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由初期理論探索全面轉入實踐推進階段,那么該如何正確掌握和檢驗實效?這就帶來了效度測定議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測評指標體系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載體和實踐抓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效度測定的切入點和發力點。本文以國家民委2024年1月頒布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測評指標體系》為例,從內容效度、準則效度和結構效度等三個方面進行嘗試性分析,希冀能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測定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效度測定;民族工作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4-0058-0010
【作"者】楊文帥,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金秋實,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
一、引"言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及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都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立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這事實上標志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由初步探索階段向實踐建設階段邁進。[1]由政策到實踐的現實轉向,無疑就會面臨“如何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質量貫徹落實”的任務要求。關于這一重大命題,黨中央已經在宏觀層面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性部署:“只要是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細做實;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sup>[2]不難看出,“效度(Validity)”①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推進的核心問題。不同于宏觀層面的概括性設定,效度要求準確反映出結果與目標的匹配程度,追求微觀層面的具體性測定,即“效果”的“可量化的測定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結果與政策目標越匹配,則效度就越高;反之,則效度就越低。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首先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測定標準有哪些?第二,有了明確的效度測定標準之后,怎么使用這些標準來客觀檢測、反饋和評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由此產生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測定”命題,能否解決好這一命題將深刻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推進是否有成效。
目前,我們還暫未看到中央有專門針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效度測定的文件出臺,但就現階段而言,民族團結進步測評指標可以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測定標準,這是因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抓手和載體。[3]2024年1月,國家民委下發了《國家民委關于印發〈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測評指標體系〉的通知》(民委發〔2024〕10號)文件,并在指導意見中著重強調:“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準確把握黨的民族工作新的階段性特征,發揮好測評指標體系‘指揮棒’的作用?!被谛Ф葴y定的重要實踐意義,本文嘗試以2024年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測評指標體系》文件為例,從內容效度、準則效度和結構效度等三個維度進行分析,解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測定問題,希冀為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建設提供一些積極啟示。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效度測定
具有明確而詳盡的測定內容是考察效度的前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效度包括“2個示范區+6個示范單位”的“八進”測定體系,2個示范區指的是西部地區州縣和東中部地區州縣,6個示范單位指的是鄉鎮、機關、企業、社區、學校、宗教活動場所。如果我們將上述測定內容與以往測定內容作比較,可以發現2024年版的測定內容在注重政府層面示范區創建的基礎上,還突出了社會層面示范單位創建(單列)的下沉導向,因此整體性測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效度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一)測定政府層面示范區的內容效度
政府層面的內容主要由“一個中心”“五大任務”和“兩個導向”構成。其中,“一個中心”指的是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拔宕笕蝿铡敝傅氖侨嫱七M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這五大任務逐一對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要求所設定。另外,考慮到西部與東中部地區在自然地理、民族分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存有差異,還對兩個區域的測定內容進行了適當區分調整?!皟蓚€導向”指的是大力鼓勵地方創新探索特色經驗做法,考核問責地方民族工作是否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
