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莊是我國古代社會史、家族史上的一大創舉,其設立的主要目的是贍族濟貧、恤寒解困。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蘇州創辦的范氏義莊,被視為中國義莊之始。設立義莊是古時平衡人際關系、調和貧富矛盾、推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手段,彰顯出中華民族的倫理精神和悲憫情懷,既具有敬宗睦族作用,也有重要的濟世意義。早在商周時期,扶弱、濟困、厚生就得到推崇,《尚書》所云“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即充滿“仁愛”精神,認為推行“善政”是為大德,政權的意義就在于“養民”。儒家提倡的“泛愛眾而親仁”、墨家倡導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都是讓“饑者得食,寒者得衣”,皆充滿“仁愛”“慈悲”的精神。這些正是蕩口華氏義莊創辦的歷史淵源與思想基礎。
一、蕩口華氏義莊的創設與旨歸
元末明初,無錫蕩口始遷祖華貞固率全家從蘇州回遷無錫,卜居蕩口,開荒墾殖,開枝散葉。在600多年綿延過程中,華氏“孝義傳家”“力行德義”,優秀家風世代相繼,扶弱濟困,周濟天下,成為無錫最具影響力的幾大家族之一。
華貞固次子華興叔靠勤勞發家,致富后“敬祖盡孝道,惠民盡己責”,不僅減租惠佃,且修路架橋,廣行善舉,并“割田百畝置義倉”用于族人的扶貧賑荒,是為華氏義莊的先導,或曰“雛形”。明弘治十八年(1505),華貞固的曾孫華守吉克成父志,偕其子華輝創辦義莊。明代松江人顧清《無錫華氏義莊記》對此作了記錄。華守吉、華輝父子“割常稔之田五百畝”,以田租收入作為惠山華孝子祠的歲祭與修葺費用,其余用于贍族濟困。明中葉,華貞固的第七代孫,官拜侍讀學士的“華太師”華察辭官歸田,將家中萬畝良田之半數(5000畝)分給貧困佃戶作為“役田”,用以免除族人的徭役負擔,并焚毀田契以示永不收回。同時,華察倡設義田(用于慈善救助)解決族內鰥寡孤獨、貧困家庭的生活及族內子弟教育費用。嘉靖時期,華察族弟、刑部侍郎華云辭官回鄉后,亦捐義田千畝建立義莊。
延至清代,乾隆七年(1742),華貞固十二世孫華進思“承父志,刻苦治生,節衣縮食……閱三十余載而家資漸溢,即割膏腴千畝為贍族田”,獨置義田1340畝在甘露創立義莊。時任金匱知縣的王允謙曾為此撰有《華氏義田記》,由翰林院侍講、書法家梁同書為之書寫,并刻碑立石,以示紀念。三年之后,華進思嗣子華公弼將原建于甘露的義莊移建至蕩口倉河北岸,即位于倉河北街50號“華氏義莊”。清代這座義莊因在存世義莊中創辦時間最早,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老義莊”。老義莊是蕩口諸多華氏義莊的經典代表,也是一個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地標,因其創辦時間較早、義田規模最大、存續時間最長,而被譽為“江南第一義莊”。而蕩口古鎮因為在江南地區擁有義莊數量最多,也經常被贊為“江南第一義莊”,義莊成了蕩口的代名詞。
老義莊贍族濟貧、建祠辦學,使族人困可無憂、貧者有賴,里邑受益頗多。在科舉考試中,明清兩代僅獲得資助考取進士者多達22人。華進思的義善之舉受到鄉民擁戴和縣府表彰,并申報朝廷以期“天子嘉之”。一位安姓巡撫初以為華進思是“弋名釣譽者”,故親往實地驗看,卻發現“義田事略倍悉其詳,察其人又誠厚篤實”,于是特書“敦本表俗”匾額“以旌之”,該匾現存于義莊內。時任刑部尚書汪由敦,也在《梁溪華君捐田贍族事聞》中盛贊其“美哉,君之舉乎!”乾隆十九年(1754)華進思病逝于安徽休寧縣丞任上,休寧縣民流淚送別,蕩口族人則闔族拜迎。
此后,因時局動蕩,民生多艱,“一歲之登倉有限,而四窮之待哺殊多”,僅憑老義莊已窮于應對,義善天下的華氏族人又紛紛捐田籌款,增建、擴建義莊,以補老義莊之困。蕩口一地先后出現了永義莊、春義莊、襄義莊、芬義莊等大小義莊。
