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民間節慶活動是傳承民族文化重要載體。以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曬衣節節慶活動為例,結合廣西龍勝相關民族文化建設點、紅色文化建設點,就如何提升民族民間節慶活動效益進行探討,旨在梳理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創新發展的基本思路,力圖為群眾文化事業未來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民族民間節慶活動;龍勝各族自治縣;群眾文化;曬衣節
一、龍勝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間節慶建設基本情況
近年來,龍勝創新實踐“兩山”理論,頒布實施《龍勝各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通過舉辦各類民族文化活動,構筑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的精神高地,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先進文化的追求,打造各民族團結進步的和諧家園,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龍勝把以民族節慶、紅瑤長發、民族服飾、民族歌舞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梯田農耕文化推向旅游開發第一線,使之成為景觀,成為產品,讓各族群眾成為“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游”的“兩棲農民”,“一家有五金”(民族歌舞拿現金、民族旅游掙薪金、梯田入股享股金、梯田維護得獎金、民族節慶有紅利),真正把梯田農耕和民族文化的“綠水青山”活化成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多年來,赴龍勝開展民族文化游和梯田觀光體驗游的中外游客每年均超過800萬人次,成為全國民族文化和旅游研學基地、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目前,龍勝的旅游扶貧經驗在全國推廣,旅游減貧經驗在亞洲、非洲部分國家推廣,龍勝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縣”“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廣西特色旅游名縣”等榮譽稱號。
據統計,龍勝各民族群眾自主開展的民族節慶達87個,加上其他各類法定節日,是名副其實的“百節之縣”。多年來,龍勝充分挖掘整合民族民間節慶資源,通過“政府主導、行家策劃、企業參與、民間運作”的模式,以貫穿一年的“龍脊國際梯田文化旅游節”系列民族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傳統的民族民間重大節日為契機,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民間節慶文化活動,重點整合并向社會推介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如紅瑤的曬衣節和紅衣節、侗族的祭薩節和百家宴節、苗族的跳香節等民族節慶活動,豐富了龍勝旅游產品,推進了全域旅游健康發展。目前,龍勝基本形成了“大節三六九,小節月月有”的局面,形成了“全縣系列節,一鄉(鎮)一大節,村村寨寨都有民俗節”的“民族民間節慶之鄉”氛圍。這些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傳承和發展了民族文化,使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在產業發展大舞臺上得到提煉和升華,拓展了民族文化廣泛的發展空間。
二、龍勝龍脊鎮大寨村曬衣節舉辦的基本情況
農歷六月初六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各地有著“嘗新節”“半年節”等節慶名稱,有“人曬衣服龍曬袍”的說法。龍勝大寨村是紅瑤1聚居村,群眾在六月初六這天會把家里所有的衣物都拿出來晾曬,以求殺菌除霉祛晦氣,所以這一天也叫曬衣節。農歷六月六,也是龍勝大寨村的半年節,地位僅次于春節,是紅瑤同胞與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的傳統節日。
2005年開始,在龍勝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社會各界特別是宣傳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大力協助,大寨村以舉辦曬衣節活動為契機,通過系列文化包裝推介,廣邀賓朋到大寨村參加盛會,正式拉開旅游開發的序幕。通過十多年的努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曬衣節已經舉辦了十五屆(因新冠疫情影響停辦了三屆),成為“龍脊國際梯田文化旅游節”的重點節慶和龍脊旅游的文化品牌,推動龍勝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進入蓬勃發展的軌道。目前,大寨村家家戶戶搞旅游,旅游酒店約300家,酒店床位超過7000張。近五年,大寨村年接待游客都超過120萬人次,2019年村集體旅游股份分紅達720萬元,2022年大寨村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最佳旅游鄉村”。
2023年7月23日(農歷六月初六),一年一度的大寨村曬衣節如期舉辦。大寨村群眾都把自家的花衣、飾衣、花裙掛出戶外晾曬,花紅衣裳鮮艷奪目,紅衣曬紅半邊天,“曬”出紅瑤服飾國家級“非遺”之美,成為“世界梯田原鄉”龍脊梯田上的獨特風景。大寨村紅瑤同胞歡聚一堂,在風雨橋旁開展了百名瑤嫂長發梳妝、紅瑤服飾制作工藝展示、紅衣定終身集體婚禮、抬金狗等民族特色活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周邊村寨的各族群眾近3萬人,單是節慶日的景區門票收入就達100萬元。龍脊鎮大寨村已經突破了“自家辦酒自家樂”傳統思維,把村寨的曬衣節辦成了展示民族文化、走向社會大舞臺的盛宴。
