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宗族義莊的發源地,在中國宗族義田的興衰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直到清朝初年,江南建立的義莊并不普遍,數量有限。乾隆初年開始,江南義莊才進入迅速發展時期。乾隆七年(1742),無錫(時含金匱縣)人華進思建立義莊,乾隆十一年(1746)獲得朝廷批準備案,從此,無錫地區的宗族義莊才紛紛設立。華氏義莊不但在清代無錫建立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最長,義田數量不斷增加,在無錫乃至江南地區居有重要地位。今專文考察華進思所建華氏義莊的具體過程及其在無錫義莊史上的影響,期能拾遺補闕,有助于江南宗族史和無錫地方史的研究。
一
華進思,清代無錫南延祥鄉(今屬無錫市錫山區鵝湖鎮)人,字聲求,華貞固十二世孫。康熙四十四年(1705)因山東年饑,捐米80石,獲監生銜。康熙五十四年(1715)考授縣丞。其父華端揆,即存齋先生,縣學生,樂善于鄉,見義必為,有志于設立義莊,而赍志以歿。進思深體父心,百計以求,積累30余年,共有田2200畝,慨然以收宗恤族為己任,仿照北宋范仲淹遺法,捐出常稔之田千畝,于乾隆七年設立義莊,贍助族人。
設立義莊后,華進思呈報官府,以期獲得朝廷允準。乾隆八年(1743)四月,華進思向縣衙呈文,申請設立義莊。縣令批:“置田贍族,義行可風。候據準通詳各憲立案,以垂久遠。”同月,顧開陸等以全縣紳衿名義呈文,吁請縣令轉達。七月,南延鄉四十四圖里鄰親族汪以言、呂芳林、朱緒、華世濟等具結狀,證明進思樂善好施,繼承父志,設立義莊贍族恤佃。金匱縣令、常州知府、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兩江總督逐級批示。十二月,江蘇巡撫陳大受題奏稱,“據查,華進思捐置腴產贍族濟貧,實乃漸摩圣治之薰陶,允堪表示閭閻之楷模”,故除將有關冊籍送部外,與兩江總督尹繼善合詞具題。乾隆九年(1744)三月初四日,奉旨“該部議奏”。五月初四日,部議:“查華進思所捐田畝,每歲租息是否散給族人,抑或仍有存貯,華進思之族果否實屬貧乏賴資養贍,且自捐置以來試行幾載,有無成效,疏內均未聲明。臣部無憑查核。應該撫據實確查,遵照雍正十三年諭旨辦理。如果有應行獎勵之處,詳晰聲明,具題到日,再議可也。”奉旨“依議”。
乾隆十年(1745)二月二十二日,縣中紳衿顧開陸等再次具呈縣衙,稟稱:“查得華進思之族,實繁有徒,其中口食維艱者不可勝數,現入冊給米者已有四百余口。自進思義田之設,咸資升斗之需,免塵甑之苦。”“華進思捐田贍族試行有年,其另建義莊,憑通族公舉品行端方者掌管,實始于乾隆七年,置足贍族義田千畝之后,迄今三載,遠近親疏饔饗給而禮讓興,敦睦之風效實可據。”為此連名具復,并會集義莊司事華迪光等,將三年給散收貯清冊呈交,以便核實。金匱縣令、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依次批示。巡撫批示要求,將華進思另捐施衣埋柩資費,又置恤佃義田并義莊等項,所有每年施衣若干,埋柩若干,現在作何經理,如何優恤各佃,義莊一所共有若干間數,并敘入冊,并一體分晰造報。
于是,顧開陸等于乾隆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具復金匱縣令,具體回復巡撫的詢責。南延鄉里鄰親族汪以言等再次具結,詳細聲明。金匱知縣、常州知府、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第三次逐級批示。