“永義莊”,初由永喜支華錫麟首捐田243畝,其后三錫支華柱馨、翼望支華裕元合捐義田400余畝,又得到近20戶族人共襄善舉,捐田數60多起,集得義田總數逾1174畝,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正式建莊。因為參捐者人數多,且多為普通平民,故有“平民義莊”之美名。“春義莊”由華應齋捐田500畝,但在籌建過程中,華應齋不幸突然病逝,其子嗣仍然按照原定計劃,繼續籌建義莊,使之正常運營?!跋辶x莊”為華文奎所創辦。其祖上曾專事縫紉,其本人少年時赴滬學徒,后在上海開設華綸綢緞皮貨莊和錢莊,發跡后回蕩口購置田產,經若干年積累,于1924年捐田300畝籌襄義莊,莊名暗喻了“共襄善舉”之意。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蕩口華氏一族的義莊數量和義田莊產規模為無錫縣之首。
二、蕩口華氏義莊的管理運作及濟世功能
嚴謹的管理制度和規范化運作是蕩口華氏義莊持久興旺的重要原因,其在管理機制、人員設置、田租收放、錢款管理、收支賬目等方面制定嚴格的規范和實施細則。乾隆八年(1743),華進思在建立老義莊時制訂有《義莊條約》:義莊設有董事一人、司事二人,“須本族中品行端方,家業殷實者”,三人共同掌管義莊業務,賬目公開透明,隨時接受莊董審核和族人監督。“事得其人則事舉,不得人則事廢”,義莊管理班子“任期三年,好則連任”,一旦發現管理者有“侵挪情弊”行為,則“不拘年數,即以更換”,可見懲處嚴明,絕無姑息?!读x莊條約》還詳細規定“專責任以固義田、量租息以均出入、定薪俸以時支取、嚴查察以杜弊端、別宗孤以防頂冒、辨老幼以定年例、謹調度以惜物用、借考費以鼓銳氣、助婚資以重嗣續、貼葬費以安骸骨”等十條規定。
義莊的主要幫扶對象為鰥寡孤獨、老弱病殘和貧困者,但對受助資格又有嚴格甄別和詳細規范,指出義莊贍養標準“日有食,歲有衣,婚嫁兇喪咸有贍養”,但非無限制提供物質支持。以華老義莊為例,其條約明確規定:對喪失勞動能力的鰥寡孤老采取全數資助,但并對喪夫守寡需撫養子女的寡婦則只資助一半,因其自身還有勞動能力;對缺少寒衣過冬者則有針對性地資助其棉衣棉褲;對到了婚配年齡而無錢婚配的年輕族人則資助一定額度的婚娶費用;對去世無地可葬者,則由義莊的“同善社”統一提供喪事費用,施舍棺木,并指定義田予以安葬;對學習努力、功課優異需要外出會考者,則根據情況資助路費盤纏;但對健康、年輕、有勞動能力者則不予資助,并促其自力……一系列規定可謂科學嚴謹而注重實際。規范嚴謹的管理,使義莊的田產、實業、錢糧得到規范使用,讓真正需要救助者及時獲得幫助。
江南崇文重教,人文昌明。為了家族的持久興盛,義莊大都設有義塾、義學,對教育的資助力度尤大。從老義莊的賬目支出看,每年用于教育的資金約占總支出的20%。義塾、義學,最初是為了解決家族子弟讀書而創辦,主要為了惠及家族內部。但蕩口華氏義莊在興辦義塾、義學的過程中,卻從傳統家族教育逐漸向社會教育轉型,尤其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興新學后,義塾紛紛轉型為新式公益學校,惠及面逐漸擴大,如華芬義莊的懷芬書院轉型為果育學堂,再轉化成為社會公益性教育機構“果育鴻模學?!?,免費教育也從本族擴大至外族,再延伸至周邊鄉鎮,“選天下英才而育之”,大量吸納異姓子弟入學,顯然已具備了近代社會化教育的特征。
蕩口華氏義莊的創辦者,大多擁有外出游歷的經歷,或為官,或經商,所以雖然身處農業社會但并未完全秉持“以農為本”思想。許多義莊在進行賑濟扶貧助學的同時,還進行市場化經營,如華老義莊開展典當、租賃、碾米、釀酒、糟坊、商鋪等業務,以農商濟義莊,使義莊資產不斷增值,實力進一步得到擴充。華存寬、華鴻模父子,還將義莊閑置資金投入商業運作,在運河邊開設堆棧,并投資房地產業,將所獲贏利再回輸義莊。因此,當有的義莊因收入微薄、難以維系時,蕩口華氏的幾家義莊卻能通過工商運營充實義莊資本,保證了義莊的正常運轉,并不斷拓展慈善資助的規模,成為江南地區實力最雄厚的義莊群體。也正因此,蕩口華氏義莊憑借不容小覷的實力受到各方敬重而得以參與地方決策,如米業公所在討論糧食議價時,會聽取義莊意見;實施減租、延租等舉措時,也必先征得義莊方面的首肯;義莊還是廟會、節慶等社會活動的重要籌辦者,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三、義莊的倫理精神及其意義