三、大寨村曬衣節成功舉辦的基本經驗
大寨村曬衣節已經成功舉辦十五屆,始終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傳承和保護優秀歷史文化、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充分展現特色節慶文化和民族風情的獨特底蘊,激發廣大農村群眾對建設美好家園的榮譽感、歸屬感和幸福感,留住鄉愁鄉情。大寨村曬衣節連續成功舉辦的“密碼”在于:政府支持引導,全民參與形成大家樂,團結協作成合力,利益共享。曬衣節擴大了大寨村的知名度,提升了大寨村的影響力,推動了大寨村及其周邊地區全域旅游發展,成為廣西民族民間節慶活動成功舉辦的代表,其基本經驗是:
(一)舞臺由群眾搭建,大戲由群眾主演
大寨村曬衣節是在村“兩委”組織下,由全村群眾共同舉辦的。從活動策劃、家家戶戶晾曬紅衣、展演活動組織和參與,全部是以大寨村群眾為主角,群眾參與度高、社會公益性強。辦好曬衣節成為大寨村群眾共同的追求和行動,活動經費主要由村集體經濟、大寨村轄區企業和工商戶、社會資本籌集,群眾以義務投工投勞服務節慶活動。大寨村的曬衣節活動,體現了節慶活動的在地性和群眾參與性,與其他地區的一些節慶活動形成強烈的文化反差,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引爆點”。據統計,本次曬衣節直接參與活動的群眾達700多人,開展的活動達12項,曬出紅衣超過10000套,總共開支約35萬元,實現了收支基本平衡并略有盈余,真正做到了花小錢辦大事。
(二)文化特色要鮮明,游客愉悅是基礎
龍脊大山的特色村寨、曬衣民俗展現、紅瑤的文化烙印、“非遺”經典傳承、龍脊梯田的精彩奉獻……無不體現出大寨村曬衣節獨特的文化韻味,激發出“非遺”的魅力,把刻進群眾心靈之中的“非遺”推向旅游開發第一線。大寨村曬衣節的活動,以整個村寨為場地,風雨橋、小溪、村間小道、歌舞坪、梯田處處有活動,有游客參與的文化體驗,極大地避免了人員的過分聚集,迎合了游客的觀景需求、拍攝需求、參與需求、特色民宿體驗需求,讓中外游客的曬衣節之行一舉多得收獲滿滿。
(三)民族團結心連心,鑄牢中華民族情
大寨村曬衣節的舉辦,需要全村群眾的廣泛參與,還邀請了周邊村寨的群眾同歡同樂,增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寨村群眾、周邊村寨群眾和各方游客歡聚一堂,更營造了石榴花開別樣紅、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郁氛圍。
(四)通力合作是基礎,注重效益圖共贏
大寨村曬衣節活動由村“兩委”牽頭,在大寨村開發旅游產業的龍脊旅游公司、索道公司、客運公司等企業和群眾共同參與,出錢、出力、出人,還邀請了公安、市場監督、宣傳、文化旅游等部門參與,特別是龍勝宣傳、文化旅游部門和龍脊景區加大包裝宣傳力度,為營造節慶氛圍、推動節慶活動成功舉辦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寨村相關企業和群眾責、權明確,使曬衣節成為各方齊心協力辦的一場“盛宴”,是共享成果實現共贏的經典。一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發展,民族精神得以振奮;二是游客紛至沓來,游客的吃、住、行、娛、購、游各旅游要素延伸,讓相關經營服務企業有經濟利益,就連群眾開設的旅游床位都滿滿地住了多天;三是各方游客既體驗了曬衣節風情,又飽覽了龍脊梯田風光;四是宣傳推廣媒介的推動,讓曬衣節的品牌更富感染力、影響力,不斷激發中外游客參加曬衣節活動的興趣,使龍脊旅游處于文化保鮮的狀態。曬衣節,真正讓大寨村民族文化、梯田農耕的“綠水青山”化作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金山銀山”,實現了共贏。
四、提升民族民間節慶活動效益思考
廣西的民族文化絢麗多姿,特別是以“三月三”歌節為代表的民族民間節慶千古傳承。民族民間節慶,如何在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過程中,打造民族文化高地,打造民族文化產業高地,我們也從龍勝大寨村曬衣節中得到了啟示。
(一)樹立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區核心資源的觀念,構建民族文化體系
民族文化資源既是民族地區壯大文化產業的獨有優勢,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資源,更是經濟文化事業發展的突破點和增長點。廣西各地民族文化底蘊深厚,要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挖掘其內涵,各民族村寨特別要挖掘保護好地方特色文化,增強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在舉辦民族民間節慶活動時,要做到政府有序引導,社會廣泛參與,精心組織、講求實效,不斷發揮黨委、政府的牽頭引導作用,發揮各級各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作用,扶持村級組織、村寨民間組織開展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各民族村寨“兩委”要審時度勢,主動作為,用發展的眼光和手段,力求讓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實現一舉多得的效果。
各級地方政府要著力推進民族文化建設,結合縣鎮村的優勢資源制定目標任務,落實管理責任。不斷組織建設活動,從政策、人力、物力、財力上,著力構建起民族地區民族文化硬件、軟件體系,組織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投入民族文化建設。
都說“遍行天下,心怡廣西”,隨著廣西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場持續升溫,廣西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間節慶旅游的發展空間得以迅速拓展。我們要不斷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將以民族民間節慶為代表的民族文化融入旅游開發工作,形成民族風情游、民族節慶游經典線路,形成民族文化與旅游結合的好戲連臺,同步發展。