乾隆十年九月二十三日,江蘇巡撫陳大受再次題稿,請求皇上敕部施行。十月二十二日奉旨“該部議奏”。
乾隆十一年二月初二日,戶部題奏,聲稱據蘇撫冊報,按冊核算,華進思捐田贍族價銀10745兩,經戶部核算,數目相符。應將華進思比照捐職州同王慶澤之例,準其以本項應得之缺,不論雙單月即用。再查,康熙五十四年吏部考取州判冊內,并無華進思之名,只考取縣丞冊內有華進思之名,系江南無錫人,應令該撫查明華進思確系何項職銜,并取具印甘各結投部,準其查核銓選可也。二月初四日,奉旨“依議”。
六月,華進思向縣衙具呈,說明誤列職銜,是紳衿顧開陸等未悉情由,將縣丞職銜誤開為州判之職。九月,江蘇巡撫陳大受咨稿戶部,聲明誤列職銜情由。而后,部文準予立案。十二月二十五日,華進思被選授為安徽徽州府休寧縣縣丞。[1]
前后整整三年,經過縣、府、司、撫乃至總督逐級批示上報,闔縣紳衿呈請,里鄰親族具結,兩次部駁,華進思所捐義莊在試行三年收到實效后,并履行了一系列呈報手續后,方獲朝廷正式批準。
二
華進思置立義莊后,為使義莊垂之久遠,特制定義莊條規十則,即專責任以固義田,量租息以均出入,定薪俸以時支取,嚴查察以杜弊端,別宗孤以防頂冒,辨老幼以定年例,謹調度以惜物用,借考費以鼓銳氣,助婚資以重嗣續,貼葬費以安骸骨。后來又續申條規十二則,即酌厚本支以昭敦睦,設立會課以切觀摩,嚴辨淑慝以警無知,忍卻流丐以重固窮,隔屬不給以戒棄基,定期給發以絕參差,小康繳票以廣赒貧,嚴定罰規以杜匿冒,限催冬租以警遲延,周恤佃農以足歲收,交代詳明以防遺誤,年終銷算以示秉公。這些規條。對義莊的管理,管理人的薪資,義米的領取對象、范圍、資格、標準、發放時間,鰥寡孤獨的救助,婚喪嫁娶的資助,科舉考試的獎助,乃至在冊人頭的查核,冒領義米的處罰等,條分縷析,都作出了明確具體可以操作的規定。
條規與其時所有義莊一樣,對義莊的贍助范圍作出了明確規定。義莊所收租米在辦納漕糧后,大約有1170石,主要用于四項支出:一是贍助族中四窮。二是資助族中讀書應考者。條規第八條規定,族中有俊秀無力應試者,可在莊內稍為借貸,院試可借一兩,鄉試三兩,會試五兩,任其陸續還本,下次再借。如有學問充足而真正赤貧無可挪移者,惜其才學不拘此例,即可以免還所借銀兩。三是贍助婚嫁。條規第九條規定,族中有數代單傳無力婚娶者,查實支派真確,酌給婚費,以三兩為標準。如已娶斷弦,無力續娶者,查實果系數代單傳且原娶時未給助銀者方才補給錢文。四是資助棺葬。條例第十條規定,族內有停柩在家無力安葬,或權厝野外者,許其到莊報明查實,酌給錢文,令其速葬。墓遠者貼銀一兩,墓近者貼銀五錢。如有無主之棺暴露于外者,查其本房,酌給葬費,俾得入土。
條規對義米領取者的資格,義米的數量標準、領取時間作出了具體規定。條規第五條規定,通族四窮,每月給米壹斗,其報米時必備請品行端方之人到莊保舉,詳開支派世數,三代以及名氏年數,董事查訪的確,方準入冊,依入冊名次前后挨補,不得容情拔前。如有出繼外族,及再醮他姓者,不準入冊。倘異姓繼來者,尤其不準入冊,以杜異姓亂宗之弊。這是為了維持宗派的純潔防止頂冒。贍助四窮的比例,大約占到全部租入的一半。第六條規定,鰥獨定例年過五六旬者,方準入冊。孤子年逾三歲方準入冊,至二十歲后約可成立,或能自尋生業,即宜繳票,以讓給實貧之人。而寡婦及廢疾之人不拘此例。從收宗固族的立場出發,義莊又在續申條規中作出了附加規定,即凡住居外縣者,路遠難稽,概不入冊,即本縣之已入冊者,倘或遷居他縣,也應查繳米票,注冊停給,以杜流散之弊。至于發放義米的具體時間,續申條規規定,票支月米例定初五前給發,過期不準支領,需等下月一并給發。倘積分過多,也屬違例,體諒情形只發一季,或系路途遙遠以及年老殘疾難于跋涉,許分四季之末支領,但不得通融預支。至于近地之人,則尤其不準預支。
