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摸清東明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總結近年來農機化發展的經驗,找準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特對全縣農機化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調研采取到鎮、進村、入戶詢問走訪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全縣農機化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并就今后的發展提出了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東明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東明縣農機化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思路,銳意進取,真抓實干,農機化工作取得長足發展。
(一)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22年底,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5×106kW,農業機械擁有量14.54萬臺套,比2019年末增長25.15%。先進高效的農業機械推廣成效顯著,增長幅度較大。其中主要用于糧油生產的大中型拖拉機6845臺、旋耕機4552臺、深松機825臺,收獲機械6513臺、植保無人機74架、水稻插(拋)秧機60臺、烘干機56臺,聯合整地機723臺,排灌機械33966臺套,農產品初加工機械4476臺套,水產機械851臺,畜牧機械1465臺套,花生收獲機械137臺,農田基本建設機械401臺,設施大棚2.07×107m2,北斗終端216套。花生撿拾收獲、水稻拋秧、設施畜禽、設施水產等新式農業機械從無到有,全縣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繁榮和新農村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農機管理服務體系逐步健全??h農業機械服務中心為主管全縣農業機械化和設施農業工程的職能部門,承擔了全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農機安全監理、農機供應與維修管理、農機質量投訴監督等管理服務職能。全縣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都設有農機管理服務站,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等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初步形成了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農機大戶為骨干,農機協會、農機中介組織為補充的多形式并存的縣鄉村一體化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農機作業水平進一步提高。隨著全縣農機裝備的逐年增加,該縣農機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在小麥生產全程綜合機械化水平基本達到100%的基礎上,重點對玉米機械化生產、花生機械化生產、機械化免耕播種等進行了大力推廣,在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帶動下,全縣玉米、花生機械化生產,機械化免耕播種等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四)農機安全形勢穩定。農機安全工作以建設平安東明為目標,強化農機安全教育,保證了農機安全生產。一是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安全生產月活動。把每年6月份作為全年安全生產月,利用廣播、明白紙、宣傳車等形式進行安全生產宣傳,增強了農機戶的安全生產意識,促進了全縣安全生產工作的開展。二是安全生產責任制進一步落實,層層簽訂安全工作責任書,把農機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每臺車和每位農機駕駛(操)人員,形成了齊抓共管機制。
(五)農機經營效益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全縣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產業化,形成了“農機合作社帶動農機戶、農機大戶帶動農機戶、農機戶戶戶聯合”等多種形式的農機合作服務組織,既方便了農民,又給自己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收益,尤其在每年的“三夏”期間,縣農機中心都組織大型聯合收割機外出跨區作業,平均每臺聯合收割機收入4萬余元,有的單機可收入6萬元,跨區作業成為農機戶增加收入的亮點,并逐步從“三夏”擴展到“三秋”,從小麥機收擴展到玉米機收,發展前景廣闊。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F有農機裝備中,“六多六少”問題比較突出,即小中型機具多、大型機具少;動力機械多,配套機具少;糧食作物機具多、經濟作物機具少;低科技含量機具多、高科技含量機具少;單式作業機具多,復合作業機具少;陳舊機具多,新型機具少。
(二)農機化水平參差不齊。在小麥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玉米、花生機械化生產水平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大蒜機械化生產剛剛起步,糧食烘干機械化水平極低。同時還存在鄉鎮之間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地塊過于分散,且種植作物品種不統一,不適應大、中型農機作業,一些先進的、大型的、效益顯著的農業機械難以普及應用,導致農機作業效率低、成本高。
(三)農機質量監管存在漏洞。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農資市場的整頓力度,要求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加強農機質量監管,及時有力地打擊假冒偽劣農機產品,凈化農機市場,但由于以下原因,農機質量監管存在漏洞:一是市、縣沒有質量鑒定設備,缺乏質量鑒定能力;二是執法人員缺乏培訓,專業鑒定能力不強。
(四)農機培訓有待加強??h農業機械化學校已被撤銷,無法正常開展農機教育培訓,農機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得不到進一步提升,從而直接影響了農機作業質量和作業效率,影響了農機安全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中的應用。
三、建議與對策
(一)加強宣傳,營造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氛圍。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業機械化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降低勞動強度、節本、增效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營造一個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優化裝備結構,提高作業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農機化政策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農機補貼政策為杠桿實現四個目標:一是優化農機裝備結構。要加大大型拖拉機和設施農業裝備的補貼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民積極購買先進、適用的大型農機裝備;二是通過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滿足農民對主要農作物和關鍵生產環節農業機械的需求,尤其是目前要加大對小麥免耕播種機、深松機和經濟作物機械的補貼力度,以提高綜合機械化水平;三是在做好農業產中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向產前、產后延伸,加大對糧食烘干機械的補貼力度,積極引導農民購買糧食烘干機械,力爭做到糧食顆粒歸倉。
(三)加大對鄉鎮農機站的管理力度。進一步深化鄉鎮農機站的機構改革,整合機構和人員。針對當前鄉鎮農機站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適合農機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爭取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機化工作的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調動鄉鎮農機站的積極性,加快推進農機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
(四)加強質量監管,維護消費者權益。加強與技術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建立常態化的農機質量監管機制,積極組織開展“農機打假專項整治活動”,著力清查農機及零配件“三無產品”。
(五)加強農機教育培訓,培養合格人才。按照國家、省、市農機部門制定的資質條件,實行動態管理,對達不到資質條件的學校,要堅決取締,絕不姑息。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要按照農業農村部農機化教學大綱的要求,嚴格監督,杜絕只收費不培訓現象的發生,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
(作者單位:東明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