(二)以建設和完善民族特色村寨基礎設施為基礎,不斷豐富民族民間節慶活動的內容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推動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保證各個舉辦民族民間節慶活動的村寨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利用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公路養護等工程項目對符合標準的民族特色村寨重點建設,完善村屯基礎設施,保護民族標志性建筑,延續民族一脈相承的建筑風格。要支持民族歌舞、節慶祭祀、婚喪嫁娶等民族習俗的傳承,并且利用技術手段打造靜態的、動態的民族生態博物館,利用富有戲劇性和觀賞價值的民族風情,開發蘊藏民族文化的旅游產品,吸引各方游客觀光打卡。
民族民間節慶活動的內容需要不斷充實和完善,活動開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一項影響力大的特色活動為引領,進而帶動各項民族文化活動的開展。如三月三歌節,要以山歌文化貫穿活動始終,策劃山歌擂臺賽,策劃“卡頭”歌會、家和萬事興歌會、情歌會等主題山歌會,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把“中華大地坡連坡,大海唱起高山和,小伙盼望劉三姐,姑娘鐘情龍脊哥”的山歌文化情趣詮釋得淋漓盡致。一種是以民族特色文化活動的綜合展示,凸顯民族文化活動的博大精深。如大寨村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紅瑤服飾的晾曬和制作體驗與婚禮送親儀式展示、原始木巢舂米、百名瑤嫂長發梳妝、梯田火把驅蟲、抬“金狗”等特色活動組合起來。節慶活動不能辦成以演出開場、宴會結束的簡單活動。
辦好民族民間節慶的前提是在民族村寨的各族群眾中,增強民族文化自覺,大力傳承“非遺”技藝,傳承山歌、刺繡、傳統體育競技,具有正能量的祭祀、祈福活動,如祭茶、祭大地、祭薩等活動也應該傳承推廣。要加大對民族史料的收集整理力度,鼓勵創作民族文化精品。要加大民族文化骨干工作隊伍的建設,以求在民族民間節慶等活動中發揮引領作用。
(三)民族民間節慶活動要以民族服飾傳承為重點,提升各族群眾的文化自信,打造民族村寨、民族民間節慶活動的獨特風景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最外在的表現形式,是各族群眾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現,承載著各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曬衣節上,大寨村瑤族群眾和受邀參加活動的周邊瑤族、壯族群眾,身著民族服飾,就是中外游客心馳神往的風景。支持民族村寨各族群眾傳承或恢復民族服飾,立足傳統民族服飾的原有風格,做好與時俱進的創新設計,推出能夠被各族群眾普遍接受的勞動裝、日常裝、盛裝等服裝樣式。通過政府投入、社會支持、群眾自籌等方式引導各族群眾主動制作民族服裝,并組織群眾在傳統節日身著民族盛裝參加活動,日常身著常服、工作服,以凸顯地域民族特色。
(四)民族民間節慶活動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宣傳推介要“短”“平”“快”
要堅持守正創新,在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前提下,推動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一些不合時宜的內容進行改造革新,既保留節慶活動的獨有特色,又適時添加現代元素,讓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使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始終“保鮮”。
民族民間節慶活動要增強宣傳力度,做好新聞策劃,持續提升節慶文化的影響力、競爭力和品牌價值。節慶活動的組織者要推出宣傳物料,將節慶前的宣傳鋪墊營造氛圍、節慶進行時的精彩呈現、節慶后的推波助瀾相結合,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一起上,適應時代步伐凸顯“短”“平”“快”特點。這其中,云南潑水節、融水苗族自治縣各村寨的正月“坡會”、貴州村BA和村超都有成功的實踐。
廣西民族民間節慶活動眾多,影響力參差不齊。在推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可以以政府舉辦的“三月三歌節”為龍頭,帶動各項民間節慶活動的蓬勃開展,打造“壯鄉鐘情三月三,各族節慶大畫廊”或“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處處有佳節”的嶄新品牌。發揮民族村寨的力量,通過民間辦節的形式發展歌節、曬衣節、坡會等傳統節慶,讓廣西“大節月月有,小節三六九”,每年舉辦節慶活動超過100次。民間辦節能夠提高各族群眾弘揚民族文化的積極性,推動廣西民族文化發展,促進文旅融合,使民族節慶旅游成為具有廣西特色的知名旅游品牌。
結語
民族傳統節慶兼具文化和旅游的雙重特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發展地方經濟上均能夠產生較為重要的影響,從而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未來,群眾文化通過結合開展系列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廣西民族文化活動才能有鮮活運行的載體,民族文化人才才能有展示的舞臺,民族文化的總體包裝和宣傳才能有厚實的支撐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進一步鑄牢,民族文化旅游才有可能得以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