為了確保賑恤事宜的正常展開,條規對收取租米十分關注。條規第四條規定,收租時,必須董事親自檢點,不可全憑執事等人經手。如遇歲歉,董事也必須親自查勘田地荒熟程度,不可僅聽義莊收租扇人開報,隨便減租。為了保證義田租米的足額征收,能夠按設想支付義米,義莊在續申條規第九條中宣稱:“義田與尋常家產不同,家產止供一家之用,租缺尚可別圖,若義田缺租,其漕糧贍族以及一切公用何從挪補?每年收租,例限冬至結賬清完,倘有頑梗之佃強抗拖欠,即行送官嚴追。如或扇人串吞,即一并究治。”這為義莊在贍族的“公”而非私的名義下迫使佃戶足額交租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所以,從田租收入角度考慮,義田的設立也是業主保證租米收入的有效措施。義莊為限令佃戶交租,同其他義莊一樣,規定了交租的“三限”時間,頭限交租,租額減輕;而逾期不交,租額加重。
華進思制訂的義莊管理規定,是相當嚴格的。在義莊條約中,第一條即是專責任以固義田。義莊設董事一人,再設司事二人以佐助。董事由族人公舉族中品行端方家業殷實者擔任。司事也必定選擇老成稱職者襄助其事,凡莊內田租以及銀錢冊籍,均由司事掌管。司事三年一調,倘才力不及,或有侵挪莊內銀糧情弊,不論年數即議更換。若三年后并無過誤,族人悅服,愿意連任者,仍留掌管。長年隨時登記收支。條例第四條規定,凡米麥銀錢出入,要求董事人等及時核準登記簿籍,不得稍為挪移,并不得貪覓微利,通融出貸。每到年終,義莊將收支情形造冊核對盤查。義莊續申規條第十二條規定,莊中錢谷出入,每到年終,核造管、收、除、在四柱清冊,將上年舊管存貯、本年新收總數,以及開除各項支銷,現在義莊實存,逐一開明,各司事及董事公同盤查無訛,以昭至公。每當董事任期屆滿時,需將賬目簿據存余銀錢等交代清楚。義莊續申條規第十一條規定:“凡董事謝事時,即將四柱清冊、四窮號簿、各房宗譜,以及田單契券、新舊租籍、錢糧田號細數等冊,并莊屋裝摺家伙物用存貯米麥銀錢,一一交代詳明,毋致稍有遺失。”規定反映出,義莊是由公舉的董事和司事進行具體管理的。管理者因此獲得工資報酬,而與義莊財產無關。義莊第三條規定,主事薪俸每年銀60兩,司事從儀每人30兩,或40兩,催租扇仆每人飯米3石6斗,另賞腳米,照收租數每石一升。所有薪俸及飯米按季支取,不得預支透支。至于腳米到冬底支取,付以糙米。對義莊的倉廒房屋等,條例也規定,每年勤加修葺,先事預防,補葺滲漏,食用器具則隨時置辦。
條規也明確了違例的處罰措施。續申條規規定,即使鰥寡孤獨始而窮苦,繼或小康,就要繳票,若仍蒙混冒支,察出定行注銷,并追繳冒支之米,其缺轉給候補之人,以杜匿冒。至于冊內有名身故者,其親族即于本日到莊報明,繳銷米票,隨給殯葬之費3兩。如有匿喪不報,而旁人頂名冒領者,一經查出,即行追繳冒支之米,其葬費也不準給。或有孀婦已醮他姓,仍然冒領,也如此例。這是為了保證義莊的贍助能夠持續進行。
義莊規定明顯存有勸誡激勵之意。續申條規聲明,義田為贍族之方,兼寓勸善之意,贍助先于孝子節婦之窮困者,次及鰥寡孤獨之無依者,分等造冊,查訪確實,然后按月給米。至于不孝不悌賭博健訟酗酒無賴等人,此皆壞亂風俗之徒,例不入冊。又有不當入冊者四類人,一為僧道,已非吾族;二為屠戶,必失人心;三為敗類蕩廢祖業;四為匪行,有辱宗門。族中有懶習生業而甘入下流求乞四方者,情雖可憫,不便入冊,茍能悔改前非,尚可通融。此項規定在勸善獎勤的同時,兼有歧視某些行業的成分。