內容效度1: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思想理論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旗幟和行動指南。首先,測定理論武裝程度。各級黨委、政府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學習習近平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這一測定主要涵蓋三個關聯層級:在第一層級,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理論學習內容,原原本本學懂弄通理論、掌握思想真諦,這一層級的測定要求是能夠正確、完整和系統地掌握思想理論。在第二層級,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緊密聯系民族工作實際、國內外解決民族問題的經驗歷程和最新趨勢等,這一層級的測定要求是能夠合理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推動民族工作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在第三個層級,要發揮歷史主動性不斷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推進中總結優秀經驗、不足之處,想方設法完善和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并讓思想理論“進入尋常百姓家(推廣普及)又能走出尋常百姓家(共同參與)”,這一層級的測定要求是讓廣大干部和各族群眾都能在思想上統一、政治上團結和行動上一致投入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偉大事業。上述三個測定層級之相互關聯而非相互割裂,雖然要求不一但目標一致,可以循序漸進也可以同步交叉實施。其次,測定主體責任落實程度。各級黨委要堅決落細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兩個納入(納入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納入政治考察、巡視巡察、政績考核)”主體責任,此項內容的測定要求在于規定要明確界定、措施要細化執行、考核要精準有力、問題要整改及時,如可測定是否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準打造民族地區干部隊伍、是否加強民族地區基層政權建設等內容。最后,測定黨委領導民族工作的體制機制“大推進格局”程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民族工作格局,其測定內容涵蓋體制機制建設和運轉情況、專項計劃制定和實施情況、各部門協同推進情況及社會各界滿意度情況等多個維度。
內容效度2: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其一,測定建立健全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程度,廣泛開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國情宣傳教育。主要測定是否形成宣教主體、宣教內容、宣教模式、宣教受眾、宣教環境、宣教反饋等協同推進的“六個閉環”(見圖1):一是是否構建起多元的推進主體,有效解決“誰來宣教”的問題;二是是否構建起清晰的內容意圖,有效解決“宣教什么”的問題;三是是否構建起多維的工作模式,有效解決“如何宣教”的問題;四是是否構建起有效的受眾群體,有效解決“向誰宣教”的問題;五是是否構建起適宜的社會環境,有效解決“支撐宣教”的問題;六是是否構建起雙向的反饋機制,有效解決“宣教評估”的問題。其二,測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共有文化觀。首先,社會主義價值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享價值,引領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目標、實踐方向和實踐準則,同時能夠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提供團結性的價值支撐。其次,“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依托的是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所在”[1],要推動各民族文化互鑒交融、創新發展。由此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測定是能否在各族群眾中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中華民族共有文化觀的測定則是能否大力傳承弘揚傳統與現代中華文化(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并在各民族文化互鑒交融中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東中部地區還要利用得天獨厚的實施條件,面向港澳臺地區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再次,測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程度。“共同語言者中可以喚起一種直截了當的富于表現力的親密感”[4]75,沒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推廣,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就無從談起,更毋庸說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西部地區要大力營造使用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基礎,讓各族群眾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言語”和“書寫”均處在較高水平。東中部地區要面向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工作。最后,測定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建設程度。包括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兩個方面:在公共領域主要測定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水平、社會文明氛圍等,如成功創建文明城市;在私人領域主要測定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是否總體性向現代化邁進、家風建設等,如評選鄉村振興先進事跡。
內容效度3: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是測定轄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程度。能夠充分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主動融入全國和區域發展格局,不斷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共同富裕邁出實質性步伐,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年增長。二是測定轄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程度。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要取得實質性成就,如近3年地方GDP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增長率與本?。ㄊ校┩惖貐^平均水平比較情況。三是測定生態文明建設程度。要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直接考察本區域生態質量指數(EQI)。四是測定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程度。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標準達到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標準(適用非邊境地區),規范和加強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少數民族發展任務)管理。
