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腹心。東鄰湖北省巴東縣,西接奉節縣,南與湖北省建始縣毗連,北與巫溪縣及神農架林區接壤。縣境東西最大距離61.2km,南北最大距離80.3km,總面積2.96×103km2。
一、巫山縣農機化發展概況
巫山縣耕地面積4.36×104hm2,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地理條件,由于地塊小且零碎分散、坡度大、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因素,限制了農業機械化作業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導致農戶耕種方式依然比較傳統,目前僅在廟宇鎮、大昌鎮、福田鎮、銅鼓鎮等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主產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但在金坪鄉、官渡鎮、當陽鄉等以林果、中藥材、烤煙、甘薯、洋芋、魔芋等經濟作物為主的山區,受各種因素制約,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
二、存在問題
1.山區交通閉塞、宣傳力度不夠、信息溝通不暢,造成農戶缺乏對當前適宜山區使用農業機械的了解,加之山區不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傳統觀念影響,農戶對適宜山區使用的輕便、小型化機械購買意愿不高,致使很多地區即使具備機械化耕作的條件,農民朋友卻墨守成規仍然采用人挑肩扛手提的傳統耕作方式,造成了機械化利用率低、勞動強度高、農民收入與付出不相符。
2.巫山縣山地為主,山高、路險、地塊小且梯田眾多、土質黏度高、田間道路狹窄、通行不暢等因素,同時還有潮濕多雨的氣象條件影響,由此大型機械無用武之地,小型機械因馬力小,功能單一等因素,不能適應這里的農業生產需要。加之丘陵山區人多地少,耕作條件惡劣,農業生產活動,勞動強度大,收入低,收入和付出不相符,因此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隨著山區人口老齡化現象明顯加劇,現在巫山縣農村主要勞動力歲數偏大,60歲以上占70%,50~60歲占20%,50歲以下占10%,同時因小型化、多功能和適宜老人使用的容易操作機械保有量低,造成農民在耕、種、收等環節多采用人工肩挑手提的傳統耕作方式。
三、幾點建議
多措并舉推廣適宜山區使用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化率、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打造出一條山清水秀、高產高效、富農愛農的鄉村振興之路。
1.消除農民群眾對現代化農業機械認識的不足,改變山區不適宜農業機械作業的傳統觀念。采取“走、串、講”方式,走出去,走街串巷,面對面地向農民宣傳、講解、演示適宜山區使用的農業機械和技術。通過“地頭農機展、田間培訓、發放明白紙”等方法,使農民朋友對當前適宜山區使用的農業機械有了更加直觀、全面和及時地了解,使農民朋友認識到只要選對用好適宜的機具,山區照樣可以實現農業機械化。針對巫山地區務農人口老齡化嚴重,對新技術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差,強化黨建引領,培訓黨員、致富能手帶頭使用新技術、新機械,采取以點帶面,全面開花。由先期培訓出技術好的黨員、骨干組成志愿服務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面對面、一對一”技術服務,最大限度把黨員和致富能人聚集在產業發展第一線。
2.加強政府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力度,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農業機械的普及和推廣創造必要的客觀條件。
(1)加大政府資金扶持力度。通過改善丘陵山區的耕道與機械用具用地,盡可能提升農業機械設備的通行環境,進行適當的農田整治與梯田的配套設施建設,為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創造必要條件。
(2)提高山區農民購機補貼額。在當前農業機械設備購置補貼的基礎上,丘陵山區農戶購買農業機械給予適當的累加補貼,以此降低農戶的購機成本,提高購機積極性。
(3)多方調研走訪,了解農民需求。針對山區山高、路險、地塊小以及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特點,引進小型化、多用途、操作簡單的農業機械進行推廣。重點選取有代表性的農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推廣使用,以點帶面逐步擴大影響力,讓農民朋友認識到山地照樣可以使用農業機械。
(4)借力助力,順勢而為。2019年煙巫兩地攜手將秋月梨從“中國梨鄉”萊陽引進巫山縣,并率先在金坪鄉袁都村建設現代標準化秋月梨示范園,引種面積120hm2。5年來,經過兩地農技人員和支農專家的不懈努力。2023年8月26日,第一屆秋月梨采摘節在金坪鄉袁都村成功舉辦。秋月梨憑借汁多脆甜、肉質細膩的優良表現,贏得外地客商和游客們的紛紛稱贊,僅用了20天時間,就銷售一空,售價最高20元/kg。
目前,秋月梨在巫山縣種植面積達到200hm2畝,僅金坪鄉袁都村一個村產量就達到7.5×104kg,為種植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隨著秋月梨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和梨樹日漸長高,當前秋月梨打藥、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主要人工傳統方式,生產效率低、勞動成本增加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制約了秋月梨產業的健康發展,機械化的田間管理將是秋月梨提升產量和質量的關鍵。
以秋月梨引種成功為契機,引進秋月梨田間管理急需的多功能田園管理機、高壓藥泵、背負式割灌機、水肥一體化設施、軌道果品運輸機等機械,適時推廣用以提升秋月梨的產量和品質,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種植戶的經濟效益提高了自然會認識到農業機械在降低勞動成本和勞動強度的同時也能為種植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以多功能田園管理機為例:該機一機多用具有旋耕、開溝、覆土、起壟、除草等多種功能,操作簡單,使用安全,對操作人員要求較低,非常適宜山區果園的田間管理和土豆、甘薯、花生、中草藥等作物的種植和收獲使用。該機配套8馬力電啟動柴油機,旋耕幅寬70cm;除草幅寬70cm;開溝寬度20cm:開溝深度 20~25cm,起壟高度30cm,起壟寬度任意可調,燃油消耗率1.7L/H,工作效率為 1.5~3畝/每小時,工作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秋月梨田間管理施肥為例,人工費200元/每天,人工開溝施肥每人每天可開溝施肥1畝,多功能田園管理機工作效率為1.5—3畝/每小時,以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一臺機械工作效率至少相當于12個人工??鄢龣C具折舊和燃油費用,最低也相當于10個人工。僅此一項每臺機器每天可節約人工費用1800元,如果再算上除草、旋耕等環節,機械的增收節支效果是相當顯著的。
(5)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組織的服務帶動作用。采取政府出資購買或補貼農機合作組織購買適宜山地使用的多功能田園管理機、高壓噴藥泵等機具,由農戶或合作社提供勞動服務的形式組成機械作業服務隊,為貧困戶或種植大戶以及勞動力短缺的貧苦農戶提供機械服務,此舉既能提高機械利用率又能擴大機械的影響力,讓農民朋友感受到現代農業機械帶來的高效和便利,以此為契機推動適宜山區使用的小型多功能輕便化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
(6)農技人員要起到農戶與機械廠家的紐帶與橋梁作用。在機具推廣后農技人員一定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機具的使用宣講工作,及時了解機具的使用及適應性情況,將機具使用情況和農民朋友對機具改進要求反饋給廠家,以利于機具的更新改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和韓國均屬山地國家,都是在小規模農業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典型代表。其在山區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裝備電氣化發展過程中,通過提高農戶收入水平、改進農業生產技術、發揮農業合作組織的服務帶動作用、挖掘農村本土資源等做法,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作者單位:萊陽市農業機械服務中心(重慶市巫山縣農業農村委員會掛職)]