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一方懸于無錫惠山古鎮老宅門背的匾額引起了我的注意。由此進行了一番追蹤,努力將其來歷“打撈”了一番,現將相關過程和內容記錄如下,請方家指正。
發現古匾
2024年7月初的一個中午,像往日一樣,我飯后在惠山古鎮隨處轉轉。走進直街“倪云林先生祠”左邊的一間偏房,隨意與店員聊了幾句。小店面積只有10平方米大小,是“王南仙龔琦惠山泥塑工作室”的店面房,用于售賣惠山泥人。轉身出門時抬頭看到小門的上方懸掛著一方匾額。
匾額古樸無華,但保存完好。正中的“返璞歸真”四個金字十分醒目,落款年份是“光緒十三年”,即1887年。屈指一算,這方匾額距今已有137年。在惠山古鎮,因為戰爭等原因,民國之前遺留下來的匾額僅10方左右,這自然引起了我的興趣。因匾額旁邊的字體較小,我向店里借了個凳子,湊近觀看辨認并拍下了照片。
經辨認,匾右三排小字是:
兵部侍郎巡撫江蘇等處兼理糧餉衛
欽命兵部尚書總督兩江等處提督軍務糧餉曾
吏部右侍郎提督江蘇學政黃
這是三位官員的身份和姓氏,匾左的落款是:
右給無錫縣念四八圖貞女楊素貞立
光緒十三年十月 吉旦
顯然此為三位長官褒獎無錫一位楊姓貞女的匾。匾額長132厘米,寬40厘米,材料為木質。匾上的文字是在膩子上制作的,“返璞歸真”四個大字為陰刻,兩邊小字均為陽刻,金字系粘貼金箔而成,立體感明顯。匾額看起來比較小巧,但完全符合清代4尺×1.3尺(木工尺一尺合31.1厘米)的制匾尺寸。
王南仙龔琦工作室在倪云林先生祠后花園的鶴情樓。惠山泥人是無錫著名手工藝品,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南仙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已80多高齡,龔琦是王南仙的兒子,已從業泥塑40多年,平日就由他值守。本想了解一下匾額的情況,可惜他當天不在工作室。
匾出何處
次日下午,正是江南“出梅”后的高溫天,我顧不上炎熱,立即去泥塑工作室“挖料”。遺憾的是,并沒有如愿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龔琦原是惠山泥人研究所的職員,并在研究所工作了整整20年,研究所撤銷后,成了一名自謀職業者,在這里傳承著幾代人的手藝。現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據龔琦回憶,他收下這方匾是在2008年,當年他的工作室剛開出來,好友老楊就送來了這塊匾,匾額上的4個字正切合他泥人工藝的特點,于是便收下了,一直掛在工作室里。老楊家住河埒口,平時喜歡收買點古董舊物,這匾是他幾年前從農村收來的。
“能不能說說具體在什么地方收到的,現在還有老楊的聯系辦法嗎?”我急切地問。
“老楊今年60多,只比我大個5歲,但已在年初去世了。”聽到龔琦的回答,我只有一個感覺:線索斷了!