內容效度4:推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第一,測定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程度。加快實施各類“三交”計劃,鼓勵本地區與其他地區各族群眾雙向跨區域流動,主要的制定指標包括承接產業轉移情況、本地流出少數民族人口增長率、外地流入人口增長率等。第二,測定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程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途徑,主要測定的內容在于是否有效促進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如互嵌式的社區環境、社會條件、社會結構等內容。第三,測定各族人民共享的城市共同體程度。完善各民族融入城市的政策舉措、制度保障和表彰激勵機制,著力解決各族市民急難愁盼的問題,如在就業創業、扶貧濟困等方面給予的支持力度。第四,測定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程度。堅持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培養選樹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如考察各族群眾對當地民族關系的滿意度。
內容效度5: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一方面測定民族事務治理的制度之治程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規,以法治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確保國家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確保轄區內各族群眾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包括享受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平等參與本地區各項事務),如民族政策法規完成率、動態調整完善情況等。另一方面測定社會治理共同體程度。構建政府與各族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民族事務社會治理格局,推動民族工作社會化、法治化、人文化和數字化,如能否充分利用AI等新技術提升民族事務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內容效度6:測定推進防范和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的體制機制建設。及時化解各種問題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如涉民族因素突發事件信息按規定要求及時報送、建立涉民族因素風險快速反應機制等。測定積極穩妥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識形態問題程度。既要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又要注重營造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輿論空間和輿論導向。
內容效度7:測定兩個導向程度。對于實踐創新導向,該項內容不設具體內容,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創新,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提供特色經驗,以出現的問題為導向,堅持只要是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就要多做,并做深做細做實的原則,并在進一步規范總結之后轉化為全國性推廣的實踐經驗,實現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理論的雙重推進。對于嚴肅問責的導向,要求近3年轄區內未發生偏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轄區內未發生違反黨的民族政策或影響民族團結的重大案事件等情況。
(二)測定社會層面示范單位的內容效度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推進,在本質上體現為一種社會群體認同意識,[5]最終的落腳點是要在社會中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谏鐣用嫱七M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4年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測評指標體系》特意根據各族群眾社會關系的主要發生場域,增設鄉鎮、機關、企業、社區、學校、宗教活動場所等六個維度,盡可能全方位測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總的來看,這六個維度的測定內容雖然都各有單位特性側重,但核心都在于如何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沉至基層社會,可以大致歸納出以下幾個共性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1:測定納入主體性工作程度。這包括兩個遞進的內容:其一,是否根據本單位的職責業務范圍,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項中心工作緊密結合開展,如企業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的情況;其二,在作為中心工作的同時,是否能夠常態化開展,如考察開展的頻次、職工的參與率等。
內容效度2:測定開展宣傳教育程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作為一項較新的思想理論體系,各族群眾正確了解并理解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因此各個單位都要持續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既要有拓展宣傳教育的廣度,也拓展宣教教育的深度,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真正入腦入心入行,如培育和樹立典型集體、家庭或個人。
內容效度3:測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如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路徑的話,那么動員各族群眾融入開展各類正式或非正式實踐活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抓手,如組織各族群眾開展形式多樣、富含中華文化內涵的活動。
內容效度4:測定防范民族領域風險隱患程度。各族人民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性力量,[6]390防范民族領域各類風險隱患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風險隱患發現和處置于萌芽狀態,構建牢不可破的公共安全共同體,如宗教活動場所要嚴格遵守國家憲法和各項法律法規。
內容效度5:測定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宗教極端思想流毒是深層次破壞民族團結的因素,要教育引導管理組織人員、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牢固堅守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自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敢于與一切宗教極端思想流毒作斗爭,如考察在宗教場所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陣地數量。
