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萊州市依托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力推廣農機智能終端,智能化、現代化農機裝備,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為萊州農業高質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近年來,萊州市先后榮獲“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和“山東省‘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范縣”榮譽稱號,連續3年被評為山東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延伸績效管理考核優秀單位。
一、智能化、現代化農機裝備應用現狀
萊州市智能化、現代化農機裝備主要應用在農機大田作業和智慧果園管理中。
(一)農機大田作業
萊州市擁有北斗自動導航駕駛系統128臺套,主要應用在拖拉機田間管理、激光平地儀土地平整上,利用雷達接收北斗衛星信號,駕駛員通過液晶顯示器反饋的數據實現耕地、整地、播種、施肥等科學精準管理,年作業量6萬畝左右;擁有深松檢測儀211臺套,主要應用在土地深松作業上,利用信息化技術,全面推行土地深松智能終端,實現深松精準作業,年作業量12萬畝左右;擁有植保無人機64臺,主要應用在飛防作業上,通過地面攝像頭、傳感器和低空無人機等多層、立體管控體系,了解作物長勢和病蟲害情況,實現飛防作業精細管理,年作業量45萬畝左右。
(二)智慧果園管理
萊州市擁有智慧果園27個,面積在7000畝左右,大部分擁有自動噴灌系統、氣象預報系統,部分擁有病蟲害測報系統、使用植保無人機管理。其中應用廣泛的有瑯琊嶺生態果園、青雨果業、新力果業等。智慧果園主要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控系統,將果園里的氣象數據、土壤溫濕度數據、風力數據、降雨量數值與病蟲害測報情況實時反映出來,匯集到系統平臺中,并自動調節至合適區間,實現對果園的智能化管理。
二、制約農機智能化、現代化進程的短板弱項
一是農戶認同感方面。農業生產勞動力的年齡基本在60歲以上,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進行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傳統的生產經驗傳承,所以對農業生產的新理念和新技術接受程度較低。部分農戶傾向于掌握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小規模的農業生產活動滿足家庭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即便農戶家庭向城鎮化轉移,傳統的鄉土情結也可能使其寧可棄耕拋荒,也不傾向于轉出土地承包權。
二是政策扶持引導方面。農機智能化、現代化的發展往往需要大量的現代信息技術和高科技智能化設施裝備予以支撐,而這類設施裝備,不僅面臨著較高購置成本所帶來的資本需求,而且也面臨著長期維護所造成的投入門檻。盡管國家采取了農機補貼的相關政策,但多適用于一般性的農機裝備,而對于智能化、現代化農機裝備的購置補貼和作業補貼扶持力度仍然不足。
三是農機智能裝備投入與平臺建設方面。農機智能化、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應對的不僅有農戶傳統生產行為慣性的阻礙,還有生產要素投入不足的制約。它不僅是獨立經營主體的資本注入,而是多主體、全鏈條的協同投資,特別是考慮到設備易損性和專用性問題,以及互聯網平臺建設、產品后期保養維護,這需要高投入資本需求,才能充分發揮其互聯互通的效率價值。
四是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農機智能化、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需要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熟悉尖端智能設備操作和精通農業信息化的高素質人才,這類人才即便是在條件較好的城市中都較為稀缺,在工作與生活環境相對較差的農村地區,則更是鳳毛麟角。而縣級市具備此種培訓能力的師資力量仍有欠缺。
五是土地集中流轉等方面。均分制的農地產權分配方式,一方面造成了單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農地規模極為有限;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細碎化的問題,阻礙了土地的適度規模集中,延緩了農機智能化、現代化的發展。
三、智能化、現代化發展路線路徑
“智能農機+智慧農業”是走向數字鄉村的必然之路,發展智能農機,引領“機器替人”,建設無人農場也是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有力保障。
一是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和高水平農田建設。其一,鼓勵農戶之間的土地置換,以實現各個農戶家庭內部的連片經營;其二,支持農戶連片種植,不同農戶的一致化種養決策可以在保持土地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實現農戶間的自發聯合以及規模經濟性;其三,強化基層政府的農地管理職能,在村莊層面以整村的形式整合和配置土地資源,借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學制定農地的種養規劃,促使各方主體聯合經營,實現利益共享,構建智慧農業發展的群體合力。
二是培育培養高素質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其一,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旨在培養掌握扎實專業務農技能的“實干型”人才;其二,建立農民職業發展通道,特別是職級晉升通道,這不僅有助于不同技術等級的人才形成明確的“傳幫帶”鏈條,而且有助于激勵農民參與到農業發展新理念、新技術的學習和運用之中;其三,發掘和培養農業農機企業家,在這些致富帶頭人的影響下,引導小規模農戶采納智慧農業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技術。
三是大力推進和發展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其一,鼓勵農戶的連片種植,為服務規模經營形成充分的市場需求,以刺激農業農機服務組織進入市場提供服務;其二,給予適當的補貼,扶植專業化的農業農機服務組織積極配備智慧農業的設施裝備,著力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使農機智能化、現代化裝備應用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
(作者單位:丁建俊 萊州市金城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李議鵬 劉楊 韓海濤 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