“從2008年最初開始,我的工作室至今已換了4個地方,這塊匾也跟著我搬了4次家。”他回憶說,最初的工作室是在其家里,也就在今天倪云林先生祠門前的沿街。龔琦祖父龔炳錫是倪云林先生祠的第五代祠丁,他活到101歲,被稱為惠山古鎮的活地圖。第二次搬到惠山直街158號,即原先的無錫祠堂研究會辦公室舊址旁,第三次搬到二泉庭院前的觀泉坊上,2017年才搬到現在的地方。
這方古匾以前曾掛在入門處比較顯眼的位置,也曾引起過一些人的注意,但總體都比較平常,沒有引起他人的深究。
官職解讀
三位長官是誰?我在朋友圈發布信息后,很快就有網友回復了:第三位長官,即黃姓的江蘇學政,是創辦江陰南菁書院的黃體芳。黃體芳在光緒六年(1880)補任江蘇學政(從二品),光緒八年(1882)連任,但他在光緒十二年(1886),因得罪權貴,被降兩級,江蘇學政的繼任者是王先謙。明清兩朝,江蘇學政設在江陰,在江陰的292年間,共有124任學政主事。今天的江陰市中心仍有學政文化景區。
兩江總督曾,應該不是曾國藩吧?曾國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就去世了。但曾國藩的四弟曾國荃,在光緒十年(1884)署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光緒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銜。翌年,卒于任。他是從一品的高官,擔任了6年的兩江總督。
衛姓的江蘇巡撫,查閱了《清代職官年表》,可以確認是衛榮光。他于光緒七年(1881)十一月任職,光緒十二年六月調任浙江巡撫,在江蘇任職近5年。衛榮光,很多人都未聞其名,其實他是晚清比較有名的廉官之一,因為早餐只吃三根油條,官場戲稱他為“三根油條”。
那么,這三位官員應該分別是兩江總督曾國荃、江蘇巡撫衛榮光、江蘇學政黃體芳。
舊時官員向下,一般不寫名字,尤其是作為公事向貞女贈匾,更是不留名字了,這都是有講究的,合乎當時的體例。
念四八圖
“返璞歸真”匾額是光緒十三年(1887)十月,頒給“無錫縣念四八圖貞女楊素貞”的。那么“念四八圖”是什么意思呢,無錫文史專家陳國柱說,念四八圖即廿四都八圖,是交代貞女是何方人士。
清代縣以下設區、扇、都、圖。都、圖均按數字序號編排,圖按千字文順序排列。當時無錫、金匱兩縣共設13區26扇60都416個圖,每個圖都有詳細的標示和明確的范圍。無錫縣“念四八圖”先前是劃在揚名分下,清光緒七年(1881)《無錫金匱縣志》中載為開化區下扇分內,即現今的長廣溪一帶,舊稱“山門口”,被千字文標為“草”字。
貞女楊素貞是當年楊氏的一個女兒。她究竟發生了什么故事,會引起官府的表彰,地方志和家譜上會有相應的記載嗎?
柳暗花明
光緒七年的《無錫金匱縣志》是清朝最晚的一本無錫地方志,上面記載的貞節女有上千名,她們只留下一個名字,甚至只有一個無名的姓。因此通過縣志,了解楊素貞的故事,是不可能的了,且光緒七年的縣志,不可能記載光緒十三年的事情。而此后僅過20多年,清朝就滅亡了,作為陳年舊事的貞女故事也就無人記錄了。
“也許在宗譜才能查到!”另一個途徑就是查楊氏所在宗譜,但楊氏分支很多,要在其中找到線索并不容易。楊素貞有明確的生活地域,筆者四處打聽當地熟悉譜牒的老先生。有人推薦了84歲的楊明秀老人,但聯系后的回復是:“沒有注意到哪個家譜上有楊素貞的記載。”
找不到相關線索,我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到無錫市圖書館古籍部去翻看資料,如當年的筆記《錫金續識小錄》《開化鄉志》等,但仍一無所獲。
事情實在是太巧,我們與圖書館管理員的討論和詢問,竟引起了鄰座一位老人的注意,他主動向我們提供了線索:錫山楊氏宗譜,山門口的,可以查一下1928年的《錫山楊氏宗譜開化河莊支》。交流之后,才知道這位老者正是前一天電話聯系過的楊明秀。我們此前互不認識,更沒有約定在圖書館見面,他因為要查詢另一個資料,而坐在了相鄰的一桌。意外相逢,使查譜立即出現了柳暗花明的轉機!