內容效度6:測定實踐創新程度。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的創造精神的人民。[7]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益經驗來源于各族群眾的廣泛實踐,各個類別和層級的單位、集體或個人,都要發揮歷史主動性從實踐中總結好的做法,如打造出富有特色和影響力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品牌。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準則效度測定
明晰內容效度的之后,就要對內容效度的執行效果進行測定,這有賴于可執行的測量方式或指標進行測定,而為了保證這些測量方式或指標是準確且客觀的,就必須借助準則效度(也稱實證效度)。所謂準則效度是指,用幾種不同的測量方式或不同的指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同一內容進行測量時,將其中一種方式或指標作為準則,假若其他的方式或指標與這個準則作比較得出了一致結論,則可以測定該方式或指標具有準則效度。當然,西部地區、東中部地區測評指標肯定都具有準則效度,難點在于如何嚴格執行這些準則來測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真實效度,因為準則不一定具有效度,準則的理想執行目標與現實執行效果可能存有差距。
(一)項目的內容構成效度
通過上文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效度分析,我們很容易發現有一些內容構成可以直觀量化測定,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年增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連續2年縮小”;有一些內容構成則不能直觀量化測定,如“‘四個與共’‘五個共同’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這就給正確把握和有效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準則效度帶來了挑戰,如何讓非直觀的測定準則具有較高效度?就此而言,我們還有必要對這些內容構成開展“直觀類”和“非直觀類”的類別化解析,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持測定的準則效度。對于劃入直觀類的測定內容,只需要對標對表執行即可,而對于劃入非直觀類的測定內容,則需要盡量按照“可量化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分析其內容構成,制定相應的測定準則。例如,在“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這一項目內,其內容構成“積極穩妥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識形態問題”多反映的是內在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的可測量性往往頗具難度。按照社會心理學的觀點,特定社會環境的社會規范將導致群體或個人特定的行為反應,問題在于社會規范如何影響社會行為?如果我們找不出其中的運作機理,也就無法對群體或個體行為作出預測。于是有人提出了主體間共識(intersubjective consensus)理論,即個人對社群中其他人觀念的認知,可以視作中介變量影響個體對社群文化的認同進而影響個體行為,成為測量社會心態的一個操作化指標。[8]79舉個簡單的例子加以說明:一些發生在城市中影響民族團結的群體性事件,多數情況下最初只是簡單的社會個體之間的矛盾糾紛,完全可以在兩個當事人的范圍內解決,但最后許多人加入其中僅僅是害怕自身遭到群體的孤立,這樣主體間共識就成為預測群體或個體行為的主要因素。對于這一點,弗洛伊德早就指出,人類原始社會通過祭祀活動來維系和強化族群間的認同,而這種祭祀活動是強制性的,不允許任何人的缺席,并且只有全族人共同參與才是合法行為。[9]163
這就給予我們一個明確的啟示:對于非直觀類的內容構成,本質上要在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規范的同時,更要注重建立各族群眾主動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條件和社會氛圍。換言之,在實踐推進的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出現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間共識,如通過考察鑄牢宣傳教育活動頻次和效果、轄區內網絡輿論生態導向等方式,來實現準則效度測定。
(二)項目的權重賦比效度
測定項目的七大類別,各個類別的權重賦比不一,這就要求測定準則也必須與權重賦比相契合,不然很難說具有準則效度?!凹訌姾屯晟泣h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被放在首位,測評內容高達4項,并且權重賦比20%,表明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政治保障。隨后六項“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實踐創新”分別權重賦比15%、15%、20%、10%、10%、10%。其中,“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權重賦比高達20%,是所有測定項目中較高的,這是因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構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助于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助于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從而達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目標”[10]??梢钥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效度會顯著影響著其他測定項目的效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項制度化的民族理論政策,不可能脫離于各族群眾的社會生活而獨立成章,那些發生在日常的、長期的、需求的下沉接觸本身才是拉近各民族關系的制勝法寶,[11]正因為此,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才被賦予了更多的權重賦比。而“實踐創新”也單獨被賦權10%,體現了“從實際出發,突出問題導向,深化改革創新,打造特色亮點,探索有益經驗做法”的實踐導向。
通過上述對測定項目的權重賦比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準則效度測定堅持“突出重點與全面覆蓋統一”的基本原則?!巴暾采w”指明所有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任務都要進行測定,而“突出重點”則指明在測定時要對一些關鍵性任務適當著重考量,比如某一地區在“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的效度特別低,即使其他類別的效度再高,也不能說該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高。
(三)項目的方法選擇效度