最值得注意的是,華氏義莊更有與一般義莊的不同之處。首先是在族內還進一步區分親疏,以進一步鞏固親族的緊密紐帶關系。為別族內親疏,華進思在千畝義田外,另外捐田120畝,稱“敦本義田”。續申條規第一款規定,五服之內近屬,凡有四窮,贍助稍為從厚,其例本給月米1斗者,加給5升,惟寡婦則加1斗。但因租數有限,約以50名為則。如有稍有生計,可以支持而自愿繳票者,酌給銀2兩,以獎其自食其力之志。若身故繳票者,酌給銀3兩,以貼殯葬之費。其次,為了激勵讀書,重振華家書香仕宦之門風,期望科舉成功,華進思另外捐田50畝,作為會課田,定期于每月十二日,集合族中與考生童,拈題會課,禮請縣中先達評定課藝高下,所需飯食修儀,即在所捐田畝租息中開銷。再次,華進思既對佃戶按時足額交納租米提出不容商議的要求,又深知千畝義田以及其他田地有賴佃戶耕種交租,一味強求,恐也難以收效,佃戶的利益也要適當考慮,為此專門捐田120畝,作為恤佃田,將每年所收租米,到五月插秧時賞給那些未曾拖欠租米的佃戶,每戶黃米1斗,以資飯食,以勵農工。如此設置,每年可以有一千多戶佃戶在青黃不接之時獲得賑恤米糧。其時佃戶抗租欠租之事時有發生,華進思此舉,對緩解業佃矛盾,維護租佃關系的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復次,華進思考慮周詳,另外設置施衣埋柩田50畝,設立義冢1所,凡入葬者,大棺給銀2錢,小棺給銀1錢,銀錢從所捐50畝田租內開銷。冬月施棉衣,每年約以100領為限,定例僧道不與,不至赤貧者不與,有上年新給以及未滿三年者也不與。但因衣數有限,只可施給同里之人,其隔屬遠鄉不及遍施,所需銀錢也在50畝田租內開銷。[2]
華進思的設置和條規,極其周到縝密,而且未雨綢繆,富有創意,以垂經久。人稱“凡前人經劃所未及者,進思獨委曲周詳,以蘄垂之久遠不敝”[3]“其制至纖至悉也,故其利賴至大”[4]“選族之賢者職其事,窮無告者月給三斗,商而無貲耕而無土者以次減,婚不能殯且葬者量給之,而族靡不贍焉”[5]。
華進思捐義田千畝以贍族,并建橋梁義冢諸善事,在贍族固族社會慈善方面作出了貢獻,成為清代無錫有名的義士善人。華進思的善舉深入華氏族人心田。當其卒于休寧縣丞任上,“喪歸,華族男女老幼號哭拜迎,數日內挨擠不絕,咸曰‘聲求活我’”。當華進思棺柩還籍時,華氏族人行哭塞道,正好戶部侍郎嵇璜回鄉省親,縣中富貴者填門畢賀,當時人謂“嵇為生榮,華為死哀”[6],一時譽為盛事。
三
華進思設立義莊,在無錫乃至整個江南地區,在宗族義田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無錫所在的江南,是全國設立義莊最早的地區。自北宋名臣范仲淹于皇祐年間在蘇州吳縣創設義莊后,人稱“吳中士大夫多仿而為之”[7],江南各地或多或少都置立了義莊義田。就無錫地區而言,元時即有義塾義田出現。元英宗至治(1321~1323)時,湖廣儒學提舉強以德,在無錫州城西南、梁溪以東建立義塾。義塾有屋30余間,田1000余畝,歲入1500余斛,“上以供義塾師生之費,下以給宗族及邑人之貧者”[8],既資助族人讀書,又贍助族中貧窮者,“燕居有申申夭夭之儀,報祀有濟濟鏘鏘之禮,延請名儒以施其教,招集后進以受其教,務俾講習其間者皆能明經修行以稱時需”。強以德后來又捐山400畝為義冢,凡是貧而無地可葬者得以入葬。[9]
無錫富豪安國,崛起于農畝之間,負倜儻不羈之才,而因早早撐持家庭大計,只得放棄科舉事業,為了鼓勵子嗣攻讀應舉,以五經分課諸子,延請江南知名人士教授,更將宋涇河莊田300畝,與諸子相約,如能科考成功出仕,即將田歸之,以為養廉之勸。嘉靖七年(1528),長子如山考中進士,安國就將此田授予。這是為了激勵子孫讀書并出仕后保持廉潔的措施。
無錫地區徭役,每年一更,如果承擔徭役,不出幾年,中等財富之家大多破產,所謂“一歲而更役,役不再三而中家以上大抵皆破”。有鑒于此,弘治時太子諭德兼侍講無錫人吳情,購買縣中上福、新安兩鄉田1800余畝,置立愿濟義莊,扣除上交賦稅及借貸貧民以外,每年可入千石左右,以十分之七用于助役,十分之三用以贍助族人。“族之貧者嫠者婚嫁喪葬不時舉者,子弟不能就塾與為博士諸生者,升入太學及與計偕者,資之;各有率家之正,卒力不能赍送者有貸;別儲麥三百以待兇札,必取盈焉無乏歲事,其籍以畀族之姻睦有行者,俾攝行之”[10]。