惜字如金
我們通過“中華尋根網”,查到了1928年編修的《錫山楊氏宗譜開化河莊支》,一番搜索比較,在卷三十五中,查到了如下文字:
時美 英次女守貞不字生清道光丁酉六月十五日清光緒十二年詔旌淑慎處女恩給匾額四字曰返樸歸真卒清光緒癸卯三月初五日
推算這名叫時美的女子活了66周歲,她獲得匾額時,正好50歲。再看她的父親,在廿五世欄“英”中:
繼配朱氏合葬于化字二百四十二百四十一二
百四十二號坐落二畝七庚甲兼酉卯三分子二長元興次元發女二長適沈次時美
楊英夫婦合葬地在“化”字蘆夾下,墓地合計有三畝地。育有二兒二女。次女時美因獲得官府的表彰,而在家譜上享受了與男子同等的待遇,留下了名字,還有50余字的記錄。
按照宗譜慣例,入譜者都是家族男丁,而楊時美居然獨立編有辭條。這讓人充滿好奇:百多年前的這名女子,當年留下了何等感人肺腑或驚天動地的故事,才驚動了三位高官大人?
兩說貞節
孝貞節烈是古代對“好女人”的褒獎,她們的名字或刻在石碑上,或記在史書里,獎個匾額,也是常見的方式,更突出的就要建牌坊,甚至建祠堂。在惠山古鎮,其東南西北中就曾有7所貞節總祠,還有多處節婦祠、貞節祠、節孝祠、節烈祠等專祠,以及單獨建立的貞節牌坊。它們是舊禮教舊秩序的物質存在,雖高大莊嚴,卻訴說著當年女性的血淚辛酸。她們窮盡一生,沒有名,只有姓,從來不被鼓勵為自己而活,只被鼓勵為夫家服務到死,奉獻一切,最后除了一個好名聲外,一無所有。這實際是套在婦女頭上的道德枷鎖。正因為這樣的原因,一提到“貞節牌坊”或“節女烈女”,現代人心里涌現的更多是對封建禮教的排斥,以及對“節女烈女”的同情和傷感。
或許這樣的評價也不全面。惠山古鎮有座“馬貞女”的牌坊,它所紀念的是一位反抗暴力而冤死的貞女,她死后還被加害者污名,死者演變成了無錫版的“小白菜”,這激起了社會各方的共憤,最后驚動了官府,馬貞女得以平反,作惡者也被繩之以法。這樣的貞女故事,就與封建禮教完全無關,是人類良知的勝利。
新的疑問
楊素貞是光緒十二年獲得褒獎的,十三年獲得匾額,其時江蘇巡撫衛榮光和學政黃體芳均已離任,考慮到官府的表彰有一個地方申報、朝廷批復及匾額制作的過程,因此產生一二年的“時間差”是很平常的情況。
上匾的名字叫楊素貞,上譜的名字叫楊時美,前為俗名,即家中的名字,這也常常成為村中鄰家都喚的名字了。那時女孩子起名用“貞”的很普遍,估計楊素貞名字大家熟悉,因此匾上不采用時美而用楊素貞名,這也符合當地鄉俗。
貞女與節婦不同,貞女是有了夫家,因未婚夫去世而未成婚,未再嫁人。這方匾額比較少見,且“返璞歸真”,用詞奇妙。對古代匾額頗有研究的資深文史研究員李海珉稱:“從來不曾見過,估計與這位貞女的立身行事密切相關。”
楊英夫婦僅墓地合計就有3畝地,有人推測是個大戶人家。但筆者不認可此說,3畝墓地也可能是兼種旱糧的田地,再說當年太平天國運動才平息20多年,無錫人口因戰爭大幅減少,很多地方的土地都無人耕種,由此判斷其大戶人家的依據不足。
“返璞歸真”一語喻回歸質樸自然的狀態。在此用在褒譽淑慎貞女楊素貞的匾額上,無論是含義還是音韻都是十分恰切的選擇。這應該并沒有其他特別的意思,只是說她守身如玉,繼續做父母的女兒,保持女兒身。這名女子爭取到了不嫁的自由,且得到家庭、村里和官府的認可。這無疑豐富了“貞女”的內涵。
隨著朝代的更迭,貞節文化如今早已被時代淘汰,留給后人的那方匾額和50余字記錄,只是映照了那個時代的真實圖像。除此之外,背后還會有哪些話題等待挖掘呢?
(作者簡介:姚起亞,無錫日報社原主任記者,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欄目編輯:郭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