測定項目的方法選擇采取五種方式,分別是材料審核、實地考察、審閱檔案、問卷調查和大數據監測,其中材料審核、審閱檔案和實地核查三個方法適用于絕大多數測定內容,而問卷調查方法和大數據監測適用于部分測定內容。眾所周知,公共政策與執行經常處在與公共行政管理者的互動之中,[12]476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要從自上而下主導的“政府視角”和自下而上主導的“各族群眾視角”進行雙向結合測定,實際的測定準則也反映出了這一點,既有材料審核、實地核查和大數據監測的政府視角,也有問卷調查的各族群眾視角。這種雙向結合測定的方法選擇,很大程度上規避或減少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測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等弊端。民族工作在進行測定時,需要注意不能將政府視角測定與各族群眾視角測定隨意刪改或搞混,這樣一來測定的準則效度將大大減弱,難以取得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和令人信服、群眾滿意的效度。比如,測定“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等內容,單純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很難有效測定;同樣,測定“各族群眾關系融洽、互幫互助,對民族關系滿意度高”“不存在針對任何民族的歧視性做法”等內容,僅僅依靠材料審核亦很難獲得客觀的測定結果。
總之,材料審核、實地核查、問卷調查、大數據監測等幾種測定方法的選擇,相互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應用場景,并且不限于以上測定方法,還可以視情況引入第三方評估,結合心理測評等多種方式開展綜合測定,一切以準確測定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為根本標準,據此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進行選擇和調整測定方法。
(四)項目的評價等級效度
測定項目的評價等級總分為100分,90分以上方可申報,并且為定量和定性指標類型都賦予了1~10分不等的測評分值,相比于以往國家民委指導意見中并未明確說明評價等級的具體賦分的慣例,本次測定指標體系有的放矢作了一些細化調整,爭取每個指標都盡可能量化,體現了“只唯實效”的政策導向,這種指標的量化性與可操作性無疑極大減少了非客觀因素,增加了準則效度。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使高度量化的指標也往往會充滿不確定性,進而也影響到測定結果的信度和效度。[13]例如,如果過度以量化材料為準,則可能會讓申報單位只注重“報表達標”而忽視“效果達標”。因此,在追求量化操作的同時,測定還要參照走訪、溯源、周邊等測定方法綜合評估,以便盡可能減少測定準則出現不確定性,讓測定準則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
(五)項目的減分事項效度
各類減分事項是效度測定的紅線,因而必須堅持“審慎果決”的底線準則。2024年版的測評指標體系特意制定了近3年轄區內出現六項負面清單作為取消申報資格或減分標準,其中包括直接取消申報資格二項(如偏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工作出現嚴重偏差等)、直接核減10分四項(如領導班子成員嚴重違紀、違法犯罪被查處,受到撤銷黨內職務(含)以上處分或行政撒職(含)以上處分或被追究刑事責任等)。這也意味著與測定“優秀”評級徹底無緣。在減分事項方面的“一票否決式”測定準則,要求各級政府和各級單位都要深刻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群眾性都很強,堅守和強化底線意識、風險意識。另外,也要在實際工作中避免一刀切,防止準則效度走向“過急”或“過緩”兩個極端。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結構效度測定
如果測定內容和準則都保持了較高的效度,還有必要轉入結構效度的測定。所謂結構效度是指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實質的測定結構進行考察,來驗證測定對理論實質運用的實效程度。結構效度對于測定至關重要,巴里·H.坎特威茨(Barry·H.Kantowitz)等人甚至認為測定最重要的特性就在于它的結構效度,[14]28尤其適用于測定多種變量和復雜關系的事項。布厄迪的場域理論指出,結構是社會行動者客觀力量關系的反映,[15]358各民族行為體的互動都在結構中展開,包括空間結構、組織結構、受眾結構、環境結構等。
(一)測定空間結構效度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空間是民族存在與發展的前提,互嵌空間結構促進族際互動,平行空間結構制造族際隔閡,因而測定空間結構非常重要。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空間結構包括自然空間、社會空間與數字空間構成。自然空間方面,要根據東中部、西部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要根據城鎮區域和鄉村區域的因地制宜賦予適宜的測定指標,如邊疆民族地區要特別注意維護國家安全的測定。社會空間方面,要根據東中部、西部地區擔負的使命任務和各行業特點、優勢,確定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考評重點,如針對東中部地區測定欠發達地區幫扶和發展工作情況。數字空間方面,隨著神經網絡、人工智能、ChatGPT等生成式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數字空間愈發成為各族群眾生產生活、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間,這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許多增量和變量。數字空間不同于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作為一種虛擬空間,具有變幻莫測的空間結構,要深刻把握數字空間的去界性、蔓延性、隱匿性等特質,測定能否將數字空間塑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能否加強數字空間治理、能否防控網絡空間涉民族因素風險,如依法嚴厲打擊利用數字空間挑撥民族關系、煽動民族仇恨和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
(二)測定組織結構效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sup>[16]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規模巨大、民族結構復雜的超大型統一多民族國家實體內調節民族關系,遠非民族工作部門能夠獨立完成,需要整個國家、整個社會乃至我們每一個個體的共同努力,需要各個領域、各項工作的共同推進,這就首先要求具備有序且高效的組織結構。2024年版測定體系中的各項指標的實現都有賴于組織推動來實現,要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民族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各級黨委對各項創建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能力和水平,利用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治理手段打破科層制政府與扁平化任務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和個人深度參與的敏捷互嵌的組織結構體系。除此之外,由于測定要在機關、企業、學校等更加廣泛領域展開,并且這些單位都是初始面對以系統性單列的方式展開,能否建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相匹配的組織結構是關鍵,如是否有專項推進的機構機制、專項履職的工作人員和專項支持的活動經費等,如果抱有“視作副業、可有可無”的態度推進,顯然不可能具有高組織結構效度。
(三)測定受眾結構效度
