底為倒置三角形的頂角,畫面整體給人以強烈的動感。舞者身后的背景被處理成黑色與舞者上身相連,形成復合三角形,使畫面產生強有力的動態和穩定性的合力。其1904年創作的水彩作品《流浪漢》(圖1)則是采用“金字塔”式的構圖方式,為了打破呆板對稱的狀態,將人物的手臂抬高,其觀感如同一座山峰巍然聳立,給人以穩定、莊嚴高聳之感,以紀念碑式的雕塑感塑造人物形象。
2.方形
方形包括長方形與正方形,是由垂直線與水平線相交而成,在視覺上具有簡明、飽滿、平穩之感。薩金特在水彩創作時,利用方形構圖追求平穩畫面,擴大了畫面的張力效果。其1880年創作的《威尼斯潟湖》就采用了方形構圖方式,畫面被分割成湖水與天空兩個方形,給人平穩與飽滿之感。湖中的小船被處理成方形深色小塊,有下滑之勢,使畫面在靜止中蘊含著運動,擺脫呆板平淡,增強了畫面動勢。方形的畫面結構,令整幅畫面氣度宏大、簡潔有序,平穩中不失動勢。
3.十字形
十字形構圖是畫中的垂直線與水平線交織而成的畫面,是薩金特善用的構圖方式。這種構圖方式會令人聯想到基督教中的“十字架”,肅穆莊嚴,具有強烈的精神暗示,同時給人以穩定與冷靜的形式感受。其1901年創作的水彩作品《維納斯》采用十字形構圖方式,把主體斷臂的維納斯雕塑襯托出來,通過簡潔的十字形構圖,省略復雜的背景,明確的外形輪廓造型,充分體現了雕塑作品的靜穆與偉大。偉大的雕塑藝術容易令人產生冷靜的哲學思考。他的水彩作品《通道》也是采用十字形的構圖方式,畫中通道連同倒影與水面形成交錯的十字形,穩定中又有變化,具有平靜肅穆之感。
(二)視點位置
在繪畫實踐過程中,作畫者不同的視點位置則會產生平視、俯視、仰視等不同的視覺效果,反映出不同的畫面感受。如平視畫面令人身臨其境,產生深遠的視覺感受;仰視畫面給人以高矗之感;俯視的畫面視野開闊,易產生不穩定之感。通過薩金特的水彩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根據畫面需求,運用多種視點取景創作。其1910年創作的水彩作品《庭院里的兩個女人》(圖2),用平視效果,觀者猶如身臨其境,仿佛畫中人就在觀者面前。同時透視效果的門洞居于畫面主要位置,使場景變大。1892年薩金特創作的《金普頓街頭》則是采用高視點俯視構圖,垂直于地面的建筑呈現出上大下小的傾斜。由于透視作用,街道兩旁的建筑物被縮短,開闊的視野突出熙熙攘攘的路人。

(三)取舍與特寫
薩金特的水彩作品概括凝練,充滿生命的律動,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在創作過程中他善于化繁為簡,將光影、透視、色彩等有條不紊地排列組合,追求形式上的集中化、單純化,習慣運用特寫構圖來組織畫面。薩金特1903年創作的水彩作品《馬廄》,弱化了所有背景,洗練集中地表現了一匹紅棕色駿馬,使畫面結構趨向于單一,主體形象更加鮮明、強烈。1907年薩金特創作的水彩作品《威尼斯圖書館》則運用特寫構圖描繪了高聳入云的哥特式建筑。特寫近景畫面描繪的范圍有限,但所表現的建筑被放大,畫面單一,主題突出,將哥特式建筑的浮雕花紋進行細致描繪,增強了畫面的吸引力。
(四)黑白灰布局
黑白灰布局對繪畫作品主題思想、藝術效果有直接的影響,是決定作品成功的關鍵一環。黑白灰布局決定了畫面的基調,不同的基調會有不同的情感表達。畫面中如黑、白多而灰少,畫面效果強烈,視覺沖擊力強;黑、白少而灰多,畫面基調柔和、優美。在欣賞薩金特創作的水彩作品時,我們可以看出畫面結構通過黑白基調和對比進行處理,1905年薩金特創作的《帳篷里的阿拉伯吉普賽人》采用重色背景襯托人物形象,黑白對比強烈,畫面效果鮮明;1903年創作的水彩作品《圣喬治教堂》,以黑、黃兩色構成畫面的主要色彩,中間穿插著較亮的棕色,畫面黑白對比強烈,給人嚴肅、莊重的視覺感受;1897年創作的水彩作品《圣羅倫佐鎮》,畫面中黑、白少,灰多,以淺色為主要基調,具有柔和、怡然、富麗的畫面效果。
