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世紀末至18世紀,巴洛克風格是流行于歐洲的藝術風格。彼得·保羅·魯本斯是這一時期的藝術巨匠,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巴洛克藝術的繁榮。他參考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和提香的成就,形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風格。本文簡要闡述了《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的時代背景與創作背景以及魯本斯的人生經歷。文章通過畫面內容人物形象特征、色彩、情感,對魯本斯最著名的巨作—《劫奪留西伯斯的女兒》進行深入解讀,體會作品的張力。魯本斯的作品對18世紀后其他藝術風格有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畫面內容;藝術特點;人物形象;情感色彩
(一)時代背景
16世紀末至18世紀被稱為巴洛克時期。巴洛克是一種風格形式,是一個歷史時期的藝術象征,巴洛克時期也是藝術大變革的時代。巴洛克藝術最早產生于意大利,逐漸影響西班牙、荷蘭、法國等,而后影響了整個歐洲。巴洛克繪畫藝術在受到文藝復興影響的同時,自身也有獨特的發展。巴洛克藝術具有強烈的運動感,充滿激情,打破了文藝復興時期理性的寧靜與和諧,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與文藝復興時期相比,巴洛克時期更注重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在這一個多世紀中,涌現了很多著名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巴洛克繪畫的藝術特點。魯本斯就是巴洛克藝術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圖1)是他的經典之作。
(二)創作背景
《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是魯本斯在其藝術成熟階段創作的作品之一。魯本斯兒童時期生活在西班牙統治下的安特衛普,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所以后期的繪畫作品都帶有宗教色彩。魯本斯繪畫風格的形成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響:(1)他游歷過意大利威尼斯、羅馬、佛羅倫薩等地,使得他的視野變得開闊。(2)他汲取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米開朗琪羅、提香在構圖、人體塑造和色彩等方面的優秀經驗,同時受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影響。(3)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對魯本斯的思想影響是巨大的。這些藝術風格、人文主義思潮與豐富的人生經歷對魯本斯繪畫風格走向成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一)構圖分析
魯本斯的作品《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屬于神話畫。在構圖上來說,巴洛克構圖常用波浪形、放射形或動感較強的“S”形。《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的構圖是放射形,整體場面宏大,人物、戰馬占滿了整個畫面,畫面顯得非常飽滿,給人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在構思這個畫面的時候,他試圖描繪搶劫時人物掙扎、馬匹跳躍的形象,他把人物和馬匹組織穿插起來,從而構成了一個光影重疊、色彩多變的畫面效果。從背景的設計來看,魯本斯將畫面分為三份,平遠的土地山坡占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藍天霞光以及白灰的云朵占據了畫面的三分之二,使畫面更加和諧有序。魯本斯的畫面構圖新穎有趣,馬匹、男性、女性的身體相互交織在一起,在凌亂中透著整齊。這是一個由勇士、裸女、戰馬混合交纏構成的圖案,雖然畫面是固態的,但是卻勾勒出人們對神話故事情節的想象,將文字故事轉化成了動感的畫面。
(二)色彩分析
魯本斯的繪畫作品在色彩方面受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的影響,經過學習與實踐,他在色彩方面形成了獨有的繪畫風格。魯本斯是一位宮廷畫家,其繪畫色彩對比強烈,明暗虛實分明,對比效果飽滿。在《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這幅作品中,其獨特的繪畫風格得到了最好的展現。女性的肉體、男性的肌膚和戰馬的毛色形成了強烈的色調對比,色調的交織像一曲音樂中跳躍的數個音符。在畫面中,大面積鮮艷的紅色使畫面充滿活力與動感。女性雪白粉嫩的肌膚與男性深棕的膚色產生強烈的明暗、色調對比,對色彩進行這樣的處理,反襯出搶婚過程中的激情性與戲劇性。畫面的背景是明亮的,藍色的天空、金黃的霞光以及飄浮的云朵,襯托出搶婚場面的不同尋常。同時,背景與畫面中的人物、馬匹有著明顯的虛實關系,土地、天空向后延伸,將充滿戲劇性的場景放在空曠的環境中,暗示了它的神話意味。
(一)畫面內容
《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是神話畫,圖畫中的故事情節取材于古希臘神話故事。宙斯愛上了美麗的少女勒達。于是,當勒達在河中沐浴的時候,宙斯就變成天鵝引誘她。后來,勒達產了兩個蛋,一個蛋破裂后,出現的是卡斯托耳和克昌泰涅斯特拉,另一個蛋里生出的則是波呂丟刻斯和海倫。波呂丟刻斯和卡斯托耳,他們看中了麥塞納王留西帕斯的女兒福柏和希萊拉,于是,趁福柏和希萊拉在睡夢中,波呂丟刻斯和卡斯托耳就使用了暴力手段,兩兄弟聯手把她們搶走。借古代“搶婚”的風俗,用以歌頌勇士們對愛情的大膽追求,體現了魯本斯的人文主義思想,肯定與贊美“人”與“人生的歡樂”。畫面中,女性形象畫家采用裸體,少女們肌膚雪白,高舉手臂,激烈地掙扎著,仿佛可以聽到她們的吶喊。兩位男性作為劫奪者,眼神堅定,臂膀堅實,魁梧的身軀中蘊藏著巨大的生命力。兩匹巨大的戰馬,高抬的馬蹄與緊張的肢體飽含遒勁 的動力,給人以騰空欲起的上升感,仿佛下一秒就要奔騰而出。最有趣的是,戰馬的脖子上掛著一個小天使,他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的發生。這幅作品畫面內容豐富飽滿,有很強的戲劇性情節。