一項政策想要轉化為治理效能,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能否直達受眾且得到完整認可,這要求我們必須對受眾結構有著十分清楚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推行的合理策略。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指出:“一個國家內部的注意結構(attention structure)是國家整合程度的寶貴指數?!?sup>[17]58如果受眾結構在心理現實方面(認知、價值、文化、情感等)與政策目標高度一致,那么注意結構指數就高,反之則越低。為了解決低注意結構問題,拉斯韋爾也給出了自己的方案,即要加強對應程度的啟蒙(equivalent enlightenment),目的是使全社會達成高度等效的啟蒙,從而形成對政策形成趨同的看法。我國現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國情決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受眾結構千差萬別,主要包括身處的社會階層、風俗習慣、年齡階段等多重結構。為此,應當針對不同的受眾結構制定相應的推進方式,如對于高校師生受眾,可以采取系統化集體授課的方式,而對于生活在邊疆農村的受眾群體,則有必要采取入戶通俗易懂釋義的方式。總的來說,測定受眾結構效度有兩個考察標準:第一,是否依據受眾結構實際,制定差異化的實施策略;第二,是否建立了雙向推進的模式,而不僅是政策制定者的單向灌輸,傳播者與受眾共同構筑了頻率對等、彼此互動的傳播者——受眾結構。
(四)測定環境結構效度
環境結構會深刻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主流傳播學者認為,社會只有時刻測定周圍環境才能維持有機體的生存需要。[18]8某種意義上,缺乏對環境結構的準確認識或無法適應環境結構,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環境結構既包括物質的結構層級,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等,又包括精神的結構層級,如心理環境、價值環境、情感環境等,要正確把握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環境結構只有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級達到相輔相成的狀態,才具有較高環境結構效度。就物質層級而言,關鍵是要測定能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基礎,如東中部地區要發揮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等機制作用,吸納民族地區各族群眾就創業,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發展步伐。就精神層級而言,要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并不自然而然帶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測定改革發展賦予凝聚人心的程度,如各族群眾對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認同度。
(五)測定其他結構效度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長期過程,影響結構效度的因素會不斷發生變化,測定也要對應及時作出科學判斷和必要調整??偟膩碚f,結構效度至少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法律法規結構效度。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要有堅實的法律法規基礎。測定法律法規結構有兩個指標:指標1:是否具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及嚴格規范執法程度,如在職責權限范圍內,民族政策法規動態調整完善機制建設情況;指標2:各族群眾對法律法規的認知和遵守程度,如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等情況。
其二,收入分配結構效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增加各族群眾的收入,另一方面,要想方設法執行公平公正的分配,在收入與分配兩端測定各民族在推動共同富裕方面是否產生實際性進度,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情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創新推動共同現代化的政策措施情況。
其三,族群結構效度。族群差異不會在短期內消失,族群的居住格局、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客觀差異,都可能使不同族群產生不同的族群意識,一旦走向狹義化,就會削減國家層面的共同體意識。族群結構效度主要測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民族互嵌情況,防止出現西方社會分層(social stratification)或平行社會(parallel society)式結構,如可考察各族群眾互嵌式居住生活情況、各族群眾社會流動性情況。
五、總結與思考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9]2024年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測評指標體系》相比往年更加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在堅持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下,格外強調增進共同性的方向和“融”的主線導向,因而以此為規范測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盡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緊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展開,但是我們依然不能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效度測定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測定簡單劃上等號,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或相互替代。從政策定位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定位于國家層次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建構和國族建設(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側重定位于社會層次的多元一體中華民族交融。從政策內涵來看,如果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綱”,那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就是“目”,把“綱”細化成“目”是其價值所在。從政策性質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理論話語體系,定了根本的指導方向,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更多作為一種實踐方法體系,是理論話語轉向實踐推進的介質。從政策功能來看,民族團結進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平臺和路徑,旨在通過創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真正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從政策執行來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秉持慎重穩進的執行態度;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就年度周期而言是一個相對“短期”的過程,要秉持穩中求進的執行態度。