(五)疏密對比
繪畫構圖忌平、忌齊、忌均。構圖時采用疏密對比可使畫面具有豐富的變化從而突出主體,打破畫面的平均、呆板之感。薩金特善于運用疏密對比組織畫面,增強作品的表現效果。1906年,他創作的水彩作品《公園》以遠處背景的繁密樹林襯托出近處臺階的空曠,背景的深色、冷色,也襯托出近景的冷色、暖色。整幅畫面上下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極富形式感。薩金特1879年創作的《海港里的船》中,畫面上部的密集桅桿與畫面下方疏朗的水面形成對比,豐富的變化帶給人強烈的視覺刺激,從而突出了主體。
在繪畫創作實踐中,除了材料與技法的選擇、情感與理念的表達外,對畫面形式美的追求也必不可少。形式之美是繪畫語言的法則,可以說掌握了這一法則就擁有了通往繪畫之門的鑰匙。欣賞薩金特的水彩畫作品,可以看到其對形式美的強烈追求。
(一)均衡和諧
畫面的穩定是任何繪畫作品的基礎,也是繪畫形式美的核心內容,均衡和諧的畫面會帶給觀者愉悅之感。在繪畫過程中,畫面圖形的組合,畫面動勢與方向,位置的不同、色彩的強弱等都會影響畫面的平衡。保持畫面的均衡和諧,需要將色彩、形態、力量等畫面要素通過調整形體面積、移動物體位置、改變色彩強弱關系等方法以達到平衡狀態。在薩金特的水彩作品中,其1903年創作的作品《嘆息橋》(圖3)運用色彩、形狀與動勢讓畫面達到了均衡狀態。作為一幅全景式構圖作品,其描繪了威尼斯著名景點嘆息橋。畫面中巴洛克式大橋的白色大理石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橋上的浮雕寥寥幾筆卻給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湛藍的天空與橋上的幾抹棕色形成對比,塑造出畫面的結構與立體感。左上部分暴露在陽光之下的建筑作為亮部,右下部分籠罩在陰影中的船客身上的白色與左上部形成呼應,起到了穩定畫面的作用,畫家所在的船頭出現在畫面底部,直指畫面中心位置,使畫面極具均衡穩定之感。
(二)節奏韻律
節奏韻律通常指在音樂中有規律的強弱、快慢變化,帶給聽眾舒緩、震撼等不同的心理感受。繪畫中的節奏,則是畫面中反復出現的形象,產生大小、強弱、疏密、高低、長短等規律的變化感受,即產生節奏感,有的畫面節奏強烈、短促,令觀者有跳躍、沖擊之感,有的畫面節奏平緩、悠揚,令人有放松、平靜之感。薩金特善于將節奏感運用到水彩畫創作中,起到凸顯畫面氣勢、吸引觀者注意力、引導觀者視線運動等作用。1908年薩金特創作的水彩畫作品《葫蘆》,畫面中藤蔓枝葉高低組合,令觀者從中感受到了強烈的節奏韻律感。明媚的陽光灑在葫蘆上,閃爍于樹葉與藤蔓之間,葫蘆頸部的留白成為畫面最亮的點,大膽的筆觸塑造的枝葉給人一種藤蔓纏繞的感覺。將不透明顏色覆蓋于透明色之上,凸顯枝葉的厚重之感。光穿梭于畫面之中,與藤蔓有機組合,疏密相間,宛如不同的音符布滿五線譜,有節奏地傳唱出寧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樂曲,畫面中的線條與葫蘆形狀一致,同樣給觀者強烈的節奏韻律之感。
作者簡介
翟清,男,山東威海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藝術史論、美育。
參考文獻
[1]王興吉.薩金特水彩[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7.
[2]蔣躍.繪畫構圖與形式[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