義莊在傳統社會中不僅承擔了重要的濟世功能,其背后蘊含的倫理精神對于社會和諧秩序的構建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義莊創辦的宗旨主要是贍族扶貧、助學濟困,具有鮮明的公益性特征,具有“仁愛”的普泛意義和華夏民族鮮明特征的倫理精神。所謂倫理,是指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系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倫理學者樊浩教授進而指出:倫理是人類的家園和“安宅”秩序,精神則是回歸家園的達道。倫理精神既是中國人文傳統的重要基因,也是華夏民族追求道德完善的必由之路。在社會秩序、人際關系中,倫理精神很大程度體現為“仁愛”“慈善”和“悲憫情懷”。古代社會的義莊,正是基于這種倫理精神的導引而誕生,亦通過扶弱濟困、濟人危難的方式得以體現。這種救人危難的善舉,有“渴時一滴如甘露”之功,也是維系社會關系和諧的精神紐帶,更是人本性中珍貴的“善”之光的折射?!睹献印吩弧俺鋈胂嘤?,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管子》曰“死喪相恤,禍福相憂”,明代呂近溪說“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可見這種互相幫扶、相互慰藉,自古就十分被看重,這種互幫互助、共克時艱,也許可視為古代“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體現。
其次,雖然華氏義莊初起時更多出于敬宗睦族的需要,以維護協調家族的內部關系、鞏固宗法家族的凝聚力,但隨著義莊的發展、資助范圍的不斷擴大,從本族至異族,又延至邑人,從救人水火、扶危濟困到修路架橋、助學育人,便使義莊屬性超越了一個家族的范疇而具有了更廣泛的濟世色彩和社會意義。這種從一族、到一地、普惠廣泛的義善之舉,不僅緩解了社會矛盾、縮小了貧富差距,也有效維系了社會的穩定與人際和諧,并在社會上營造了一種“助人為樂”“互助友愛”的風氣,這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維護人倫秩序都需要的。尤其是在古代中國,“家國”關系特殊,“家國同構”有著基本一致的內在機理,家族的宗法制度也是維系封建制度乃至集權政體的重要基礎,“家規”是為“國法”的補充,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治理的基本手段之一,即所謂“家齊才能國治”。正如《禮記·大學》所指出,“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義莊之所以得到明清統治者的肯定和贊賞,很大程度也是因其巨大的社會調和作用。
其三,從家族本身審視,義莊的存在及其“廣興善舉”,在家族內部建立起了一種具有鮮明道德指向的倫理秩序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并有效強化了家族的向心力和歸屬感,在穩定和諧人際關系中凝聚起更大力量。古來“散財行善”者多被視為道德高標而盡享美譽,義莊創立者也受到族人、邑人的極大尊敬愛戴,這種崇德尚賢的倫理取向,久而久之,便積淀為家族文化和一地民風,成為維系家族和諧、子嗣有為、人才世代相繼的內在根因,也成為地方互助友愛良好氛圍形成的助力。華氏始遷祖華貞固對子弟的“忠厚傳家,力行德義”“財不足為后世計,德則可致后世綿遠也”的告誡,正因為義莊的強化而被奉為華氏家訓,數百年間代代相承,“孝義”“義善”精神也因此得到更充分彰顯。更何況,“一族有義莊,即一族無窮民,千百族有義莊,即千百族無窮民”,義莊已成為族人經濟生活、文化精神的重要依賴。
以歷史眼光看,義莊是農業文明時代的產物,它誕生于農業文明走向高峰的歷史時期,發展壯大于農業社會逐漸衰微時期,在那個時代對維護家族穩定和諧、社會運轉秩序具有重要調控和完善作用,這既是家族綿延賡續的需要,也是傳統倫理精神、民間士紳情懷與社會統治需求相一致的結果。雖然,時代轉型后,慈善救助主體從民間轉為政府,義莊不再具有存在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但義莊所秉持的以“義善”為核心的倫理精神、人文情懷,以及嚴格的管理制度、與時俱進的運營機制等,仍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和借鑒。慈善和悲憫是人類永遠的情懷,這也是蕩口義莊的價值意義之所在。
(作者簡介:莊若江,江南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無錫市政府智庫成員,全國人文社科系統優秀科普專家。)
欄目編輯:王魁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