當然,我們也不能貿然將兩者割裂看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殊途同歸,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服務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內容和導向提出了朝向“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聚焦的要求。[20]
綜合上述分析,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畢竟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話語體系存有客觀上的差異,尤其對于廣大基層民族工作者及各族群眾來說更加難以準確辨別,還可能首先衍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信度問題。有鑒于此,未來我們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基礎上,或許有必要針對性探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范創建工作,從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度測定提供更為明確和貼合的工作標準和工作指南。
參考文獻:
[1]郝亞明.共同體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
[2]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報,2022-03-06(01).
[3]嚴慶,譚野.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論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
[4][英]安東尼·D·史密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M].龔維斌,良警宇,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5]郝亞明.社會認同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0(1).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吳瑩.文化、群體與認同:社會心理學的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9][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M].趙立瑋,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郝亞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3).
[11]楊文帥.現代民族國家建構中的時空差序問題[J].浙江學刊,2022(4).
[12][美]戴維·羅森布魯姆,[美]羅伯特·S·克拉夫丘克,等.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M].張成福,等,譯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3]臧雷振,陳香妤.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轉換的內在邏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之間的徘徊[J].浙江刊,2023(1).
[14][美]巴里·H.坎特威茨,[美]亨利·L.羅迪格,[美]戴維·G.埃爾姆斯.實驗心理學[M].郭秀艷,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15][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17][美]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3.
[18][美]赫伯特·阿特休爾.權力的媒介[M].黃煜,裘志康,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19]習近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1).
[20]嚴慶.提升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
ANALYSIS OF VALIDITY MEASUREMENT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Taking the Model Measurement Indicator System fo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as an example
Yang Wenshuai,Jin Qiushi
Abstract:Nowadays,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fully moved from the initial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to the practical promotion stage,so how to properly grasp and test the effectiveness? This brings us to the issue of validity measurement.As an effective carrier and grip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the model measurement indicator system fo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s the entry point and force point for measuring the validity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Notice of the National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n Issuing the Model Measurement Indicator System fo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Document 〔2024〕No.10 issued by the National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as an example,and makes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e content validity,criterion validity and structural validity in three aspects,hoping to provide some insights for the validity measurement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validity measurement;ethnic work
〔責任編輯:俸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