(二)人物形象特點
魯本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受到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對人體研究的影響,在這基礎上,發展自己對人物形象的藝術設計與藝術美化,創造出特定的人物典型形象。魯本斯創造的人物是健康豐滿、充滿朝氣的,男性強壯而富有力量感,女性豐腴而嫵媚。他塑造人物形象采用的主要是曲線造型,追求動態感。
在作品《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中,人物形象非常具有魯本斯風格的典型性。
首先,畫面中最醒目的是兩位掙扎的女性裸體形象,她們體態豐腴,這是根據當時貴族婦人的形象所設計的,將現實中的貴婦形象藝術化了。
其次,兩位男性是根據當時貴族公子的形象進行藝術化的設計,他們身著盔甲,堅實有力的臂膀露在外面,深棕色的皮膚更加襯托出他們的強壯,堅定的眼神流露出帶走兩位少女的決心,脖頸間爆出的青筋,象征巨大的力量。古希臘的藝術家常描繪一些運動健將,這些運動健將體格健壯,手臂粗壯有力。魯本斯采用這樣的手法來表現作品中的男性,使畫面更具張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魯本斯繪畫為宮廷貴族服務的特點,體現了當時貴族生活的奢靡與豪華。
(三)欣賞作品情感

欣賞者最先對一幅作品產生心靈感應是通過作品所描繪的事物形象,該形象給欣賞者的視覺神經帶來了刺激,使欣賞者對作品有進一步探索的沖動。接下來,研究畫面內容的背景以及畫家創作的背景,欣賞者會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會對作品的繪畫語言進行分析,如畫面構圖分析、色彩運用分析等。在對作品和畫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欣賞者感受到的情感較之了解前的情感必然是更為復雜的。魯本斯的作品總是將動蕩不安的構圖、充滿肉欲的人物造型與富麗堂皇的色彩有機結合,完全迎合了當時宮廷與教會的審美,也吸引了官員和富商的眼球,讓欣賞者用“畫家之王”的美譽評價他的藝術成果與深遠影響。
在前面,我們對《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的繪畫語言、繪畫主題、創作背景以及歷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更清晰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張力。魯本斯是宮廷畫家,并且是一位優秀的外交大使,他過著衣食無憂、奢華富有的生活,有令人景仰且崇高的地位。在作品《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中,恢宏華麗的畫面氛圍,絢麗熱烈的色彩,緊張激昂的人物動態和飽滿獨特的構圖,體現了享樂主義思想。這些因素的影響,使享樂主義的情感沖出畫面,感染著對富足物質生活充滿向往的人。
魯本斯早期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他的作品常體現“人文主義”與“人道主義”。雖然搶婚的過程是暴力的,但畫家選取了這一過程中最生動的一個瞬間并將其表現在紙上。在畫面的表現上,畫家對人物形體作了精心塑造,將畫面情節推向高潮,給欣賞者帶來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情感體驗。
魯本斯作為巴洛克繪畫藝術風格的巨匠之一,其作品將巴洛克風格展示得淋漓盡致。在《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中,飽滿的放射性構圖、明亮的色彩、強烈的對比、明暗虛實分明、飽滿的色彩效果體現了巴洛克風格的壯麗與奢華;人物形象、動態設計別出心裁,畫面整體表現出強烈的運動感。作品內容相當豐富,戲劇性的情節使畫面充滿了激情。魯本斯的《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不管是對當時的人還是對幾千年后的我們而言,都是一場視覺盛宴。
我認為,巴洛克繪畫風格不僅存在于17、18世紀,它也存在于后來許多時代。魯本斯不只是佛蘭德斯的魯本斯,他也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繪畫大師。時至今日,巴洛克繪畫藝術依然在世界的舞臺上熠熠生輝,它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相互碰撞、摩擦,產生新的藝術火花。未來,巴洛克繪畫藝術將被人們繼續繼承和發展。若與中國文化、中國元素相結合,便會出現新的符合中國人民審美的全新巴洛克繪畫藝術。

作者簡介
馬慧,女,寧夏銀川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
參考文獻
[1]李春.西方美術史教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孫濤.古典大師油畫技法[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
[3]王崎.歐洲美術史[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1985.
[4]何政廣.魯本斯—巴洛克繪畫大師[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馮大康.魯本斯繪畫藝術的兩點啟示[J].美術大觀,2010(2):57.
[6]孫婭.17世紀的巴洛克繪畫藝術—以魯本斯作品為例[J].藝術教育,2017(Z6):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