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肥城市積極探索農機推廣新模式,全面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扎實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和農業發展質量,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作好土地文章,“減壟增地”換來大糧倉
多年來,肥城糧食種植為傳統的壟作種植模式,該模式在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大形勢下,暴露出了畦面窄、壟面大的弊端,導致土地利用率不高,糧食生產潛力發揮不充分。為破解土地規模化發展不平衡、大型復式農機裝備進地難的問題,該市圍繞當前有限的耕地作足了文章,對去掉田壟、增加土地的可行性及農田宜機化改造進行了分析研究和實踐論證,為“減壟增地”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機具保障。依托全市14個鎮街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土地流轉面積大、生產服務能力強、農機裝備先進等優勢,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減壟增地”種植模式,精心做好高標準農田改造。通過去掉田間地壟,增加有效種植面積10%左右,在有限的土地上擠出了更多糧食產能。今年,肥城共推廣“減壟增地”2.89×103hm2,新增有效種植面積287hm2,推廣耕整地機械、寬幅精量播種機、節水灌溉設備等大型農機裝備200余臺(套),促進夏糧增產2.8×106kg以上,帶動農民增收850多萬元。今后幾年,肥城將繼續推廣先進適用大型農機裝備,持續推進“減壟增地”模式的廣泛應用,高標準打造良田建設,不斷促進農機農藝高度融合,努力提升糧食產能。
二、推廣復合種植,實現大豆、玉米雙豐收
今年,肥城積極響應國家“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的號召,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3.2×103hm2,重點推廣4∶2種植模式(4行大豆,2行玉米),配套(含改造)復合播種機194臺、植保機285臺、收割機240臺。圍繞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按照“種得上、管得來、收得好”的要求,強化農機裝備支撐,不斷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相繼發布復合種植技術指導、復合種植配套機具應用指引、復合種植配套機具調整改造指引等意見,引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藝融合示范基地開展示范推廣。去年7月26日,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培訓班在肥城召開,國內知名農機農藝專家進行了授課,187臺先進農機裝備在示范基地進行了現場展示和作業演示。肥城以《堅決扛牢責任,強化農機支撐,助力打造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樣板區》為題做了典型發言,培訓班采用線上線下同步直播模式,觀摩人數突破3萬人次。他們根據農藝要求,通過改造現有機械、引進專用機械、研制適用機械等方式,解決了復合種植播種、除草、收獲等環節機械化作業難題。通過加裝北斗智能終端,開展自動駕駛作業和數據實時檢測,實現高質播種、精準植保、智能水肥、低損收獲等功能。今年,得益于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我們克服了播種期連續暴雨和苗后機械除草等困難,復合種植效果明顯,玉米平均畝產575.7kg,大豆平均畝產120.5kg,基本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目標,直接帶動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
三、發展數字農業,賦能提升農業高水平
近年來,肥城大力實施數字科技賦能工程,組建糧食、林果、蔬菜、畜牧產業服務聯盟,打造北部省級農高區、南部汶陽田產業園兩個“科技增長極”,吸引53個科研團隊入駐,實施科技攻關、成果轉化項目100余項。實施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打造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廣泛應用,建成全省第一個阿里數字鄉村產地倉,實現生產智能化、管理高效化、經營網絡化、服務便捷化。全市設立40多個農情智能監測站,實時動態監測田間作物的墑情、苗情、病蟲情及災情,實現對田間地頭的數字化精準管理。去年,因秋季汛期影響,肥城晚播小麥達6.67×103hm2,部分晚播小麥出現“土里捂”和弱苗現象,農情智能監測站根據檢測數據及時發布預警,指導開展機械鎮壓、劃鋤、智能水肥、無人機施肥噴藥等作業。通過科技壯苗行動,肥城晚播小麥的弱苗現象得到解決,今年夏糧喜獲豐收,產量達2.12×105t。農機裝備的推廣應用促進了林果業的發展,依托山東康頓農業在肥桃主產區桃園鎮打造肥桃數字小鎮,推廣應用“寬行起壟栽培、水肥一體化、農業物聯網”等現代技術,采取機械化、省力化生產管理方式。我們為每棵桃樹建立了專屬數字檔案,與科研院所聯合研發的果園巡檢機器人,可識別桃樹的生長情況、獲取每棵樹的產量、果實的成熟度等信息。通過精準管理,提升產業水平,示范區畝節約水肥藥30%以上,節省勞動力投入300元以上,銷售價格提高30%以上,節本增效50%以上。肥城桃產業智慧管理新平臺應用場景成功入選中央網信辦等7部委聯合頒布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信息化典型案例。
四、抓牢減損降耗,穩糧增產保充分供給
“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去年以來,肥城認真學習貫徹在濟南召開的國際糧食減損大會精神及省政府發布的《山東省糧食減損行動方案》要求,積極推進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和加工等全鏈條節約減損。連續兩年舉辦國家級、省級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推廣普及了糧食低損收獲技術裝備;深入推進科學儲糧減損,推廣先進儲具和儲糧技術,全市已建成高標準儲糧倉20座;大力發展原糧“四散”運輸,提高糧食運輸裝備水平,推動糧食物流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糧食烘干加工中心33個,烘干設備61臺組,年烘干能力達2.5×104t。《大眾日報》刊登《糧食減損,不僅僅是顆粒歸倉》的整版報道,詳細介紹了肥城小麥機收、儲存、加工全過程減損經驗。
五、創新服務模式,夯實農機發展根基
基層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人才是實現農機技術推廣應用的關鍵抓手,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培育壯大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質量。支持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構建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機服務業態創新,模式創新。聚力農機合作社提檔升級,市政府專門印發了《肥城市打造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推進糧食生產實施方案》,明確農機推廣“1234”工作思路。建好“一個中心”培優農機服務主體。在市域以四條南北向、四條東西向主干道為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設布局,沿線培育30余家設施配套、裝備齊全、管理規范、服務優良的農機合作社開展綜合農事服務,引導合作社由農業生產單個環節向全程服務轉變,從小規模分散作業向大規模集約化服務轉變,由單一化生產向多元化經營服務轉變,提升農機合作社服務能力和經營效益。推進“兩個融合”,加快產業發展。加快機藝融合、產業要素融合發展,圍繞提升糧食產能,優化機藝融合關鍵環節,建立機藝融合協調機制,特別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減壟增地”模式創新、農田宜機化改造等方面深度推進機藝融合發展。“優化三條途徑”,提升服務質效。支持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提供土地流轉、托管和半托管等模式,提供一站式、保姆式、點單式農機作業服務,推進大田糧食生產全程作業、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處理等綜合服務協調推進。落實“四個到位”,提升服務效能。強化推進智慧農機建設、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安全生產、農機人才培育四個落實到位。做足做實農機人才技能提升工程,以機械強農、人才強農推進農機技術推廣應用落地生花。
風正好揚帆。今日之肥城,正聚焦“十四五”農機化發展藍圖,用心、用情、用力推進農機化事業,積極搭建農機化推廣應用平臺,及時總結推廣農機化轉型升級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大農機化宣傳力度、廣度和深度,講好農機化發展故事,助力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作者單位:肥城市農業機械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