華從龍,進士出身,出仕沒有幾年,就歸籍。捐獻腴田千畝為義田,凡自十一世祖以下子孫,皆在贍助范圍,“其不能自業者給口食,其婚娶槥瘞給各有差”,自十二世祖以上族人,則“惟視其窶甚不能就塾與過時不能嫁者槥者瘞者,則量助之”。[11]
萬歷時,致仕的文選司郎中顧憲成,在張涇老家,原有租入300石,用以周濟宗人之貧者。萬歷四十年(1612),合族共捐,連原來的300石合為1000石,交納稅糧后,一半贍族,一半助役,贍族依照舊例分為上中下三等,一年分兩次給發,助役則每年糧長一名貼銀100兩。
然而直到明末,江南宗族義莊中義田的數量并不多,在族田中的比例也不高,贍助能力極為有限。義莊創立者大多是官僚或鄉紳,而殊少其他階層。從各地義莊的發展來看,不少義莊義田不但沒有發展,而且為時也不長久。無錫地區的義莊,華從龍的義莊,“不三傳而田遂廢”,后人過南堧舊址,徒然增嘆。強義德的強氏義塾、邵寶所建邵氏義塾,顧憲成的贍族田,入清后先后廢圮。[12]以至大名鼎鼎的禮部侍郎蘇州人沈德潛稱,蘇州自北宋慶歷以來,只有范、陶、唐、戈4個義莊,感慨道:“吳門非乏富厚之家,為祖父者欲子孫長擅其富厚,多積余藏以遺之,而尊祖敬宗皆視為不急之務。為子孫者惟裘馬是好,聲色是娛,揮千黃金不惜,其可盡心于祖若父者,錐刀之末,是靳安望能廣其惠于一族!究之,多藏厚亡,所為富厚者,終歸于烏有也。”[13]沈氏關于蘇州義莊設立的總結雖與實際頗有出入,但直到清初,在義莊發源地的江南,義莊之設并不普遍卻是事實。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全國各地設立義莊上奏朝廷題請者,也仍然不過八九家。而在這全國八九家的義莊中,金匱華進思的義莊因而也就十分矚目。在無錫地區,華氏義莊更在清代開了先例,此后義莊不斷繼起。從這個意義上說,華氏義莊的建立,實有承先啟后之地位。此后直到清末,無錫置立義莊之勢迅猛,數量持續增加到50個左右,甚至在整個江南范圍內也引人注目。華進思設立義莊,是承其父志,精心積累30余年的結果,華氏義莊的建立經歷了兩代人數十年的經營。前述明代無錫的義莊、義塾設立者,如吳情、邵寶、顧憲成等人,均是有一定地位的士大夫。華進思與其父華端揆,只是通過捐貲才獲得監生出身的庶民地主。這也是華氏義莊不同于一般義莊之所在。在江南地區,庶民地主較為普遍地進入敬宗收族捐建義莊的行列,正是在華進思捐建義莊后的清代中期。從這個意義上說,華氏義莊的建立,實有非同一般的深遠示范效應。
義莊土地在官府備案,嚴禁買賣轉為私田,從而得到法律保護,并且既為義田,如晚清著名慈善家余治所說,“自須經公,經公則同學田、囚田,無佃抗之頑”[14]。華氏義莊設計周全,運營良好,持續得到發展,后來又陸續建立起華芬義莊、華永義莊、華襄義莊,蕩口還建立起徐義莊和殷義莊。華進思子華公弼更建了莊舍。道光間,曾孫華文標等續捐田290畝,族墓8畝。道光年間,華汾等捐田500畝,在蕩口鎮西閣上建立華氏永喜支義莊。同治十三年(1874),華袞等捐田516畝,在北延鄉東濱建立華氏義莊。光緒元年(1875),華存寬等捐田1000畝,在蕩口許家橋建立華氏三省支義莊。此外,同治十年(1871),華廷植捐田200余畝、房屋1所,又捐錢2500千,存典生息,在蕩口鎮建立華氏書塾,安置貞固支無力讀書及艱于應試者。[15]據1950年春中共無錫縣委調查,蕩口鎮上的義莊,只有殷義莊于1935年分掉,而華老義莊(即華進思創辦的華氏義莊)、華芬義莊、華永義莊、華襄義莊、徐義莊五所義莊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一直存在。當時蕩口鎮共有土地13010畝,而義莊所有土地達9691.6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4.5%,其中以華芬義莊所占土地最多,計4223畝,占該鎮義莊田畝的43.57%;華老義莊有土地3598.67畝,占該鎮義莊畝數的27.66%。從運營來看,華老義莊、華永義莊、華襄義莊的田產,確實“既無私人田產混入,也未轉移到工商業上去,主要依靠義莊土地收取地租,辦理祭祀及義學等族內一切事宜”,而且田畝得到了不斷增殖。[16]蕩口義莊由清初的1個,增加到清末的6個,義田面積由1000多畝增加到13000多畝,始終是無錫地區最為突出的義莊,說明華進思的義莊章程雖經歲月變遷卻一直在發揮作用。
(作者簡介:范金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彭欣,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欄目編輯:王魁詩
參考文獻
[1]華圣培,輯.華氏義田記事略:呈文,結狀,批看,履歷,等[M].清刻本.
[2]華圣培,輯.華氏義田記事略:條約[M].清刻本.
[3]華希閔.義田記[M]//華氏義田記事略:序記.清刻本.
[4]金德瑛.書華氏義田事略后[M]//華氏義田記事略:序記.清刻本.
[5]繆日芑.華氏義田記[M]//華氏義田記事略:序記.清刻本.
[6]黃卬.錫金識小錄:卷5 補傳四 華進思[M].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7]劉宰.希墟張氏義莊記[M]//〔康熙〕鎮江府志:卷45 藝文二.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8]吳建華.強以德與元代無錫地方社會[M]//高燮初.吳文化資源研究與開發.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354.
[9]吳澄.梁溪義塾記[M]//〔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36 學校.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
[10]申時行.賜閑堂集:卷17 吳氏義田記[M].明刻本.
[11]唐順之.荊川先生集:卷8 華氏義田記[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6冊.
[12]〔嘉慶〕無錫金匱縣志:卷6 義莊[M]//江蘇歷代方志全書:常州府部 第2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
[13]沈德潛.臨海義莊記[M]//〔民國〕吳縣志:卷31 公署四 義莊.揚州:廣陵書社,2016.
[14]余治.得一錄:卷11 良法附纂 置義田說[M]//官箴書集成:第8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721.
[15]〔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30 善舉 義莊[M]//江蘇歷代方志全書:常州府部 第3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
[16]華東軍政委員會土地改革委員會.江蘇省農村調查[M].195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